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_第1页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_第2页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_第3页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_第4页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刊)1998年第3期41-46页,北京当代语言学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近年来,语法化,也就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虚化本来是研究历史语法的人最感兴趣的问题,方面来,不少人相信,语言共时平面上的变异(),实。拙文(1994)曾对国外研究语法化,书名叫演化而来的语法,副题是(TheEvolutionofGrammar“、体和情态”Tense,Aspect,andModalityintheLanguagesoftheWorld,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由JoanBybee,R.Perkins和W.Pagliuca三人

2、合著。作者调查了76种不同地区、不同族系、不同类型的语言,考察时、体、情态三类语法标记如何由实词虚化而来,发现虚化的规律带有普遍性。这种研究是把语言类型学跟语言的历时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如此,作者认为,弄清语法标记形成的历史过程还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弄清词义虚化的机制,也就是虚化是如何在日常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引发和实现的,也就是要弄清语言实际使用的环境和使用者的认知心理如何影响词义的变化。因此这种研究又是把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结合起来的。本文不打算对这本书的内容作全面介绍,而是着重介绍书中关于虚化机制的部分(第8章),当然也涉及到其它章节。这部分实际是对全书内容的一个总结,其中有些观点很有新意

3、,有必要让国内研究语法化的同行了解。最后也谈谈本人读后的一些体会。下面介绍中括号里加3的部分是笔者的评注。作者说,要弄清实词虚化的机制,跨语言的普遍调查不完全解决问题,主要还得对某一语言某一时期的文本作细致的考察,考察虚词或语法标记各种用法的差别,它们的分布状况和使用频率。作者已经发现的虚化机制有五种:(1)隐喻,(2)推理,(3)泛化,(4)和谐,(5)吸收。分别介绍如下。(1)隐喻(Metaphor)隐喻就是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现在常说成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mapping)。拿英语情态动词may来说,由表允许(MayIaskaques2tion?)进

4、一步虚化为表或许(Hemaybeaspy),就是由“行”域投射到“知”域的隐喻,因为允许别人做某事跟行动有关,而对可能性的主观推测跟知识有关。“知”的概念比“行”的概念更加抽象,所以用前者隐喻后者。隐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两个域的总体概念结构(3这种总体概念)有相似之处,而且在投射过程结构如果比较具体,现在的认知语言学家称之为“意象-图式”中保持不变。上例中may的“行”域和“知”域都保持“克服阻力”这样一个总体概念结构“:允许”是某种行动的阻力被克服“,或许”是说话人作出某种结论的阻力被克服。这种隐喻是各种1998年第3期41语言情态动词虚化的普遍机制。研究虚化的主要人物中,Sweetser(1

5、990)和Heine等人(1991)认为隐喻是虚化最主要的驱动力。既然隐喻是由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那么虚化的完成就是突然的(abrupt)。他们当然也认识到还有一种渐变的(gradual)过程,即下面要说的推理机制,并且认为隐喻和推理两种机制在虚化的整个过程中都起作用。拙文(1997)对Sweetser的观点做过介绍。(2)推理(Inference)推理是指语用推理。说话人(S)和听话人(H)之间有一种紧张关系:S不想说得太详细,而H又想要S尽量说得详细。双方都意识到这种紧张关系的存在,解决的办法就是H依靠语)。境从S有限的话语中推导出没有说出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或叫“隐含义”式经常

6、传递某种隐含义,这种隐含义就逐渐“固化”,这种后起的意义甚至可能取代原有的意义。:a.Ihavereadalotsincewelastmet.(b.SinceSusanlefthim,/原因)c.Sinceyoutogoalone.(原因)在(b)这一隐含义,在(c)里这,。上下文或语境在推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虚化是逐渐完成的,一个成分在由A义转化为B义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个A义和B义共存的阶段。本书作者站在Traugott(1989)的一头,跟Sweetser和Heine等人的观点不同,认为推理机制是虚化的最重要的机制,它贯穿于虚化的全过程,而隐喻机制只在虚化的初始阶段起作用,这个阶

7、段实词只是变为比较虚一点的实词,还没有变为真正的虚词或语法成分,例如表身体部位的词演变为表空间位置“,“、“、,这里“脚、背”等词还不是虚词。这是因为隐喻需要有比较具体的“意象-图式”,它们在实词中更易获取。有许多被认为是由隐喻实现的虚化,在作者看来实际都是推理机制的作用。仍以英语may为例,may较早的用法是表“客观可能”,这种意义现代英语已用can来表达(Howcantherebesuchathing?)。按作者的观点,表“或许”的may和表“允许”的may都是由表“客观可能”的may虚化而来的。Sweetser自然都会用隐喻机制来解释,然而有中古英语的实例为证,may由表“客观可能”虚化

8、为表“或许”是推理机制起作用的渐变过程:󰁴earasleperynsly󰁴e,thatmonmayslydehider.“Youaresounwaryasleeperthatsomeonecansneakinhere.”)的意思,又有这句里的may既有主观估计(表“或许”“客观可能”的意思,两种意思并存,这是推理机制才会出现的情形。这两个意思之间存在着推导关系:如果一件事客观上有可能性,那么主观上多半可以作这样的估计。引发这一推导的是may出现的上下文:施事主语是不定代词mon“someone”,实施某种行动的意义比较弱,所以容易由“行”域义向“知”域义过渡(3

9、是)。“过渡”而不是“投射”(3)泛化(Generalization)泛化是一个实词的语义成素部分消失,从而造成自身适用的范围扩大。以英语情态动词can的虚化过程为例,由表心理能力到表一般能力,再到表客观可能,这是一个逐步失去语义成素的过程(例句为笔者自拟):a.心理能力Hecanrecitethewholetext.使施事得以实现某一状况的心理条件42当代语言学使施事得以实现某一状况的条件c.客观可能Theroomcanhold50people.使某一状况得以实现的条件作者认为,泛化可以用来描写虚化过程,但泛化本身到底能不能算一种虚化的机制还不好说,也许它只是其他机制(推理和隐喻)作用的结果

10、,或者是有一系列小的推理或隐喻组成的。人经常作这样的推理:如果做一件事需要心理能力的话一般也就需要生理上的能力(3身体不好就做不好学问),而需要生理能力的话一般也需要客观条件的许可(3饭都吃不上还做什么学问)。因此can的适用范围先只是心理动词see,spell等,然后是心理兼生理物理动词sew,cook等,然后是纯生理物理动词swim,lift等,最后可以用于动词的被动式(canbelifted),就是表客观可能了。一般认为由空间义到时间义的演变是一个隐喻过程,。我用对当的汉语例子来说明“,他在厨房”的“在”表空间“,。作者认为其实这也是一个泛化过程。,“在”字的虚,做饭”“钓鱼”跟特定的场

11、所(厨房、河边),如“他在工作”“他在帮我”,最。,语境或上下文起重要作用,这一点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泛化是语境使得原来的形式失去一部分语义。正因为有这种区别,所以作者暂且把泛化作为一种虚化机制单独列出。泛化本身及其与推理和隐喻的关系还值得进一步研究。(4)和谐(Harmony)要说明和谐机制,最好以英语情态动词should进一步虚化为虚拟语气词为例。a.Itisessentialthatonthispointthechurchesshouldlearnfromeachother.b.Isitlegitimatethattheyshouldseektofurtherthataimbydemoc

12、raticandconstitutionalmeans?c.ThepoliceareexpectingthattheLibyansshouldmakethefirstmove.b.一般能力Hecanliftthatbox.在从句中should表虚拟语气,开始时主句的谓词是表必须或应该的,如(a)里的essential,从句的should虽然仍然有表应该的情态意义,但这种意义已经很弱,使用should主要是为了跟主句谓词的应该义保持和谐(一致)。也就是说,主句如果有了一个比较实在的应该义,从句的应该义就会变得羡余而弱化。后来出现的是主句的谓词不是直接表示应该,只是跟应该有联系,如(b)里的leg

13、itimate,从句的should就向虚拟语气词更靠拢了一步。最后主句的谓词根本与应该义无关,should就完全变成了一个虚拟语气词。英语的历史文本证实了should的这一虚化过程。由于最初引发这个虚化过程的动因是为了保持从句和主句的和谐一致,所以叫做虚化的和谐机制。作者认为和谐机制主要在虚化过程的后期起作用,也就是发生虚化的成分本来已经很虚,如表情态的should,变为语气词是继续变得更虚。(5)吸收(Absorptionofcontext)说全了应该是“吸收上下文义”。虚词的兴替是常见现象,例如英语原来表客观可能的may现在由can替代。在这种兴替过程中,原来的虚词有三种命运,一是原来的词

14、义完全由新的虚词来表达;二是使用范围缩小,但词义保持不变;三是在使用范围缩小的同时词义发生变化。吸收机制跟第三种情形有关。例如,表示时或体的虚词经常发生兴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1998年第3期43兴替在主句很频繁地发生,在从句就不太频繁。这是因为在叙述文中,主句主要用来陈述事件的进展变化,跟时体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句主要是介绍背景情况,跟时体的关系就不很密切。当时体虚词在主句被新起的虚词取代后,从句还继续使用原来的时体虚词。由于从句和主句有和谐关系,从句原时体虚词的语义就变得十分弱。又由于从句主要用来表目的、条件、原因这样一些情态意义,语义很弱的时体虚词就把这样的情态意义吸收进来,于是时体虚词就进

15、一步虚化为表情态的虚词。作者在书中用亚美尼亚语的历史材料证明这种虚化机制的存在。吸收机制和前面说的推理机制都是把语境表达的意义吸收进来,但这里吸收的语境义是指虚词所处的上下文的意义,是狭义的语境义,而推理机制吸收的语境义是广义的,主要指语言使用者所处的环境。跟吸收机制相关的还有一种情形,语音形式,那么零形式的意义来自何处?,过去时的语素从实词虚化而来,:如果说话人没有使用过去时语素,。也就是说,说话人和听话人(,。零形式表示什么意。之所以能作出上述推理,原因是时和体这样的,。,不同的虚化机制并不都发生在虚化的全过程,而是发生在虚化的不同阶段,具体图示如下:隐喻机制只在虚化的早期阶段起作用,也就

16、是发生在实词变为较虚实词的阶段;推理机制贯穿虚化的全过程;泛化基本上也贯穿始终,但是语素变得越虚就越不易再继续泛化;和谐和吸收两种机制只在虚化的晚期起作用,也就是发生在虚词变为更虚成分的阶段。为什么会发生实词虚化?对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作者也与其他人不同。Heine等人(1991)用(functionalteleology)来解释虚化的原因,也就是从语言的交际功能讲,“功能目的论”语言需要借用一些实词来表达虚灵的语法意义或语法关系。本书作者则跟Givón(1982)一起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虚化是没有目的的,理由是没有哪一种形态标记具有普遍性,比如表将来时的形态标记,不能说一种语言没

17、有这样的标记就无法运作。(3汉语缺乏许多西方语)洋泾浜语(pidgin)的情形也证明语言并不真的言具有的形态标记,交际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需要形态标记。另外,语言中经常出现几个虚词表同一个语法意义的情形,如果为了交际功能的需要只要有一个就够了。作者举例说,许多语言里表示“要”的动词虚化为表示将来时标记,这个过程是从这个动词由带名词宾语变为带动词宾语开始的。然而,当这个动词首次带上动词宾语时并不存在一个目的,几百年后要产生一个将来时标记。也就是说,虚化具有机械性,表“要”的动词总是要朝将来时标记的方向虚化。虚化是机械、自动发生的,就跟语音的演变没有目的性一样。44当代语言学那么,虚化的动因究竟是

18、什么呢?作者认为还是语言交际本身的特点和人的推理能力,也就是说话人不愿多说,而听话人希望说话人尽量多说,双方通过推理来传递和理解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所以作者说,研究虚化能够揭示人的语言心理,虚化研究也必须跟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结合起来。相关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语言为什么要有语法。作者说,语法不是逻辑分析的工具,不是分析句子成分语法语义关系的工具;语法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组织信息的手段,具体说是用来强调、突出、淡化、弱化某些信息的手段。例如时体标记的作用是让说话人在提供时间信息的同时不像用实词那样将这一信息突现出来,不让它干扰句子主要信息的传递。本书的跨语言历时考察的结果也对虚化的一般规律提出一些假设,

19、都谈到过,如虚化的单向性(总是由具体变抽象),(所保留),虚化的层次性(。本书有一个观点与众不同,一般认为,本书作者则认为,。一个实词之。我这里改用汉语对当的例子:动词“)和表将来(我来说两句)是两种不同路径的虚化。其实开这个结构式,开始后一种虚化的是“来V”这个结构式“,来”相对动词,在其他语言中都是如此。因此作者强调不同的虚词总是有不同的来源。最后谈几点感想。首先,虚化的机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有少数几种。本书作者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许多种不同的机制,并且指出可能还有多种不同的机制有待我们去发现。已经发现的四五种虚化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弄得很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作者提出的不同的

20、虚化机制发生在虚化过程不同阶段的观点,不管对不对,值得我们思考。本书强调认知心理和语境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对的,因此要弄清虚化的机制,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和语用学的知识。第二,虚化研究是一种历时研究,但是跟共时研究有密切关系。本书作者指出,虚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弄清虚化的阶段或途径,而是要弄清词义演变的机制,也就是在日常语言使用中是如何引发词义虚化的。虚化最终是一个共时平面上的心理语言学的问题。有些词的虚化经历了长达一千年的时间,而虚化的机制是从日常语言交往中的细微变化中揭示出来的,因此虚化研究还是要把精力集中于考察一个词在某一共时平面的各种具体用法。既然语言共时平面的变异是历时演变不同阶段不同

21、层次的反映,那么笔者认为,从研究方法上讲,在历时线索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可以先通过共时分析来“构拟”历时演变过程,然后用历史材料来验证和修正。例如,在共时分析中如果发现英语can有表(a)心理能力,(b)一般能力,(c)客观可能三种用法,就可以“构拟”词义的演变过程是(a)(b)(c)。这一构拟的依据是什么?那就是语境和人的认知心理(古今是相通的)。总之,不要以为虚化研究是历时研究而忽视共时的分析。最近王伟(1998)就是从认知的角度对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语义和用法作了细致的分析,他的结论也是推理或转喻是词义引申和演变的最重要的机制。第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这就是为什么作者的调查发现,这么多种不同语言在时、体、情态方面的实词虚化总体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走向虚化的实词大致限定在同一个范围内,虚化的路径也是有限的若干种,不是无限多的。同一语法范畴的虚词在不同语言的差异有的是因为来源不同(但来源也有一定的范围),有的则是因1998年第3期45为处于同一虚化路径的不同阶段而已。正因为如此,尽管各种语言有表达上的差异,但是像将来时、完成态这样的时态范畴完全可以作为跨语言比较的基础,就像语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