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2013—3-16_第1页
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2013—3-16_第2页
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2013—3-16_第3页
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2013—3-16_第4页
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2013—3-1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论文关键词:之动词连词兼词代词助词 论文摘要:孟子成书于战国时期,较鲜明地表达了战国词汇概貌。对孟子一书中“之”字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战国词汇的面貌,而且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和对后世书面语的发展状况的了解都非常有价值。孟子中“之”字随处可见,在对其量化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考察“之”字在孟子一书中有以下几种用法:即“之”作动词、连词、兼词、代词、助词。 孟子是一部溶哲理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先秦儒家经典著作,它的语言明快生动且富有哲理性,而且在古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在孟子一书中,“之”字是使用最多的字,据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中考证,光“之”字就出现了

2、1902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之”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又实又虚的词,用法非常的广泛,在孟子一书中大都有所表达。 一、“之”作动词、连词、代词、兼词 一“之”字作动词,这是其本义,可译为“前往、到去”。孟子一书中“之”作动词,共出现了33次。 1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孟子告子下 2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孟子告子下 二“之”字作连词,表示并列或联合关系,相当于“与”、“及”。此用法在孟子一书中只出现了一次。 3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孟子万章上 “之字作连词的用例只见于先秦,而且数量极少。秦以后不用此用法是为了防止与助词之混淆。”(

3、2 三“之”字作兼词,在孟子一书中共出现了9次。 4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孟子告子下 5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人畜之池。孟子万章上 6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沦汉,排怀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 四“之”字作代词,在孟子一书中共出现了848次。 1“之”所指代的对象或事物出现在上下文中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7臣闻之胡龁曰。孟子梁惠王上 8“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2“之”字作双宾语的间接宾语,用在动词后,“之”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同时作动词的宾语,即所谓的双宾语结构。 9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忘。孟子梁惠王下 10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

4、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 “其中之和后边的成分一起作前面动词谓的宾语,构成谓之固定格式,一般用它来表示社会上对事物名称约定俗成的称谓,可译为叫做等,之所代的对象包含在上文中,可不必译出。” 3 3“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际上是指说话者自己,即指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11人知之,亦嚣嚣。孟子尽心上 2.“之”字作指示代词。 12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 2“之”字同其他词语一起组成凝固结构,作指示代词,但已经虚化,失去指代作用,用法同于“如何”,可作状语、谓语等。 13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3“之”字代比较近的事物,作宾语,可译为“这”。 14齐宣王问曰

5、:“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孟子梁惠王上 15假设固有之。孟子尽心上 二、“之”字作助词 “之”字作助词,可分为结构助词和语助词两种情况。 一“之”字作结构助词,有较强的粘附性,起着标志某种语法结构的作用。孟子一书中“之”字作结构助词共出现了994次。 1.“之”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译为“的”,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1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梁惠王上 17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孟子告子上 2. “之”字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能译出。 1前置宾语之前不用其他副词强调,形成“宾语之动词介词

6、”的格式。 18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2前置宾语由疑问代词“何”与另一成分组成的偏正短语充当,构成“何之”的格式,动词则一般常用“有”,整个格式表示反问或疑问。 19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孟子万章下 3为强调宾语的唯一性,在宾语前再加上副词“唯惟”,构成“唯惟之之为,之是”的格式。 20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孟子尽心上 2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 二“之”字作语助词,玉篇之部:“之,发声也。”表示调整语气、作词缀或使音节和谐。孟子一书中“之”作语助词共出现了17次。 1.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起调整音节的作

7、用。 22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孟子尽心上 23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2.可用于人名、地名、动植物名或其他事物名之间。凡人名一般加在姓与名之间,凡事物专名一般加在种名和属名之间。起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 24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孟子离娄下 从上面所列举的各种用法中可以看到孟子中“之”字,用法灵活复杂,词性多种多样,语法修辞作用也是非常广泛。掌握了“之”字的各种用法,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孟子的真正思想。 参考文献: 1常见文言虚词例释,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7页. 2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版,第346页. 3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

8、通释,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799页. several group number, then with b ± a, =c,c is is methyl b two vertical box between of accurate size. Per-23 measurement, such as proceeds of c values are equal and equal to the design value, then the vertical installation accurate. For example a, b, and c valueswhile on horizontal vertical errors for measurement, General in iron angle code bit at measurement level points grid errors, sp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