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力的培养_第1页
觉察力的培养_第2页
觉察力的培养_第3页
觉察力的培养_第4页
觉察力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觉察力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无往不利文|许添盛(台湾心理作家)觉察力跟观察力,是小朋友在成长学习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你可以问小朋友:“请问你觉得老师今天的服装跟昨天,有什么不一样?”“你有没有发现今天的教室跟昨天的教室,哪里有差异?”或者“你觉得今天的心情跟昨天的心情,有何不同?”这就是所谓觉察力的培养,它就是如此发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再比方说,有非常多的益智游戏,可能是把两张图同时呈现出来,然后去问小朋友,请他说说两张图上面哪里不一样。这时,小朋友就在开始训练他的觉察力了。觉察力的训练,会刺激小朋友的大脑发育。人的大脑,除了表面的皮质之外,还有很多深层的大脑记忆,借由观察训练,可以让大脑深层获得

2、一种潜能开发。如果带小朋友到野外时,可以请他把眼睛闭上,然后问他:“你现在用耳朵去听,你听到了几种声音?”那么,你会听到小朋友告诉你:“我听到了风吹的声音”“我听到了鸟叫的声音”你再问他有几种鸟?那可能答案是有五六种或七八种,因为叫声不一样,小朋友会把它分辨出来。接下去,可以请小朋友试着去听溪水流动的声音,还有远方其他的狗叫声、或是轻啼的声音这样就能训练他将所有能够听到的声音,一一觉察出来。或是你也可以跟小朋友说,请问在这片花园里面你观察到几种昆虫?请把它记录下来。那么,小朋友就会一个一个去找喽,他会发现有这种昆虫、那种昆虫,有蚯蚓、毛毛虫等等。在觉察力训练的过程当中,同时可以培养小朋友的耐心

3、。尤其,现在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过动、注意力不集中,建议下次当小朋友正专心做他喜欢的事情时,大人就可以在一旁引导他去觉察和观察,通过这样的训练,可能你会帮助这个小朋友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例如,大家都知道的达尔文,他是物种“演化论”的发表者。但达尔文为什么会发表出演化论呢?其实,就因为他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每次间隔一段时间,当他又到同一个小岛时,他突然发现:怎么这个小岛上的许多生物和以往看到时有点像又不完全像呢?达尔文就是这么发挥了他丰富的观察力,因此才提出了所谓的遗传和物竞天择的理论,发现生物经过遗传和天择的演化经过,整个后代的展现就会有所不同。所以,当小朋友慢慢培养出观察力的时候,他整个人生

4、也会跟别人不一样。一个观察力好的孩子,他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无往不利,因为他总是知道找对的时间、说对的话,在该做那件事情的时候、做那一件事,在该说那句话的时候、就说那一句话。比如在职场上,某一天你观察到老板已经在生气了,你若还在这时告诉他这一季公司亏损多少钱,岂不惹他更生气了吗?当你要跟老板说坏消息的时候,就等老板心情好一点时再跟他说吧!先端一杯咖啡、弄点小饼干给他,等他心情好一点了、血糖不是太低时,才提出那些要跟他讨论的事情。如此一来,讨论的过程就会相对变顺利。许多人在职场上吃力不讨好,明明做得很辛苦,可是从来没有获得很棒的升迁机会,可能就是因为,从小觉察力的训练不够所致啊。觉察力跟观察力的

5、训练,是随时可以引导小朋友学习的,请他讲一讲老师上课的内容今天有什么不同,或请他猜一猜爸妈今天的心情好还是不好?教小朋友从我们的表情和动作,去觉察并猜猜看。如果,小朋友能够适时觉察爸妈的心情,他就知道怎么把自己的问题处理好,当老师在生气时,他也不会故意再去惹老师生气了。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小朋友的觉察力,在亲子或师生关系的互动方面也会变得很好。作者介绍许添盛:台湾心理作家。毕业于台北医学院,曾任台北市立仁爱医院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目前拥有自己的阳光心灵教育基金会、阳光心理诊所及文化出版社等,任台湾联合报、大成报媒体的专栏作家。著作有在孩子心里飞翔孩子都是老灵魂绝处逢生我不只是我身心灵健康的10堂

6、必修课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等。(本文节选自许添盛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尽管问题意识的研究正呈现“繁荣”状态,但笔者认为目前对问题意识的研究还浮于表面,而对“什么是问题意识?它包含哪些要素?”“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弱如何衡量?”“学生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等实质性的问题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下面,我们对问题意识的现有界定作些分析,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对问题意识的实质性问题进行研究。国内在定义问题意识时,趋向于把“问题”与“意识”进行组合来得出“问题意识”的概念。意识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哲学角度来看,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应的一种哲学范畴,它是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一种精神现象;

7、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识是指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即借助于语言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主动地自觉地反映,是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意识就是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等的觉察和感知。偏向于医学意识的概念来定义问题意识的有: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他在论文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载于1995年教育研究第10期)中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杭州师范大学的周伟亮认为问题意识指主体对问题的感知、态度和行为的调节,

8、是人认识问题和对待问题的统一;周小山等人在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中认为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海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教授关文信认为问题意识是指个体对问题能够敏锐感知,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李启明认为问题意识是指人们自觉地认识问题的程度。我们对上述几种定义中把问题作为感知的对象有些疑惑:其一,问题意识仅处于模糊的意识层面,没有在操作水平上形成明确问题,问题还没形成怎么能对它认识和对待?其二,既然问题已经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还要研究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干什么?如果有人反驳:难道不可以

9、对已有的问题进行感知发现新的问题吗?我们认为学生发现问题不一定在对问题感知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思维科学研究所的郎加明也认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性和认识途径是多样性的,创新者发现问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对已有的现象进行考察从而导致新的发现,如伦琴发现x射线,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伽伐尼发现电流等,都是对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加以研究而取得成功的;也有的是通过怀疑、想象提出问题而后得到事实的验证从而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另外,我们对广为学者接受的“问题意识”概念(即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提出的)还有一点疑惑:既然学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还怀疑干什么?笔者认为对意识到

10、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怀疑是产生问题的一种途径。偏向于哲学意识概念把意识作为一种“精神”或“能力”的有:王加微、袁灿在其著作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中认为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寻根究底的精神,是一种革新的批判的精神;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真东认为:“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还说“创新精神就是一个人的问题意识,所谓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陕西理工学院中文系的李建军认为

11、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对事物好奇、敏感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这些提法有的过于狭窄,有的没有揭示出问题意识的真正内涵,有的混淆了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关系。另外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李思民教授也对问题意识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人的大脑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经常致力于各种矛盾的思考,并探索其发展态势和结果,久而久之,便形成问题意识。简言之,所谓问题意识,是对事物内在理性的一种突破,指人以质疑索解的态度审视主客观世界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它是以一般和个别、必然和偶然的客观辩证关系为依据的、对带有或然率的确定事件可能发生的一种测度。实际上问题意识也是一种洞察古今的批判精神和

12、忧患意识。通俗地讲,问题意识是一种叛逆思维习惯。”我们认为:他的定义首先让人把握不住其内涵,问题意识到底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还是一种思维习惯?结合思维的最新研究以及下定义的规则:定义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象的一般属性,一部分是对象的特有属性。一般属性通常都是用被下定义概念的最邻近的上位概念来表示,而特有属性则是在被下定义概念中有的,但在上位概念内涵中没有的属性,逻辑上称为“属差”,定义就是由上位概念加上属差构成的,我们把问题意识的界定为“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

13、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不断地积极思维,直至问题解决。”其中发现式创新是指“在新奇的现象中探求出未来趋势、重复的现象中探求出客观规律、密集的现象中探求出事物本质。”对这一定义的几点说明:1)问题意识是意识派生出来的,问题意识的上位概念与意识的上位概念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主体意识等同属于意识的范畴,这里问题意识与其他的意识的“属差”应该是“时刻想着去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2)上述是广义的问题意识概念,它包含四个要素:主客体要素: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又称为认识对象,

14、简而言之,它是人的认识所指向的目标,具体地说,认识对象可以是一种进入认识视野的自然、社会、精神等各个领域的事物和现象;可以是主体考虑加以解决的问题,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各行各业、不同领域、不同范围的问题,全局性、战略性的或局部性、战术性乃至操作性的问题等等;也可以是主体酝酿创造或改进的某种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社会关系产品,以及塑造人才这种特殊的“产品”等等。需要要素:认识对象要适应人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或存在于人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成为人们的思维对象,值得人们去“打破沙锅问到底”。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李跃兹指出:“认识到某种社会需要是在创造发明活动中迈出的第一步”。优化要素:主体对现状的不满或否定并想方设法去改进或主体欲从被打破的,处于不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过渡到有序的、平衡的认知结构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