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身疾病一、概念心身疾病,日本称“心身症”,美国称为“心理出现疾患”(P SGCHO PHGSIOGICALDIDORDER ),是指以躯体手出为主,心理社会因素与个体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 起主要作用,心理行为治疗或心身综合治疗效果较特殊的一类疾病。1971年日本精神几何医学会提出的心身疾病的定义是:躯体症状为主,在诊断和治疗中,心 理因素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疾病。美国的“心理生理性疾病”的意义是:这类疾病不仅表现器官功能障碍,还有病理可变化, 而且心理因素可起重要作用,并导致器官和内脏组织进一步的病改变,使之恶化,(KRUPP 1977。我国心理专家余展飞提出的定义:“心身疾病指以躯体
2、疾病为基础,其民病前和病过程中有 明显的心理因素与一定的性格缺陷,发病的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互相影响,促使原发病症加 重和复杂化,可形成恶性循环,但经过身心综合治疗可获缓和或好转的一各疾病。二、特征。海立坦(HALLIDA Y)于是1943年提出心身疾病有以下特征:以情绪障碍作为发病因素之一;通常具有特征的性格类型;发病期有明显性别差异;同一病人可罹患数种类似性质的疾患;常有同一疾病或类似疾病的家族史;常有缓解一复发的倾向。三、与其它疾病的差异心身疾病与一般的躯体疾病相同之处是都有躯体症状,躯体症状均为明确的品质性病过程所 致。不同之和旧心身疾病的特点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起重要作
3、用,而一 般躯体疾病没有这一特点。心身疾病与神经官能症及某些精神疾病的异同:相同之处是两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不同之 处是:心身疾病表现有明确的躯体症状,而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疾病则无器质性病变,仅表现 为功能性障碍。三、心身疾病的发展机理近年来认为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必须通过多咱中介机制作用于机体,通过身心相交作用,引致 心身疾病。所谓中介机制,前面已叙述,是由生物、心理社会、自然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 构成。即社会心理因素通过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中介机制,造成胃肠、心 血管、内分泌和肌肉等组织器官功能改变。文献指出:长期持续不良情绪体验和心理矛盾是 通过以下两条途径产生各种体躯生病的:第
4、一条途径是:大脑边缘系统一一 下丘脑一一植物神经系统通路。这是交感神经一肾上 腺髓系统的效应作用。还可以产生迷走神经一胰岛素的效应作用。第二条途径是:大脑边缘系统一一 下丘脑一一脑垂体前叶一一 肾上腺皮质的通路。作为心身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一不良心理社会因素本来就对每一位患者的应激作用是不同 的,一方面取决于该利激的固有属性和特征:强度、频度和时限;另一方面取决于患者(个 体)对该刺激的敏感性和耐应度;后者与患者的机体神经类型、躯体心理特征、性格等素 质,以及个人的生活、伦理观念、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修养、家庭环境、社会适应 性、对疾病的应度、体验等有密切关系。四、心身疾病的范围心血管系统
5、:原发性高血压病、原发性低血填充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 脏和血管神经症、神经性心绞痛、功能功能性失常和雷诺氏病等。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溃疡性或过敏性结肠炎、胆道功能障碍、慢性 胰腺炎、肝炎后综合征、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哎吐、食道、贲门或幽门痉挛等。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喉头痉挛等。内分泌代谢系统:肥胖症、糖尿病、甲亢等。泌尿生死系统: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肌痛症、脊椎过敏性膀胱、阳萎、慢性前列腺 炎、尿道综合征等。骨、肌肉系统: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全峰性肌痛症、脊椎过敏症、颈腕综合征、局限性肌痉 挛、书写痉挛等。神经系统:偏头痛、
6、肌紧张性头痛、脑血管障碍及后遗症、心因性知觉或运动障碍、癫痫、 痉挛性斜颈、面肌痉挛、植物神经功能率乱、眩晕症等。外科和手术性心身疾病:外伤性颈部综合征、外伤性神经症、事故多发性、腹部手术后不适 综合征、频发手术症、手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或人工脏器后心身综合征等。皮肤科: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湿疹、过敏性皮炎、斑秃、多汗症、慢性荨麻疹等。 耳鼻咽喉科 美尼尔氏症、过敏性鼻炎、咽喉异感症、口吃、职业性喉病、晕动症、神经性鸣 等。眼科:原发性青光眼、眼肉疲劳、下垂或痉挛等到。妇产科:月经困难或失调、月经前紧张综合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妇女不适综合征、更年期 综合征、心因性不孕症、习惯性流产、想象性
7、妊娠等。小儿科:小儿哮喘、口吃、假性贫血、遗尿或遗粪症、周期性呕吐、夜谅症、握巾吸吮指癖 等。口腔科:鄂关节症、口腔炎、异味症、手术美容神经症等。五、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心身疾病实际上是医学临床各科颇为常见的疾病,尤其多见于内科。从日本按各科、各系统 十五大类的心身疾病分类中,可见内科范围的心身疾病约占1/3。国内、外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心身疾病约占临床各科疾病总数的确 25-35%美国克鲁泼观察发现,在一般临床实践中,约有50%的求医者,其症状纯粹是心因性的和功能性的,或伴有大量心因性因素。在现代美国要求就诊的病人中,约有60%属于那些声称有躯体不适,但检查又无躯体品质性病变的患者。相当日本学者提
8、出的“不适综合征”。这些 病人一般具有某些情绪障碍,常伴有不良心理一社会因素,采用心身综合治疗有良好效果。因此,心身相关的心身疾病问题是临床各科存在的重要现实问题,不再是精神科专科医师研 究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日本九州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对福岗市近郊门诊病人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随机地每天选题位病员,共80例男女各半,医师们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调查分析,慎重地作出了心身医学诊断,发现这80例内科门诊病人中,患心身疾病者 21例(26.3%),可疑患心身疾病者7人占 8.8%,神经症者2人,占据2.25%,焦虑状态者7人,占8.8%,合计心身疾病和神经症病例 占内科门诊患者的46.15%
9、0心身疾病和可疑为心身疾病者合计 35.1%。东京医科大学岩波副教授调查了该大学附属医院小儿科,发现小儿科中心身疾病患者占领 30%。东北大学妇产科长谷川讲师调查该科后发现,25%的病人是心身疾病患者。1983年11月,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全国第三届医学心理学年会,会上了发表了心身医学论 文43篇,反映近一二年来国内临床各科医务人员和心理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不少有 参考价值的心身疾病发病率的实际调查资料。徐俊冕等对上海中山医院内科、心血管科、肺 科、妇科和华山医院内分泌科、皮 ?祀等临床各科门诊1101例患者,按以下三条诊断标准 进行分析: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的发生或恶化;躯体症状为明确的
10、器质性性质或已明确的病理生理性质; 非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科疾病。(1)(2)(3)结果发现,1108例门诊病人中,有368例是心身疾病,占32.2%。其中在不同科室的病 例分布比例是:一般科占30.8%,心血管专科占60.3%,肺科占55.6%内分泌科占75.4%, 妇科占30.2%,皮肤科占26.6%这些观察统计资料大体与日本报道的资料相似。贺云香调查了吉林省通化地区3所医院的内科病房,1982年一年内收治的2137例资料, 发现患心身疾病者439人,占住院病人总数的20%。同时作者对同一地区地委直属单位的老 干部进行体格检查和心身医学分析,发现211人患心身疾病,占被检总人数484人的435
11、%。这说明,体检中实际心身疾病的发现率远比门诊病人要高。而门诊病人又比住院病人发病率 要咼。综合国内、外近期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各科(精神科除外)的心身疾病在25-35%左右。内科领域中心身疾病比例在322%351%大致为内科病人的1/3。但是真正需要进行心身医学临床诊治的却不足 12%。(六)心身疾病的临床表现作为心身疾病必须具的明确的躯体疾病基础,而非神经症只有心理障碍而无阳性体 征。亦不同于纯躯体疾病有体征无情绪障碍。故心身疾病必须同时存在精神症状和躯体征 象。躯体征象:例如冠心病、心绞痛、溃疡病疼痛出血,还相应有心肌缺血心电图、心功能 体征,胃镜证实有溃汤病变。即使体诉不适亦有
12、阳性体征和客观检查依据。精神症状:主要存以忧郁、焦虑为中心的情绪障碍。一般分六种状态:焦虑状态、忧郁 状态、疑病状态、癔症状态、强迫状态、失现实感状态。心身疾病临床特点是发病后由于性格缺陷和情绪障碍的影响,产生身心交织作用,促使 原发疾病症状加重、恶化和复杂化,常形成恶性循环,使躯体疾病久久难愈,而且出现多种 繁复的断发症状,常有 5类:1紧张不安,对疾病担恐;2、自我注意和暗示、重病感、无 力感、恐癌心理;3、心悸、心慌、气短、胸闷等, 4、消化功能紊乱征象;5、求治心切, 迫切希望得到各医好药帮助,以消除病痛。(七)心身疾病的诊断心身疾病临床诊断依据五条:一是一类精神躯体性疾患,是心理因素
13、起主要作用的躯体疾 病;二是具备明确不良心理社会因素、性格缺陷和情绪障碍三大基本临床特征;三是躯体与 心理因素相互联系,互为因素,可形成恶性循环,常使原发躯体疾病恶化和复杂化,久久难 愈;四是经过心理和躯体方面的身心综合防治措施,可获好转或缓解;五是必须排除神经症 等心因性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心身疾病诊断方式和步骤不同与其他临床各科,必须作出心身两方面诊断。采用排除性诊断 (又称“阴性诊断”),应用一切客观诊断技术(体格检查、病史收集、实验或特殊诊断技 术)排除非心身疾病,是一种否定性诊断法,主要解决躯体疾病问题。采用“积极性诊断”1明确属于临床何3、何种情绪障碍(又称“阳性诊断”),应用心理
14、或病理心理诊断技术(主要有精神检查、心理测定、心理 生理学和精神负荷试验等),解决心理疾病和情绪障碍问题,进一步明确心身疾病,是一种 特异性诊断手段。共同组成心身疾病诊断体系,使之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上。 心身疾病是身心相半边缘性疾病,故诊断格式和结论必须包括三部分: 科、何系统的心身疾病;2、属于何种心身疾病(指明具体疾病名称);第二种妇产科心向疾病 妇产科心身疾病 月经前紧张综合症 焦虑状态(有助针对性采用何种心理治疗方法)。举例说明: 第一种内科领域心身疾病 内科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病 抑郁状态 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和具体步骤 由上可见,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病史收集和诊断步骤比
15、一般临床各科诊断方式显得较为繁 复详细,容易给人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对当前繁忙的临床工作者带来不便和困 难。为了适应临床实际情况,更简便地完成病史记录和诊断结论,以下提出心身疾病专科门 诊的简便实用的诊断程序和具体步骤:1、2、3、4、5、6、听取和收集患者的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个人生活史、既往史和家庭史)。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和分析个人与环境的精神应激资料。 精神检查、心理测验、精神生理学检查。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明确诊断结论。制订综合防治方案。收集和分析精神应激史常放在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之后,这一点与一般临床诊断步骤 有所不同。目的在于通过接触病人,初步了解主、客观
16、临床资料,以便有了印象后,能够更 深一步发掘、收集和分析引致心身疾病的发病的心理症结,以免疏漏、误诊和出现先人为主 的片面性。八、心身疾病的防治(一)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心身健康人际关系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表现了个体与个体间,个体与群体之 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个体通过学习进入社会,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体的意识与 行为,都要通过人际关系这一途径来实现。人际关系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恋爱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等,在社会上包括 工作中的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更大范围的概念有个人欲求与社会 意志之间的关系,个人私念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
17、整体公益之间关系等。 要使自己能保持身心健康,就要力求达到个人对这些关系的顺应良好,建立社会协同和谐的 人际关系。一个人善于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或者使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交流,就能给人 带来安全感,有助于进取与发展。要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生动和谐的状态,需要注意自我修养,注重人格的完善。为此,要 认真研究自身行为的调节和“角色的变换”,努力加强“自我意识”与“知己知人”,正确 对待挫折,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自身健康有重要意义。整个人生恰似一场威武雄壮而又歌又泣的大型戏剧。人类社会世代绵延,这伟大戏剧的 演出从一个高峰扒进另一个高峰,一个人在变化着的社会情境中,往往要经常变换自己的角 色,按
18、照特定的不同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可能担任一定的领导 职务,而回到家里从事某些劳动时,要听从妻子的指挥。有人在工作单位里处于整体系统的 地位,只要当好勤于守职的“群众一员”就行了,而回到家中,子女却要求他对一些“重大 政策” “拿出主意”,要他承担起“指挥员”与“师长”的责任。一位大学教授在课堂上是 学术权威,受到学生的崇敬,而坐上公共汽车则变成了一位普通乘客,要尊重司机和售票员 的工作,遵从购买车票和被检查的制度,如果不注意演出场景或社会情境的经常变换,相应 地进行角度变换,对自身的行为加以必要的调整,表现为适应能力不佳,就会给人带来不必 要的烦恼,甚至引起心身疾病。此
19、外,人在社会舞台上常常又是观众又是演员,作为演员需 要多加谨慎小心,作为观众,则可轻松自在。一个人在角色变换的过程中,其表现的方式是 否灵活巧妙,是否恰到好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意识能力的大小,即看他是否具有比 较强的“明人知己”的能力。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于具有自我意识,做到明人知己。我们所说的自我意识,是指人能认识自己,即可以“自知”;并且能够认识自己与外部 世界的关系,能够认识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人,即可以“明人”。进而可以按照这种认识,自觉调整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自觉地控制自己的动机与情绪。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者由于缺乏正常的教育训练, 或者由于蒙受了某
20、些不良的思想影响,甚至在早期生活中遭受过精神上的挫伤,或者是有过 非常的生活经历,而未得到必要的矫正,因而,在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时,不能恰当地使两 者利益协调起来,陷入一种矛盾冲突与困忧之中。当这种冲突得到正确的疏导和沟通时,或 者说当自我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能力薄弱时,往往会滑向两个异常方向。一种可能是侵犯了社会需要,违背了社会规范,严重的可以违法犯罪,受到社会的惩 罚。另一种则可能出现精神上的困扰,影响心身健康。(二)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对心身健康极为重要,缺乏自知之明,不能正视自己的长处与短外,不能正确 地遵从社会的需要和集体的意志,不能正确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膨胀,自我放任,就会
21、在他人面前失去尊重,在社会中到处碰壁。这种缺乏自我意识能力而遭致的困难处境,也就成为一种紧张刺激。对于人体健康不利。不少心因性的躯体疾病及许多心理障碍, 往往与自我意识薄弱有一定关联。此外,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弱点,最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以便重点加以防护。(三)关爱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和少年如果能得到家长的照顾,抚爱和悦纳,并且得到伙伴的喜 欢,他们的生活与发展就较顺利,不易患心身疾病。反之,一个见了父母就战战兢兢,心神 不宁的孩子,或者一个在友伴面前感到经常被冷落,甚至被人厌恶的儿童或少年,就易在智 力与情绪的发展上受到不良影响。(四)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各种社会心理紧张刺
22、激引起的心理变化,主要是情绪在起作用。社会不同群体中,人们在心 理刺激下,首先是产生各种形式的情绪反应(情感反应),例如焦虑、愤怒和悲伤等反应。 这些反应都是属于人体的保护性反应。因为这类情绪常伴随着植物性神经功能的改变,如在 威胁性情境下产生的焦虑或恐惧反应,同时就伴随着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利尿激 素分泌的增加,因而心率加快,血管收缩或舒张,血压升高,呼吸增速,胃肠蠕动减慢,新 陈代谢增高,以动员机体的潜在的力量来对付恶劣的境遇,这是人们应变的反应,对机体来 说是必要的,如若强行抑制,反而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甚至致病。在生活实践中,强行抑 制愤怒情绪反应,可能会使高血压病情恶化,强行
23、抑制悲伤会使溃疡病的发病机会增加。实 验证明,人在痛苦、愤怒时,外围动脉的阻力会增加,引起血压升高。长期处在紧张状态下 或强烈的情绪波动,会使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障碍,进而导致血管调节功能紊乱。实践证明,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个体其情绪变化不一。能够正确对待的人,会采取有效的 办法调整情绪,而不致出现心身疾病。而不善于调整自己情绪的人,甚至很小的刺激也会致 病。因此,对待情绪也应对身体一样,需要锻炼和修养。学会调整,使生命永葆青春。调整 情绪的具体办法很多,如改变环境,找知心朋友谈心,参加文体活动,练书法,气功等等。每个人的人格类型和行为特征是心身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所以,医学心理学、行为心理学 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健全人格和强调改变不良行为方式,这对预防心身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五)心身疾病的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疗,不能单从某一专科考虑,而应采取综合性措施。由于心身疾病躯体症状的 原因与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条纹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械刀片模具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木粉塑料制粉机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服装展示货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联轴器找中心培训课件
- 读教育的书读后感
- 2025至2030年中国时钟框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无线直流门铃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无氧铜上引连铸生产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方型立钢铣头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3月联合测评(T8联考)地理试卷(河北版含答案)
- 2024安全与韧性术语
- 工程利益相关方的博弈 工程伦理学课件
- 如何落实“三管三必须”完整ppt
- 工程结算表单模板
- DB65∕T 4492-2022 和田玉(白玉)分级
- 超星尔雅学习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仁能达教育科技公司)》2020章节测试含答案(下)
- 2019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二课文翻译
- 八年级(上)生物实验通知单
- 一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3 观察叶(3) l 教科版 (共14张PPT)
- 40万吨年NaCl蒸发工段设计——毕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