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物权思维下对公司财产权利结构的新解析_第1页
对于现代物权思维下对公司财产权利结构的新解析_第2页
对于现代物权思维下对公司财产权利结构的新解析_第3页
对于现代物权思维下对公司财产权利结构的新解析_第4页
对于现代物权思维下对公司财产权利结构的新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于现代物权思维下对公司财产权利结构的新解析内容提要:公司财产权利结构“股权一所有权”说是古老物权思维的产物,其不仅不合法理和逻辑,而且也没有现行法上的依据。依现代物权思维,对企业的投资或出资是股东财产形态的转换而非所有权的移转;将股权定性为独立民事权利是一种武断解释,股权不仅是所有权,而且是地地道道的按份共有;由于“一物”的相对性导致公司财产权利的结构具有多重性,即体现为股东与公司的“所有权一经营权”基本结构、股东会与董事会的“所有权一经营权”内部结构、公司与第三人的“所有权一非物权”外部结构。如此界定,简单明晰且符合法理和中国的宪政体制。作为困扰新时期中国民商法学的一大难题如何合理解释公司

2、财产权利结构问题1不仅未随公司法修正案的通过、物权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颁布而得到圆满解决,相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却愈加混乱。有民法学者认为,“物权法已经确定,政府设立企业采取政府投资的方式,从民商法的角度看,应该在公有制企业基本法权关系中建立现代化企业的股权一所有权权利结构模式。其中企业投资人对于企业进行实际控制的权利,为股权;股权拥有者通过法人治理模式操控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企业中具体的设施以及产品等物品属于企业所有,企业对这些物品实行占有以至处分等各项具体支配物的权利,也就是企业对其资产享有法人所有权。”2该段论述的要义是,股东以其对公司的出资享有股权,股权是另类或独立的民事权利,但不

3、是所有权;公司对其资产享有法人所有权。其实,这一观点并不新鲜,有商法学者即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在股东与公司的财产关系上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司享有法人所有权,股东享有股权,而股权是不同于所有权的独立的民事权利。”3但事实上,这一渐成主流学说的关于公司财产权利结构的“股权一所有权”说不仅不合法理和逻辑,而且是对现行法的误解误读。尽管早在物权立法时就有学者对其进行了简洁但却十分有力的批判,4但遗憾的是,少数人的声音总是淹没在主流学者的众口一词中。一、现代物权思维下的公司财产权利是一个三重的立体结构(一)财产出资是股东财产形态的转换而非所有权的移转公司法学者认为:“股东出资是转移财产所有权的法律行

4、为,由股东出资而形成的公司资本属公司本身所有,出资并不导致股东对具体存在的公司资产拥有所有权。”5民法学者也持相同的观点。6但这种“股东一投资,其财产的所有权便丧失,随之移转给公司法人”的说法,在物权法和公司法理论上都是没有依据的。按照物权法的基本原理,所有权的移转是原所有权人将所有权移转给他人,使他人成为新的所有权人的过程。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出资人将财产投资到一个企业中去,都不存在将财产的所有权移转给企业的问题,而仅仅是数个投资者将财产聚集在一起,并形成企业资产这一共有财产形态,数个投资人作为共有人共享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一个人享有一个所有权称为单独所有,多个所有人享有一个所有权就是共有。共

5、有解释和规范了多个所有人将财产聚集在一起共享一个所有权的生活事实。人类社会早期的共有形式原始而简约,只有一般的按份共有,且大多为解决财产的生活性利用而将财产聚集在一起。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将财产聚集在一起更多的是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形成合伙和公司这些经营性财产的共有。因而,大陆法系的按份共有主要包括一原告或第三人提供证据的正当事由,也即第7条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应当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那么,这个更为严格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哪些呢?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证据规定第52条所确定的“新证据”。即这里的正当事由与第52条规定的新证据是一致的。11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理解成立,那么证据规定第7

6、条两款之间就不存在矛盾了,因为两款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不相同的。但这只是学术上的一种理解。严格来讲,原告或第三人在开庭审理之前或者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之前没有收集证据,而在之后才收集,应当视为原告或第三人放弃举证的权利。最好的做法就是严格按照证据规定第7条第1款的规定,要求原告或第三人在一审开庭前或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提供证据,至多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可以延期至一审法庭调查阶段。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出路。对此,有学者认为,尽管第1款和第2款都规定了正当事由可以作为延期提供证据的理由,但并没有对何为正当事由作出具体的规定,在这两款有矛盾的情况下,法院应当注意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正

7、当行使。对第2款中的正当事由作出比较严格的解释,以尽量限制原告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证据。12但问题在于,第1款和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何以区分,而且第2款的正当事由比第1款的正当事由更加严格的理由何在?看来,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有法律上至少是司法解释上的规定。注释:1参见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415416页。2同上注,第416页。3美马丁P戈尔:法律哲学齐海滨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页。4参见胡建淼主编: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5页。5李国光主编: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义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6

8、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20页。7参见赵金霞:浅谈我国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8参见袁裕来:对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若干条款的质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9同前注4,胡建淼主编书,第155156页。10参见徐继敏:行政证据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11参见马国贤、梁玉成: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精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12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18页。原告或第三人提供证据的正当事由,也即第7条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应当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那么,这个更为严格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哪些呢?有学者认为这里

9、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证据规定第52条所确定的“新证据”。即这里的正当事由与第52条规定的新证据是一致的。11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理解成立,那么证据规定第7条两款之间就不存在矛盾了,因为两款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不相同的。但这只是学术上的一种理解。严格来讲,原告或第三人在开庭审理之前或者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之前没有收集证据,而在之后才收集,应当视为原告或第三人放弃举证的权利。最好的做法就是严格按照证据规定第7条第1款的规定,要求原告或第三人在一审开庭前或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提供证据,至多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可以延期至一审法庭调查阶段。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出路。对此,有学者认为,尽管

10、第1款和第2款都规定了正当事由可以作为延期提供证据的理由,但并没有对何为正当事由作出具体的规定,在这两款有矛盾的情况下,法院应当注意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对第2款中的正当事由作出比较严格的解释,以尽量限制原告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证据。12但问题在于,第1款和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何以区分,而且第2款的正当事由比第1款的正当事由更加严格的理由何在?看来,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有法律上至少是司法解释上的规定。注释:1参见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415416页。2同上注,第416页。3美马丁P戈尔:法律哲学齐海滨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页。4参见胡建淼主编:行政诉讼

11、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5页。5李国光主编: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义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6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20页。7参见赵金霞:浅谈我国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8参见袁裕来:对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若干条款的质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9同前注4,胡建淼主编书,第155156页。10参见徐继敏:行政证据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11参见马国贤、梁玉成: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精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12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1

12、8页。原告或第三人提供证据的正当事由,也即第7条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应当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那么,这个更为严格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哪些呢?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证据规定第52条所确定的“新证据”。即这里的正当事由与第52条规定的新证据是一致的。11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理解成立,那么证据规定第7条两款之间就不存在矛盾了,因为两款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不相同的。但这只是学术上的一种理解。严格来讲,原告或第三人在开庭审理之前或者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之前没有收集证据,而在之后才收集,应当视为原告或第三人放弃举证的权利。最好的做法就是严格按照证据规定第7条第1款的规定,要求原告或第三人在一审开庭前或

13、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提供证据,至多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可以延期至一审法庭调查阶段。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出路。对此,有学者认为,尽管第1款和第2款都规定了正当事由可以作为延期提供证据的理由,但并没有对何为正当事由作出具体的规定,在这两款有矛盾的情况下,法院应当注意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对第2款中的正当事由作出比较严格的解释,以尽量限制原告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证据。12但问题在于,第1款和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何以区分,而且第2款的正当事由比第1款的正当事由更加严格的理由何在?看来,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有法律上至少是司法解释上的规定。注释:1参见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

14、社2003年出版,第415416页。2同上注,第416页。3美马丁P戈尔:法律哲学齐海滨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页。4参见胡建淼主编: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5页。5李国光主编: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义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6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20页。7参见赵金霞:浅谈我国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8参见袁裕来:对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若干条款的质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9同前注4,胡建淼主编书,第155156页。10参见徐继敏:行政证据通论,法律

15、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11参见马国贤、梁玉成: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精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12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18页。原告或第三人提供证据的正当事由,也即第7条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应当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那么,这个更为严格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哪些呢?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证据规定第52条所确定的“新证据”。即这里的正当事由与第52条规定的新证据是一致的。11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理解成立,那么证据规定第7条两款之间就不存在矛盾了,因为两款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不相同的。但这只是学术上的一种理解。严格来讲,原告或第三人在开庭审理之前或者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

16、之前没有收集证据,而在之后才收集,应当视为原告或第三人放弃举证的权利。最好的做法就是严格按照证据规定第7条第1款的规定,要求原告或第三人在一审开庭前或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提供证据,至多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可以延期至一审法庭调查阶段。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出路。对此,有学者认为,尽管第1款和第2款都规定了正当事由可以作为延期提供证据的理由,但并没有对何为正当事由作出具体的规定,在这两款有矛盾的情况下,法院应当注意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对第2款中的正当事由作出比较严格的解释,以尽量限制原告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证据。12但问题在于,第1款和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何以区分,而且第2款

17、的正当事由比第1款的正当事由更加严格的理由何在?看来,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有法律上至少是司法解释上的规定。注释:1参见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415416页。2同上注,第416页。3美马丁P戈尔:法律哲学齐海滨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页。4参见胡建淼主编: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5页。5李国光主编: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义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6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20页。7参见赵金霞:浅谈我国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8参见袁裕来:对行政诉

18、讼法(修改建议稿)若干条款的质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9同前注4,胡建淼主编书,第155156页。10参见徐继敏:行政证据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11参见马国贤、梁玉成: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精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12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18页。原告或第三人提供证据的正当事由,也即第7条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应当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那么,这个更为严格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哪些呢?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证据规定第52条所确定的“新证据”。即这里的正当事由与第52条规定的新证据是一致的。11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理解成立,那么证据规定第7

19、条两款之间就不存在矛盾了,因为两款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不相同的。但这只是学术上的一种理解。严格来讲,原告或第三人在开庭审理之前或者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之前没有收集证据,而在之后才收集,应当视为原告或第三人放弃举证的权利。最好的做法就是严格按照证据规定第7条第1款的规定,要求原告或第三人在一审开庭前或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提供证据,至多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可以延期至一审法庭调查阶段。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出路。对此,有学者认为,尽管第1款和第2款都规定了正当事由可以作为延期提供证据的理由,但并没有对何为正当事由作出具体的规定,在这两款有矛盾的情况下,法院应当注意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正

20、当行使。对第2款中的正当事由作出比较严格的解释,以尽量限制原告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证据。12但问题在于,第1款和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何以区分,而且第2款的正当事由比第1款的正当事由更加严格的理由何在?看来,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有法律上至少是司法解释上的规定。注释:1参见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415416页。2同上注,第416页。3美马丁P戈尔:法律哲学齐海滨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页。4参见胡建淼主编: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5页。5李国光主编: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义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6

21、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20页。7参见赵金霞:浅谈我国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8参见袁裕来:对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若干条款的质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9同前注4,胡建淼主编书,第155156页。10参见徐继敏:行政证据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11参见马国贤、梁玉成: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精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12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18页。原告或第三人提供证据的正当事由,也即第7条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应当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那么,这个更为严格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哪些呢?有学者认为这里

22、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证据规定第52条所确定的“新证据”。即这里的正当事由与第52条规定的新证据是一致的。11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理解成立,那么证据规定第7条两款之间就不存在矛盾了,因为两款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不相同的。但这只是学术上的一种理解。严格来讲,原告或第三人在开庭审理之前或者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之前没有收集证据,而在之后才收集,应当视为原告或第三人放弃举证的权利。最好的做法就是严格按照证据规定第7条第1款的规定,要求原告或第三人在一审开庭前或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提供证据,至多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可以延期至一审法庭调查阶段。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出路。对此,有学者认为,尽管

23、第1款和第2款都规定了正当事由可以作为延期提供证据的理由,但并没有对何为正当事由作出具体的规定,在这两款有矛盾的情况下,法院应当注意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对第2款中的正当事由作出比较严格的解释,以尽量限制原告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证据。12但问题在于,第1款和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何以区分,而且第2款的正当事由比第1款的正当事由更加严格的理由何在?看来,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有法律上至少是司法解释上的规定。注释:1参见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415416页。2同上注,第416页。3美马丁P戈尔:法律哲学齐海滨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页。4参见胡建淼主编:行政诉讼

24、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5页。5李国光主编: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义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6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20页。7参见赵金霞:浅谈我国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8参见袁裕来:对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若干条款的质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9同前注4,胡建淼主编书,第155156页。10参见徐继敏:行政证据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11参见马国贤、梁玉成: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精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12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1

25、8页。原告或第三人提供证据的正当事由,也即第7条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应当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那么,这个更为严格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哪些呢?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证据规定第52条所确定的“新证据”。即这里的正当事由与第52条规定的新证据是一致的。11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理解成立,那么证据规定第7条两款之间就不存在矛盾了,因为两款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不相同的。但这只是学术上的一种理解。严格来讲,原告或第三人在开庭审理之前或者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之前没有收集证据,而在之后才收集,应当视为原告或第三人放弃举证的权利。最好的做法就是严格按照证据规定第7条第1款的规定,要求原告或第三人在一审开庭前或

26、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提供证据,至多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可以延期至一审法庭调查阶段。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出路。对此,有学者认为,尽管第1款和第2款都规定了正当事由可以作为延期提供证据的理由,但并没有对何为正当事由作出具体的规定,在这两款有矛盾的情况下,法院应当注意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对第2款中的正当事由作出比较严格的解释,以尽量限制原告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证据。12但问题在于,第1款和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何以区分,而且第2款的正当事由比第1款的正当事由更加严格的理由何在?看来,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有法律上至少是司法解释上的规定。注释:1参见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

27、社2003年出版,第415416页。2同上注,第416页。3美马丁P戈尔:法律哲学齐海滨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页。4参见胡建淼主编: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5页。5李国光主编: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义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6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20页。7参见赵金霞:浅谈我国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8参见袁裕来:对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若干条款的质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9同前注4,胡建淼主编书,第155156页。10参见徐继敏:行政证据通论,法律

28、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11参见马国贤、梁玉成: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精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12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18页。原告或第三人提供证据的正当事由,也即第7条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应当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那么,这个更为严格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哪些呢?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正当事由应当包括证据规定第52条所确定的“新证据”。即这里的正当事由与第52条规定的新证据是一致的。11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理解成立,那么证据规定第7条两款之间就不存在矛盾了,因为两款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不相同的。但这只是学术上的一种理解。严格来讲,原告或第三人在开庭审理之前或者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

29、之前没有收集证据,而在之后才收集,应当视为原告或第三人放弃举证的权利。最好的做法就是严格按照证据规定第7条第1款的规定,要求原告或第三人在一审开庭前或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提供证据,至多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可以延期至一审法庭调查阶段。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出路。对此,有学者认为,尽管第1款和第2款都规定了正当事由可以作为延期提供证据的理由,但并没有对何为正当事由作出具体的规定,在这两款有矛盾的情况下,法院应当注意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对第2款中的正当事由作出比较严格的解释,以尽量限制原告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证据。12但问题在于,第1款和第2款规定的正当事由何以区分,而且第2款

30、的正当事由比第1款的正当事由更加严格的理由何在?看来,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有法律上至少是司法解释上的规定。注释:1参见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415416页。2同上注,第416页。3美马丁P戈尔:法律哲学齐海滨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页。4参见胡建淼主编: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5页。5李国光主编: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义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6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20页。7参见赵金霞:浅谈我国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8参见袁裕来:对行政诉

31、讼法(修改建议稿)若干条款的质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9同前注4,胡建淼主编书,第155156页。10参见徐继敏:行政证据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11参见马国贤、梁玉成: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精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12同前注1,毕玉谦主编书,第418页。权。本已解决的问题(指公司法修正案已将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的规定删除引者注),却再一次被立法重现。这种现象,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法律观念的非理性和非科学。”39而这一观点恰恰说明学者自身法律观念的非理性。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从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入手的,但“两权分离”的改革未能使国有企

32、业走出困境。“两权分离”的致命伤并非如学者所说的,“两权分离理论以及企业经营权理论,都来源于前苏联维涅吉克托夫1948年出版的论国家所有权。”40“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提法本身没有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典型的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错就错在所有权、经营权是依据传统物权理论(主要是所有权权能分离理论引者注)分离的,拖上了适当分离的尾巴;错就错在选择了承包租赁这一缘木求鱼的分离模式,以至于国有企业的法人地位也被实际否定;错就错在对实践的失败缺少理性的认识,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不敢再直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这一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事实。”41国有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确实是分离的,即便政府部门直接经营

33、国有财产,而从政府部门不等于国家的意义上讲,也不是所有人自己经营财产。而且不只是国有企业财产,其他财产同样存在分离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其已成为了现代社会财产关系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如前所述,国家将财产投资到国有企业形成国有企业的资产,由政府或政府部门在一定范围内依据一定的法律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益;国有企业享有资产的经营权,并依法独立地享有和行使。资产的经营权是经营权人依法以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或其他允许的方式直接支配他人财产并对他人承担义务的物权。如此界定国有企业的财产权利结构,不仅简单明晰而且符合物权法理和中国的宪政体制。在公司财产权利结构“股权一所有权”说渐成主流且

34、公司法修正案已将“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的规定删除的情况下,企业国有资产法第3条仍规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该法第16条又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对其动产、不动产和其他财产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企业章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国家出资企业依法享有的自主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不仅表明立法者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现代社会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财产关系的理性和智慧,而且表明立法者敢于直面现实财产问题、捍卫宪法尊严的勇气和决心。因而,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企业财产权利结构的规定,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三、公司财产权利结构“股权一所有权”说是古老物权

35、思维的产物(一)物权法是现代物权思维和古老物权思维碰撞的结果主张公司财产权利结构“股权所有权”说的学者,除极少数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即将国有企业由国家所有变成企业所有外,大多出于思维上的原因古老的物权思维影响了学者对公司财产关系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因为物权法是财产的基本法,建立和维护社会上的财产关系秩序是其基本功能,对公司财产关系秩序的认识和把握只能通过物权法来进行。而中国的物权法又是现代物权思维和古老物权思维碰撞的结果,42且古老的物权思维造成了中国物权法存在许多逻辑矛盾和具体制度的功能缺陷,因而影响了学者对公司财产关系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物权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就已存在且相当

36、完备,虽然作为制度是由一百多年前的德国民法典确立的,但德国的物权制度在罗马法中都能寻找到依据。中国由于引进的是德国的物权法,对罗马法的景仰转化为对德国物权法的崇拜。古老的物权形态形成了古老的物权思维。从内容上看,所有权、有体物、不动产构成了古老物权思维的三个关键词。一个对传统物权深信不疑的人,理所当然地认为物权法就是调整财产的归属关系,确保所有权的安全和实现;认为物权法中的财产就是或主要是有体物,价值形态的财产原则上不归物权法管;认为土地、房产这些不能移动的财产才是财产的真正代表,其他财产相比而言都不重要,物权法只能也只需盯住不动产。从形式上看,完美、真理、永恒构成了古老物权思维的三个关键词。

37、一个固守传统物权理论的人,无比虔诚地认为物权法被德国人建造成了一个完美无缺、应有尽有的大厦,不可能也不应该有大的改动;认为德国物权法的概念、体系和原理经过历史的检验证明是科学的,是人类财产关系的真理;认为德国物权法所代表的真理反映了财产关系的内在规律,与人类社会永恒相伴。43现代物权思维是指与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物权理念、观点和理论。这种思维的基本点是,物权法应当充分地反映和满足人类现代化进程中财产关系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以往的物权原理、制度和术语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出现于现代物权法中是十分自然的,但其也只能是建立现代物权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型的原始素材,如何取舍、改造、使用,则需要

38、按照新的物权思路重新安排。具体而言,在现代社会中,财产归属关系固然重要,但财产利用关系同样重要,财产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财产归属,一是财产利用。这是一种典型的二元结构,谁也不服从谁,是两个平等的权利。现代社会造就了财产形态的多样性,有体物仍然是财产,但价值形态的财产则更加重要。财产利用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具有独立于财产归属问题的地位和意义,大陆法系以用益物权表述财产的利用关系,但用益物权不能只设定在不动产上,也可以设定在动产上,且用益物权可以有处分权能。44物权法深深烙下了现代物权思维和古老物权思维碰撞的印痕,在物权法的调整对象、物权客体、用益物权等基本问题上,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物权

39、思维,但在物权法的许多具体问题上又受制于古老的物权思维。45古老物权思维的这种影响虽然发生在一些具体制度层面上,但其所产生的消极后果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可以消弭现代物权思维所带来的物权法的理论创新,而且会导致物权法的全面退化,失去其现代价值和意义,最终沦为古老的物权法。这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在物权法公布后已经出现了许多以古老物权思维解读物权法的著作,更有许多以古老物权思维解释现代财产问题的理论和学说,这当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公司财产权利结构的“股权所有权”说。(二)古老物权思维影响了学者对公司财产权利结构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古老的物权制度是以调整有体财产的归属关系为己任的。在物权法已确立财产利用关系的独

40、立地位、拒绝以有体物定义物权客体的情况下,46有学者仍认为:“物权法,是有形财产归属关系的法律规则。”47这是十足的古老物权思维。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资源利用技术的发展,财产的品种愈来愈多,有体物不再是财产的唯一代表,大量以货币价值为形态的财产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同时,随着市场信用体系的完善和交易秩序的稳定,财产归属与财产利用的分离有了平等互利的制度保障,将自己的财产交给他人利用成了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48这一财产关系已不是古老物权思维所能理解的,也非古老物权思维所能涵盖的。社会生活的变迁对古老的物权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后者并不愿意接受改变,对于许多新的财产现象,其不是将新问题

41、推向其他法律领域,就是做似是而非的解释或者干脆置之不理。这在公司财产关系的解释和处理上最为典型。公司是财产归属与财产利用相分离的经营组织形式,且公司大规模社会化和国际化也正是发生在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49因而,公司财产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典型的财产关系。但由于股权的客体是公司资产份额,不是有体物,所以传统物权法就将股权予以剔除,而让公司法去管,由于公司法并无界定财产关系的功能,这就出现了前述不合法理和逻辑的“股权不是所有权,而是独立民事权利”的武断解释。古老物权思维影响了学者对公司财产关系进行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又一突出表现是,用益物权只能设于不动产之上,且不可以有处分权能。在物权法确认了

42、动产用益物权的情况下,50仍有学者认为:“物权法上的用益物权,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的法律形式。”51土地的用益物权在罗马法时代就有,且相当完备。因为土地在客观上不可能全由所有权人自己利用,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的归属和利用相分离在农业社会也是必须的。财产归属和财产利用的普遍分离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社会财产关系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着动产的日益丰富而发展的。在飞机、汽车、轮船和资金这些动产上设定用益物权,对于提高整个社会财产利用的效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也就是说,如果用益物权仍是局限于那么几种土地上的用益物权,所谓提高物的效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农业社会的商品生

43、产和交换比,较简单,财产也不丰富,相互替代不易,原物显得很重要,因此,物权法将所有权保护的重心落在原物的保护上,不让用益物权人有处分权能,成了保护原物或所有权的关键性的防范措施。在现代社会,财产丰富且容易替代,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保护原物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如果用益物权人能够归还同类的财产或与原物等值的金钱,有何必要在法律上阻止用益物权人对他人财产的处分?用益物权可以有但并不必定有处分权能,能不能有完全可以交给当事人自己解决。用益物权人有了处分权,可以更灵活有效地利用财产,从而使所有权人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可以解决委托理财、代人理财的财产权利结构问题,从而使这些现代理财方式更便捷安全;更可以将企业

44、法人财产权规定为物权法上的用益物权,从而结束学术上的争论并防范政治上的风险。52由于公司的资产是物的集合,显然不能归人不动产,而在古老物权思维中,公司法人财产权难以归入用益物权。更由于公司法人财产权拥有处分权能,而在古老物权思维中,处分权能是所有权的“专利”,用益物权是不可以有处分权能的。据此,拥有处分权能的公司法人财产权就只能是所有权。而依据“一物一权”原理,公司法人对公司资产拥有所有权,股东就不能再拥有所有权;股东享有的财产权在公司法上被称之为股权,在债权说、社员权说等学说都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下,干脆就将股权确立为独立的民事权利。公司财产权利的“股权一所有权”结构,在古老物权思维的自我崇拜

45、中就这样被证成了。注释:1该问题又被称之为如何合理地解释公司财产关系。公司财产关系和公司财产权利结构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前者侧重的是法律关系,后者侧重的是法律关系的本质内容权利,两者可以在同一意义上使用。2孙宪忠:“政府投资”企业的物权分析,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该文的作者是以“公有制企业”即“国家(其实是政府)创办的国有企业”作为分析对象的。这里暂且不论国有企业到底是国家创办还是政府创办,只是不知出于何种考虑,还是蕴含特别的含义,其使用了“公有制企业”这一较为模糊的概念。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两种;在市场经济时代,“公有制企业”包括哪些对象,经济学界

46、还存在争议,但笔者认为具有公有制性质的企业至少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两种。集体企业尽管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存量较少,但不等于没有,它仍然是公有性质的企业。事实上,国家出资企业与其他投资者出资企业所形成的财产关系并无本质区别,为了分析的便利,本文以现代社会最为典型的企业财产关系股东出资公司所形成的公司财产关系作为分析的对象。3范健主编:商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4参见孟勤国:国有企业法人所有权不可行,人民法院报2004年11月5日。5同前注3。6“根据公司法原理,公司由股东投资成立,股东必须将其投资的所有权转移给公司,股东失去对投资财产的所

47、有权或物权之时获得了股权。”同前注2,孙宪忠文。7合伙和公司在财产关系上没有质的区别。在大陆法系,合伙和公司的法技术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伙人的无限连带责任与股东的有限责任;二是合伙不具有独立的法人格(少数国家也承认合伙的法人格),而公司一般都具有独立的法人格;三是合伙是通过合伙协议明确各合伙人的权利义务,而公司则是以公司章程规范股东协商决策公司事务的程序和方式;四是合伙财产的所有与经营在合伙内部没有明确的界限,而公司则以治理结构分离了公司财产的所有与经营;五是除约定取消外,合伙人之间享有优先购买权,而公司则以公众组织排除了股东之间的优先购买权。这些差别是因共有财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

48、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并不意味着在财产关系上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8法国民法典第九编为“公司”,其中第二章为“民事公司(民事合伙)”。法国民法典中译本译者对这一立法体例的理解为:“在法国法律中合伙只是公司的一种形式。”参见法国民法典中译本,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12页注释。9公司法第25条规定:“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10参见曹新友:论存款的所有权归属,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11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第3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12参见郭峰:股份制企业所有权问题探讨,中国法

49、学1988年第3期。13参见王利明:论股份制企业所有权的二重结构,中国法学1989年第1期。14参见康德琯:股权性质论辨,政法论坛1994年第1期。15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16同前注2,孙宪忠文。17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18同前注11,孟勤国书,第84页。19孟勤国:也论法人所有制,中青年经济论坛1988年第4期。20“两权分离一说在法理上最大的问题,是它不符合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易就是所有权的移转,而该理论强调企业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那么当企业从别人手中购买一件物品时,物上的权利本来是所有权,但是企业自己只能获得经营权;当企业向别人出卖一件物品时,企业本来只拥有经营权,但是他人买到的却是所有权。这种权利变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