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技活动教学计划及教案[001]_第1页
五年级科技活动教学计划及教案[001]_第2页
五年级科技活动教学计划及教案[001]_第3页
五年级科技活动教学计划及教案[001]_第4页
五年级科技活动教学计划及教案[0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热水变凉的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使学生了解热水在自然状态下有热变凉,温度下降的规律。 3、能用数据记录热水的变化。 教学准备:热水1杯 ,水温计1支,计时器1个。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都见过热水,也经常跟它接触。那么,我们知道倒一杯热水或沏一杯热茶,过不了多久,水慢慢变凉了。那么,你们知不知道热水在自然状态下有热变凉,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还是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 我们今天就动手做一下这个实验。(热水变凉的实验) 二、动手做。 1.几个同学合作,先分好工:谁测量水温?谁计时?谁做记录? 2.测量水温,要确定每次间隔的时间。3.把每次测得的

2、数据填入表格。 热水温度变化测量统计表 测量间隔时间: 分钟 次数温度4.把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 完成第三页统计图 三、想一想。 热水在自然状态下由热变凉,温度下降的规律是怎样的? 四、试一试。 给一杯冷水加热,水温会不断上升直至100。水温的规律又是怎样的?按照上面的方法试一试。 2 冷水和热水 活动目标: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2、能及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准确程度。 重点、难点:测量水温的变化。 第一课时活动过程: 一、同学们我今天有一件事让我很烦恼,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今天中午我有一个邻居带着孩子到我家去了,我看到有孩子来

3、了,于是就急忙拿出了冰激凌和雪糕让孩子吃,孩子还没说什么,大人很不高兴,有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为什么大从不高兴了?(因为现在的天气本来就很冷了,再吃这些东西,就更冷了。)那么有谁能说说在什么时候请同学们吃这些东西,大人和孩子都会很高兴呢?对了,当然是烈日炎炎的夏天。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一学怎样科学地描述冷及热。(板书课题:冷水和热水) 二、我看今天来的同学们都很讲卫生,你们每天早上用什么洗脸呀?用冷水还是用热水?你所说的热水是刚刚烧开的水吗?你的洗脸水是自己准备的吗?你是怎么准备洗脸水的呢?(先放上冷水,后一点一点的添加热水,直到手的感觉合适为止。)刚才有同学说到:手的感觉,手指的感觉一定是准

4、确的吗?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点:选择:1手的感觉是准确的。2手的感觉不是准确的。 三、我们现在以实验的方式来验证我们所选择的观点: (一)实验材料:冷水一杯、热水一杯(温度不至于烫手)、温水一杯。 (二)实验过程:将自己的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说出自己的的感觉(左凉右热)。一分钟后,将两个手指同时放入温水中,并说出两个手指的感觉(左热右凉)。(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感受。并试着解释为什么同一杯水左右手的感觉不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2、能按要求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观测记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教学过程:一、我们所说的冷

5、和热不是绝对的,只是相互比较的结果,当只有一杯水时我们不能确定它是热的还是冷的,当有两杯水时,我们才能说这杯比那杯热, 哪杯比这杯冷。我们的左手感觉到热也只是说现在的水比原来的热;右手的感觉则是比原来的冷。也就是说我们的手指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程度。 (一)要想准确掌握水的冷热程度,需要用工具进行测量,就像我们要知道一条线段的长度要用尺子一样,那么水的冷热程度用什么来表示呢?是温度。测量水的冷热程度的工具是什么呢?其实同学们一定都用过温度计。 (二)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的种类以及一些常见物体的温度。 (三)你还见过那些温度计,你知道他们是怎样使用的吗?如果你不

6、知道他们怎样使用的话,你可能先通过你自己的渠道弄清它的使用方法(如上网查资料,向家长请教等)但要注意不正确的使用方法会损坏温度计的。 (四)介绍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测量水温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两个容器中的水温会有什么变化? (二)猜想和预测小组讨论猜想。你想用试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布置实验: 1、教师讲解实验仪器的组装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热水和冷水的量和初始温度。 2、学生分组组装实验仪器教师提示注意安全。 3、 引导学生观察水温的的变化。(每分钟记录一次)(三)整理信息: 1、教师讲解并演示绘制曲线图的方法。 2、学生根据记录绘制曲线图。

7、 3、根据曲线图描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结果怎样。 (四)小组讨论:热在热水和冷水是怎样传递的? (五)交流及评价。 组织学生班内交流实验的结果。 3 神秘的直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摩擦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力。 教学准备:米尺一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用直尺也可以玩有趣的游戏,想来试试吗?(板书:神秘的直尺) 二、新课。 1、我们知道把一根米尺横放在手指上,如果两边长短不一,米尺肯定会掉下来。如果用两只手的手指托住米尺,两端放得不一样长,米尺会掉下来吗? 生:会掉下来,他两边不平衡 生:不会掉下来,两只手把两边托住了,两边有手

8、支撑,所以不会掉下来 师大家有不同的意见,那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结果怎样2、实验一: (1)把两手的食指平伸出来,把米尺横放在两个手指的上面,使尺子在一个手指的一端伸出来长一些,另外一个手指的一端伸出短一些。 (2)如果两只手同时用力向中间靠拢,尺子会掉下来吗?会向哪头掉? (动手实验) 3、总结。 无论你两只手如何用力,尺子总是悬在你两个手指上,尽管两个手指已经靠在一起了,迟子昂仍然不会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直尺的秘密。 2、在观察过程中,培养及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尺、绳子、小榔头一把。教学过程:

9、 一、导入。 把一根短尺伸出桌边,如果伸出太长,尺子也会掉下来。如果在短尺的前端悬挂一个重物,再把尺子伸出桌边,尺子又会不会掉下来呢? 生:会,就把短尺伸出桌边都会掉啊 生:不会,尺子本身很轻,但它挂了一个重物变重了,就没那么容易掉 师:好,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见,我们还是让实验说话吧二、动手做。 1.首先,把短尺伸出桌边,在慢慢把尺子向外伸,直至伸到尺子将要往下掉但未掉下来时为止。在尺子伸出桌边的位置上用笔做上记号。(两人一组) 2.然后,用绳子系一个套,把小榔头的柄套在尺子的前端,然后小心地把挂有榔头的尺子按原来位置放在桌边。 (先猜猜,松开手,尺子会不会掉?然后轻轻松开手试试。) 三、总结。

10、 尺子平放时,尺子的重心在中间,当尺子伸出桌边刚好到重心点时,尺子不会掉4 奇妙的平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衡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两把同样大小的餐叉、一块橡皮泥球、一根牙签、 一个啤酒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上一课中,米尺在两手指滑动的情况下不掉下来,是因为米尺在手指上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见过吗?比如跷跷板今天,我们来做个奇妙的平衡实验一根细细的牙签能使两把餐叉悬空。 二、新授。 实验一 1、将橡皮泥搓成乒乓球大小,将餐叉均匀地斜插在橡皮泥球的两边,使餐叉成对称形状。 2、用手指尖顶住橡

11、皮泥球的中心,将橡皮泥球顶起来,调整两边餐叉的角度,使它能立在手指上。 3、把牙签竖直插入橡皮泥球底部刚才手指尖顶着的位置,这个平衡装置就做成了。 4、把平衡装置竖立在啤酒瓶盖上,松开手。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惊奇的发现,橡皮泥球和餐叉稳稳的立在了瓶子上。 三、总结。通常在某物体的重心处支撑或吊起该物体,就能使该物体达到平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衡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两把同样大小的餐叉、一块橡皮泥球、一根牙签、 一个茶杯(稍重一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平衡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见过吗?比如跷跷板今天,我们

12、继续来做奇妙的平衡实验一根细细的牙签能使两把餐叉悬空。 二、新授。 实验二 1、将橡皮泥搓成乒乓球大小,将餐叉均匀地斜插在橡皮泥球的两边,使餐叉成对称形状。 2、用手指尖顶住橡皮泥球的中心,将橡皮泥球顶起来,调整两边餐叉的角度,使它能立在手指上。 3、把牙签竖直插入橡皮泥球底部刚才手指尖顶着的位置,这个平衡装置就做成了。 4、找一个重一点的茶杯,把牙签的另一端放在茶杯的杯口上,前后调整牙签的位置,松开手。 接下来你又会惊奇的发现,橡皮泥球和餐叉居然能稳稳地横卧在杯口上。 三、总结。 重心是想象中的一个点。一个物体的重心有的在物体上,有的在物体外。当牙签横着时,茶杯口的支撑点及平衡装置的重心相吻

13、合,所以它们就能稳稳地横卧在茶杯杯口边。5 单向水阀门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了解单向阀门的作用。空气压力和水的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水被堵在瓶子里流不出来。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禽畜的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饮料瓶或矿泉水瓶1个,纱布1块,线1根,烧杯或水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常的用具、机械中,很多地方用到单向阀门。单向阀门是指只允许气体或液体朝一个方向流动的阀门。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奇特的单向水阀门。 二、新授。 (1)实验步骤。 1、把纱布紧蒙在饮料瓶口上,用线把纱布扎牢。 2、用烧杯往饮料瓶里灌水。你会看

14、到,水渗过纱布流进瓶子里。继续灌水, 直至把瓶子灌满。 3、把装满水的饮料瓶倒过来。 奇迹发生了!瓶子里的水居然被纱布“挡”住了,一点也流不出来。 (2)讨论。 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 (3)总结。把装满水的饮料瓶倒过来,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被纱布“挡”住了,一点也流不出来?其中的奥妙不在纱布上,而是在空气和水。在空气压力和水的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水被堵在瓶子里流不出来了。三、思考。 日常用具和机械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单向阀门,这些单向阀们起什么作用? 6 报信信箱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了解报信信箱的制作原理。 教学准备:装皮鞋的纸盒1个、乒乓球1个、冰棒棍1个、方形磁铁2

15、块、卡纸、牛皮纸、彩色水笔、铁丝、胶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信箱里面有没有信呀?没打开信箱我们是不知道的,因为普遍信箱都不能显示箱内情况。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试试设计一个能显示箱内情况的特殊信箱吧! 二、动手做(图如书17页) 1、做信箱。将装皮鞋的纸盒去掉盖,把底盒当信箱的正面。开一个“投信口”,门朝里开,虚线处黏一长方形牛皮纸,作合页,方便向内投递信件。在投信口下方开一个“去信口”,门朝外开,也粘上牛皮纸合页。门上用一小段铁丝做个门扣,便于开启信箱门。再在信箱顶上开一个直径1厘米的圆孔,用来放显示标志报信小孩。 2、做报信小孩。用卡纸做一个双面小孩,涂色并剪下,在两面分别写上“有信”和“谢

16、谢”字样,作为报信小孩。然后在乒乓球上下相对的位置各挖一条槽,插入一根冰棒棍,把报信小孩黏在乒乓球上,使冰棒棍的另一端从信箱顶部的圆孔插入。让乒乓球留在箱外。在冰棒棍下端黏上一块方形磁铁。 3、组装。在投信口门的背面也黏上一块方形磁铁,磁极及冰棒棍下磁铁的磁极相同。再把皮鞋盒盖合上,用胶水粘住,就完成了。 三、试试。当推开投信口小门,往里面投信时会出现什么呢? 四、想一想。报信信箱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利用杠杆原理、重力翻板等,你能做出其他形式的报信信箱吗? 7 翻浆船模教学目标: 1、了解翻浆船模实验原理。 2、动手制作翻浆船模。 3、培样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翻浆船模实验

17、原理。 教学准备:完好空牛奶盒、小刀、筷子、橡皮筋、胶带、剪刀、木塞、铁丝、可乐瓶、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预备活动:做个小水轮。 今天我们就做一做这个实验,看看是不是真的这样神奇。 二、动手做。 制作翻浆船模 1、把空牛奶盒做成船体。 2、把船体翻转过来,在盒底两侧绑上筷子。 3、把桨做好并装好。猜猜看: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你能说这是什么原因吗?三、试一试。 把桨多绕几圈,把船放在水中,松开手,随着桨的翻滚,船立即向前行驶。 四、总结。 书21页 (想一想) 8 萝卜“马德堡半球”教学目标: 1、了解马德堡半球实验原理。 2、动手制作萝卜“马德堡半球”。 3、培样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

18、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马德堡半球”实验原理。 教学准备:完好结实小萝卜1个、小刀1把、小碟子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今天我们就用萝卜来做一做这个实验,看看是不是真的这样神奇。 二、动手做。 制作萝卜“马德堡半球” 1、采用横切的方法,把萝卜切成两截。 2、用刀尖把带有长根的那半个萝卜掏空一截,注意不能破皮。 3、把掏空了半截的萝卜紧紧地压在小碟子的中心,然后把它提起来。猜猜看: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你能说这是什么原因吗?三、试一试。 用这种方法,哪位同学能够用小萝卜提起更多的东西?想想:我们还可以用哪些东西来做类似的实验? 四、总结。 书24页 (知道吗

19、) 9 橡皮筋动力塞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及方法:经历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并且做橡皮筋的缠绕方向及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和橡皮筋缠绕圈数及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及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都喜欢车,你们看银屏上的这些车,你们知道这些车他们是用什么作动力的吗?老师这里也有一辆车,有哪

20、些办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呢?是啊,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学习用橡皮筋作动力让小车运动起来?(板书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初步探究: 1、教师手举小车:我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车架上,这一端就是小车的头前,然后把橡皮筋的另一端绕在后面的卷筋片上,再转动后面的车轮,小车就能运动起来。 2、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使小车朝前开,再想出办法让小车往后退。请各小组尝试。同时仔细观察小车行驶方向及橡皮筋缠绕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师:哪位同学能说说看你们小组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行、往后退的? 4、橡皮筋往后绕,小车朝前开,谁能使小车往前开得更远一些呢? 三、深入研究:

21、1、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距离 圈数) 2、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真的和圈数有关吗?(板书:?)怎样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少 多,教师提议还可以加个圈数中等的) 3、假如让你选会分别选几圈呢,为什么? 4、我们在数圈数的时候怎样才是转了一圈?(教师演示) 5、实验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6、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小要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实验要求: 、要看准终点,用皮尺量出距离并及时填好记录单。 、边实验边思考:橡皮筋缠绕多圈或少圈,产生的力一样吗?7、教师出示实验记录单: 橡皮筋缠绕圈数及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实验 次数 小车行驶

22、的距离 (单位:厘米) 平均距离 (单位:厘米) 我们的 发现 1 2 3 1 2 3 1 2 3 8、先做圈数少的,再做圈数中等和多的,为了实验数据更科学,同一圈数要求实验小组进行多次实验,然后计算取出平均值。下面请各组组长带好你们小组的小车、记录单、皮尺按顺序到老师指定的地方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9、学生汇报: 通过实验,你们组有什么发现? 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的确及橡皮筋缠绕圈数有关,圈数不同小车行驶的距离就不同。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近。这是为什么呢? 橡皮筋缠绕多圈和缠绕少圈产生的力一样吗? 四、认识弹力:

23、 1、教师:为什么橡皮筋缠绕起来,小车就前进了呢?(这是因为橡皮筋缠绕起来以后长度变长了。)可是为什么小车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停下来了呢? 2、出示弹弓,加深认识弹力。 3、看录像,进一步认识弹力。10 电话教学目标: 了解电话的功能; 了解电话功能的使用规则; 了解移动电话的功能以及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电话功能及使用规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我们想了解远处的同学或朋友的近况,你可以怎样做? 揭示新课:电话。二、初步探究:1、呼叫转移。如果你有急事要外出,又担心打电话找你的人因为找不到你而着急,可以使用电话的呼叫转移功能。2、自动回拨。如果打电话时“占线”,只要你用

24、电话的自动回拨功能,按规则按一次号,就可以放下话筒等待对方。3、自动答应。如果你在电信部门办理了自动应答的业务,即使你搬家了也不要通知每一个朋友,电信部门会自动告知你的新号码给你的朋友。三、做一做。1、查看电话机的说明书,按照说明书设置你需要的功能。2、到电信营业厅索取、阅读宣传资料,了解提供的新业务。3、了解移动电话的功能以及操作方法。四、读一读。3G通信技术。(课本第30页)11 到太空去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一些成就。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你想了解神奇的太空吗?人类又是靠什么力量实现太空梦的呢?解题:11 到太空去二、介绍:1、要想物体能够不落回地面,必须达到一定的速度。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千米。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千米。第三宇宙速度。每秒16.9千米。2、中国的航天技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卫星发射中心3个。幻灯出示图片。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看课件)载人飞船3个。(图片展示)进入太空的人4人。(播放录象)三、读一读。教材第33页。12 嫦娥探月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月球探测计划及进展情况。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你知道我国月球探测的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