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深耕系列(I)_第1页
质性研究深耕系列(I)_第2页
质性研究深耕系列(I)_第3页
质性研究深耕系列(I)_第4页
质性研究深耕系列(I)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質性研究深耕系列(I):紮根理論與社會影響評估法國際研討會活動計畫書一、 計畫背景荀子解蔽篇云:觀於道之一隅而未能識也。致知不易,真理之探尋尤難,然人類文明之昌盛卻端賴於對知識的解惑、累積與應用。科學進步需要透過許多人類的知識累積來達成,在這個知識求解與醞積的歷程中,研究方法實扮演著舉足經重的角色,自十八世紀培根(Bacon)、笛卡兒(Descartes)的實證主義和歸納邏輯,提示了科學思維的基本原理和形式,這種探究與思索問題的觀點配合著觀察與實驗技術之進步,使研究方法產生躍進的蛻變,不僅開啟近代的數理計量方法學及系統科學方法論,也助長了現代科技的蓬勃發展與學科知識的推陳出新。從啟蒙運動以來,

2、理性高揚,許多人認為透過實證、量化等科學探究方式可尋繹並建構出自然法則,以客觀方式解釋自然現象、掌握萬物演變的脈絡進而能對世界作完全的操控,尤其實証研究在經驗主義大師休謨(Hume)和法國思想家孔德(Comte)的倡導下,認為人的行為與社會生活如同自然科學所研究的對象一樣,不僅可以被當成一種客體研究,而且現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故可建立超越個人主觀經驗及信仰的客觀知識。影響所及,許多學者亦試圖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建立嚴格的科學法則來進行人文與社會現象之探究,例如伊茲華斯(Edgeworth)、朱利安(Jullien)、克理斯泰勒(Christaller)、邦吉(Bunge)、喬萊伊(C

3、horley)、貝比(Babbie)、貝克(Becker)、柯爾曼(Coleman)等學者便移植數學計算、物理模式、控制實驗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導入於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人文地理學與教育學等各領域並掀起一股研究風潮,甚而在許多社會學科領域在20世紀中期引爆出所謂計量革命的震撼;如社會學大師貝比(Babbie)便言道:“一切皆可測量”(Measuring anything that exists)的觀點,一度成為社會科學量化研究典範奉行者的標誌性口號。然而實證主義的量化研究路徑,並不能解決人類社會文化與心理行為的所有問題;換言之,社會文化現象與自然現象明顯有別,故是否可以化約為數量,進行因果分

4、析,則有待審慎的推敲。英國人文地理學家史密斯(Smith)和歐格登(Ogden)便指出:人文、社會與經濟地理之現象十分複雜,不能用簡單的數學方法來解釋,這種所謂的計量革命只是故弄玄虛,並把現象當作本質來研究,嚴重忽略現象背後之意涵與詮釋角度。,教育學者狄爾思(Dilthey)亦指出:教育不可能像自然一樣,超越時空之藩籬,而建立適合任何民族與文化的普效性科學理論;實然與應然不能完全割離,理論命題與實踐命題均須本諸生命整體性意義,才能彰顯其規範性的內涵。;所以馬古色(Marcuse)早就說明:對自然的量化及對其作數學結構的解釋,會使得實在與內在之目的分離,其結果導致真與善、科學與倫理學的斷裂。對量

5、化研究方法的一波波反撲與省思過程中,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於70年代末期開始運用於社會科學及教育學研究中。簡單地講,這種研究方式是放棄數字,探究問題時搜集的是句子,不是數字;搜集的資料是故事,不是數據;觀察記錄是筆記式的事件描述,這樣的研究即是一般所謂質的研究。所以質性研究實際上並不是一種方法,而是許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統稱,由於他們都不屬於量化研究,故被歸成同一類探討。質性研究包涵更多具有彈性的、創造的、省思的、行動的、過程動態的及參與的特質。質性研究與實證研究的差異不僅僅表現收集資料的方法、技巧、整理、統計或資料分析所獲得結論的模式上,更關鍵的是表現出各自認識世界的哲學層面上;質性研究與詮釋學、現象

6、學等學說的發展有密切相關,因在現象學認識論中,認為身體感官是一切認識的源頭,任何外在世界的點滴,都必須經由感官才可能被經驗,因此質性研究者不強調客觀或價值中立,甚至認為唯有進入被研究者的世界,才能找到解開問題的契機,研究者不再隱藏自身、維持中立,反而願意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場看問題。常被介紹的質性研究方法有訪談法、觀察法、焦點團體討論(focus group discussion)、民族誌(ethnography)、歷史研究、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方法、敘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行動研究、多元方法(multi-method)等。其中紮根理論近年來在國內外

7、的相關社會科學與教育學的質性研究中,不斷且廣泛地被採行;紮根理論最初出現於葛拉瑟(Glaser)和史特勞思(Strauss)於1967年所出版的紮根理論的發現(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一書中,主張透過資料的收集與檢驗的連續過程,以突顯研究現象的特質,此特質經過比較,若發現有相同的特質,則可歸納到抽象層次的概念;若發現有不同特質,則可探究造成差異的情境或結構因素。紮根理論乃植基於實用主義(pragmatism)和象徵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因為受到實用主義的影響,故其相當重視研究結果的功用,其研究所建立的理論也是用來幫助

8、了解現象及解決問題;此外也受到象徵互動論的影響,主張研究者進入社會情境裡研究,由情境的當事人去詮釋其社會現象,藉以了解社會現象。當然紮根理論的研究過程也相當遵循科學原則,從資料收集、假設驗證到理論建立,都符合科學的邏輯。而與一般的質性研究不同的是,扎根理論強調明確的社會學需要建構理論為目標。在紮根理論被提出之前,社會科學研究普遍存在理論性研究與經驗性研究嚴重脫節的現象,紮根理論便是是為了填平此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之間尷尬的鴻溝,提供了一套明確有系統的策略,以幫助研究者思考、分析整理資料,挖掘並建立理論。另外,近年來社會運動與抗爭事件層出不窮,問題的導火線與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也一直是社會學者所關

9、注與研究的焦點,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多項質性研究的方法,提供一個兼具理論背景與實際應用的探究步驟,不僅能展現出有效的決策機制,對於相關政策所引發的衝擊,亦能提供相當的評估技術,是一套評估於計畫執行之前,具有預測性的研究。相對於環境影響評估,社會影響評估更具社會科學素養,並從人文的角度做出對人類社群的貢獻。國內有關質性研究的議題探討日益蓬勃,但針對特定研究法的深度探討與分析,並提供應用與操作實例的研討會或工作坊卻並不多見,故為提供國內研究師生及相關領域同好能有進一步探討與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本研討會邀請國內質性研究專家與澳洲昆士蘭大學

10、(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的著名社會學家David Yi教授來台,介紹有關紮根理論與社會影響評估的理論及操作方法,著言於理論之深耕與實作之強化,期使研習者能在專家解說及實際操作下,熟練其這些研究方法與評估技術,進而有助專業研究的突破與提升。二、活動宗旨與內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質性研究方法的探究與瞭解有助於提升社會科學領域上的分析、批判及研究技能。所以本研習會活動,擬長期一系列地舉辦,目的是希望能更具結構性、系統性地為質性研究在教育、社會、公共衛生、鄉土歷史、文化人類等專業領域的應用上,提供一個可理解的背景,除檢視這些理論的思維根基和歷史淵

11、源外,更進而討論實際進行研究的各種特定方法及其運用的技巧。承辦單位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鄉土教育中心及中華民國社會科課程發展學會,長期從事社會科課程、社會現象問題及鄉土文化教育等相關之教學與研究,同時也投注相當的人力與資源來推動社會科學的科際整合與社會科學研究法的深耕發展,並獲致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系列活動便由鄧金(Denzin)和林肯(Lincoln)所認定的今日社會科學最廣為使用的詮釋策略紮根理論與漸受國內重視的社會影響評估法(SIA)作為鳴槍起跑的第一棒,希望累積研究經驗與實作技巧,進而推動研究方法之研發與應用。本研討共分兩階段,第一階段為介紹質性研究中的紮根理論及其實

12、施要領,最後提供應用範例並結合質性研究電腦軟體ATLAS/ti的展示與操作,來說明資料分析的流程。第二階段課程則是介紹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的理論與方法,並透過評估案例討論和實務操作練習,來協助教師與研究生從事相關研究及提昇實證研究能力。三、 主辦與協辦機構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鄉土教育中心 中華民國社會科課程發展學會召 集 人:張政亮(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教系/所副教授兼主任/所長)副召集人:齊 力(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所副教授)徐榮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所副教授)四、活動日期2005年

13、12月16日至18日(週五、週六及週日)。五、活動地點台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勤樸樓地下一樓【國際會議廳】。註:本議程將視報名狀況,機動調整會議場所以利會議進行。六、活動費用1.每人新台幣500元整,全程三日活動(含午餐、講義、質性研究操作光碟與相關資料),2. 報名繳款請利用郵局劃撥帳號:19296921,戶名:中華民國社會科課程發展學會。七、參加學員一、歡迎大專院校師生、中小學教師及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報名,尤其鼓勵有興趣從事質化研究之教師與研究生參加。全程參與者之教師,將核發進修時數十二至十四小時之研習證明。二、研習會名額預計100名,一經報名確定錄取之與會者將以EMAIL通

14、知,並務請於研習會當日準時註冊報到及領取會議資料。與會者若未能如期註冊報到,恕不退回報名費用。八、研習會議程第 一 階 段日 期時 間主 題主講人十二月十六日(星期五)08:30-09:00報到09:00-09:10開幕、來賓致詞主持人:張政亮所長主講人:鄧國雄教授09:10-10:20質性研究方法導論主持人:張政亮所長主講人:齊 力教授10:20-10:40休息時間(茶敘)10:40-12:10紮根理論研究法(I)主持人:齊 力教授主講人:林本炫教授12:10-13:20午餐13:20-15:10紮根理論研究法(II)主持人:簡後聰教授主講人:林本炫教授15:10-15:30休息時間(茶敘)

15、15:30-17:10質性研究電腦軟體Atlas.ti介紹與操作主持人:王大修教授主講人:林本炫教授十二月十七日(星期六)08:30-09:00報到09:00-10:30笑話文本的社會學研究主持人:張弘毅教授主講人:周 平教授10:30-10:50休息10:50-12:20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展演一個深度訪談的劇碼主講人:周 平教授林本炫教授12:20-13:30午餐第 二 階 段日 期時 間主 題主講人十二月十七日(星期六)13:30-13:40主講人介紹主持人:徐榮崇教授13:40-15:10社會影響評估理論及基本方法介紹主持人:李淑珍教授主講人:David Ip教授15:10-15:30

16、休息時間(茶敘)15:30-17:00社會影響評估的流程介紹主持人:郭大玄教授主講人:David Ip教授十二月十八日(星期日)08:30-09:00報到09:00-10:20Delphi技術、焦點座談介紹主持人:徐淑敏教授主講人:David Ip教授10:20-10:40休息10:40-12:10社會影響評估的案例主持人:周愫嫻教授主講人:David Ip教授12:10-13:40午餐13:40-15:10社會影響評估實作主持人:徐榮崇教授主講人:David Ip教授15:10-15:30休息時間(茶敘)15:30-17:00社會影響評估實作主持人:徐榮崇教授主講人:David Ip教授八、

17、預期效果1.能了解紮根理論與社會影響評估的理論與方法架構。2.能熟悉紮根理論及參與社會影響評估(SIA)的過程並能熟練其技巧。3.能運作紮根理論、資料蒐集與焦點座談的方法,並運用於實際操作中。4.能操做質性研究的電腦分析軟體及撰寫社會影響評估(SIA)的報告。九、協調與聯繫1.聯絡人一:林君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所助教 電話: 02-2311-3040#4571或4512、4513 傳真:02-2383-1138E-mail: .tw 2. 聯絡人二:鐘佳君/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電話:02-2311-3040#4571,0933-478-940(M)。E-mail: flora7018.tw十、報名方式:請利用郵局劃撥帳號:19296921,戶名:中華民國社會科課程發展學會,繳交500元報名費後連同本文附件之報名表,依下列方式報名(名額預計100人,依收件時間先後,額滿為止):1、傳真:(0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