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首咏樱桃诗看杜甫的独特性-精选文档_第1页
从三首咏樱桃诗看杜甫的独特性-精选文档_第2页
从三首咏樱桃诗看杜甫的独特性-精选文档_第3页
从三首咏樱桃诗看杜甫的独特性-精选文档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三首咏樱桃诗看杜甫的独特性王维、杜甫、韩愈、张籍和韩五人都曾作诗咏樱桃,诗体 皆为七律,主题都与朝廷赏赐樱桃有关。 张籍的朝日敕赐樱桃 和韩的湖南绝少含桃偶有人以新摘者见惠感事伤怀因成四韵 稍为平庸,其余三首咏樱桃诗都曾得到后人的赞赏。把它们对读一过,能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三诗如下:敕赐百官樱桃王维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兰。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 御苑鸟衔残。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饱食不须愁内 热,大官还有蔗浆寒。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 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 息,此日尝新任转蓬。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

2、百官樱桃诗韩愈汉家旧种明光宫,炎帝还书本草经。岂似满朝承雨露,共看 传赐出青冥。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食罢自知无所 报,空然惭汗仰皇扃。后代论者曾对三诗进行比较评鹭,比如清 人沈德潜评王诗曰:“词气雍和,浅深合度,与少陵野人送朱 樱诗均为三唐绝唱。”(唐诗别裁卷一三)林昌彝则云:“少陵诗妙在比兴多而赋少。管韫山谓摩诘为正雅,少陵为变雅, 观二樱桃诗可见。不知少陵樱桃诗比兴体也,言外有人 在;摩诘樱桃诗特赋体耳。”(海天琴思录)又如宋人 胡仔评王、韩二诗曰: “二诗语意相似。 摩诘诗浑成, 胜退之诗。 樱桃初无香,退之以香言之,亦是语病。”(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卷九)范温则评杜、韩二诗曰

3、:“韩退之诗盖学老杜,然搜 求事迹,排比对偶,其言出于勉强,所以相去甚远。然若非老杜 在前,人亦安敢轻议。”(潜溪诗眼)清人程学恂则将三首 进行对比, 其评韩诗曰: “樱桃诗摩诘最工, 亦最得体。 杜次之, 此又次之。”(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一二)议论纷纷,究竟 孰是孰非?在古代,樱桃是一种特殊的重要果品。 礼记 ?月令记载:“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含 桃”即樱桃,既是用来祭祀先庙的时令果品,当然珍贵无比。到 了汉代,樱桃遂成为皇帝对大臣的赐品, 拾遗录云:“汉明 帝于月夜宴群臣樱桃, 盛以赤瑛盘。 ”此习至唐代犹存, 李绰岁 时记曰:“四月一日,内园进樱桃寝庙,荐讫,

4、颁赐百官各有 差。”王维等三诗所咏者,即是此事。正因三诗内容与朝廷礼仪 有关,故后人首先着眼于其得体与否。 程学恂说王诗“最得体”, 当有二重原因:一是全诗庄重典雅,符合宫廷诗的风格要求。二 是次联明言 ?n 予百官者乃“寝园春荐后”之樱桃,君君臣臣, 名分俨然。当然杜、韩二诗亦相当留意于此,杜诗云“忆昨赐沾 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沾”者,沾溉皇恩之谦词也。“擎”者,高举以示尊重之动作也。韩诗既云“承雨露”,又云 “食罢自知无所报,空然惭汗仰皇扃”,感恩颂德,也是题中应 有之义。然而王诗之颂德蕴藉不露, 韩诗却稍嫌浅显。至于杜诗, 因全篇另有主旨,并非纯属颂体。故从宫廷题材的角度来看,王

5、 诗就显得最为得体了。从艺术上看,王诗也高于韩诗。除了胡仔所云“樱桃初无香, 退之以香言之,亦是语病”之外,韩诗的最大缺点正如范温所云: 首联引经据典,介绍樱桃其物。韩诗注者引洛阳宫殿簿云汉 代种樱桃于宫殿之前,又引神农本草经云樱桃有“主调中益 脾胃,令人好颜色”之效,确属“搜求事迹”。中间两联描写朝 廷赏赐樱桃之情状,语意稍嫌繁冗,两联的意思只相当于王诗的 颈联,文字也不如王诗之洗炼。当然,王诗也不是毫无瑕疵。王 诗的尾联,清人张谦宜赞曰“用补笔跳结,意更足,法更妙,笔 更圆活”(斋诗谈卷五),其实不然。樱桃性温,多食则内 热,然大官自能用性寒之蔗浆以平衡之,故无需多虑。若因此而 谓此联使全

6、诗“意更足”,尚称允当。至于谓其“法更妙,笔更 圆活”,则不然也。此联句意呆滞,况首句云“芙蓉阙下会千 官”,则蒙赐樱桃者人数甚众,岂能尽为“大官”?既然仅有“大官”能以蔗浆去热,则非大官者又当如何?难道让他们饱食 樱桃而患上内热?这岂是朝廷赐樱之初衷?所以笔者认为此联 意欲“补结”,实为蛇足,是此诗的败笔。那么,杜诗的情况又如何?与王、韩二诗不同,杜诗的主题并非承赐樱桃, 诗人是因野人送樱桃而忆及当年之赐樱。 从表面 上看,全诗中仅有颈联正面回忆昔年承赐樱桃的情景。 但细味之, 则全诗多处与此有关。正如王嗣 ? 杜臆中所评:“公一见朱 樱,遂想到在省中拜赐之时,故也自红'愁仍破

7、9;讶许 同',俱唤起忆昨'二句,而归宿于金盘玉箸无消息'。通 篇血脉融为一片, 公之律诗大都如此。 ”又如沈德潜 唐诗别裁 中所评:“也自红'愁仍破'讶许同', 俱对赐樱桃著笔。 下半流走直下,格法独创。”若细论之,则杜诗的前四句完全是 紧扣题面,描述野人送朱樱之事,仅用一二虚字斡旋映带,以唤 起记忆中的往事。首句中的“也自红”三字,真是突兀之笔:诗 人为何慨叹这些产于西蜀的樱桃“也自红”呢?这当然针对往 日所见之樱桃而言。 至第四句, 又称眼前的朱樱“万颗匀圆讶许 同”,它们与何物“许同”呢?当然也是往日之樱桃。 这样反复 蓄势,势必会自然而

8、然地过渡到回忆往事。 于是五六两句转为描 写往昔承赐樱桃之事:肃宗乾元元年( 758),杜甫在长安任左 拾遗,隶属门下省,因预宫中之宴而得沾樱桃之赐。门下省位于 大明宫内宣政殿东,杜甫退朝时携樱桃还家,应从大明宫而出。 此二句纯属写实, 且仅写承赐樱桃的过程, 对樱桃自身不着一字, 因前四句中已细写其形状颜色, 不必重复。 “门下省”乃朝廷衙 门,“大明宫”乃皇城宫殿, 二句不但成功地渲染了承赐樱桃的 庄丽背景, 而且与首联的“西蜀”“野人”遥相呼应, 以显示今 昔盛衰之巨大落差。 文章的波澜与思绪的跳荡配合得如此天衣无 缝!第七句一笔兜转,表面上是慨叹昔日所见皇家之奢华场面已 经销声匿迹,实

9、则哀痛肃宗已逝,朝廷中兴无望矣。后人对这首杜诗好评如潮, 其中有两点说得最好。第一是从 咏物诗的角度而言的,清人浦起龙说:“通体清空一气,刷肉存 骨。”(读杜心解)杨伦则说:“托兴深远,格力矫健,此 为咏物上乘。”(杜诗镜铨)的确,此诗对樱桃之形状、颜 色的描写只有“红”“匀圆”数字,却已生动逼真,堪称画龙点睛。相比之下,王诗、韩诗则空费笔墨于器皿等物,樱桃自身的 形貌反倒不甚了然。第二即是林昌彝所云,杜诗乃比兴体,故言 外有人在。樱桃,微物耳。野人送朱樱,细事耳。杜甫何以感慨 深沉,诗思如潮?杜甫晚年的诗歌创作有一大特征,即回忆往事和历史的主题大量出现, 体现着一种浓厚的怀旧情愫。 一件书画 作品,一次歌舞表演,都会成为打开他记忆闸门的钥匙。前者如 几幅画鹰使他“忆昔骊山宫,冬移含元仗。天寒大羽猎,此物神 俱王”(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后者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