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河中石兽_第1页
第22课河中石兽_第2页
第22课河中石兽_第3页
第22课河中石兽_第4页
第22课河中石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22 课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导入:中央台有个节目“这是真的么”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来探究一则故事记载的石兽到底去哪里了? 学习目标:1. 掌握文言字词的含义,翻译重点句子及课文。2. 整体感知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 文的中心意思。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简介作者,作品背景: 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说明这一 “满清第一大学士” 在很小的时候 就已经显示其才华了。2组织学生讲一讲,你知道的作者。3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生字注音圮于河(pi)棹(zh辺铁钯(Pa)木柿(f百)湮(ym)啮沙(ni e)溯流(SU)臆断(y 1)欤(y

2、 U)2理解词义(1) 解释词语寺临河干:水边,河岸。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历。棹数小舟:船桨。这里指划(船)。尔辈不能究物理:这里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柿:此,这。湮于沙上:埋没。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意为冲激。但知其一:只,仅仅。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推断。(2) 通假字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3) 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章石性坚重:因为。 盖*不能相为弃恶巷非¥遮蔽,掩盖.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副词,大概.f闻之笑曰:代词,指顺流而下找石兽这件事口* 然则天下之事:助词半的.之*沿河求之:

3、代词,指石兽,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音节助词.(4) 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古义;经?-1今义:阅读勺是非木柿严点词述-1今义;判断词是。* _+(古乂:因为.盖石性坚重* 1.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古义:只口但知其一* I今义:表转折畀旦是却.(5)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活用作动词,划船。暴涨携之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6)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寺中”前省略介词“于”) 求之地中(“地中”前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应为“于水中求石兽”)3 作者名片 纪昀( 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 人,字晓岚,又字春

4、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间 才子,谥号文达,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他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纪文达公遗集, 撰评文心雕龙,参加编撰四库全书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 1 朗读后复述故事。点拨】文章讲述一个寺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 找石兽的故事。列举了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找石兽的道理和方法。寺僧到下游找没找着; 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老河 兵讲解应当到上游去找的理由, 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最后由事 到理,说明了遇事不能凭主观推论的道理。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点

5、拨】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 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揭示遇事不能只凭主观推论的道理。二)深层理解 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点拨】寻找的位置求之下流理由结果讲学家求之地中老河兵当求之于上流四、板书设计以为顺流下矣H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浬于沙上,渐沉渐深 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F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 溯流逆上矣&quo

6、t;寻十余里,无迹众服为确论(却没找到)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由事到理,遇事不能凭主观推论.河 寺僧f求之下流-寻十余里无迹 善讲学家亠求之地中亠众服为确论 兽I老河兵亠当求之于上流亠果得于数里外丿实践岀真知。第二课时、新课导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 的看法,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在下结论之前是否找到了确切的理由 呢?我们能够仅凭自己所想妄下结论吗?作者作此文又是为了揭示 生活中的什么道理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继续走进纪旳的 河 中石兽。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一)走进人物 1试分析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点拨】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

7、,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 到下游。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 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 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性,把理论知识与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2从文中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及理由,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点拨】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 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二)走进语言1文中讲学者和老河兵的“笑”刻画出了人物的什么心理?点拨】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以为是,刻 画出讲学家自恃博学多才的心态;老河兵

8、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 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2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点拨】(1)这段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 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 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更不能主观臆断, 而应当遵循事物 的客观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做 空头理论家的哲理。2)这一段以议论的方式点明文章的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 往有着复杂的原因,不能只凭主观作出推断。三)走进写法 1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点拨】本文分四段,正好是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寺僧根据物体 被水冲向下游的规律,判

9、断石兽已被冲走,摇船往下流寻觅,结果终 无所获。紧接着展开第二个层次,设帐讲学的道学家以博学自夸,嘲 笑寺僧不懂事物的规律。 他分析了石与泥沙的不同特性后, 得出石兽 深陷在原处的结论。言之凿凿,使听的人“服为确论” 。这时,作者 笔锋一转,从一旁杀出个“程咬金”老河兵来,使本文深入到第 三个层次。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兽、泥沙和流水的 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 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 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 作者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基 础上,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般地议论一句,立刻收尾,戛然而止,揭 示了题旨。全文故事曲折但只用短短 200 多字,脉络分明

10、且层层深入、 结构严密,余味无穷。2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点拨】如讲学家的“笑” (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 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 ;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3课文是怎样构思行文的?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 启示?点拨】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 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启示:实践经 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 不能凭自己的主观 想法去判断事物或下结论。四)走进主题 文章通过写寺僧寻找石兽的过程中寺僧、 讲学家、老河兵推求沉在河 中的石兽位置的不同结论, 来说明天下事物虽然有共同的规律, 但又 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我们切不可仅仅根据自己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和一般常理而主观臆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