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力衰竭诊断详述_第1页
新生儿心力衰竭诊断详述_第2页
新生儿心力衰竭诊断详述_第3页
新生儿心力衰竭诊断详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页新生儿心力衰竭诊断详述* *导读:新生儿心力衰竭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如何缓 解和预防?一、左心衰诊断标准:(一) 呼吸困难: :左心衰最常见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因肺部瘀血、肺活量减低引 起。病人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咳嗽频繁。(二) 咳嗽、咳痰、咯血: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所致,常于夜间 发生,坐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若支 气管粘膜下扩张的血管破裂,则可引起大咯血。(三) 其它: :可有心脏扩大、疲乏无力、失眠、心悸、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等。二、右心衰诊断标准:(一) 上腹胀满:右心衰竭早期症状,伴食欲不振、恶心

2、、呕吐、 上腹胀痛。(二) 颈静脉怒张:右心衰竭的明显征象。(三) 水肿:心衰性水肿多先见于下肢,呈凹陷性水肿,重者可波 及全身,多于傍晚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四) 紫绀:右心衰竭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紫绀。(五) 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神经过敏,失眠,嗜睡等症状。(六) 心脏体征:主要为原有心脏病表现。第2页三、全心衰诊断标准: 是右心衰继发于左心衰而形成的全心衰。 当右心衰出现后, 右心 排血量减少,因此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肺淤血症状反而有所减轻。 扩张型心肌病等表现为左右心室同时衰竭者, 肺淤血征往往不很 严重,左心衰竭的表现主要为心排血量减少的相关症状和体征。 新生儿心力衰竭的鉴别诊

3、断:一、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先心病的发病率为 0.6%0.6%0.8%0.8%,是造成新生儿心力衰竭 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新生儿时期即可出现心力衰竭的先心病主要 为青紫型复杂性畸形, 如完全性大动脉换位、 极重型法洛四联症、 三尖瓣闭锁、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动脉单干、左心发育不良 或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等。 19871987 年 2 2 月 20012001 年 4 4 月,应用彩 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连续探查新生儿先心病924924 例,其中青紫型心脏病 188188 例,均为复杂畸形, 发生心力衰竭者 3636 例,占 19%19%, 5 5例于生后 4 4 1010 天死亡。近年来,新生儿先

4、心病的诊治取得了 很大的进展, 但危重型新生儿先心病病情发展迅速, 需要及时诊 断和早期治疗。 由于新生儿心脏病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凭临 床症状、体征无法判断心脏病的类型。研究资料表明,彩色多普 勒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诊断新生儿先心病的类型,具有图像清晰、 安全、无创伤等优点, 对指导新生儿先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青紫型复杂先心病外, 新生儿危重先心病的另一种类型是大 型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和完全性房室隔缺损, 这些畸形由 于存在大量左向右分流,使心功能负担严重加重, 极易发生心力 衰竭,甚至造成死亡。但如第3页果能给予早期干预,必要时进行外科 手术,往往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二、围

5、产期窒息 出生后第一天出现的心力衰竭 50%50%以上乃由于窒息所致,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 60%60%于出生后三天内死亡,是围产期主要死亡原 因之一。围产期窒息并发心脏损害最早于19721972 年由 RoweRowe 等用“新生儿暂时性心肌缺血 (transient(transient myocardialmyocardial ischemia)ischemia) ”来描 述,将其主要临床表现概括为青紫、呼吸急促和心力衰竭。以后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了这一问题。 文献报道, 围产期窒息后心肌 损害的发生率高达 20%51%20%51%,其中约有 9%21%9%21%的病例发展为心力 衰竭。窒

6、息时,心肌缺氧缺血,引起细胞内酸中毒,以及缺血后再灌注 损伤,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这是窒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病 理基础。此外,持续低氧血症引起肺血管床的持续收缩,导致肺 循环压力和阻力增高,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对氧的需求增加,而 且心内膜下心肌血液供应受压迫, 从而加重了心内膜下心肌的缺 血性。三、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又称持续胎儿循环, 是由多种病因所引 起的新生儿出生后肺循环压力和阻力持续增高, 使由胎儿型循环 过渡到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以至于在动脉导管和卵圆孔水平出现右向左分流, 从而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青紫, 如处 理不及时,可发生心力衰竭,以前的病死率高达50%50%。近年来综合治疗和新的治疗方法如硫酸镁静脉滴注或NONO 吸入的应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和预后已经大大改观。 治疗第4页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1)(1)阻止可能形成心脏病原发病的发展 , , 如心肌梗死、高血压等。(2)(2)预防已确诊的心脏病发生心衰。(3)(3)尽量减少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 , , 尤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