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旨在激发学生问_第1页
提问,旨在激发学生问_第2页
提问,旨在激发学生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提问 ,旨在激发学生问 (上 )自古迄今,凡名师名士, 在修德敬业上无不重视 “问”, 因为“学以聚之” ,还必须“问以辩之” (易 ?乾),“不问 不知”“不问不识”(汉 ?王充论衡 ?实知篇)。不但如此, 而且问要详细,问了如果还没有得到要领就不能停下来,还 得继续问。因此,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 ?八佾),清人 顾炎武强调要“执疑问难” (与友人辞往教书 )。至于语文 教学上的问,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于一九六二年 写了一篇题作说“问” 的文章(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1 年 版语文教学论集第 166 170页),指出:“问,很有用 处,很有意义。 学而不思则罔 ,问可以启发

2、学生思考。 ” 但必须“善于问” ,“作学生要会问,教学生也要会问” 。那么,怎样才算是“会问”?笔者以为,凡旨在激学生 发问的提问,都算得上“会问” 。以下是笔者在初三文言文教学中为激发学生问而提问, 以之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之事例以及笔者的体会。一、诙谐发问,使学生敢问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 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文言文毕竟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体,如今的初中学 生想要阅读还真不那么容易。这就需要担负本阶段语文教学 的教师能在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作比较,不断克服在语音、词汇、 语法和文

3、字上所遇到的困难,尤其是要“对一些常用的文言 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要求) 。要想学生能主动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 语感,就必须花大气力引导学生敢问。在讲解唐雎不辱使命 前两个自然段时, 笔者曾插入 ? 么一个笑话:妻子对丈夫讲: “家里没柴烧了,你带两升米 去市上换担柴回来。 ”这位饱读诗书的秀才丈夫来到柴市后, 大声喊道:“负薪者,以米易之,否乎?可乎?”可是他喊 了好久也没人搭理他,最后书生只得空手而回。讲到这里, 笔者见大家都兴奋起来,便提问: “这位秀才空手而回的缘 由何在?”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卖柴的人根本没听懂秀 才的话。”“为什么?请举

4、手回答。 ”李强同学站起来说: “秀才之乎者也的,卖柴人怎能听 懂?”张雄同学举手补充说: “砍柴为生的樵夫以口语交流, 哪里知道这负薪者 是在称呼自己?又怎么会知道 易之 是换柴?我若不是读了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也听不懂秀才在说什么! ”至此,课堂活跃起来。于是有同学总结了文言体的优点:“文言语体和白话语体比,文言文简短得多,比如这秀才那 话四句才一个字,若用口语表示:那位担柴的老哥,我拿两升大米换你那担柴,行不行?就得二十一个字,多了 一半。”当笔者提出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关键是什么问题时,有同 学说这关键还是语法,有人说是词汇,也有人说是文字和语 音。为此,笔者又把大家带回课文中,让大家再读一遍课文 的前两段后“默译”一遍,而后再阅读有关这两段文字的十 二条注释,看能否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最后大家争相说出所 得启示:关键是词汇。这十二条注释中只有一条半是有关语 音、文字(通假字)的,其余十条半都是有关词汇的,而其 中又只有三条是有关虚词的,实词则占了七条半。最后笔者提醒大家: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