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的希望doc_第1页
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的希望doc_第2页
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的希望doc_第3页
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的希望doc_第4页
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的希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的希望 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陕西省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属黄土高原中部,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总土地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高原、平原、山地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5%、19%、36%。全省拥有耕地2854.81千公顷,其中旱地占60%以上,秦岭以北4/5的耕地,仅占有全省1/3的水资源。由于水资源的贫缺和时空的分布不均,决定了全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基本特征。保护性耕作,是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采用机械免耕播种,最大程度地减少土壤耕作,并以机械措施或农化技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实践已经证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地抑制耕地扬尘扬沙、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具有很好的节本增收效果。

2、在陕西旱作农业区推行保护性耕作,一是对治理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不适当的垦荒和传统的耕作技术,导致全省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近50%。其中渭北旱原区水土流失面积2万多亩。全省荒漠化土地36万多公顷,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9亿多吨,占到全国江河输沙总量的五分之一。全省70%的人口和80%的耕地处在水土流失区。全省约有50%的天然草场严重退化、沙化或碱化。近年来,陕西已成为沙尘暴的重灾区,给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国内外的经验已经证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减少扬尘扬沙和减少地表径流作用。二是对提高旱作农业区水资源利用

3、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有积极意义。陕西省的旱地主要分布在渭北旱原区、陕北丘陵沟壑区、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南秦巴山区。渭北黄土高原区海拔800-1300米,年降雨量500-700毫米。该区地域广阔,土地较为平坦,是陕西主要粮食产区;陕北丘陵沟壑区在渭北旱原区以北,海拔800-1200米,年降雨量380-600毫米,该区最大的特征是沟壑纵横,是陕西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主要指榆林市北六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海拔900-1400米,年降雨量300-400毫米。这三个区域共同的特点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以传统犁耕作业为主。自然降雨的利用率仅为25-35%,灌溉水利用率亦

4、不足40%。通过实施先进的耕作技术,可大大增强土壤蓄水、贮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蒸发,增强保墒能力,是解决干旱增加土地产出的有效途径,也是保证旱作农业区群众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基于对保护性耕作的深刻认识,1999年5月,我省即组织科技推广人员赴山西考察和学习保护性耕作技术。当年就利用省财政资金安排在渭北地区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经过1999年至2001年三年的试验探索和小规模示范,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省渭北旱原区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2002年,我省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从而拉开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陕西大面积示范推广的序幕。截止2004年7月,陕北长城沿线

5、风沙区、渭北旱原区和关中平原区三个区域均有部级示范点,项目实施县(区)达到11个(其中铜川市项目点分别在耀县、宜君、王益区实施),实施规模达到48.2万亩,项目区拥有各类保护性耕作机械6010台(件)。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项目实施带动了陕西省保护性耕作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启动伊始,我们就积极地向省政府及省财政、计划、科技等部门汇报,取得了省政府领导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实施部示范项目的同时,每年在省财政农机发展专项资金中,划出100万元用于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点的建设和技术宣传、培训、机具开发。现省级示范点达到7个,示范面积近10万亩。全省

6、夏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已达600多万亩。部、省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已在陕西不同农业区域区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保护性技术示范基地、培训基地和教学基地。2003年,经省政府同意,省农业厅向各市、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见,明确了近期陕西省保护性耕作发展的目标及阶段性任务,制定了具体的措施。目前,全省各地不同程度地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2004年,靖边县在财政预算中给县农机局专列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经费20万元,县农机局已经制定了技术推广方案,在今年春季农业生产中,购置了部分保护性耕作机具,投入生产应用。二是项目实施明显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态条件。陕西往往夏秋多雨,在旱

7、作农业区,传统耕作的农田极易形成地表径流,将耕地表层土壤冲刷带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以农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大大地减少降雨对土地的冲击,增强土壤的入渗能力,减少甚至于消除地表径流,遏制水土流失。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通过实施玉米留高茬(不低于30厘米)覆盖,作物根茬起到固土作用,高茬起到降低风速作用,明显减少了土地扬尘扬沙。经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在神木县的测试,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保护性耕作田块可减少扬尘扬沙80%以上。在春播期间,可以直观地看到,传统耕作见风就起尘,无风也起尘,而保护性耕作田块播前大风也不扬尘,播种过程中,仅有少部分扬尘。三是项目实施促进了农民增收。来自

8、项目各试验点的报告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良好的节本增效作用。在陕西不同的区域,保护性耕作在表现出显著的生态效益的同时,均有一定的增产、节本效果(见表)保护性耕作增产增收节本效果表 元/亩示范点增产增收节本合计小麦玉米葵花蒲城县21.362142.36韩城市47.591057.59铜川市421860榆阳区182038神木县172542定边县282048各地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增产在8-12%效果表显示,实施保护性耕作,农民亩增加收益可达40元以上,仅此一项,通过耕作方式的变革,按户均5亩计算,项目区每户可增加收入200元以上。按50万亩实施规模计算,可为农民增收2000万元以上,项目增产增

9、收效果十分显著。在给种植农户带来效益的同时,项目实施也给广大有机户带来了更好的收益。蒲城县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扶持保护性耕作农机大户,三河乡杨庄村三组柳德虎就是他们重点扶持的对象。2003年项目实施中,柳德虎购置上海500型拖拉机1台,单价48390元,部省补助10646元(含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资金),购置深松机1台,单价4600元,部省补助2300元,当年作业950亩,亩作业费10元,收入9500元;购置秸秆还田机4600元,部省补助2300元,当年作业300亩,亩作业费10元,收入3000元;购置山西新绛9行小麦免耕播种机6000元,部省补助3000元,当年作业560亩,亩作业费8元,收入4

10、480元,当年油料费及杂费共6000元。2003年机具净投入为45344元,收入为16980元,净收入为10980元,即每年仅作业费家庭净收入达11000元,四年既可收回成本。在项目实施区保护性耕作有机户已成为当地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四是项目实施增强了地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于地表,腐烂后转化为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增强了土地的持续发展能力,是对土地资源的良性维护。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量位于世界前列,秸秆残茬覆盖还田是减少化肥施用量有效措施。试验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可提高0.0

11、17%以上。据渭南市农机推广站在一年两熟区小麦玉米轮作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五年后的田块测量,每平方米蚯蚓数量达到25条以上,比传统耕作多出近20条。深松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环节。在旱区应用深松技术,据当地农民的讲,改革开放以后,包田到户,小型拖拉机是农田作业的主要机型,常年的犁耕、旋耕,造成了耕地20厘米以下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影响了农作物根系的生长,直接影响了作物的产量。深松打破了犁底层,实现了对耕地的改良,使农作物根能扎得下去,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增强,生长旺盛,增产是必然的。五是项目实施普及了先进农业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项目实施以来,技术宣传一直是一项重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

12、各级共举办机具演示会、现场会164场次,利用“科技三下乡”、“科技之春宣传月”等各种形式散发技术宣传资料50多万份,利用各级各类报刊、电视媒体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167场次,培训农民群众13万人次。通过组织技术宣传和培训,提高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入户率和普及率。在项目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完成了对传统技术的变革,使广大群众切身体会到先进技术的好处。在合阳县孙镇项目区,一路之隔,保护性耕作技术田里的玉米亩产比路对面的传统耕作高出120多斤,传统田户主主动找农机局的技术人员,坚决要求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以自身的魅力,征服了群众,在部项目示范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已被群众广为接受,主动采用。通

13、过项目实施,还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步。铜川市农机推广站在项目实施中,试验了间隔深松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间隔深松与全面深松效果相似,亩可节约作业成本5元左右,该项技术已在我省组织推广。经过试验对比,在旱地采用留高茬覆盖效果优于粉碎覆盖,已在相同地区推广。通过项目实施,还促进了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目前,我省农机生产企业已形成了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浅松机、秸秆还田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系列化、规模化生产能力。复式作业机械也有一定的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制的小麦粉碎覆盖免耕播种机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户县双永机械厂研制的小麦免耕播种机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在我省农机生产企业、基层农

14、机推广单位形成了实践创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热潮。六是项目实施造就了一支保护性耕作技术队伍,为保护性耕作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训技术骨干和技术操作手是项目组织的重要内容。经过全省各级举办的15次技术研讨会、98场技术培训班,为推广单位培训了1130名技术能手,培训了7000多名机械操作手,各示范点均成立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队,扶植了一批保护性耕作作业大户,这些都是项目实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持续发展的“种子”。七是项目实施实现了粮食增产,保障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围绕农业产业的调整,各地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稳粮、兴牧”、“稳粮、兴果”等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但无论什么思路,前提都是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要保障粮食的区域安全。试验已经表明,无论在渭北旱原区还是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关中平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均可以取得8-12%的增产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广大旱作地区在有限的耕地上,争取更多的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