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_第1页
《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_第2页
《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_第3页
《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_第4页
《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由央视纪录频道制作的 7 集高清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自2012 年 5 月在央视首播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不同年龄段的受众中皆产生巨大影响。 作为一部纪录片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的电视剧,比起中国好声音、爱情连连看等同时期播出的收视率较高的娱乐节目, 少了一份热闹, 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作秀,多了一人份平实,比较起来,多多少少显得有些另类。 然而却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热议的焦点, 受到寻常百姓家的广泛欢迎和认可, 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老百姓从猎奇刺激的审美取向向朴素高雅的审美取向的自觉转变。舌尖上的中国没有其他国产大片一样投入巨资做宣传,也没有大腕巨星登场,仅从

2、生活中真实、朴素、平凡的小人物制作美食的视角进行记录,比如 70 多岁的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 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等。 该片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 并且不以菜系进行划分, 每集都是极其平凡的主人公, 由视觉和味觉入手, 朴素而又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地方美食, 甚至到乡间小巷, 把味觉从人的舌尖引向人的内心。2012 年 10 月 20 日至 23 日,中国烹饪协会与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厨师节在河南开封举行。 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厨师节”上, 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首枚“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奖”, 以感谢该纪录片为中2012 年 10

3、月 28 日,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获得年度最高大奖“年度社团文化贡献奖”。中国当代艺术自“八五新潮”以来, 欧洲的观念艺术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波普艺术、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形式对人们的审美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刺激、 艳俗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同快餐一样走进了中国人民的视线。 中国传统艺术在 “先进”的欧洲艺术面前显得落后了,众多艺术家显得无所适从,其审美立场也变得较为模糊甚至是偏激,比如“吃死婴”、虐待动物、自残体验等行为艺术刺激人们的眼球和神经而引人注目,却挑战着人性、道德的底线,九十年代此类事件频频发生,曾一度达到狂热。汉堡包和馒头相比,汉堡包显得洋气和诱惑, 馒头平

4、淡而无奇, 但是馒头却有着中国特有的悠久的饮食文化, 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汉堡包却无法替代。这些年, 各种机构组织的各类展览在中国层出不穷, 一方面丰富了群众文化, 另一方面也调动了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的积极性, 然而却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过多的展览和评奖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奖项的泛滥, 使得大多数艺术家目的性更强, 参加展览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奖和参展, 为了较快地获得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而获得“成功”。 获奖作品和参展作品也是其谈论的热点,美术界之评论也大多集中于奖项和其传奇获奖经历, 却游 离于作品本身,美术作品的评价缺乏监督和正确的引导,名利之风盛行。众多年轻的艺术家在

5、参展前对往届获奖和参展者的作品 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较快地走获奖和入选的捷径达到功成 名就,更甚之,模仿评委们作品的作者也大有人在。纵观各大美 术展览,获奖者和入选者都得到表彰和奖励。其后,参选作品的 尺寸越来越大,鸿篇巨制、精雕细作,多半作品在两米左右,甚 至达到三、四米,虽然超过征稿规定尺寸,但由于参选作者们积 极性如此之高,评委会只能无奈作罢,其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此类作品着眼点在于突出其作品工程之浩大和制作之艰难,以此打动评委。构图和技法虽然显得完整, 但是唯一所缺的是真情实 感,画面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审美情趣的浅薄和艺术涵养的匮乏。成熟的艺术作品是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明朝水墨写

6、意花鸟画改革的一代大家徐渭的一生屡遭不幸、命运多舛,以真情与人生抗争,激荡难平之情。“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是他对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作品中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 力,用心在诉说人生的坎坷遭遇,将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高峰, 对清代的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实朴素的语言如涓涓细 流沁人心脾,令人久久难以忘却,真诚是通往艺术高峰的唯一途 径。正如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先生所言:“我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的。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也是该片得到无数好评与荣誉的“秘诀”。这届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 引起了国内的巨大轰动, 国内

7、各大媒体报刊纷纷报道, 艺术界评论纷纷, 国外倒显得较为平静,这现象值得深思。 2012 年 12 月 8 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 以“讲故事的人”为题发表了的获奖演说。莫言的演说没有像其他获奖歌星和艺术家一样慷慨激昂,较为客套的陈词滥调。然而,有人却觉得莫言平实的获奖演说稿, 怎么看都“像一篇中学生作文”而颇感新鲜, 他的演说在朴实平和的轻松叙述中揭开人性的本质, 回归内心的真实, 缓缓走进人的内心叩开人的心扉, 如陈年老酒久久回味, 其实是他一贯的写作风格,这正是可贵之处和高明之处。然而,目前我们国内的大多数艺术作品却恰恰相反, 真正伟大的作品应属于揭示人性真善美的艺术家,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如此。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交流日益频繁, 艺术的交流也已走向全球化,各国各民族间的艺术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形式各有差异。艺术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