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大纲2011_第1页
地质学基础大纲2011_第2页
地质学基础大纲2011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修订单位:喀什师范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系地理旅游教研室执笔人:许善洋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地质学基础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3、适用专业:地理本科4、总学时: 545、总学分: 3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地质学基础是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按照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实际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本大纲内容重点是以矿物和岩石、地质构造和大地构造及地质发展史为基本内容,而 这些内容又以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组合成新体系,以便为地貌、土壤、水 文、区域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以及环境学概论等后行课打下一定的地质基础。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过程中

2、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的原则, 除了安排有课堂学习外,还有野外与室内的实习,以培养学员初步野外工作能力。由于地质学的范围非常广泛,而地理专业需要的内容又是多方面的,所以在规定的学时 内难以完全应用课堂讲述的方式进行,矿物、岩石的分类描述,主要古生物化石鉴定以及地 质图的阅读等,可结合课堂以外进行教学。本大纲只能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讲授地质学的基本要求。其内容、顺序和时间安 排,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绪论一、地质学的对象、内容和分科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三、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 2 章 地球概况 第 1 节 地球概况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 2 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外部圈(一)大气圈(二)水圈(三)生物圈二、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壳(二)地幔(三)地核 第三节 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一、基本概念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三、地质作用的分类 第二章 矿物与岩石 第 1 节 概述一、矿物与岩石的基本概念二、矿物学与岩石学理论的建立 第 2 节 矿物一、矿物的基本特征一)矿物的内部结构和晶体形态二)矿物的化学成分三)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和物理性质二、矿物的分类 第 3 节 火成岩一、岩浆、岩浆作用和火成岩的概念二、喷出作用三、侵入作用四、火成岩的成分五、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六、火成岩的分类七、主要的火成岩简介 第 4

4、 节 沉积岩一、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先成岩石的破坏(二)搬运作用(三)沉积作用(四)成岩作用二、沉积岩的特征(一)沉积岩的成分(二)沉积岩的颜色。(三)沉积岩的结构(四)沉积岩的构造三、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一)碎屑岩类(二)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类(三)特殊沉积岩类 第 5 节 变质岩一、变质作用的因素(一)温度(二)压力(三)化学因素二、变质岩的特征(一)变质岩的矿物(二)变质岩的结构(三)变质岩的构造三、变质作用类型与变质岩(一)动力变质作用(二)接触变质作用(三)区域变质作用(四)区域混合岩化作用四、有关变质岩的几个问题(一)变质强度(二)变质作用和地壳演化的关系 第 4 章 构造运

5、动及构造变动 第 1 节 概述一、有关构造运动的概念二、地壳构造与演化理论的建立第 2 节 构造运动的特征与表现一、构造运动及其表现特征(一)构造运动的方向性(二)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三)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二、构造运动的证据(一)新构造运动的证据(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三、岩层产状和岩石变形(一)岩层的产状(二)岩石变形第 3 节 褶皱构造一、褶皱的概念二、褶曲要素三、褶曲的形态分类(一)褶曲的横剖面形态(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三)褶曲的平面形态四、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五、褶皱的组合类型六、如何在野外认识褶皱构造七、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第 4 节 断裂构造一、节理(一)节理的分类(二)节

6、理与褶皱构造的关系(三)研究节理的意义二、断层及其几何要素(一)断层面(二)断层线(三)短盘(四)位移三、断层的分类四、断层的组合类型(一)阶梯状断层(二)叠瓦状断层(三)地堑(四)地垒(五)环状断层与放射状断 层五、怎样识别断层六、研究断层的意义 七、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 第 5 节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一、新构造运动(一)新构造运动特点(二)新构造类型二、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一)构造地震(二)火山地震(三)冲击地震(四)水库地震四、地震强度(一)震级(二)地震烈度五、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一)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六、地震预报第 6 节 大地

7、构造学说简介一、地槽 - 地台说二、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三、地质力学四、板块构造学说 第 5 章 地壳演化简史 第 1 节 概述一、地层学理论的建立二、时间标尺的建立 第 2 节 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一、地层划分和对比(一)地层划分的依据(二)地层的对比二、岩相古地理分析(一)沉积相的分类(二)岩相分析的依据三、构造历史分析四、地层系统(一)岩石地层单位(二)年代地层单位(三)地质时代单位 第 3 节 前寒武纪 太古宙和元古宙、太古宙(一)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二)中国的太古宙地层(三)太古宙的重要矿产 二、元古宙(一)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二)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三)中国太古宙的矿

8、产三、震旦纪(一)世界古地理基本轮廓(二)繁盛藻类和后生动物大量出现(三)中国震旦纪古地理轮廓及震旦系 第 4 节 早古生代一、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二、加里东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一)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构造阶段(二)海洋占优势的时代(三)世界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变(四)早古生代气候三、早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一)稳定的地台(二)加里东对中国的影响(三)从中国下古生界看中国地史发展重要特征(四)中国早古代矿产第 5节 晚古生代 一、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发展 (一)植物界的第一次大飞跃 蕨类时代(二)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三)晚古生代重要的生物事件 二、海西构造运动阶段世界古

9、地理格局演化及其地史特征 (一)海西构造阶段地史特征(二)联合古陆的形成(三)晚古生代气候和植被分区(四)北方大陆广大煤田形成和南方大陆冰川广布三、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一)由海洋向大陆的环境转化(二)上古生界特征(三)中国晚古生代矿产 第 6 节 中生代 一、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 (一)裸子植物时代(二)爬行动物时代(三)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发展(四)恐龙全部灭亡 最突出的生物事件 二、中生代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 (一)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二)联合古陆解体(三)中生代古地理概况(四)中生代气候和沉积矿产(五)环太平洋内生金属成矿带形成三、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一)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

10、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二)燕山运动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四)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五)中国东部中生界(六)中国中生代矿产 第 7 节 新生代 一、古近纪 (一)向近代发展(二)喜马拉雅构造阶段地史特征(三)中国古近纪古地理概况 二、新近纪(一)接近现代的生物界 (二)新近纪地史特征(三)中国新近纪古地理概况三、第四纪(一)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二)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三)第四纪大冰期(四)第四纪沉积物和矿产(五)人类的出现(六)全新世第 6章 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 第 1节 矿产资源一、基本概念(一)矿石与矿床 (二)矿床及其分类(三)矿床的成因分类 二、内生矿床(一)岩浆矿床 (二)伟晶岩矿床(三)汽化 -热液矿床(四)火山矿床三、外生矿床(一)风化矿床(二)沉积矿床(三)可燃有机岩矿床四、变质矿床和多成因矿床 (一)变质矿床(二)多成因矿床 第 2节 地下水资源 一、含水层与隔水层 二、地下水的类型 三、储水构造四、地下水开采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 3 节 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 二、水利工程三、道路工程第 4 节 地质灾害与地球化学环境四、考核方式考试五、成绩评定随堂测验:10 %期中考试:20 %期末考试: 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