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瓷的“蛤蜊光”_第1页
漫谈古瓷的“蛤蜊光”_第2页
漫谈古瓷的“蛤蜊光”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漫谈古瓷的“蛤蜊光”漫谈古瓷的 “ 蛤蜊光 ”2010 年 10 月 16 日 15:06.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173

2、%;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173%; TEXT-ALIGN: justify在古玩界,对一些古瓷彩釉上以及釉边出现的类似蚌壳 内侧的珠光样的光晕,称做 “ 蛤蜊光 ” 。尤其是明万历年间的 “ 红、黄、绿三色的“大明彩”,不仅在彩釉上能见到这种 光彩夺目的“蛤蜊

3、光”,有时连牙白色的底釉上, 也有这种令人目迷神移的光晕闪现。由于这种光晕显得珠光 宝气,因此也有人把它称做 “蛤蜊珠光”。到了清初,黄、绿、蓝等釉色以及此类釉 色的边缘部分,也常常可以看见这种正视难看见,侧视则分 明的“蛤蜊光”。这种特有的迎光显现, 避光消 退的光怪陆离的光晕,成了古瓷的特征,因此也成了鉴定古 瓷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一位著名陶瓷专家、鉴定家曾为此写有 专著。认为这是由于釉色中一些金属元素,历经近 300年左 右的岁月,渐渐游离到了瓷面上,因此而形成了“蛤蜊光

4、”。由此断言:清康熙、雍正朝以上年纪的瓷器 彩色釉面,才有可能出现这种 “蛤蜊光”。问题是,在实际收藏过程中,笔者和几位 藏界友人,都有相同的经历或是同感共识:不仅在清中期的 嘉庆朝瓷器粉彩釉面上发现过这种带点神秘色彩的“蛤蜊光”,就连只有一百多年的同治、光绪年间的一 些彩瓷,也有个别出现这种光晕。也就是说,“蛤蜊光”的出现, 需要一定年纪,但不一定要等到250年以上。当然,也有的古瓷,年纪不小,却没有出现这种光晕。因此,“蛤蜊光&am

5、p;#8221;也不是判断古瓷的绝对的惟一依据但是,根据“蛤蜊光”来判别古瓷真伪, 在目前来看,还算是个比较重要比较可靠的手段之一。尽管 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古者以某种药水浸泡等手法,制造 假“蛤蜊光”来仿造古瓷。但和别的制假手段同 样难以避免地产生缺陷:假 “蛤蜊光”也和假 “包浆 ”、假 “火石红 ” 一样,不 够自然,缺少灵气。假 “蛤蜊光”显 得呆板

6、生硬,而真“蛤蜊光”在侧光下若隐若现, 如虹似霞,像是具有生命一样,闪闪烁烁,显得十分灵动。说得通俗一点,假“蛤蜊光”和假“火石 红”、假 “包浆” 一样,是死的;而真“蛤蜊光”是活 的。当然,要识别 “死”和 “活”,说难也不难,只要经过几次比较, 就能 具有“火眼金睛”,学会识别真假“蛤蜊 光的本领了。初学收藏者的手头如果没有,可以从藏友处借一件或 数件具有 “ 蛤蜊光 ” 的真古瓷, 平时多看看, 多 捉摸捉摸,那么以后看到那种假古瓷上的假 “ 蛤蜊光 ” , 立即会觉得像是老妪脸上硬涂的脂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