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铜器辨伪从一件“春秋晚期青铜壶”的辨伪说起任 江去年 9月的一天,某县送来一件“青铜壶”要求鉴定。当时从器型和纹饰看,酷似春秋晚期的青铜壶(图一)。 该器高体束颈鼓腹,颈部置一对兽形耳。口沿下部有带状纹饰四道,均以弦纹为界纹。四道带状纹均 为人首鸟蟠螭纹,圈足光素无纹。通高 42.6、宽25.5 厘米。但仔细从整个器型、纹饰、工艺、胎体、 材料判断,不难发现诸多伪作。因此,鉴定结论为春 秋晚期青铜壶的赝品。那么这件“青铜壶”依照何处 的真品进行仿制的呢?我从资料上查到有两处: 1.春 秋晚期索龙纹壶,通高 44.6 厘米、宽 26.6 厘米,山 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博物馆)(
2、图二)。该器高体束颈鼓腹,颈部置一对兽形耳。口 沿下部有带状纹饰五道,均以走兽纹为界纹。第一、 三道纹饰为夔龙纹,第二道纹饰为夔凤纹,第四道纹 饰为鸟兽纹,第五道纹饰为内填夔龙的垂叶纹,圈足 饰垂叶纹带和变形龙纹带。全器纹饰精美。2.春秋晚 期鸟兽龙纹壶,通高 44.2 厘米,口径 16.5 厘米,山 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图三)。该器 高体束颈鼓腹。自口沿下有带状纹饰四道,前三道作 蟠龙和人首鸟体的怪兽纠缠状,其中第二道纹饰倒 置。第四道纹饰为兽面口衔两蟠龙,相当展开。每道 纹饰的间隔处各饰浮雕的牛、犀、虎豹等动物,其中 有猛虎衔人、咬蛇的形象。圈足饰绳索纹。我们将以上三件青铜
3、壶仔细加以比较鉴别,不 难发现伪品的破绽有:A.颈部一对兽形耳已和春秋 晚期青铜壶的真品有较大的变形; B.四道带状纹均 为人首鸟蟠螭纹,通常真品每道纹饰都有不同变化,人首鸟纹与蟠螭纹的组合也未见出现; C.圈足未做任何纹饰,也和同期工艺相悖;D.铜锈没有层次,胎 体地子未见光亮;E.铸造工艺、青铜材料均有差别。 这几点足以说明该器为赝品。那么,如何对青铜器的真伪进行辨别和鉴定 呢?从那些方面入手呢?目前市面上有许多这方面 的专著与图书资料可供参考,但对于初学者甚有难 度。笔者愿从以下几方面和读者共同交流:当前市场上所能见到的青铜器,既有真器,也有图一 青铜壶赝品67文物世界 wwsj 200
4、5.2文物鉴定图三 春秋晚期 鸟兽龙纹壶图二 春秋晚期 索龙纹壶假器,而且伪品、仿品相当之多。各地区作伪各具特色。目前有河南造、苏州造、西安造、北京造、潍县 造等,有的伪器制作水平相当高,没有一定鉴赏水平 的爱好者,很难辨真伪,常常会被假器所蒙骗,甚至 花许多冤枉钱,买了赝品。鉴定青铜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察器物 自身的性质、艺术价值、工艺特点、铭文内容;二是 判定真伪。青铜器的伪劣之作与历代优秀的仿古作 品不能同等看待。特别是宋、明、清宫廷的仿古铜器 也代表一个时代的工艺水平,从收藏和观赏的意义 上讲,同样是非常珍贵的。在许多博物馆中,这样的 馆藏品同样属于珍贵文物。鉴定青铜器,既要辨明
5、真伪,又要弄清价值,首 先要对青铜器真器的本色、年代、形制、纹饰和铭文 特点具有深切的了解,这是鉴定者的基本功。这就要 多看多参观博物馆实物,将青铜器不同时代、类型的 真品在自己头脑中树立一个标准器的概念。同时还 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因为它涉及到历史学、 考古学、文字学、金属工艺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几个 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广,器物多样,特色又是如此鲜明,作为青铜器的鉴定者,若仅死记几个条目去套用,不会有什么成效。 因此,搞鉴定就得结合考古发掘,对不同地域青铜器 的形制、纹饰、铭文、工艺特点搞得很熟,这样在辨 别真伪时才有坚实的基础。青铜器的纹饰、形制、铭文应当是统一的,不应 有矛盾。一般
6、青铜作伪者,在炮制假器时,全面考虑 构成器物各种因素间的一致是很难做到的。如铭文 与器形的不符,一般情况下,器物是真,铭文是后铸 上去的。因此,对古文字知识和青铜器的形制都应较 为熟悉。清代青铜的作伪主要按照宋代图录,设计的 器形和纹样有的也不伦不类,一看便不是三代真器, 因为先秦的青铜器均有其鲜明的时代风貌,而宋仿、 明仿、清仿的器物大多板滞无神,与三代真器无法相 比。对于鉴定者来说,通过读书学习,增强文化修 养、了解历代青铜器的发展演变、铭文及工艺特点是 必要的;掌握种种作伪的手法,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发 现疑点,找出破绽,揭穿赝品的伪装,同样需要下一 番功夫。如云雷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
7、,基本 特征是以连续“回”字形线条所构成,常作为青铜器 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真正青铜器的云 雷纹,云纹是圆的,雷纹是方的,非常清楚,而且绝青铜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制、纹饰均有变且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特别是东周以后,几 乎一个地方一个样。我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地域宽2005.2化,68 文物世界 wwsj文 物 鉴定不刻板。伪器上云雷纹规规矩矩,排列得整整齐齐,如现在人打方格一般。这说明作伪者只理解古代青 铜器一部分,并未理解全部,没有很好钻研青铜器的 纹饰规律。如翻模,尽管现在翻模技术高明,假器的 器形、纹饰与真的大体相近,但因真器上往往有锈, 塑胶压上纹饰后必然不够清晰,所以
8、器物表面的纹 饰总显得模棱不清。实际上中国青铜器的纹饰是一 丝不苟、决不含糊的。假器在细部上绝对达不到真器 的水平,看起来总是“气味不对”,不舒服。关于青铜器的锈蚀问题。因出土的商周青铜器 长期埋在地下,各地的土质成分,地下水及墓葬内有 机物腐蚀所产生的化学成分不同,它们共同作用于 青铜器的表层,青铜本身引起质变,表面就会附有各 种铜锈,犹如矿藏一样,是一层一层长出来的,坚固 致密,不易剥落。作假者为了给人假象,往往在伪器 上作假锈,也有的用锈斑掩盖其接补的部位。作假锈 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假锈总易剥落,不结实,不像真 器的锈是自发生出来的,牢固地附着在铜的表层,更 不像真器的地子、颜色、层次那
9、么错综复杂。鉴定一件青铜器物必须从器型、纹饰、铭文、锈 色等各个细微处进行全面衡量。如:闻一闻器物的气 味,新出土的真器土气浓重,伪器有酸气味;用手轻 轻敲一下,真器发声轻脆,伪器声较嘶哑。这些感性的鉴别方法均可借鉴。常见青铜器的鉴定应重点掌握以下要点: 一、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要点: 1.三足器的鼎、鬲、爵等器壁通常为三块外范,器底大多有的范痕;簋、 盂、盘等无耳制作时均为三范法,器外底有铸痕。2. 内外范之间的铜垫片,一般是有规律的。一般都要避 开花纹和铭文部位,以器物的底部和下腹部的垫片 居多。3.合范铸造的青铜器有以下特点:A.器壁厚 薄不匀;B.器腹、底、足等部位有铸痕,范与范合拢 处的
10、花纹部位有错位现象;C.耳、足内残存有红或 灰色的坚硬范土,用指甲很难抠掉;D.腹、底部有 较规律的垫片。4.战国、秦汉以后铸造青铜采用的失 蜡法,铸造的铜器既无范痕,有无垫片,更无范土, 这是与泥范铸造铜器的区别。春秋之前的铜器不采 用失蜡法。二、青铜器造型的时代特征及鉴定要点鼎: 圆鼎始于商早期,盛行于商后器至西汉时 期。正方鼎始铸于商前期,长鼎流行商后期,战国及 两汉皆不见方鼎。商代方鼎发展规律为腹由深至浅, 体由正方变长方。西周方鼎的两耳上下等宽,西周后 期以附耳独具特色。春秋时期偶见兽纹方鼎。战国至 汉代少见方鼎,宋元明清有仿器。商中期的圆鼎,体 薄、口宽、小立耳呈半圆状;深腹、腹下
11、肥大,三锥 足短矮,足空外撇与鼎腹相通。一耳与一足对应,三 足成等边三角形。商初鼎光素无纹。中期兽面纹为粗 线条,尾角上卷。商早期鼎尚无铭文,中期始生铭文, 多为象形字或族徽。商早中期铸造粗糙,有明显的铸 痕。商后期鼎体厚重,口近似方唇,直立耳稍大,尖 足消失,出现稍高的柱足。圆腹变浅,圜底,变单叠 纹饰为三叠,兽面纹的卷角向下。其旁无附设的纹 饰。偶有细小的纹饰。西周早期与商后期无大变化, 仍为足形鼎,而款足、扁足及方鼎基本消失。西周中 期鼎腹横宽,腹较浅,底较平,直耳较大且外撇,柱 足上微粗。西周时期铭文于单足或腹内壁上,长篇铭 文渐多。西周晚期,鼎近半圆形,腹底收敛,由立耳 逐渐演化为附
12、耳,由大鸟纹变为简单的环带纹、鳞纹 等。春秋时期,鼎耳有两种:沿耳直立微外斜和附耳 外撇。鼎腹变圆,近似平面形盖,盖上三矩形或圆握, 蹄足内空。其上端饰兽头。春秋后期出现了蟠螭纹、蟠虺纹。铭文字体变瘦长,之后又出现了鸟篆体,体宽,底圜形。战国时期,多为附耳外侈有盖鼎,子母口,盖上多置三环、三犀或三鸟钮。此时期鼎大且薄。图四 圈足饰绳索纹69文物世界 wwsj 2005.2文物 鉴 定以蟠螭纹、蟠虺纹为主。铭纹多刻于器物外表,笔画纤细。秦汉时器的鼎与战国鼎铜质差不多,唯造型不 同,腹扁圆,蹄足变粗矮,熊足为此时期的风格。光 素无纹的鼎居多,铭文多为隶书,有方形字体,较规 整,刻于器腹外面。2.鬲
13、:仿新石器时代陶鬲而铸,流行于商至春秋 时期。断代条件主要有:(1)直耳鬲盛行于商至西周 前期,无耳鬲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前期。附耳鬲流 行于西周时期。(2)商和西周前期流行撇口沿和卷口 沿,西周中后期至春秋流行板沿鬲,但春秋鬲板沿比 西周时期宽大,板沿外围大于腹围。圆而深腹的分裆 鬲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而扁圆体、弧裆或平裆流行 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期。3. : 断代的明显特征有三:甑、鬲(釜)合铸 早,分铸晚;腹深者早,浅者晚;口小直耳者早,口 大附耳者晚。4.簋:商代簋体厚重,口微侈,颈微敛,腹微 鼓,无耳又无盖,圈足;晚商出现双耳簋。西周早期 沿袭晚商后期双耳簋的形制,出现双耳有耳(即耳下
14、 部双垂一小耳),这是区别于商簋的显著标志。此时 期簋为敞口翻唇,还有双耳带方座簋和四足簋,但均 无盖。西周中后期,簋有盖且出现四耳有盖簋,盖口 上多为圆握。圈足下有三足或四足。纹饰除夔纹、饕 餮纹等,还有鸟纹、凤纹和瓦纹。春秋时期,还出现 了三足簋,省去了圈足变为三足,有的两耳变为环 钮。与西周簋明显的区别是口敛,同时以蟠虺纹、蟠 螭纹为主。战国时期,以圈足簋、圈三足簋和三中簋 共存,但极少。战国以后簋较罕见。簋的断代:无耳 者早,耳下垂珥者为西周及春秋;无盖者早,有盖者 晚。5.豆: 青铜豆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豆。始于晚商 时期,盛行于西周至战国时期。晚商时期,铜豆上部 呈圆钵状盘,下部为筒
15、形高足,无盖。西周时期,铜 豆盘形浅腹、壁直、底平、柄粗,不高,多无盖,无 耳。春秋时期,铜豆渐多,柄渐高,有盖,盖上有钮。 有的腹侧有环耳,出现了方形豆。战国时期,铜豆腹 变深,腹侧有两环耳,盖上有捉手或长钮,豆柄细长, 下有圈足。盖器合之多为环形。总之,铜豆断代明显 的特征有:(1)铜豆无盖者早,有盖者晚;(2)豆腹形、方形、扁形和瓠形,还有贯耳形、蒜头形。商代壶为直口,长颈,圆腹下鼓,低圈足,贯耳,多无盖。 西周前期,承袭晚商的长颈椭圆贯耳壶。中后期椭圆 变略扁圆,贯耳变衔环耳且多有盖。西周时期壶贯耳 少而兽耳衔环居多,方壶为椭方形,盖多为莲瓣状。 春秋战国时期,壶体多是圆角方体。圆壶腹
16、的最大径 上移至中部或偏上部,颈且短。战国时期圆壶多为铺 首衔环耳。汉代壶一般圆颈大腹,圈足,腹两侧有铺 首衔环。此时圆壶称为“钟”,方壶则称为“钫”。战 国与汉代圆壶的区别是:汉壶比战国壶口侈腹大圈 足高;战国壶铺首呈方形,汉壶铺首呈扁长方形。从 壶的形制上断代有明显的特征:(1)壶无盖者为商, 有盖者为周后,莲瓣者多为春秋。(2) 贯耳早,环耳 中,兽首衔环盛行于战国、汉代中期。(3) 椭圆体为 商,扁圆体为西周,圆角方体是春秋。7.尊:尊的断代在于口、颈、腹,要留意细微差 别。殷商早中期,尊为大侈口,属长颈,广肩,鼓腹, 高圈足。晚商至西周早期,尊多为觚形,呈圆筒状, 口、腹、足径差距逐渐缩小。西周中晚期出现了侈口, 颈缩短,腹下垂,圜底,低圈足的尊,同时,动物尊 增多。春秋战国时期,尊仍为侈口,鼓腹,圈足,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活跃度的预算与投资合同
- 全职员工离职说明
- 数据库技术COMPUTER87课件
- 铁路市场营销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课件
- 双总线冗余供电方式卢凯霞时间年月课件
- 中医特色护理课件
- 中医关于水肿的课件
- 高空电力作业安全合同
- 养生保健品经销合同范本
- 北京市东城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含解析
- 林海雪原考试题和答案
- 2025年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医适宜技术-中药热奄包
- 语文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5篇)
- 动火作业检查清单
- 钢管桩沉桩两种工艺方法
- 渗透试验报告
- 吊车包月租赁合同完美参考
- 亚马逊品牌授权书(英文模板)
- 螺杆压缩机知识(课堂PPT)
- 铸件砂芯清理—水爆清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