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β2亚基在BK通道孔中的作用位点探测及TRPV1通道的脱敏机制_第1页
hβ2亚基在BK通道孔中的作用位点探测及TRPV1通道的脱敏机制_第2页
hβ2亚基在BK通道孔中的作用位点探测及TRPV1通道的脱敏机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h2亚基在BK通道孔中的作用位点探测及TRPV1通道的脱敏机制    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对生命获得过程的认识,而离子通道的研究不仅与信号发生、传递和转导紧密关联,同时也涉及到诱发各种遗传或非遗传疾病的分子机制。了解离子通道的精细结构,探讨离子通道的门控机制和动力学特性,弄清楚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本研究工作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讨了钙和电压激活的大电导钾离子通道(Maxik通道,又名BK通道)的2亚基N端失活域在由亚基组成的孔道中的作用位点;文章第二部分则是讲述痛觉敏感型通道TRPV1的适应性调节的分子机制的。BK通道广泛地存

2、在于可兴奋细胞,特别是神经系统中,具有调节胞内钙浓度和膜电位等重要生理功能。目前,电压依赖型钾离子通道(Kv通道)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BK通道与Kv通道在结构和功能上既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如它们都结合有辅助亚基,并由亚基的N端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堵塞孔道引起N型失活。然而现有实验结果表明,K通道的孔道阻断剂(如TEA、QX-314等)能够减慢Kv通道的失活过程,然而却不能减慢BK通道的失活。为什么这两者如此不同?BK通道的B2亚基N端失活域是否进入由亚基组成的BK孔道?两者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相互作用?阻断剂为什么不和失活域在孔道中竞争结合位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之一即是要回答和解决这些目前仍

3、然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将h2 N端的前三个氨基酸FIW突变为FWI,发现h2的这一突变体h2-FWI对BK通道的失活没有影响,但通道的失活恢复曲线却由单指数转变为双指数。利用h2-FWI的双指数恢复特性变化作为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判定依据。通过丙氨酸扫描(Alaninescanning),即将亚基形成孔道的S6区疏水性氨基酸依次突变为疏水性较弱的丙氨酸,然后通过膜片钳实验记录分析失活后通道的恢复特性变化,进而了解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借助作为通道孔道阻滞剂的麻醉剂QX-314和TEA等药物进一步解释了BK通道失活的非竞争机制。我们得到了如下几个结论:(1)位于mSlo1孔道中的氨基酸Ile-323是在

4、失活过程中与2亚基N端失活域有相互作用的主要位点。孔道内的另外两个氨基酸M314和V319也参与了这一过程。根据h2-FWI亚基N末端的线性结构特点,我们推测mSlo1孔道与h2-FWI在BK通道失活过程中存在如下的相互作用关系:1323-I,V319-W,M314-F,其中1323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同时进一步明确了2亚基的失活域的确进入了BK通道的孔道从而引起通道的失活。(2)通道阻滞剂QX-314和TEA在BK孔道内无特异性的结合位点。因此胞内阻断剂不会像在Kv通道中那样减慢通道的失活过程,这是因为2 N端失活域的作用位置比较靠近孔道口,即孔道内的最后一个疏水性氨基酸Ile-323,而QX

5、-314的作用位置位于孔道内,因此QX-314不会与失活域竞争相同的作用位点,从而不会影响2引起的通道失活过程。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非竞争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的数据,而且为进一步阐释BK通道的结构和门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支持。(3)我们的实验结果还显示:与野生型mslo1通道电流相比,突变型1323A不管是单通道还是宏观电流均有明显差异,表现为出现了野生型通道所不具有的外向整流特性。形式上突变型1323A的单通道出现了非常像噪声的电流,同一电压下可以同时记录得到几个不同大小的单通道电流,即是说Ile-323A还引起了BK通道电导的改变。据此我们推测Ile-3

6、23对BK通道具有双重作用,既是2失活域在孔道中的作用位点,同时还能调节BK通道的门控特性。另外还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312位点的Leu亮氨酸残基的突变能够极大地改变BK通道的电压依赖性。我们研究小组在后续的两篇文章中分别证明了这两点推测:Ile-323确实为BK通道的关节所在,323点的氨基酸残基疏水性降低,会使得“关节”变得松弛,进而导致通道开放时四个亚基间协同性的不一致和开放几率的改变(Guo et al,Biophys J.2008 May 1;94(9):3714-25)。而Leu312位点则可以极大地增强BK通道的电压敏感性(Wu et al.,In review)。适应性调节

7、是大部分感觉器官共有的一种性质,但是痛觉适应性产生的根源和机理仍然不为人们所知。文章的第二部分在受体水平探讨了伤害感受器TRPV1通道的适应性调节的分子机制。我们发现通道在脱敏反应发生后,仅改变了通道对激动剂的敏感性,而不影响最大电流的响应,据此,我们在脱敏感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痛觉适应性调节概念。该部分我们主要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Ca(2+)经由开放的TRPV1通道内流引起脱敏反应的发生,脱敏反应发生后仅改变了通道对辣椒素的敏感性,浓度敏感性降低了14倍,但这一改变并不影响通道的功能。(2)通过联合应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和膜片钳记录技术,我们证实了PIP2参与了TRPV1通道脱敏反应的

8、发生,PIP2分解的速率和量的变化都足以改变通道对激动剂的响应。借助药物Rapamycin专一性降低细胞内PIP2含量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测量通道对辣椒素浓度依赖性曲线,我们进一步量化了PIP2对脱敏反应的贡献,约占60%。(3)我们还发现TRPV1通道对激动剂敏感性的改变依赖于刺激强度,不同的刺激强度得到不同程度的脱敏响应。我们推测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通道蛋白有记忆功能,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二是不同刺激强度作用下的TRPV1通道离子通透性不同,因此,内流Ca(2+)的量和分布特性不同,导致PIP2分解量不同,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脱敏反应。同主题文章1.    

9、焦岿然. 辣椒素的作用及意义' J. 实用疼痛学杂志. 1995.(04)    2.    侯炳军. 辣椒素镇痛机制研究进展' J.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4.(05)    3.    郭淮莲,万有节. 反复刺激过程中辣椒素脱敏的快速恢复' 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997.(02)    4.    蔡秀恋,王美芳,陈

10、娴漠. 辣椒素乳膏的制备' J. 海峡药学. 1995.(01)    5.    许明火,柴家科,卢军玲,陈宝驹,盛志勇,王世岭. 烧伤后瘢痕局部应用辣椒素治疗的初步临床观察' J. 中华烧伤杂志. 2003.(S1)    6.    高蓝,李浩明. 辣椒素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 J. 中国药学杂志. 1995.(04)    7.   &#

11、160;张军. 辣椒素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6.(02)    8.    林绮雯,杨得坡,黄世亮,胡海燕. 辣椒素的药理与临床研究概况' J. 广东药学. 2000.(05)    9.    黎万寿,陈幸. 辣椒的研究进展'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03)    10.    苏永春,邓凡,陆地,白晓春,谭小丹,董爱荣,罗深秋,邓亲恺.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PLC-g1水解PIP_2的数学建模' J. 第一军医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