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 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B.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C.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见声音D. 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2. 下面是对声速与回声问题的总结,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 声音在水中的速度为340m/sB.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C.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其次为液体,在空气中传播得最慢D. 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如果回声与原声进入人耳时间间隔小于0.1s,则人不能将两者区分开,此时回声加强了原声3. 关于人耳听到
2、声音的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 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听小骨-大脑B. 听小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C. 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D. 听觉神经-鼓膜振动-听小骨-大脑4. 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A. 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 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5. 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的说话声就会被吓跑,这说明()A. 只有水能传播声音B. 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C. 水和空气都不能传播声音D. 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3、6.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B. 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C.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D.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7. 如图所示,边说话边把手放在喉咙处,会感到声带在振动,此现象说明() A. 所有声音均由人的声带产生B. 任何时候声带均是声源C. 声带是人体唯一能发声的器官D.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8. 以下实验不能阐述声音产生条件的是()A.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能激起水花B. 将纸屑放在发声的喇叭上,看到纸屑在“跳舞”C.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悬挂的小球,小球被弹开D.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密
4、闭的玻璃罩内,逐渐抽掉里面的空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几乎听不见9. 如图所示,在B处有一观察者,他和山崖CD间的A处有一爆破点A。当A处发生爆炸,观察者看到爆炸闪光后经过1.5s听到了第一次爆炸声,又过了2s后听到了第二次爆炸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则( )A. BD间距离约为850mB. AB间距离约为255mC. BD距离约为1190mD. AD间距离约为680m10.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A. 声音的传
5、播需要介质B.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 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 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11. 如图,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紧双耳。当小华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是因为()A. 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B. 主要是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C. 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D. 是小明产生的幻觉,食指堵住双耳,声波是无法传入人耳的12. 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琴声,主要是能过()A. 空气B. 水C. 木棒和骨D. 以上都不是13. 有关人的耳廓的作
6、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主要作用是美观B. 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的C. 耳廓主要防止杂物进入耳道中D. 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二、填空题14. 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敲击产生_而发声的,二胡是靠_振动发声的,军号是靠_振动发声的,“黄河在咆哮”是_的振动发15.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_,形成回声。当障碍物距离人_m远时,人刚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16. 声音以_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_体、_体,也可以是_体。17. 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
7、物体都在_。18. 哈尔滨的端午节赛龙舟时,龙舟上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产生的;鼓声通过_传到观众处。三、实验探究题19. 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_。(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_,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_不能传声。(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_。20.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某物理兴趣小组做了几个实验:(1)甲同学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乙同学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
8、中,可以激起水花。分析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_。(2)丙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儿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以下活动中所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_。A.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时,引入了光线的概念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等大的两个棋子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C.测量人体体温时,利用体温计内水银柱的长度变化来显示人体的温度高低D.在探究蒸发快慢与空气流通速度关系的时候,要确保温度表面积等因素相同(3)小组成员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他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声音要传
9、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为验证猜想,他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随着不断向外抽气,发现所听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小。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_是正确的。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与假设B.分析与论证C.实验研究D.提出问题你认为上述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填字母序号)21. 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做了如图所示一系列实验:(1)如图甲所示,当小红用橡皮锤敲击音叉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这一现象可以说明_。用小球的弹起反映音叉的振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_(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2)如图乙所示,小明在广口瓶中用细线吊起爸
10、爸的手机(手机持续播放音乐),线的末端固定在广口瓶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玻璃管抽出。当小明用抽气机将瓶内空气逐渐抽出至真空时,听到的手机音乐声音将_。这一现象说明声音_(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同组的小刚在前面两位同学实验基础上脑洞大开,若在月球上进行丙图实验,用橡皮锤敲击右边音叉,请你推测右边的音叉_(填“会”或“不会”)发声,左边的音叉_(填“会”或“不会”)发声。答案和解析1.DA.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故A错误。B.同种介质,其温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也是不同的,故B错误;
11、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如果没有介质,例如在真空中振动,人听不到声音,故C错误。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故D正确。故选D。2.AA.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其次为液体,在空气中传播得最慢,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如果回声与原声进入人耳时间间隔小于0.1s,则人不能将两者区分开,此时回声加强了原声,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3.C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
12、,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4.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间接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运用了转换法,小球被多次弹开间接的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故C正确,ABD错误。5.D钓鱼的时候不能大声喧哗,否则会把鱼吓走,说明人说的话通过空气穿到了水中,然后通过水传递给了鱼,由此证明空气和水都能传递声音,故D正确;6.AA.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故A正确;B.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 错误;C. 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
13、C 错误;D. 一般来说,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故D 错误。7.DA.声带是声源中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声源音都是由声带发出的,如锣声、鼓声等等,不要以偏概全。故A错误; B.声带只有在振动时才是声源,故B错误; C.拍手也能发出声音,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8.D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能激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B.将纸屑放在发声的喇叭上,看到纸屑在“跳舞”,由纸片的跳动可以认识到喇叭的振动,由此可知声音是由喇叭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C.正在
14、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小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D.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弱,直至几乎听不见,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阐述声音产生条件,故D符合题意。9.AB.AB之间的距离就是第一次爆炸声音1.5s传播的距离,sAB=vt1=340m/s×1.5s=510m,故B错误; AC.第二次爆炸声从发生到我们听到第二次爆炸声,第二次爆炸声传播的路程是AD加上DB,第二次爆炸声传播的时间是1.5s加上2s,所以BD间的距离sBD=340m/s×(1.5s+2s)+510m2=850m,
15、故A正确,C错误;D.AD间的距离sAD=sBDsAB=850m510m=340m故D错误;10.A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传声的介质逐渐减少,所以听到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得出,把空气抽净,即玻璃罩内是真空时不能听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选项A正确,选项BCD错误。11.C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此时敲打衣架的声音是通过细绳传到耳朵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C正确。12.C琴弦的振动引起木棒的振动,然后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16、,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13.D在耳朵构造中,耳廓是位于头部两侧,前凹后凸,起收集声波的作用。14.振动;琴弦;空气柱;河水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敲击产生振动而发声的,二胡是靠琴弦振动发声的,军号是靠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黄河在咆哮”是河水流动是河水的振动发出的。故答案为:振动;琴弦;空气柱;河水。15.反射;17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形成回声;听到回声的距离条件:s=vt=0.1s2×340m/s=17m。故答案为:反射;17。16.波;固;液;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所以把这种波称为声
17、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递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故答案为:波;固;液;气。17.振动(1)由图可知,敲鼓的时候,会发现鼓面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由图可知,通过小纸片的跳动表明播音时扬声器在振动,所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3)由图可知,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答案为:振动。18.振动;空气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把鼓声传递到人耳的介质是空气。故答案为:振动;空气。19.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减弱 真空 传声解:(1)
18、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则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2)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由于介质的减少,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会减小;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将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这表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即液体能够传声。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减弱;真空;(3)传声。20.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可在鼓上放一些小纸屑 C DACB解:(1)甲同学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乙同学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这表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鼓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鼓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鼓上放一些小纸屑;采用的方法是转换法;A.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时,引入了光线的概念,采用的是模型法,故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偏摆检查仪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Unit1BreakingrecordsSectionⅠReading讲义新人教版选修9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关注社会2论“雅而不高”课时作业粤教版必修4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必刷经典题专题2.1细胞代谢夯实基础含解析必修1
- 17《设计与建造“植物工厂”》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人教鄂教版
- 第16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 第四章 问题研究 能否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 地理 选择性必修一
- 6-2《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 2025年沐浴清洁海绵项目合作计划书
- 川教版(2019)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初识Scratch》教学设计及反思
- DB32∕T 186-2015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 2022年福建泉州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汽车座椅骨架的焊接夹具毕业设计说明书(共23页)
- 露天矿山职业危害预先危险分析表
- 浅谈固定资产的审计
- WZCK-20系列微机直流监控装置使用说明书(v1.02)
- 连续平压热压机 三篇 俞敏等
- 各种阀门CAD图
- (完整版)锚杆、锚索格梁首件工程施工方案
- 2021最新整理食物嘌呤含量一览表
- 自动化生产线机械手及分拣单元设计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