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_第1页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_第2页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_第3页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_第4页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知识与能力:1 、学生通过自读,概括故事情节。2 、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2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品评项羽这一与众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征。3 、掌握塑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形象,评价其性格。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教学难点评价项羽性格。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 导入课前播放屠洪纲的霸王别姬,渲染气氛。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

2、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二、项羽之死的主人公当然是项羽,我们写人物,当然要把人物放到一定的事件或场景中去。所谓场景,首先要有“场”,也可理解为具体的地点,然后再有对这个场的事件情景的描述。提问:这篇课文写了几个场景,用几个字或成语来概括一下每个场景。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具体赏析。场景一、1 第一个场景发生在什么地方?:在垓下,2 项羽面临的处境怎样?四面楚歌。3 在四面楚歌的背景中,司马迁用了几个动词

3、来写项羽的反应?惊 - 起 - 饮 - 歌 - 泣4 这些动作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个?5 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 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一曲“虞兮之歌”唱出了项主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 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6 说到“力拨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历史上好像还有许多,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水浒中的黑旋风李逵和三国中猛张飞。张飞长坂坡喝退曹军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泣字。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 莫能仰视." 泣数行下"在 汉书中是 " 泣下数行", 虽然只是略微改动, 文学效果却大不如史记 . 因为 ," 泣下数行"

4、;只是一般概述, 如同一个远景镜头,"泣数行下" 则是变远景镜头为特写镜头, 更能表现项羽之泪乃英雄之泪, 更好地渲染这里的悲壮气氛.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盖世英雄,竟然落到战无计,妃难保,只能以泪诀别的地步,作者写出了盖世英雄的侠骨衷肠,这是何等苍凉悲壮的情景啊!史公细描“歌”与“泪”,把英雄豪气与儿女情长,写得淋漓尽致,可谓力透纸背,惊天地,泣鬼神。清代吴见思说:“一腔悲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也! ”四面楚歌声中项羽悲歌慷慨。场景二:东城快战。1 、诵读: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5、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2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言外之意是什么? 亡我可以,但不是我的罪过。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都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要死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之中。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可见其:自信,自负。面对失败仍是如此豪气干云 项羽是骁勇善战,所向无敌,豪气干云之人。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身处绝地,仍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3 、细节,对比。 在这场“快战”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

6、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问:运用那些细节?怎样进行对比?突出项羽怎样的性 格特点?第一次:项羽- 大呼、驰下、斩将汉军 - 皆披靡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 嗔目叱之赤泉侯 - 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为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第三次:项羽- 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

7、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把陷入汉军重重包围中的项羽描写成一尊凛然不可冒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的猛虎。溃围、斩将、刈旗如囊中取物,尽显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所向无敌的勇猛之威。突围后,一句“何如”,更是写尽了项羽得意自负,淋漓尽致地彰显了西楚霸王之气。“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项羽终于自刎了,他是站着死的。场景三乌江自刎1 、 (提问) :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项羽当时并不是无路可走,但是他为什么拒绝过江东呢?天之亡我,我

8、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里重点的词语是“何面目”,可见项羽,重面子,知耻。籍独不愧于心乎?”寥寥数句道尽一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心声。临危之际,不是念念不忘自己在反秦战争中的功绩,而是引咎自责。面临一线生机,不是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最要面子的最后选择 无颜见江东父老关于他的这次行为,李清照如此评价。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

9、老,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一个“不肯”,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便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使人肃然起敬。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问:在生死关头的选择最见一个人的本质,性格与气度。如果是刘邦面临这样的机会会如何选择?他是否会过河?为什么?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项王患之,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

10、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力羹。”史记.项羽本纪这就是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而慷慨悲歌,自刎乌江,而知耻重义,唱出了一曲英雄末路的血性柔肠和豪侠意气。垓下一战,项羽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他的命运的悲剧性的显露也就达到了顶点。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写得最为动情的,大概就是这一段。从四面楚歌,到乌江渡口,中间经过了霸王别姬的柔肠百转,误入大泽的挣挫不前,斩将夺旗的叱咤生风,而终归于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容惭颜。英雄一死,千秋改容。四 . 拓展延伸: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钜鹿之战: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

11、埋下悲剧种子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我们来看文章的出处项羽本纪。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后世许多史家对此篇归入“本纪”颇有微词 , 如司马贞史记索隐便曾云 : “项羽八千人渡江而西,忽而化为二万、六七万、数十万,忽化为八百余人,百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还。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令人三叹。( 清 吴见思史记论文第一册)“羽之神勇,崛起 , 争雄一朝, 假号西楚, 竟未践天子之位 , 而身首别离, 斯亦不可称本纪, 宜降为世家。”在班固的汉书中更是把陈胜项籍放在一起合称陈胜项籍传问 : 你认为就项羽的一生而言,应该把他归入“本纪”还是“世家”?他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