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设计_第1页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_第2页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_第3页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_第4页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枚金币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枚金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枚金币教学设计1教材简介: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学情分析:

2、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一 、 导入1童话

3、是智慧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你们喜欢一枚金币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下面我们一起重温故事。2 放课件 、师范读。3 请孩子们说说故事讲了件什么事?二 、 学习故事的经过1. 过度:父亲要儿子去挣金币哪怕一枚也好,是希望他能改变现状,儿子最终有变化吗?这种变化是一次完成的吗?2.默读9-28自然段,勾出父亲是怎样对待三枚金币的,感受下儿子的变化。(1)学生勾画。(2)找到后读一读。第一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二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三次,父亲扔,儿子抓。(3) 同样三枚金币,价值相等,遭受同样的待遇,儿子的反映为什么截然不同,变化如此之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前两次儿子对待金币的态度

4、。(4)读913自然段,说说儿子为什么笑?他在想什么?这时父亲是什么心情?(5)读1420自然段,儿子为什么会笑?父亲又是怎样?师小结:这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儿子对待金币没有一丝触动,只是一笑置之,可当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儿子的反映完全不同了。三、 学习故事的结果1. 齐读句子。(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2.从这一句找出动作的词语,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儿子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反映?3.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体会道到的?(熊熊大火,非常心痛金币,以至于受不了)受不了是什么心情?为什么受不了?(整整干了一个星期活)4. 想想这整整一个星期中他会受哪些折磨,会吃

5、哪些苦头,想想儿子会有什么变化?5. 这种变化归工于谁?(父亲多残忍呀,让儿子去受这样的罪,还三次把儿子挣来的金币扔进火炉里去烧,你们的看法呢?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四、 深化中心讨论:那请你们想想许多年以后,父亲去世了,儿子靠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来到父亲坟前,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心理话。五、 总结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同时也做一个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板书设计:爸爸 一扔 二扔 三扔一枚金币儿子 笑笑 抓教学反思: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在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的学生自学

6、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这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理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很好的理解人物心情。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的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

7、,指导了学生的行动。一枚金币教学设计2教材简介: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教学目的要求:基础知识: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3、进一步积累词语。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

8、感情;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2、小结钱的重要性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A重点指导惰的书写B认识多音字差2、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受不了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把有关句子画下来。2、小组内交流,要求

9、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两次,一次是老人受不了,一次是儿子受不了)3、老人因为什么受不了了?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老人对儿子的失望之情。)4、夫妻俩商讨的结果是什么?5、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6、小组里读读这三次对话?找找儿子的表情、动作的句子重点读读7、引导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8、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读读这次对话,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9、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10、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

10、到了什么1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12、小组间共同讨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全班汇报。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作业 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老人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儿子一枚金币教学设计3桐城市东关小学 朱际红【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前后的变化,理解父亲的做法。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4.引导学生树立

11、正确的金钱观,懂得“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理解父亲的做法,学习通过语言反映人物性格。2.懂得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枚金币(板书课题)。2.听写词语:懒惰省吃俭用挣钱当牛做马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对个性截然相反的父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二、深入课文,品读感悟梳理三次“挣”钱的过程1.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父子俩又是怎样对待这三枚金币的呢?2.课件出

12、示自学导航:自由朗读课文9-28自然段,小组合作口头填表格。金币的来源父亲的做法儿子的表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3.指名汇报。4.请学生仔细观察表格,质疑,教师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预设:(1)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着走开了?a. 分角色朗读课文920自然段。b. 采访母亲、父亲这两个角色。(2)儿子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剖析儿子 “受不了”原因1.儿子为什么第三次“受不了”了?他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师生合作表演,学生评价。2.齐读25和26自然段。3.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比较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儿子受不了啦,忙走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拿出来,大声说道。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

13、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4.指导朗读,教学反思。5.了解儿子受不了的原因。(1)理解“当牛做马”和“苦差事”。(2)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在这一星期里所受的苦以及他的想法。(3)体会儿子看着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的心情。(4)师引读:是啊,他受不了啦(生接读: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6.联系实际,谈感受。7.体会父亲此刻的心情,指导学生读老人的话:“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7. 指名说说老人坚持让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的原因。8.分角色读课文第21-28

14、自然段。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这一家三口说呢?请拿出笔,选择其中的一位写一写吧!2.汇报交流。3.教师小结,学生识记: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四、布置作业:(二选一)1具体写一次自己的劳动经历,并写出自己的感受。2围绕一件具体的事,写一段三人对话,注意写出人物性格,并写好提示语。【教学反思】一枚金币一课故事情节虽简单,内涵却相当丰富。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落实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提升能力。在本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

15、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同时,我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品读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儿子“受不了”的句子,然后圈出关键词,写批注,最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即“找句子圈关键词写批注读体会”四部曲,让学生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真正实现“自主探究”。二、抓住情感线和相关的词句体验情感,做到长文短教。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儿子

16、为什么前两次看到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笑着走开了?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并安排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思考,读中感受人物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三、挖掘教材空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本课文质兼美,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丰富内涵,细细品味。例如: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

17、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四、置换角色,深入体会。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此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在整个教学中,我注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文本的内涵,使

18、他们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建立起对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五、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在体会儿子挣钱的辛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他吃了哪些苦。在学文的过程当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父辈们劳动的场景,进行语言表达。在学文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劳动经历,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指导了他们的行为。一枚金币教学设计4教材简介: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

19、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教学目的要求:基础知识: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3、进一步积累词语。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具准备: 课件

20、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2、小结钱的重要性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1、小组交流。A 认识多音字:B 指导书写C 理解生字新词: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2、朗读课文,想一想: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教师小结,随机板书板书儿子父亲二、讲授新课:(一)学习1-8自然段: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

21、充。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二)学习9-26段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引导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三、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布置作业通过学习,你的

22、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作业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板书设计:一枚金币老人“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儿子一枚金币教学设计5教学要求: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2、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教学重点: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

23、的先后顺序写作。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113)、(1420)、(2128)。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一枚金币的1至20自然段,边说边板书课题。来,让我们打开书再一起读读,进入课文共同回忆一下。2、学生齐读1到20自然段。(注意读书的姿势;用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3、昨天学习的内容都想起来了吧,考考你们:谁发现儿子前两次拿回金币给父亲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生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儿子的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两次拿给父亲,父亲都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两次都笑笑地走开了。师:儿子笑笑走开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挣来的,他不在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枚金币,看看与前两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二、学习课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