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_第1页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_第2页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_第3页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_第4页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 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扩展学生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 使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对称美,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二、教学重点等差数列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用三、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 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四、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在200多年前,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被誉为“数学王子”的高斯就曾经上演了迅速求出等差数列这么一出好戏。那时,高斯的数学老师提

2、出了下面的问题:1+2+3+100=?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1 + 100) +(2+99) +(50+51) =101 X50=5050.探索研究我们从高斯那里受到启发,于是用下面的这个方法计算1, 2, 3,,n,的前n项的和:由 1 + 2 + n-1 + nn + n-1 + 2 + 1(n+1) + (n+1) + + (n+1) + (n+1)可知 1 2 3 . n (n ' n2上面这种加法叫“倒序相加法”请同学们观察思考一下:高斯的算法妙在哪里?高斯的算法很巧妙,他发现了整个数列的第 k项与倒数第k

3、项的和与首项与尾项的和相 等这个规律,并且把这个规律用于求和。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一般地,称a1 a2 a3 . an为数列an的前n项的和,用Sn表示,即Sn a a2 a3an.1 .思考:受高斯的启示,我们这里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求和呢? 思考后知道,也可以用“倒序相加法”进行求和。a1 (a1 d) (a12d) . a1 (n 1)d,Snan(and) (an 2d) . an(n 1)d,由+,得2Sn(a1an)+ (a1an)+ (a1an)+.+(a1an)nfn(ai an)对于这个公式, 项和了。由此得到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的

4、公式Sn吟出n(n 1).Snna1d2我们知道:只要知道等差数列首项、尾项和项数就可以求等差数列前2 .把an ai (n 1)d代入Sn n(a1 an)中,就可以得到2对于这个公式,只要知道等差数列的首项、项数和公差,就可以求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得到: 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任意的第 k项与 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内在性质。 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 与它的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该公式可以变形为121一Sn -dn2 (a1 d)n ,可以与二次函数进行比较。这两个公式的共同点都是知道a1和221n

5、,不同点是第一个公式还需知道an,而第二个公式是要知道d,解题时还需要根据已知条 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例题分析例1、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统治 .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 “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 一起用10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 同标准的校园网.据测算,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一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先阅读题目;、引导学生提取有用的信息,构造等差数列模型;、写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并根据首项和公差选择前n项和公式进行求解

6、。解:根据题意,从 ,该市每年投入“校校通”工程的经费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所以,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斗,表示从一起各年投入的资金,其中a1 500, d=50.那么,到 (n=10),投入的资金总额为10(10 1)一、Sn 10 500 50 7250 (万兀)2答:从2001,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7250万元.例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 这个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的公式吗?引导学生分析得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就是一个关于 an、a1、n或者小d的方程。若要确定其前 n项求和公式,则要确定 a1和d的关系式,从而求

7、得。分析:将已知条件代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后,可得到两个关于 a1与d的二元次方程,由此可以求得a1与d,从而得到所求前 n项和的公式.解:由题意知§0 310, S20 1220,将它们代入公式Sn na1 nn 1)d,2段10a1 45d 310,付至1J T2 20al 190d 1220解这个关于a1与d的方程组,得到 a=4, d=6,所以Sn,n( n 4n22 63n2n另解:S10ak 310210310得aai062;S20a3202201220所以31320 122;-,得10d60,所以d6代入得:a1 4所以有Sn 31n nn d 3n2 n.已知几个

8、量,通2例题评述:此例题目的是建立等差数列前n项和与解方程之间的联系 过解方程,得出其余的未知量21例3已知数列an的前n项为Sn n n ,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是等差数2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解:根据Sn a1 a2 . an 1 anvSn 1 a1 a2 .可知,当n>1时,an Sn Sn 11当 n=1 时,a1 S1 1 2所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由此可知,数列an是一个an 1( n 1 )21/、21 ,、n-n(n1)一 (n1)2n221 也满足式.2an 2n .23 一 r项为-,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2Sn ,可求出通项6(n 1)&a

9、mp; Sn1 (n 1)用这种数列的 &来确定a。的方法对于任何数列都是可行的,而且还要注意a1不一定满足由Sn Sn 1 an求出的通项表达式,所以最后要验证首项现是否满足已求出的an.思考:结合例 3,思考课本 45页“探究”: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pn2 qn r.其中p、q、r为常数,且pw 0,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引导分析得出:观察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a1n"n1)dd n2(a1d) n ,222公式本身就不含常数项。所以得到:如果一个数列前 n项和公式是常数项为 0,且关于n的二次型函数,则这

10、个 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2 4例4已知等差数列5,4-,3-,.的刖n项和为3,求使得S最大的序号n的值.分析: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公式可以写成 Sn -n2 (a1 0) n ,所以Sn可以看成函22、“,d 2,d、,*、数yx(a1一)x(xN )当x=n时的函数值.22另一方面,容易知道S关于n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上的一些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来求n的值.2 4解:由题意知,等差数列 5,4 ,3,7 7n5& n2 5 (n 1) ( 5)275的公差为 5 ,所以7275n 5n145 /15、2 1125(n )14256于是,当n取与”最接近的整数即7或8时,2随

11、堂练习课本45页“练习”第1、2、3题sn取最大值.课堂小结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的公式Snn(a1 an)和 Sn na1 四)d22(五)评价设计课本46页A组第2、3、6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 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有不当之处望多多指正根据新课标中提到的说课标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 程这四个部分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三上册第二章.课时为第二课 时,课型为新知课.它是对前面所学的等差数列相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无论在

12、知识 还是能力上,都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列知识的基础.同时,在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倒序相加法”是今后数列求和的一种常用且重要的方法. 因 此,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公式及推导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打下坚 实的基础.同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目标分析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和新课程标准,我从 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推导过程;(b)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b)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13、能力.(3)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b)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3、教学重点与难点为了实现上述三个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理解及应用.(2)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措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精心设计一个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具体问题,并通过相关的数学史,逐步引导学生观 察,类比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公式,并能灵活应用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教法分析为了调动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 同时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 我将采用自主式探索式教学法,在遵循启发式

14、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以引导发 现法,谈话法为主,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意在通过特殊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出发引 导学生导出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 广阔的探索空间,一个充分展示创新能力的机会.四、学法分析在学法指导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 者、辅导者、引导者,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得 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把传授知识 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五、教学过程2、展示新知在引出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后, 我并不是直接给出解决的办法,而是进一步把学 生引导

15、到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归纳活动之中,不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解决 了特殊的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还通过师生互动协作用类比的方法,导出了一般等差 数列的求和公式.在采用对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的求解得到了 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问 题.把单纯死记知识改变为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掌握探索的过程,体现了师生的互 动性,在的得到了 Sn n(a1 an)公式后,我并不是直接介绍推导前n项和的第二个公2式,而是通过一个特殊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出发,进而推导的公式 Sn nai nd .把单纯死记知识改变为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掌握探索的过程, 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从而在此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能力得到了培养,

16、真 正体现了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3、例题讲解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我将把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两个阶段有机结合,以达到学懂会 用,学以致用.因而,当这部分知识讲解完后,我将通过讲解例题来强化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例1.在等差数列an中,ai 20,3,5 48,求这个数列前15项的和?目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因为这道题都比较基础,学生很容易完成,这样不但可以 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还能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例2.求等差数列2,4,6,前n的和?目的:让学生巩固所学公式,能对公式进行简单运用.例3.等差数列10, 6, 2,2,前多少项的和为54?目的:该题目主要是

17、让学生来对题目的理解和分析,并能指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发现要求的未知量,使学生熟练掌握公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4、课堂练习根据夸美纽斯的教学巩固性原则,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让 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结构,通过归纳总结来提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系统,从 而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因此,分析完例题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我将让学生们做书上的练习题.通过抽个别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完 成练习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讲解内容作适当的补充.5、课时小结本节课讲到了这里,就接近了尾声,待对学生的练习指导完成后,先由学生来总 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对

18、学生的回答加以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毕后,由我对本节 课的内容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对本节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认识.6、作业布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对作业布置分为三层,这样既让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 能加以巩固,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弥补课堂上照顾学生 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不足。作业布置如下:1、作业题:教材P118的习题3. 3的1、2、3题;2、预习内容:教材P117的例3、例4;3、思考题:老师在推导公式过程采用与书上不同的方法,下来请同学们把书上的 推导方法看一下.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