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规范》(征求_第1页
《中医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规范》(征求_第2页
《中医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规范》(征求_第3页
《中医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规范》(征求_第4页
《中医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规范》(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Q/LB.XXXXX-XXXXICS 11.020CCS C 04 4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 XXXXXXXX中医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规范Specification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pigastric pain (chronic gastritis)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5/T XXXXXXXX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

2、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宣贯。本文件由广西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林寿宁、朱永苹、唐友明、姜枫、郑东林、姜俊玲、林树元、刘熙荣、韦维、廖冬燕、林裕元、曾文彬、康雪莹、奚锦要、刘强。IDB45/T XXXXXXXX中医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规范1 范围本文件界定了胃脘痛(慢性胃炎)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诊断、治疗和护理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西行政区域内医院医师中医诊疗胃脘痛(慢性胃炎)。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胃脘痛(慢性胃炎

3、) epigastric pain (chronic gastritis)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粘膜呈非糜烂的炎性改变,如粘膜色泽不均、颗粒状增殖及黏膜皱襞异常等;组织学以显著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增殖异常、胃腺体萎缩及瘢痕形成等为特点。4 诊断4.1 症状4.1.1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4.1.2 次要症状可兼有上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等症状。4.2 分型4.2.1 寒热错杂证胃脘胀满疼痛而拒按,遇冷加重,食入胀满,口干口苦或口淡,纳呆,嘈杂,恶心或呕吐,肠鸣,便溏,舌质淡或暗,舌苔黄腻或黄厚,脉弦细滑。4.2.2 湿郁脾胃证胃脘胀

4、闷或疼痛,纳差,食入胀满,舌质淡红,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或滑。4.2.3 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嗳气、矢气则舒,舌淡红, 苔薄白,脉弦。4.2.4 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嗳气频繁,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渴喜凉饮,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4.2.5 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腹中冷痛,得食痛减,畏寒肢冷、倦怠,口泛清水,纳少便溏,舌淡胖或舌边齿痕, 舌苔薄白,脉沉缓无力或迟缓。4.2.6 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胃中嘈杂,饥而不欲食,口干渴不思饮,消瘦,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舌裂纹无苔,脉细数。5 治疗5.1

5、内治法5.1.1 寒热错杂证5.1.1.1 治法:寒热平调,消痞止痛。5.1.1.2 推荐方药:安胃汤。5.1.1.3 药物组成:姜半夏9 g、黄连3 g、干姜3 g、薏苡仁15 g、百合10 g、乌药6 g、丹参10 g、白芍10 g、木香5 g、炙甘草5 g。5.1.1.4 加减:偏寒者,干姜5 g9 g,黄连减量;偏热者,黄连5 g,干姜减量;兼脾气虚者黄连减量,加黄芪、白术;兼脾阳虚者黄连减量,合黄芪建中汤;兼胃阴虚者黄连减量,去干姜、乌药,合益胃汤;以湿滞为主者,合平胃散、二陈汤;湿热明显者,干姜减量,加黄芩;气滞者,加柴胡、枳壳、浮小麦;兼食滞者,加鸡内金、麦芽、神曲;反酸嗳气明显

6、者,加乌贼骨、瓦楞子。5.1.1.5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3次,每次150 mL。5.1.2 湿郁脾胃证5.1.2.1 治法:化湿解郁,行气和胃。5.1.2.2 推荐方药:安胃二号汤。5.1.2.3 药物组成:苍术10 g、陈皮6 g、姜半夏9 g、薏苡仁15 g、茯苓15 g、草果5 g、田七3 g。5.1.2.4 加减:伴脾虚腹痛腹胀而不拒按,舌质淡、脉虚无力者,加黄芪,白术;化热者,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者,加黄连、黄芩;出血性胃炎,加仙鹤草、白及;伴胆汁反流者,加柴胡、白芍、枳壳、浮小麦;纳差者,加麦芽、神曲。5.1.2.5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3次,每次150 m

7、L。5.1.3 肝胃气滞证5.1.3.1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5.1.3.2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5.1.3.3 药物组成:柴胡9 g、白芍10 g、枳壳6 g、川芎6 g、香附6 g、陈皮5 g、炙甘草5 g。5.1.3.4 加减:痞满较甚者,四逆散合越鞠丸加减;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者,加黄连、吴茱萸;湿浊内阻,舌苔厚腻者,加茯苓、薏苡仁;疼痛严重时,加延胡索、川楝子。5.1.3.5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3次,每次150 mL。5.1.4 肝胃郁热证5.1.4.1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5.1.4.2 推荐方药:化肝煎加减。5.1.4.3 药物组成:丹皮10 g、栀子

8、10 g、白芍10 g、青皮5 g、陈皮5 g、浙贝母6 g、泽泻10 g。5.1.4.4 加减:胃脘灼痛、口苦、咽干、恶心明显者,小柴胡汤加减;肝胃郁热,大便干结者,加决明草、芦荟。5.1.4.5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3次,每次150 mL。5.1.5 脾胃虚寒证5.1.5.1 治法:温中补气,和里缓急。5.1.5.2 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5.1.5.3 药物组成:黄芪10 g、党参15 g、白术10 g、桂枝5 g、干姜5 g、砂仁10 g、白芍10 g、茯苓10 g、大枣10 g、炙甘草5 g。5.1.5.4 加减:气虚为主者,也可用补中益气汤;阳虚内寒较重者,也可用大建

9、中汤化裁,或加附子、肉桂;兼泛酸者,可加黄连、炒吴茱萸、煅瓦楞、海螵蛸;泛吐清水时,可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或苓桂术甘汤。5.1.5.5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3次,每次150 mL。5.1.6 胃阴不足证5.1.6.1 治法:滋养胃阴。5.1.6.2 推荐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5.1.6.3 药物组成:沙参10 g、玉竹10 g、麦冬10 g、生地10 g、白芍10 g、石斛6 g、佛手5 g、玫瑰花5 g、炙甘草3 g。5.1.6.4 加减:胃痛较甚,合用金铃子散;津亏液伤明显,加天花粉、乌梅;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瓜蒌仁;兼肝阴虚,脘痛连胁者,合用一贯煎。5.1.6.5

10、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3次,每次150 mL。5.2 外治法5.2.1 贴敷疗法5.2.1.1 常用穴神阙、中脘、足三里。5.2.1.2 特效反应区背部脊椎两侧肝俞穴至脾、胃俞穴区域。5.2.1.3 辨证分型用药5.2.1.3.1 寒热错杂证:川芎、黄连、干姜、吴茱萸等中药各等份,研细末。5.2.1.3.2 湿郁脾胃证:茯苓、苍术、薏苡仁等中药各等份,研细末。5.2.1.3.3 肝胃气滞证:吴茱萸、柴胡、佛手、延胡索等中药各等份,研细末。5.2.1.3.4 肝胃郁热证:黄连、黄芩、柴胡等中药各等份,研细末。5.2.1.3.5 脾胃虚寒证:干姜、桂枝、吴茱萸等中药各等份,研细末。5.2

11、.1.3.6 胃阴亏虚证:石斛、麦冬、熟地黄等中药各等份,研细末。5.2.1.4 操作方法在调配好的中药粉末中加入适量凡士林或蜂蜜调成膏状,做成直径约1.5 cm的药饼,用胶布固定于所选穴位上。贴药后留置8 h。敷药后局部皮肤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5.2.1.5 疗程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5.2.2 灸疗5.2.2.1 穴位选择灸疗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寒证,取穴:足三里、中脘、神阙、特效反射区(背部第911胸椎两侧旁开1.5寸)。胃痛、腹痛、腹胀可灸足三里;胃痛、反胃吞酸、呕吐、嗳气可灸中脘;胃脘痛、腹胀、嗳气可灸神阙;腹痛、腹胀、嗳气、呕吐等可灸特效反射区。5.2.

12、2.2 灸法温和灸。5.2.2.3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处灸10 min15 min,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宜。5.2.2.4 疗程每天1次,每次2个部位;10次为1个疗程。5.2.3 穴位埋线疗法5.2.3.1 主穴第812胸椎棘突两旁反射区为主(宜每侧埋4个穴位),足三里,三阴交。5.2.3.2 配穴寒热错杂证加上巨虚、阴陵泉;湿郁脾胃证加中脘、天枢、上巨虚;肝胃气滞证加期门、阳陵泉;肝胃郁热证加上巨虚、下巨虚;脾胃虚寒证加关元、气海、中脘;胃阴亏虚证加丰隆、关元。5.2.3.3 操作方法将已消毒的羊肠线置入注射器针

13、头内,局部消毒后快速刺入穴位,将羊肠线推入穴位皮下或肌层。5.2.3.4 疗程每10 d治疗1次,治疗45次为宜。5.2.4 针刺疗法5.2.4.1 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5.2.4.2 配穴寒热错杂证加上巨虚、阴陵泉;湿郁脾胃证加天枢、上巨虚;肝胃气滞证加期门、阳陵泉;肝胃郁热证加上巨虚、下巨虚;脾胃虚寒证加足三里;胃阴亏虚证加丰隆。5.2.4.3 疗程每天1次,45次为1个疗程。5.2.5 壮医药线点灸5.2.5.1 体穴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5.2.5.2 体穴配穴脾胃虚寒证配气海、关元;胃阴亏虚证配内庭;肝胃气滞证者配太冲。5.2.5.3 耳穴胃、交感、神门、十二指肠。5.2

14、.5.4 操作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a) 持线:采用2号药线(直径0.5 mm),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 cm2 cm;b)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煤油灯或其他灯火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头珠火即可;c) 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1壮。每穴点灸2壮。5.2.5.5 疗程每天1次, 10次为1个疗程。6 护理6.1 饮食6.1.1 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以细、软、少量多餐为原则,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食物。6.1.2 湿郁脾胃证不宜进食甜味、性湿热食物,不宜过饱,不宜进食生冷食物。6.1.3 肝胃气滞证饮食宜清淡疏利,常食萝卜、洋葱、大蒜等,忌食南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