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_第1页
第四章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_第2页
第四章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_第3页
第四章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_第4页
第四章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二、能力培养目标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

2、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三、思想教育目标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要点一、农业的发展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二、手工业的发达1.产地分布广泛2.生产规模扩大3.分工细,品种多4.技艺水平提高三、商业的繁荣1.发达的水陆交通2.统一的货币3.市场较前

3、代发达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四、城市的兴旺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五、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为两课时。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4、然后引入新课。三、“农业的发展”一目,为本课的重点。本目需要讲清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本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条件,但是江南的开发却非常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关中(包括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又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这对它后来代替原来的古老的经济区而上升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十分有利。那时,江南开发以土地资源的开发成果最为显著。江南多山多水,于是一场以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造田运动大规模展开。讲至此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刘禹锡和温庭筠诗歌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先讲明田的概念,然后叙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具体情况,最后阐述造田运

5、动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水旱灾害,这是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的消极方面。此内容为本节的难点,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还可联系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的事实,使学生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有更深的体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应向学生指出,教材这里讲的是“开始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才完成其转移的进程。然后重点讲明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隋和唐朝初期经济重心集中在黄河流域即中原地区,这种形势追溯到前代。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而南方经济则持续发展。北起淮水,南达五岭,西起湘水,东至海滨的广大地区

6、,成为唐中叶后农业最发达地区。2.农田灌溉的进步和农具的改进。教师按教材内容应明确三点:隋建立时间虽短,但水利事业成就相当巨大。如先后开凿了广通渠和大运河。它们本属运输渠,而也使沿河两岸获得很大的灌溉之利。再讲明唐政府重视水利。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利,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布全国。先要讲明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便于水田耕作,再讲明曲辕犁的三处重大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省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农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然后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

7、至高岸的道理,引导学生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让学生认识,使用筒车,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唐代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代茶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入北方,由中土传至塞外。由于茶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茶的销路甚广,各地茶场主要都是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并且都是大规模经营,茶的产量很大。贞元后开始征收茶税,后又实行禁榷制度,把茶的产销收归官营,于是茶税成为唐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讲完本目,教师可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和小字部分。小字部分则具体说明隋和唐前期人口增长情况,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要求学

8、生理解。二、“手工业的发达”一目,需要讲明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教师要重点讲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通过课本的实例加深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四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有关陶瓷业、冶铸业、丝织业的知识,因学生初中已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上的小字和看唐朝的秘色瓷图画,自己分析回答。然后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三、“商业的繁荣”一目,除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商业发达的基础外,隋唐两朝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教材分三个方面作了论述。1.发达的水陆交通。唐朝继承秦汉以来的驿传制度,建立了通达全国的驿道。在各驿道上,与官

9、驿相邻,出现许多为旅客服务的民营店驿和往来神速的驿驴。水路运输也很发达,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南方,以长江为骨干,钱塘江、珠江等河流、湖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把许多城市联结起来。2.统一货币。除发展交通外,唐朝也进行了统一货币的工作。武德四年(621)以前,市场上流通的是隋的五铢钱和其他古钱,非常混乱。武德四年废去隋朝的五铢钱,通行新铸的开元通宝钱,这是唐代近三百年间长期通用的钱币。货币的统一,对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朝的商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开元通宝”这一名词要求学生掌握。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隋唐时期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隋朝和

10、唐前期商业交易大都在国家设立的固定市场中进行,县以上的城市都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朝廷对市场的控制非常严格,对市场的设立、交易时间、店铺的规模都有严格的规定。从唐朝中期起,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对市场控制的削弱,商业经营的广度大大扩展,突破了从前的限制。市场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教材从五个方面讲述市场的变化和商人活动:隋唐时期,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与交易的场所。唐代为大量货币存放服务的机构也在较大商业城市出现,专营钱币存放与贷出的机构称为柜坊。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邸店和柜坊

11、这两个名词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有关商品经济的概念。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依据课文的叙述,作深入浅出的讲授。上述两个名词要求学生理解。商业活动的时间,唐代中后期也同样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交易时间大大延长,出现了“夜市”。讲述“草市”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看课本的小字,使学生对“草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那时候,经商的人大量增加,再加上外商的贸易活动,使唐朝的商业更加繁荣。讲至此处,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小字部分。不少唐诗反映出当时的商人众多。从富商王元宝和玄宗的对话,可知当时豪商富贾钱财之多,势力之盛。四、“城市的兴旺”。由于经济

12、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教师让学生在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上找出这几个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众多、商业繁荣。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的大都会。长安。讲述时可运用挂图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需要讲明四个问题:A隋唐两朝的都城,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B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C人口众多,对商业的需求量大,促成长安商业的繁荣。D商业繁荣,东西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课本上的小字描绘长安城的繁荣,可鼓励学生阅读。洛阳。需讲清两个问题:A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B商业繁荣,有南、北、西三市:丰都市、通远市、大同市

13、。特别是通远市,由于面临通济渠,实际上是南北大运河的水运枢纽。最后指出,长安和洛阳的交通和商业繁荣超过其他都市,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都市。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遭受战乱的破坏,而南方的经济则保持稳定并继续发展。随着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繁华的商业城市也在南方大量出现,尤其是长江流域的许多州城成为新的商业城市。其中最有名的是扬州和成都。扬州。大运河开通后,扬州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唐后期,由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成都。与扬州齐名的成都位于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成都又是长江上游货物集散中心。

14、其商业辐射范围远至河西及陇右、剑南诸州。“扬一益二”成为当时的俗语。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一目,教师不必再增加新的材料,主要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和看两幅插图,使学生对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资料和注释 圩田圩田起源于唐以前,唐代圩田的名称已经很普遍。所谓圩田,主要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这样圈围起来的田叫做围田,有的地方叫做“圩田”。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围堤和圩岸的建造维修都要花费大量费用,一般农户承担不起,大多由政府组织修建或由有实力的地主修建。围田或圩田都是化湖为田,是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对促进唐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不小

15、的作用。圩田能种植高产的水稻,这样更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江南的农业逐渐发达起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与吴越在各自境内大修田。每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宋朝时,田得到很大的发展。 圩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向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圩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向山要田唐以前已开始向山要田。唐代又向深度进一步发展,向山要田进行得更为迅猛,从事人数之多和普及之快都超过前代。耕垦山地的都是近山的贫苦农民,他们是在平地得不到农田的情况下才不得不上山的。特别是在土地兼并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山间的小块土地正适合贫穷农民的需要。贫苦农民向山要田,山中并没有现成的耕地,必须用人力

16、去开辟。在生产工具简陋的时代,要把这些荒野开辟为耕地,往往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草木被烧去之后,稍加平整,即可播种。这种方法古人叫做“田”或“种”,唐人多称之为“烧”或“火田”“火耕田”。“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由上引诗句可以看出深山野谷之中到处在烧,而且经常不断地烧。山中树木经常被砍烧,天然植被大量破坏,以致水土流失严重。可见开发山田,虽然暂时获得一点土地,缓和了一些农民缺少土地的矛盾,并取得一定收益,却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说仍占一定优势。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此前,唐朝封建经济高

17、度繁荣;此后,均田制逐渐破坏,庄园经济加速发展起来,农民大批失地逃亡,北方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安史之乱时,北方人民大量迁往南方,造成北方劳动力减少,因而农业恢复较慢。南方地区虽然也受到安史之乱影响,但社会秩序相对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以继续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大诏令集·乾符二年南效赦说:“湖南、江西管内诸郡,出米至多,丰熟之际,价亦极贱。”权载之文集·论江淮水灾上疏更是一语道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唐代后期,江南地区成为供应唐政府的粮食基地。水利工程的兴修隋朝建立时间虽短,但水利事业的成就巨大。如先后开凿了自长安至潼关长达三百余里的广通渠和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

18、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它们本属运输渠,但也给沿河两岸获得引流灌溉之利。水利事业的发展是唐代农业的一大成就。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利。各地的水渠和斗门置长一人,专管节水多少,均其灌溉。封建政府制定严密的水利灌溉法规,叫“水部式”。此外,有关斗门的设置,放水时间,放水量,渠道堤堰的防护修理皆有详细规定。唐代兴修水利,也比过去大为增加。劳动人民在黄河、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开凿灌溉渠,修筑堤堰,疏通旧有的河渠。唐前期,修建的水利工程达一百六十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曲辕犁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田费力。江东农民在长期的水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它有11个

19、部件,铁制部件有犁(chán)(又叫犁铧)和犁壁(又称犁耳、犁镜、翻土板),木制部件有犁底、犁箭、犁辕、犁评等。它有重大改进: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省力。增加了犁箭、犁评,可以自由升降,调节深耕或浅耕,犁评“进之则箭下,入地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地也浅”,应用自如。犁箭,俗称犁柱,贯穿犁底和犁辕(弯曲的木杠),犁箭从犁辕上的孔穿过,和犁辕配合在一起,就好像箭在弓上弛张似的,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最先进的工具。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筒车筒车又叫水转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随水流自行转动。轮的周

20、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没入水中时盛满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度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所装的水就从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朝的水车很快传到日本,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茶业生产的兴盛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茶树和应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我国茶叶一向以品质优良,品种繁多著称。现在世界上各产茶国家,都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种过茶树和茶籽。而陆羽的茶经,又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南北朝时,饮茶习惯流行于江南。

21、到了唐代特别是到了开元天宝年间,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全国各地茶馆林立,可随时投钱取饮,而且是穷日尽夜,饮之不辍。它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成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人们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唐代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由于茶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茶的销路甚广,故各地茶场主都是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并且都是大规模经营。祁门(今属安徽)就是这样一个大的产茶区,茶园面积广,产量大,每到茶熟季节,各地茶商云集。初为陆运,销量不高,后凿通河道,大商船可

22、直达茶场,销售量大增。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当年就征得40万缗,约占全年收入的1/15,可见茶叶在当时政府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造船业隋唐时期造船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隋代的造船业具有相当的规模。隋初准备伐陈时,大贵族杨素在永安(在今四川奉节)造“五牙”大舰,船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安置六个拍竿,用来攻打敌船。一只大船可乘七八百名士兵。隋炀帝造龙舟,最大的船高45尺,长200尺,船上有4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间房。那时,战舰只能顺江流而下,而龙舟要几百人挽着走,挽船的人被称为殿脚,足见船本身是没有动力的。这种船的特点是坚固,能载重,要造成这样的船,需要特殊的技术

23、。唐代造船业规模更大。当时,所造的船只远航到红海、东南亚各国。据外国人记载,中国的船大,通过波斯湾需要换小船。此后,阿拉伯商人常乘中国帆船往来于东南亚一带。唐朝理财家刘晏曾在扬子县设置10个船场造船,专门用于运河漕运,这说明唐时具有很强的造船能力。唐德宗时,荆南节度使李皋造的战舰,就是后世所称的“车船”。它装置有两个桨轮,每侧一个,士兵们用脚踩踏,带动桨轮转动,使船前进,其速度有如奔马一般。纺织业纺织是唐朝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唐朝前期,纺织业的中心在河南、河北地区。宋州(在今河南商丘)和亳州(在今安徽亳州)的绢,质量居全国之首。剑南益州(在今四川成都)的锦,尤负盛名。扬州的锦袍,最为驰名。唐朝管

24、辖的十道中,都普遍生产丝、麻制品,数量巨大,技术很高。定州岁贡细绫1 270匹,瑞绫250匹,特种花纹的两窠细绫、大独窠绫、独窠绫50匹,共1 500多匹,是上贡高级丝织品最多的一州,它比一般的州所贡高出50倍至150倍。唐代丝织业达到了新的工艺水平。唐前期的丝织品由于受波斯织物的影响,织法采用“纬织法”,以纬线组成花纹,图案也有变化。唐代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红有5色,黄有6色,蓝有6色,绿有5色,连同黑白2色,共有24色之多。当时丝织品花样繁多。陶瓷业隋代制瓷业相当发达,青瓷和白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瓷器在社会中已部分取代了金、银、铜、陶、漆器等生活用品。从唐朝起,瓷器制造与陶器

25、制造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唐朝陶瓷技术很高,瓷器的精美,超过隋朝。当时北自河北、陕西,南到广东、福建,到处都有瓷窑。越州、邢州的瓷器更是闻名全国。唐瓷有白瓷、青瓷两大类。越州以青瓷著称,说它类玉类冰。邢州则白瓷著称,说它类银类雪。昌南镇(在今江西景德市)的瓷器,从唐初以来,就相传有假玉器之称。青瓷中的“秘色瓷”是越窑的精品,胎质细密,造型规整,釉光莹润,色淡素雅,纹饰精美,有的还镶嵌金边、银边和铜边,即“金扣”“银扣”和“金棱”瓷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发掘证实,在晚唐懿宗、僖宗时已生产“秘色瓷”了。技艺高超、精巧的陶瓷工匠,还创制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三彩是以铅黄、

26、绿、青等色,描画花纹于无釉之白地陶胎上。色彩沉着,花纹线条优美,典雅富丽;多制作为马、骆驼、人像等,形象生动,色彩鲜丽。开元通宝公元621年,即唐朝开国的第四年,开始铸造“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的外形继承了北魏五铢和隋五铢的风格。钱文却别出心裁,既不是重量,也不用年号。“开元”,顾名思义,是开辟一个新纪元的意思;“通宝”,自然是作流通的宝货。“通宝”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历时一千三百余年,中间还衍生出泉宝、重宝、元宝等。南宋嘉定铁钱,竟有十四种“宝”。货币称宝,说明它流通的范围和发挥的作用都比过去扩大,钱币名实都成为宝物而支配人类社会了。唐“开元通宝”上的四个隶字,书体端庄,相传是当时著名的书

27、法家欧阳询写的。用隶书作钱文,虽然从三国时已开始出现,但开元钱影响极大,从这以后的钱文一般都不再采用篆书了。早期开元通宝钱直径为24厘米,重量为36克。开元通宝是唐朝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钱币,唐亡后还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直到明朝末年才被废止。邸店隋唐时期,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邸店的含义,唐初在法律上作了这样的说明:“邸店者,居物之处为邸,沽卖之所为店。”实则以后邸店并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往往都兼营堆货、交易和商旅住宿。如长安西市秤行之南,大商人窦在这里“造店二十余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甚获其要。店今存焉,号为窦家店”。窦所为大概就是商店兼营旅馆。由于邸

28、店获利丰厚,贵族官僚纷纷开设邸店。玄宗时曾下令“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但实际无法禁止,后来宣宗时只好敕令:“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科。”规定贵族官僚的邸店跟百姓一样交税,由此可见,那时不但邸店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邸店都是贵族官僚开设的。柜坊唐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称为柜坊。柜坊又有僦柜、寄附铺、质库、质舍等名称。唐德宗借长安富商钱,即得八十余万缗,足见柜坊经营规模之大。柜坊所藏物品,主要是钱帛、粟麦。钱,一部分是柜坊自备的资金,一部分是别人的存款。因柜坊资金大,有钱人愿意寄存钱财,柜坊又兼似后世的钱庄。钱以外的帛、粟、麦,是农民借钱的抵押品。柜坊剥削的主要对象,仍是农民。唐代广泛使用铜钱,人们预先将铜钱存放在柜坊,在进行买卖时,取用比较方便。铜钱每贯重六斤四两,要携带大量铜钱出门,既重且很不方便。市场上有了代人存钱的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