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光芒与审美的传播 ——论新闻审美传播中的思想力量_第1页
思想的光芒与审美的传播 ——论新闻审美传播中的思想力量_第2页
思想的光芒与审美的传播 ——论新闻审美传播中的思想力量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思想的光芒与审美的传播 论新闻审美传播中的思想力量    作者:孙德宏使新闻实现审美的传播,是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新闻的审美传播?作为文化形式的新闻文本的“目的性”说到底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幸福和情感愉悦的有效关注。这样的新闻就是审美的传播。与艺术刚好相反,真实而客观的新闻传播是因为文本所展现出的思想的光芒而引起了受众的情感激荡。或者说,新闻的审美传播之所以能够“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能够“令人感动”,主要是通过新闻文本所展现出的思想的力量而实现的。关于“思想”与“审美”的讨论传统美学更多的是研究人的感性体验,而这种讨

2、论更是一度使美学成了“艺术哲学”或“艺术的哲学”。但到了现代美学,这种情况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是十分著名的阿瑟·丹托的重大发现“艺术的终结”。沃尔夫冈·韦尔斯的重构美学则不仅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而且从正面明确建立了一个全新认识。在沃尔夫冈·韦尔斯这里,思想和审美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第一,强调哲学本身就具有艺术的性质和审美的特征;第二,哲学的这种审美特征与生俱来,且属于哲学的核心;第三,思想本身就是审美的。这一观点对我们具有很大启发:第一,审美绝非艺术专有;第二,因为思想的无所不在,所以审美也就无所不在;第三,既然思想是审美的,那么我们的新闻传播如何主动自觉地把握它就

3、不但有了合法性,而且也具有了迫切性。在人性的最重要的部分“情感”堂而皇之地走到人类社会前台的同时,有一个问题始终在困扰着我们:人与社会的进步只是靠情感的激动比如艺术而推进的吗?对此,现代美学的“发现”“艺术的终结”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并非是今天的人们不需要艺术了,而是长期以来审美“专属”于艺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说到底,是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的人类精神产品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在激励着、推动着我们人与社会的进步。具体到艺术,我们应该这样理解,艺术中那些激动我们情感的因素本身就蕴含了人类进步的思想。再进一步说,是那些思想通过包括艺术在内的多种表达方式感动了我们,激励了我们至此,我们确有一种释然的感觉。这里我

4、们所说的“所有的人类精神产品”和“各种表达思想的方式”,显然毫无疑问也包括新闻传播。因此,我们强调:第一,以客观报道事实为自身存在合法性的新闻传播必须自觉地把握和发挥其审美的功能;第二,新闻的审美传播“主要是通过新闻作品所展现出的思想的力量来实现的”。思想无处不在,审美就无处不在。问题在于,新闻传播如何才能准确、深刻地传递、表达思想?更重要的是,这些传递、表达如何才能使受众更好地接受,进而使它们成为受众的自觉共识?下面,本文通过对几个在新时期以来影响较大的新闻文本的分析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这几个作品分别是:消息171名矿工遇难两周年祭日临近李毅中质疑:为何还没有人被究刑责?(以下简称李毅中质

5、疑,该作品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消息类一等奖);评论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以下简称有些案件,该作品获1982年全国好新闻评论类一等奖);通讯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以下简称丁晓兵,该作品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通讯类一等奖);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以下简称灵魂)。在传递信息中自然而坚定的传播思想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新闻传播之所以成为一种职业的根本所在。那么,传播信息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影响社会。而影响社会的根本还在于影响人使人更自由、更幸福。关于传递信息是常识,没有什么人予以置疑。但是,很多人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社会”“影响人”似乎关注重视不够

6、,在我们诸多新闻传播理论的探讨中似乎也同样如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但我们同时必须注意到,尽管人们和新闻理论如是,但新闻传播实践却又与此颇多不同,只要我们稍加认真检索不难发现,新闻史上那些真正优秀的文本,事实上都是不仅注意传递信息,而且也是十分自觉地注意乃至强烈追求传播的社会影响力,这种追求其实正是传播者及其文本的思想的深刻展示也正因此,经典和平庸才立判高下。任何新闻信息中都蕴含了程度不同的意义价值,对这些意义价值的判断毫无疑问地体现了传播者的素质。对于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传播者因素质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对一个有大价值的新闻,有的人可能根本看不出来,有的人可能看到了其粗浅的价值,而有

7、的人则看到了其中对社会和人的进步的大价值于是他们所拿出的文本对受众的影响也大不同了何以大家对同一信息的新闻价值判断有如此巨大的差距?说到底,这是不同的传播者思想能力的高下及其实现思想(形成文本)的职业水准的高下所决定的。以李毅中质疑为例,从传递信息的角度看,这个消息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些信息:李毅中质疑事故责任人为何未受司法处理;这是违反司法规定的;省长表态“要好好查”;背景回顾;李毅中“心情十分沉痛”;李毅中到东风矿走访;李毅中“有权力责问”;李毅中请副省长了解此事,但“谁都不清楚怎么回事”;某些市没有对小企业补课;某些矿安全设施很差事实清楚,信息量大。更重要的是,整个文本中,记者所传递给我们

8、的显然并不仅仅是这样一些信息,相反,记者在客观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十分努力地在做两件事:一是通过客观报道李毅中的质疑过程及所作所为而不断引导和加深读者对信息的认识;二是通过对事件背景的介绍,如国务院会议的决定与现实不同结果的对照,乃至地方官员对造成这个结果的“很奇怪”和“不清楚”等等,来引发读者的思考违法者近两年未受司法处理,为什么?如此重大事件“谁都不清楚怎么回事”,为什么?170多个逝去的生命受到如此漠视,又是为什么它再一次甚至是从根本上促使和帮助我们思考那个极为重大的问题:矿难频繁却屡禁不止,生命消失却多方漠视,原因何在?报道没说,但其意已现这是文本思想的力量在这里,文本呼唤生命价值,呼唤

9、司法正义,呼唤社会良知虽然报道十分客观,但透过这“客观”,读者感到的是一种酣畅淋漓。这正是文本所表现的思想的力量震动了我们的心灵,是文本对丑恶的揭露,对生命的强烈关怀激动了我们。如果说李毅中质疑一稿是在传递信息过程中传播思想的话,那么,有些案件则是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表达思想。评论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作为时值平反冤假错案的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日报的社论,称其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评论罕见的奇文、雄文,恐不为过。该文仅有164字:今天本报又公布了两个重要案件。坏人受到揭露处理,这很好。有些问题群众看得很清楚,干部也有很多议论,问题的性质已经非常明白,但就是处理不下去,而且长期处理不

10、下去,为什么?一是因为自己屁股有屎;二是派性作怪;三是软弱无能。还有什么?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但主要是这三条。你这个单位的问题长期处理不下去,是什么原因,算哪一条,不妨想一想。(福建日报1982年2月7日)认为新闻评论不传递信息是错误的。所有的评论都必须传递观点思想性质的信息。在这个评论的文本里,作者所传递的最主要的信息是“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的“三点原因”。这“三点原因”的揭示可谓是入木三分、切中肯綮,掷地有声、振聋发馈!这当然是思想的力量,它已远不是诉诸我们感观,相反,它诉诸我们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憾。在这里,因为思想的深刻而使得语言朴素简短的文本给受众以强烈的感受。审美传播的力量在于

11、思想的力量一些新闻文本因其思想直逼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而令人深思,同时也因为促进了问题解决而令人心情愉悦,比如前面所讨论的李毅中质疑和有些案件。而另一些新闻文本则并不那么直接具体地“逼近现实”,但它们却因为更广泛地关涉我们每个人的人之为人的精神世界,而使我们在如何认识自我进而超越自我方面有了更多更深的思索,大量的人物通讯就属于此类。前者因为直接事关某一部分具体的人,而使得传播有了相当的吸引力,并实现了舆论的某种引导目的。那么,后者呢?丁晓兵这篇通讯给我们的启示是,挖掘并表现出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大主题。它通过诸多真实可感的具体故事,把丁晓兵常说的“为祖国、为人民、为党争光”与其自身的

12、成长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准确报道了丁晓兵的生命世界,而且清晰有力地展示了令人向往、令人振奋、令人愉悦的英雄主义的生命主题。灵魂一稿也颇多类似之处。该稿从袁和一个里弄工厂糊纸盒的小工通过刻苦自学出国留学,其间与病魔抗争,最终获得硕士学位后香消玉殒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生命过程。记者关注的主要不是袁和的经历,而是袁和这个普通的生命和“灵魂”整个文本中,记者通篇最关注的是:一个(每个)普通的生命,一个(每个)普通的灵魂,到底有怎样的能量?这种关注,很令我们想起了贯穿康德一生的那几个著名的终极思考: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两篇通讯的真正内涵显然已经完全脱离了丁晓兵

13、、袁和经历的具体故事它们因为对生命普遍意义的思考和探究,而呈现出对人自身超越的启迪。新闻典型报道是精神产品,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思想和情感。人的认识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源泉。因为思想的深刻和张力,这种精神产品才具有大价值;因为情感的充盈和自然,这种精神产品才吸引人,愉悦人。因为思想的深刻和情感的充盈,这种精神产品的价值才更大,也更容易地被受众所认同和接受。应该说,这两篇通讯的思想主题不仅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而且很大程度地超越了一般就事论事的层面,尤其是洋溢在丁晓兵、袁和身上的那种挑战和超越生命的精神特质,更是展现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的思想光芒,鲜明而深刻地体现和弘扬了我们时代所应有的主流价

14、值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而言,丁晓兵、袁和因其言行的真实和其生命中所体现的崇高特质才感人至深。思想的深刻和张力首先表现在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当然体现在记者对事实的“新闻敏感”,但这种“敏感”主要不是因为某个主体的“聪明”,而主要是其自身全面素质使然。因此,这种认知能力是记者长期钻研、积累的新闻价值判断水平和对社会、对生命认知水平的综合体现。思想的深刻和张力还表现在传播者在“传播思想”的过程中能够极严格而规范地按新闻规律办事,按新闻传播自身品质的规定性来进行传播。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到,李毅中质疑一稿的文本本身并无主观议论,它引发我们那诸多极为深刻的思考都是通过客观传递信息而实现

15、的;丁晓兵灵魂两个通讯文本所展现的对生命价值的弘扬,对人的自我超越的肯定,同样是通过对人物的诸多故事、细节的客观报道而实现的。因为思想的的深刻和张力,我们的新闻才实现了审美的传播。因为审美,我们的新闻传播才耐人寻味、启人心智,才令人感动,才与受众形成了心灵的共鸣。推动“以人为本”是传播思想的根本指向本文选择上述四个文本来讨论思想在新闻的审美传播中的作用,并非随意为之。我们选择了新闻传播中最主要的三种文体形式,一个消息文本,一个评论文本,两个通讯文本。就体裁形式而言,它们几乎可以涵盖新闻传播的全部也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无论是客观性极强的消息还是主观性极强的评论,还是既客观报道事实又有诸多

16、描写,某种程度上主客观兼有的通讯,那些引起受众“心灵共鸣”乃至推动人和社会进步的优秀的新闻文本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审美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深刻的思想力量。第二,在以客观报道为其立身之本的新闻传播中,主观的思想不仅客观存在,而且还决定了客观报道最终的效果高下。那些没有或较少有思想含量的“客观报道”的新闻价值是有限的。第三,强调思想含量,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新闻传播就可以不客观报道。相反,只有那些以客观的手法自然而然地传播“主观思想”的新闻文本,才可能引起受众心灵共鸣,真正达到引导舆论的作用。接下来,我们还必须深入讨论:怎样的“思想”才符合新闻审美传播的要求?既然“思想”,其结果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所强调的“新闻的审美传播”却是指向清晰的:说到底它是以有益于受众,带给受众愉悦、自由、解放、光明为已任的,是以教人上进为目标的。通过对上述受到广泛好评的新闻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题材不同、体裁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在深刻而强烈地关注生命的价值,关注人的幸福说到底,它们都在关注人的自由与解放。李毅中质疑一稿虽然信息量大,但根本打动受众的是对171个逝去的生命乃至让更多的生命不再逝去,让每个生命都受到尊重;一些案件一稿所揭示的“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的“三点原因”,仍然是对那些被冤屈的人的命运的强烈关注;丁晓兵和灵魂两稿同样如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