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直接投资 读书笔记_第1页
外国直接投资 读书笔记_第2页
外国直接投资 读书笔记_第3页
外国直接投资 读书笔记_第4页
外国直接投资 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外国直接投资(FDI)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影响研究 -文献综述 姓名:刘小茂 班级:国贸101 学号:20104060145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沿江九省市(青、藏除外,下文同)的43个地市。该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

2、度的经济走廊之一。该经济带国土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2亿多,GDP总计1.4万亿元,分别占沿江九省市的27%、44%、62%和全国的4%、18%、25%,其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人均GDP分别为沿江九省市的1.6倍、2.3倍、1.4倍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6.2倍和1.4倍,在沿江九省市和全国的经济地位及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研究为国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为制定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提供科学依据。而在中国加入WTO和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及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经济体联系越

3、来越密切的大背景下,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研究集中在外国直接投资对其的影响上是合理的,是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的。1、 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

4、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

5、,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投资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2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Cason,1976) 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Rugman,1981)在他们合著的多国企业的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两位教授把着眼点放在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交易成本上。他们认为,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尤其是专有技术、专利、管理及销售技术等信息与知识产品)价格难以确认,造成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跨国公司只有通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市场不完善带来的供需交换不能保证进行的问题。这样才能减少

6、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利润。内部化理论给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启示是,跨国公司要努力构建以跨国公司母体为核心的企业网络体系,并在这一网络体系内控制和使用中间产品,从而实现获取高额利润的目标。3边际产业转移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 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把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结合起来,以投资国和东道国的比较成本为基础,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果,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也是接受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小岛清的理论虽然不能完全解释

7、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但我们可以从另外角度去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初期的国家,其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是以成熟技术和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生产要素开始国际化经营的,因此该理论也可以用以指导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社会实践。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垄断优势理论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内部化理论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决策问题,但尚无一理论能够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问题。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问题专家约翰·邓宁(John Dunning) 教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试图全面探讨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投资方向三个主要问题。邓宁综合了垄断

8、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资源禀赋学说等理论优点,从所有权优势(即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对对直接投资有着较为完整的解释力。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也证实了邓宁理论的正确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较为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随着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也日益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逐渐关注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探讨,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 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9、 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威尔斯认为,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小规模制造技术,虽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但这却正是其特有的优势。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且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狭小的市场需要。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同时具有“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的优势, 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竞争。同时,威尔斯指出“保护出口市场”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由该理论可知,即使是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竞争,这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特别是我国中

10、小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英国学者拉奥(Lall,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虽然表现为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有自己的“特定优势”。技术地方化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 而是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Cantwell & Tolentino

11、,1990 ;Tolentino,1993)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对引进的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创新,进而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该理论指出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且与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并且进一步认为可以预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显示出技术引进对本国产业转换和升级的推动作用。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2O世纪8O年代以来,FDI理论的研究着重于将现有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对外投资行为的一般均

12、衡模型。理论研究的思路也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从贸易论、优势论、动因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外,不少学者从企业投资战略层面、企业自身管理技术水平等微观角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迈克尔·波特(MPorter,1990)对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后指出,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的,一国想要在全球竞争中战胜对手,国内需要激烈的竞争。Oviatt和McDougall(1991,1994)、Mathew(2003)等人从竞争和战略的角度分析后认为,为了能够对世界范围的竞争者的行为和消费者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抢先竞争和设立标准,并避免在国内某一行业内激烈竞争和国内市场惰性,企业需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国

13、际化。近年来,中小企业的跨国投资问题成为FDI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P·W ·Liesch和G-A-Knight的信息国际化理论。Liesch和Knight在分析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时,从知识和信息角度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中小企业在进行FDI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信息内部化的优势。信息国际化理论认为,网络联系和各种战略联盟关系正在代替传统组织形式,给中小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国内学者对FDI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孙建中(2000)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理论,指出综合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动机的多极化;二是差别优势的多元化;三

14、是发展空间的多角化。刘海云(2000)从理论思考的角度认为,海默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垄断优势对FDI的决定作用。冼国明等(2003)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分析得出FDI与中国的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刘海云、余骇等(2005)在对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等方面的探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楚建波、胡罡等人(2003)提出跨国投资门槛说,他们认为:企业进行一项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由企业的投资能力与企业进行该项投资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即投资门槛)共同决定,而具体投资项目的类型和投资内容,以及企业必须跨越的投资门槛的高度,与企业进行该项投资的动机和目的有关。三、总结从理论研究的内容和角度来看,当前

15、的FDI理论更多的是在产业、地区层面上论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注重于解释跨国公司FDI的基础、动因、优势和区位选择等。企业实施FDI并不难,困难的是投资之后如何在东道国立足,如何维持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跨国公司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标,还要考虑东道国的行为机制和自身的约束条件,这种利益和行为机制相互依赖,说明FDI行为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显然,理论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长江经济带的优势及分布1、优势长江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

16、、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二是资源优势。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三是产业优势。这里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1995年沿江九省市拥有

17、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建设将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而且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

18、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2、经济带城市分布沿线城市上海:(1个)江苏: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7个)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6个)安徽:合肥、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马鞍山(7个)江西:九江(1个)湖北:黄石、鄂州、武汉、荆州、宜昌、黄冈、咸宁、恩施(8个)湖南:岳阳(1个)重庆:重庆、万州、涪陵(3个)四川:泸州、攀枝花、成都、宜宾(4个)分布情况将长江经济带按长江上中下游划分为三个区域,三大区域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分项竞争力排名前10位,在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城市竞争力空间分异竞争力 下游地区中游

19、地区 上游地区综合竞争力 6 2 2经济规模竞争力 6 2 2社会富足度竞争力 7 2 1发展效率竞争力 5 3 2发展互动竞争力 6 3 1注:长江上中下游划分为:河源湖北宜昌为上游;湖北宜昌江西湖口为中游;江西湖口以下为下游。本文按经济地理联系,将宜昌划归上游地区,南昌划归中游地区。城市层次按照综合竞争力的综合得分高低及集散程度,将41个城市划分为长江经济带的一级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四个层次,一级中心城市对长江经济带具有巨大影响带动力,在全国空间发展战略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二级中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具有显著带动力的战略增长极,地区中心城市一般在省级行政单元内部区域

20、空间具有辐射影响力。具体结果如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结构体系得分区间 城市层次 城市>1 一级中心城市 上海0.11 二级中心城市 南京 重庆 苏州 杭州 武汉 成都 无锡 宁波 长沙-0.20.1 地区中心城市 岳阳 常州 合肥 舟山 南通 芜湖 宜昌 扬州 池州 镇江 安庆 南昌 铜陵-0.5-0.2 一般城市 万州 九江 涪陵 攀枝花 嘉兴 黄冈 荆州 巢湖 湖州 马鞍山 黄石 宜宾 泸州 绍兴 鄂州 咸宁空间分异长江经济带的一级中心城市只有上海1个,二级中心城市有9个,区域性中心城市12个,一般城市19个,城市体系呈比较明显的金字塔型分布,结构比较合理。三大区域城市层次空间分异情况如

21、表4所示。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城市层级的空间分异城市层次 下游 中游 上游一级中心城市 1 0 0二级中心城市 5 2 2地区中心城市 10 1 1一般城市 5 9 5总计 21 12 8由上可以看出,一级中心城市、二级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的下游沿海地区,这一区域的城市空间扩张和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中游和上游有2个二级中心城市,但大部分为一般性城市。 五、长江经济带建设涉及六个方面内容一、综合交通建设(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整合公路、港口、物流资产资源,加快荆州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实现铁路、公路、港口、管网、物流园区等交通运

22、输方式的顺畅对接,形成“大路网、大港口、大物流、大交通”格局,实现交通与经济发展、交通与城市发展和谐统一的局面。(二)规划原则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规划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 力求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规划配套。即:与荆州市城市规划、城镇布局相结合;与江汉平原运输网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相结合;与荆州人水和谐城市建设、长江防洪及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建设、临江产业布局及沿江骨干企业的发展相结合。 2、功能配套、动态适应。强化荆州中心城区与周边城市、荆州中心城区与县市以及县市之间的高等级路网、航道、港口、站场连接。在不断完善港口功能的前提下,公路、港口、航道、站场发展要立足荆州、

23、增强周边经济发展辐射。3、创新发展、节约资源。加强公路、铁路、港口连接,适应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新建、改建与利用现有设施的关系,提高投资效益,发挥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 产业转型建设(1) 建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是打好“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组合拳,其本质是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和吸纳就业能力强。发展路径是引导生产要素集聚,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基地,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产业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

24、的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中心城市、重点园区发展一批服务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在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激活存量和扩大增量相结合按照“激活存量和扩大增量相结合”的总体思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应重视建立汽车、船舶等重点制造业行业动态情报监测系统和风险预警机制。重点推进汽车、船舶、钢铁、建材、石化、轻纺等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沿长江制造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用足用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政策,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长江经济带

25、的先导性产业和新兴支柱性产业(三)创新驱动发展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促进长江经济带内涵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整合武汉等中心城市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教资源密集优势,注重协同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组织实施光电子产业、生物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一批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基金等项目支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将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3、 新型城镇化(1) 生态文明城镇建设工程 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

26、道路,建设一批生态型城市和生态型镇。(2) 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功能提升工程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强化县城和中心镇产业支撑。从整体上增强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3) 是“强镇扩权试点”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程”, 稳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强镇扩权试点,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在扩权强镇的基础上,选择一批经济发达重点镇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四是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工程”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重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特色经济发展,加快新型农村

27、社区建设,变农民为农业产业工人、乡镇企业工人和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转移。4、 对外开放建设 (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 一是加大“长江经济带”整体营销力度,加快“引进来”步伐。“区域营销”已成为区域经济理论前沿和实践热点,国家发改委和安徽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完成的咨询报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研究中曾专辟“示范区的区域品牌战略”一章,谋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整体营销方略。各省应积极谋划省域“长江经济带”整体营销,整合利用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会展平台等资源,推介长江经济带的综合优势与区域价值、规划发展远景、产业基础与政策资源,集聚“注意力资源”,提

28、升区域吸引力,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重点围绕产业发展,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为湖北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鼓励湖北企业向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推广湖北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品。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长江经济带国际化经营能力。加强对总部经济发展的引导和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支持湖北优势企业跨省域、跨国界扩张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培育一批总部植根湖北的“中国企业”和“国际企业”;引导湖北工程设计、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提升工程设计服务和对外承包工程服务的质量,重点培育“国际工程设计之都”国际服务品牌。(2) 坚持“对内(国内)开放”和“对外(

29、国际)开放”并重发展。 一是不断优化对内(国内)开放的地区结构。继续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以各类开发区、示范区为平台,特别是利用好“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战略平台优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新背景下,坚持“招商选资”原则,积极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科学有序地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沿海开放,特别是加强与上海联动发展,推进上海武汉双核型空间结构构建;充分利用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重点向西转移国策蕴含的发展机遇,主动加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和互动,积极参与西部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开放开发。二是不断优化对外(国际)开放的国别结构。在“开拓欧美日韩”的同时,积极加

30、强对东盟、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开放,利用国际市场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3) 坚持“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发展。 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在继续加强商品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贸易。重点培育壮大武汉等中心城市文化产业、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外包产业等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辐射力,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上海自贸区的挂牌运营,揭开了中国实施自贸区战略促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的序幕。国务院明确表示,自贸区的建设可示范、可复制。湖北在积极与上海自贸区对接、联动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武汉自贸区方案认证和上报工作,争取早日获批,为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增添新平台

31、5、 生态廊道建设 (一)河流森林生态廊道建设 河流是灌溉和工业、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河流森林生态廊道的建设是以林地为主,沿河流建设宽度为的生态绿化林地,绿化覆盖率保持在。建设“ 走廊型”生态廊道,将生态建设与发展河流经济紧密结合,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廊道要成为生态景观带,成为连接局部区域的绿色纽带和自然生态恢复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二)沿海滩涂森林生态廊道建设沿海滩涂森林生态廊道具有保护海岸线免受侵蚀、固沙和保护沿海农业区的作用。在沿海滩涂,应根据地理条件和资源现状,建成层次推进、功能齐全的滨海森林防护带。主要应包括沿海基干防护林带、沿海封滩育林和飞播造林区、中近海人工造

32、林区、内陆绿化区、农田林网。该条廊道所覆盖的区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以发展海水养殖、盐业生产和湿地保护为主。沿海滩涂森林生态廊道的建设将成为保护沿海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滩涂生态环境,丰富和完善滨海旅游资源,提高生态文化品位和内涵。 (三)城市外圈湿地森林生态廊道建设。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张,环城生态森林建设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需要。该廊道建设应依托地理特点,以足够的水面、绿地和生态空间,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结构。总体布局是以城区外环路与城外水系为依托,结合大的水域配套组成总体框架。突出环城林带和城市水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增加创造条

33、件。城市外圈建设应是以公路建设为基线,以水利建设和城郊农业结构调整为建设支点,把生态防护林、生态经济林、风景林与景点绿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态圈。适度发展旅游农业、渔业,并应预留足够的候鸟迁徙生存的空间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湿地和河流绿色廊道建设。 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重要资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和区域生态平衡的活跃因子,也是城市生态走廊的重要内容。应以水系为主建设河流生态廊道,加强河道改造和建设,提高河道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景观和形象建设的功能与作用。河流生态廊道可以分为一级河流通道和次一级河流通道:一级河流通道规划两岸设置以上植被绿化带;其支流为次一级河流通道,两岸设置以上的植被带。植被搭配应以地方优势种为主,草本、灌木和高大乔木层次组合。农业经济占有较大比例的城市,在河流廊道建设中应与农田生态系统相结合,在河道周边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特色林果业,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效益。 (五)公路、 铁路绿色通道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