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的护理第1期_第1页
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的护理第1期_第2页
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的护理第1期_第3页
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的护理第1期_第4页
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的护理第1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的护理。方法:分析24例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术后实施整体护理措施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胸腰椎骨折截瘫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胸腰椎各种合并截瘫患者进行精心的整体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护理,截瘫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由于患者丧失了自主的活动能力,并发症较为复杂,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积极治疗,结合整体护理措施,往往能取得较满意效果1。自2012年3月-2014年9月,共收治24例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通过积极治疗与护理,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现

2、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24例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17-60岁,其中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12例,椎体粉碎性骨折7例,椎体骨折5例,完全性截瘫2例,不完全性截瘫22例。二、护理措施2.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于治疗护理的始终,截瘫使患者心理造成严重的挫伤,加之昂贵的医药费,对预后及生活的担忧,患者大都有焦虑、恐惧心理2。护理人员应从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尽量让其宣泄和倾诉内心的感受和不满,来保持其心理平衡,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并通过其家属的关怀及安慰进一步予心理支持3。护理人员应安慰开导患者,了解其心理变化特点,以良好的行为语言和职业

3、道德服务于患者,使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内心障碍。2.2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截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体位变动少,极易发生压疮。要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外,还应帮助患者勤翻身,每2h翻身1次,翻身时要保持脊柱中立位,防止脊柱扭曲。可在床尾建立翻身卡,使用气垫床,另外要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病情允许情况下,嘱患者进食高能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尽可能提供足够的营养供给,以补充体内消耗的能量,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2.3肺部感染的护理 截瘫病人长期卧床,体位变动少,膈肌活动量小,使呼吸不畅,分泌物在肺内沉积易引起细菌感染导致坠积性肺炎4。护理操作中,应注意保暖,避免因受凉而诱发呼吸道感染。要鼓励

4、病人咳嗽,咳痰,翻身时用手叩击背部。如患者痰液粘稠应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同时应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减少肺部感染发生。2.4便秘的护理 因术后卧床时间长,肠蠕动减弱,有便秘的危险,应加强患者饮食护理,关心患者排便情况,嘱患者术后6h后进食以清淡饮食为主,如:小米粥,菜汤等清淡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含纤维素类较高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必要时可用番泻叶或开塞路通便5。2.5功能锻炼 由于患者截瘫平面以下躯体运动功能丧失,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强直或屈曲挛缩、足下垂等,为了防止关节僵硬机肌肉萎缩,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主动做截肢肢体的关节及肌肉锻炼,可鼓

5、励患者及其家属每日对截瘫肢体做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可利用CPM机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等。另外可指导病人和家属掌握有关训练的方法和技能,帮助患者促使其在能够逐渐独立完成翻身,穿脱衣服,鞋袜等日常生活动作。三、结果通过对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积极治疗,有效的心理护理机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无护理并发症发生,均好转出院。四、讨论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是一种致残性很高的损伤6,使病人丧失全部或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病人需长期卧床,如治疗和护理不当,易导致骨折移位进一步造成脊髓损伤,同时,截瘫患者多需长期卧床,如护理不当易出现压疮,肺部感染,便秘等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首要的护理原则是避

6、免造成二次损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让其认识到患病到康复是个较长的过程,调动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缩短患者卧床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的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陈芳,陈爱,林彩霞等,综合康复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观察J.现代护理,2007,13(33):3263.2辛献珍1,韩小云2,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康复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30):648764883王超玉,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的护理J,河北医药,2010,32(15):213221334陈美珍,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0):3738

7、5何彩玲,胸腰椎骨折引起腹胀,便秘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3):5346吕秀玲,张春英,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的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9):6228<div class="hot_page">针对地理科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职称<a href=' target='_blank'><u>论文范文本文就如何构建好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根据实例进行了分析。一、探究实例(一)案例一:验证所在城市的地理坐标1&middot;提出问题阶段活动之前,我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

8、做了评估。我问学生,他们是否知道潍坊市的地理坐标?学生们大多不知道,但有学生回答说可在地图上查找;还有学生说通过上网查询,也可以知道潍坊的地理坐标。最终通过上网查询,学生们查得潍坊市的地理坐标是:36&deg;42&prime;N、119&deg;03&prime;E。2&middot;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阶段学生们进行思考、讨论后,有学生提出利用公式:H=90&deg;-&delta;-&psi;(H: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delta;:该地纬度;&psi;: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就能计算得出潍坊市的纬度,但前

9、提是确定&psi;(某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坐标)和H(正午太阳高度角);至于经度,利用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差距,就可计算得出。但如何知道某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呢?学生们最终确定解决办法:(1)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确定,可选在秋分日进行实验(时值9月初),因为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即&psi;=0;(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用物体及其正午影子就可以简便地测出。这样,在秋分日时,有如下关系:此时,潍坊市的地理纬度与其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互余关系。确定了方法之后,学生们开始做一系列的准备。首先,进行观测工具的准备,该实验的关键点在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确定,用什么物体及其影

10、子测量比较方便合适呢?有同学提议用操场上的旗杆来测量,随后师生一起来到学校操场旗杆旁,对现场进行评估。经过观察,大家的意见趋于一致:该方案不太现实。地理科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理由是: (1)旗杆很高,其准确高度不易确定; (2)旗杆在一个平台之上,其影子部分落在平台上,部分在平台下,测量工作不好开展;(3)旗杆因风力作用摇摆不定,不利于测量其影长; (4)全班共有58人,进行旗杆及其影长的测量,大部分同学将成为观众,无动手机会。其次,进行了人员的分工,每组需要记录员、材料员、校验员、联络员各1人、测量员2人、共6人,并明确了个人的职责。3&middot;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

11、阶段方法1:用竹竿验证当地地理坐标(1)用竹竿验证当地的地理纬度最终学生们在秋分日(2004年9月23日)测量验证。在平坦的操场上,每组将一根略长于2米的竹竿插于地上,使其地上部分为2米。同学们根据已知经度,已预测到竹竿影子最短时应出现在北京时间将近12点04分的时刻,并由联络员相互提醒,终于,当正午竹竿影子最短时(此时,影子与地面上摆放的指南针平行),测得竹竿影长是1.50米(十个小组的平均数据)。4&middot;分析论证阶段用&delta;潍坊表示潍坊的纬度,用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用H竹竿表示竹竿的高度,用L杆影表示竹竿的影子长度。它们有如下关系:(2)用竹竿验证当地的

12、地理经度秋分日,在做上述测量时,测得当正午竹竿的影子最短时(说明该地的地方时已经到达12点),北京时间是12点04分。根据经度差1度,地方时差4分钟,就可以求出学校所在地的经度为东经119&deg;,与资料上的数字东经119&deg;03&prime;虽略有出入,但差别不大。方法2:用北极星验证当地地理坐标(1)确认北极星从北斗七星的天璇向天枢方向延伸,北极星与北斗七星的天璇、天枢约在同一条直线上。把天璇、天枢间的距离作为一个单位,那么北极星就在离天璇约5个单位的地方。(如图2)(2)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学生寻找北极星的高度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的关系,并画图表示。学生们最终确

13、定从赤道到北极,北极星的高度是逐渐增大的,且与当地的纬度相同,随后各小组用他们在数学上的知识很容易地证明了这个结论(如图3:&ang;1是观测点的纬度数,&ang;2从观测点观测北极星的高度,能够证明,&ang;1=&ang;3=&ang;2)。根据这一原理,学生们借来数学老师上课用的量角器来测定纬度,在半圆仪圆心处,用钉固定一个下端拴有重物(粉笔)的细线,将半圆仪的直角边对向天空瞄准北极星,拴有重物的细线自然下垂,细线与半圆仪上的度数重合处就是当地的纬度(如图4:&ang;4=&ang;5)。经测我校所在纬度为36度左右。(3)确认当地

14、的地理经度在一块平坦的平地上,垂直于地面插一根直的竹竿。从竹竿向北极星瞄准,在地面上画下一条细线(可用指南针校验),这条细线就是通过当地的经线。第二天(需晴天),首先对好北京时间,当地时间接近正午时注意观察立竿在太阳光照射下产生的阴影(直射点除外),当竹竿影子与所画细线重合时(当地正午),记下北京时间是12点04分。由于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又根据经度相差一度,地方时差4分钟,就可以算出我校所在的经度约为东经119度.案例评析:在这个实验中,方法1明显的优点是学生可利用已学习的原理应用到现实中,观测工具也简便易行,虽最终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影长测定、三角计算、时钟调节等,导致产

15、生误差,但各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实验是很成功的;方法2是教师指导下添加的方法,需借助北极星,因此易受外界因素,如天气状况、空气洁净程度的影响,而且将半圆仪的直角边对向天空瞄准北极星时,因无支撑物,稳定性差,瞄准时误差极大,各组学生数据差别较大,实验效果不如第一种方法。在以上观测活动中,可以感觉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制订实验计划和设计实验时,学生们先是提出了验证地理坐标的原理,又否决了用旗杆测影子的方法,并提出了理由,随即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使今后的活动能有条不紊地开展,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也说明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认真思考,既能充满热情又比较慎重,这是良好科学态度形成的前提。尽管正

16、式的观测尚未开始,但学生们已经开始动脑思考,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这个准备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的过程。活动中学生们自觉地维护记录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提出用指南针进行校验,可以看出实事求是、精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正在深入学生们的心灵深处。从学生对观测结果由疑到信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到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另外,在本实验中,学生们能够提前预测观测时间(将近12点04分),可知学生正在学会提高行动效率。而且学生们能够体验到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兴奋感,引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才是更为重要的。(二)案例二:遵循哥伦布的足迹,估算地球周长1&middot;问题提出阶段在

17、讲述第一章后,我问学生,他们认为地球周长是如何测量的。有学生回答说利用比例尺,测量地图后可算出;有学生说是绕地球飞一圈并测量距离。我告诉他们哥伦布在任何人环行地球之前就有一个近似方法,可知地球有多大,我们这次也要像天文学家一样自己找答案。我告诉学生,我们将用北极星来确定计算地球周长。2&middot;问题分析、论证阶段由于学生已经知道,在北半球,北极星的高度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因此我要求学生用图来表示这两者的关系,该图以北极星的高度为纵轴,以地理纬度为横轴。多数学生都能画出,如图5:随后,我提示学生,北极星的高度与地球周长是否存在关系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我们又在横坐标90&d

18、eg;N、45&deg;N、0&deg;的下面对应写上了距离北极0、1/8地球周长、1/4地球周长。这样,学生能够看出,直线也可以表示北极星的高度角和地球周长的关系。随即学生们进行了验证,如果我们知道北半球某一条经线上两点各自的北极星高度角,而又知道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就可计算出地球周长。3&middot;问题解决阶段之后,我告诉学生,在哥伦布时代,人们就通过地面旅行知道了斯堪的纳维亚的一个城市(北极星角度为67度)和意大利的一个城市(北极星角度为43度)之间的距离约为3000英里。<a href=' target='_blank'>

19、<u>毕业论文范文当时了解北极星知识的人可据此计算地球周长。随后各小组进行计算。A点代表斯堪的纳维亚的一个城市(北极星角度为67度),B点代表意大利的一个城市(北极星角度为43度),从图5可以看出,同一条经线上,1个纬度的经线长是1/360地球周长,AB之间的距离有如下关系:(67&deg;-43&deg;)地球周长/360&deg;=3000英里地球周长=45 000英里=72 405千米与实际地球周长40 000千米作比较,发现与真正的地球周长差别很大。分析原因: (1)两点距离的测量是通过地面旅行得出的,数据不甚准确; (2)两点不一定完全在同一条经线

20、上,导致计算前提错误。案例评析:在活动开始之初,用&ldquo;哥伦布在任何人环行地球之前就有一个近似方法可知地球有多大&rdquo;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和地理知识进行做图和计算后,学生的图解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得到了发展。最终的计算结果,学生开始感到失望,但分析后学生认识到哥伦布的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三)案例三:模拟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它发生的原因在于地区间的受热不均,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这种空气的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气压差异的存在

21、使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我们采用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它:1&middot;问题提出:模拟热力环流2&middot;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工具的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长44厘米、宽16. 5厘米、高25厘米)、塑料薄膜、一碗热水、一碗冰块、一束香、火柴等。实验过程:(1)将一碗热水和一碗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可得出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3&

22、middot;进行实验2005年12月4日,学生进行实验,第1组测得室内温度是16.2,碗内水温是47。实验开始后,观察到烟雾在冰块上方下沉,然后向热水碗的方向流动,又在热水碗的上方上升(如图6),一段时间后,烟雾弥漫整个玻璃缸,无法继续观察,实验结束。4&middot;成果应用学生通过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按教师的要求,分别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示意图(图略)。案例评析:这是一个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实验,但由于玻璃缸难以收集,所以各小组只能依次进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碰到一些问题,如:实验开始时,第1小组学生在碗里倒的是热水,可是实验中发现,没多久热气就将玻璃缸全部弥

23、漫,根本无法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后来,学生把热水换成不冒热气的温水,实验才得以进行下去;又如,有的小组使用1根香制造烟雾,发现实验效果不明显,遂增加了香的数量。通过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修正,可以发现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逐渐增强。整个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使精确、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逐渐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科学品质。(四)案例四:大陆漂移说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讲述地壳运动时,学生们会学习&ldquo;大陆漂移说&rdquo;、&ldquo;板块构造理论&rdquo;,从而了解魏格纳的关于地球表

24、面本质的大胆设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可给学生安排该项活动。(1)前几天,各个学生分头查阅&ldquo;大陆漂移说&rdquo;的资料。(2)上课时,学生们分成小组,将各自的资料进行汇总,并进行讨论和交流。(3)各组选出一人,进行发言,并发表感想。(4)教师做总结性发言。案例评析:这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记录然后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在这堂课上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交流的内容非常广泛,学生甚至讲到了后续的发展,连在座的教师都感到了受益匪浅。我想这节课不仅训练了学生收集资料、表达和交流成果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接受不确定事物、合理怀疑和批判

25、性思维的形成。二、探究体验1&middot;科学探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2004年这一学期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并进行了六个探究活动,可以感觉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明显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大大增强,精确、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客观的科学精神也逐步树立。不仅如此,连教师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讲课时感觉到心里更有底。2&middot;科学探究是能动的过程科学探究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ldquo;能动的过程&rdquo;指的是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办

26、法就是&ldquo;动手做&rdquo;科学,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增加大脑信息获取,促进学生自行建构知识能力4。3&middot;活动要面向所有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使得每一个学生为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并承担合适的任务,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4&middot;活动鼓励交流、合作我国传统的教学及评价形式往往无形中强调学生个体的学习和努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少。科学探

27、究活动中部分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的,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环境,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主动的建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交流与合作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很有意义,而且也是日后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5&middot;活动应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应是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ldquo;验证潍坊市地理坐标&rdquo;活动,学生对此活动的兴致很高。因此,可适当选择一些结果不确定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对事物的探索,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发现社会和身边的科学。6&middot;活动对教师素质要求高在科学探

28、究活动中,教师不再进行&ldquo;照本宣科&rdquo;的单一教学形式,而是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且要求教学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以适应新理念下的科学教学。7&middot;活动的量力性和可行性科学探究活动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活动中所需活动材料应简便易行,毕业<a href=' target='_blank'><u>论文格式便于收集或自制,并且活动后,材料回收,

29、有利于资源的重复利用。由于各地各校条件不同,我们应充分利用本地所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自制教具及低成本实验器具进行探究活动。<div class="hot_page">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整个电力系统控制的模式,提高了电力运行中的稳定性。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PLC技术的应用等,现在电气自动化使用方向也有新的趋势,例如仿真系统的应用,人工智能的应用等,下面就对其做进一步分析。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力系统在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和机械控制技术已

30、经可以有机的结合,进而应用到电力系统中,被人们称之为电气自动化技术,无论是在农场,家用电器,以及交通运输中,自动化技术都有了广泛的应用,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实施24小时监控,对发生的故障能及时报警预告,减少了人力物力的使用,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使用方向1、实时仿真系统的使用在电力系统中使用实时仿真技术,不仅可以和多种暂态和稳态一同进行试验,同时在试验中能提供大量的参考数据,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效帮组科学技术人员对新设计的装置进行测试,达到多个装置完成闭环,为以后的灵活输入电流,完善只能保护系统提供很好的实验条件。该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可以监测

31、系统动态负荷,进行仿真建模有助于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智能保护技术的使用综合自动化领域我国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智能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例如使用分层式综合自动化装置,对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站都非常适合使用,除此之外,在未来微机新技术、网络通信、自适应理论、人工智能、综合自动控制理论等都会应用到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中,能够极大的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3、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使用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使用中,应用了国际标准的信息模型,除此之外,其理论算法和高级软件做了有机结合,在预测负荷过程时,使用了人工智能灰色神经元的方式进行计算,最终使用

32、配网递归虚拟流算法做潮流计算,针对一系列的先进技术使用,在电力自动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电网运行中,充分体现在先进软件的应用,配网一体化,网络数字技术等方面,保障了电力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二、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1、计算机技术的应用1.1智能电网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使用,其作用不言而喻,无论是在配电、输电、变电、发电环节中都需要计算机技术进行支撑。例如:在信息管理方面,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结合,可以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全面的控制,这就是智能网的作用。该技术涵盖范围非常广,电力的发电环节,电网的整体调度工作等,还可以对交流输电的柔性进行调节,就现阶段而言这种

33、数字化的电网已经开始建设,可以说这是智能电网的开端,为我国在这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的通信技术是非常典型的智能电网技术,使用中其具备双向性、实时性、可靠性的特点,但是如果没有计算机技术,其根本不可能实施,计算机技术在这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1.2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了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的应用。可以说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技术的价值,对二次设备也是一种提高,这些设备也有了明显的网络化、集成化和数字化的特点,利用电缆、光纤等材料有效替代了电力信号通常使用的电缆,提高了整体的运行效率。变电站进行自动化控制,记录统计就可以自动化,计算机可以

34、实现屏幕化,在此基础上对整个运行状态还能予以监视和操作。光缆设施被电缆和光纤取代,都有赖于二次设备进行集成化管理,奠定了整体网络化的效率。在达到变电站的自动化管理中,首先一定要加强对变电站运行的操控和监视,只有这样变电站的自动化才能实现。其次要让电厂和电力用户有效进行连接,因此就要保证输电线的畅通性,如果故障频发就完成不了上述目的,因此在输电线路中也要进行自动化管理。与此同时,正是这些先进的装置和技术完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1.3电网调度过程中的自动化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也把自动化技术应用到了电网调度中,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电网调度可以分成五级,而在每一级控制中计算机技术都是关键。如果从低到高分析,其顺序是地区和县级调度,省级调度,大区调度,以及国家电网调度,最为关键的是在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述这些技术和装置都需要计算机进行技术控制的连接,信息信号的传输,如果没有计算机的智能控制,那么整个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除此之外,电网中还有变电站终端设备、服务器、大屏蔽显示器、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场、工作站、打印设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