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县汾河上游水保综合治理情况_第1页
宁武县汾河上游水保综合治理情况_第2页
宁武县汾河上游水保综合治理情况_第3页
宁武县汾河上游水保综合治理情况_第4页
宁武县汾河上游水保综合治理情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宁武县汾河上游水保综合治理情况宁武县地处汾河源头,全县土地总面积1987km,总人口155195人。汾河流域面积1364km,占全县总面积的70%包括 10 个乡镇 82000 口人。境内山高沟深,土地贫脊,是典型的土石山区,水土流失面积780.3km2。 1988 年开始治汾以来,全县 上下抓住这一机遇, 在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全面开展了 县境汾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坚持水土流失与经济开发紧密结合, 突出经济效益,带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治理保开发,以开 发促治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先后受到省市县三级的表彰奖励,1992 年、1994 年两次获得省治汾最高奖“汾源杯” ;1993 年

2、至1995 年连续三年获重奖县殊荣; 1996 年获“全省小流域治理先 进县”称号; 2004 年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水保治理先进单 位;2002年至 2006年连续五年荣获全省农建最高奖“禹王杯” 2004 年被省水保委员会授予集体二等功; 2006 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水土保持红旗县”荣誉称号; 2010 年再度荣获全省“水土保持红旗县”荣誉称号,并获以奖代补资金、治理成果第一期治汾从46 万亩,累计投资地 32193 亩,造林号,200 万元。1988 年至 1997 年结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30 万元。其中机修梯田 47950 亩,治理滩285242 亩,种草 45051 亩,

3、封山育林 43200亩,发展经济林 5447 亩,建淤地坝 14 座,坝控面积 100.4km2,完成河道护岸工程 27675m。二期治汾从 1998 年至 2007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2万亩,完成投资 3063 万元。其中机修梯田 2317 亩,治理滩地11000亩,造林 37060亩,封山育林 1895 亩,建设淤地坝一座, 坝控面积47.7km2,完成河道护岸工程9874n。近几年来,我们按照按照省水利厅和市水利局的安排部署,继续巩固、 扩大和完善前期治理成果, 把以往零星的治理成果连 起来、串起来,进一步扩大治理规模,深加工、精雕琢,打造精 品工程,完成和完善了暖泉沟科技示范

4、园区建设、 汾河干流 28km河道整治及干流两侧边山治理。 同时实施了汾河干流两侧水土保 持调蓄淤地坝项目,新建淤地坝 3 座;淤地坝除险加固 2座;坝滩联合整治 2 处,新建淤地坝 1 座,新增和改善滩地 420亩;实施黄河生态项目 1 处,完成流域综合治理面积 27600 亩;治理沟 坝地 1处,新增沟坝地 485 亩。完成治理投资 3082 万元。、治理效益治汾以来,全县始终把汾河流域综合治理放在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位置, 作为实现兴宁富民目标的一件大事, 坚持长期 抓、常年抓, 特别是把以汾河干流为代表的流域治理作为从根本 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的突破口, 集中财

5、 力、物力、人力,精心打造精品流域工程。并在具体实施中注重 质量,突出效益,使汾河干流乡镇的群众人均基本农田达到 1.5亩以上, 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为农民打造出了长期生存的“铁饭碗”;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长,植被覆盖率逐年 提高,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特别是汾河干流两侧 坡面的退耕还林工程, 为减少入库泥沙、 保护引黄水质产生了巨 大的作用。治理中我们把效益作为治汾成败的生命线, 坚持了“地 不增产不算治理,树不成活不算治理,工程不达标不算治理,水 土流失不控制不算治理”的治理标准和“治理一处,受益一处, 建成一处,巩固一处”的建设方针,把汾汾与产业结构调整、脱 贫致

6、富、旅游开发、移民扶贫等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充分体现出了治汾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是治汾与治穷结合,建设温饱工程。近年来我们利用上级有关政策, 捆绑资金, 把治汾工程中的农建部分和全县的重 点农建投资都放在汾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滩涂开发和改善现有使粮食低产田上, 建设了 5万多亩高产稳产的五配套基本农田,亩产量达到 1000 斤以上,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吃粮难,特别是在 大规模退耕还林以后群众的温饱问题, 使全县的粮食产量逐年递 增,极大地改善了汾河干流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全面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是治汾与引黄结合,建设保障工程。引黄工程是全省的生命工程,

7、我县近年的治汾工程重点集中到汾河主干流上, 围 绕引黄水质的安全, 开展了大规模的坡耕地退耕还林、 还草和荒 坡的植被建设, 使汾河干流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荒坡得到了有 效治理, 有力地控制了汾河干流的水土流失, 形成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 极大地改善了干流两侧的生态环境, 从根本上起到了净 化水源、涵养水源、补给水源的积极作用。同时,为了使引黄水 质不受污染,下决心关停了当地的煤矿、洗煤厂、土焦炉、石灰 窑、石料场等一批污染企业, 并在东寨镇新建成污水处理厂一座, 为引黄输水工程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输水环境, 确保了引黄工程在宁武段的水质安全。三是治汾与旅游结合,建设精品工程。宁武县旅游资源得天独

8、厚, 是全县的一项新兴支柱产业, 而所有的治汾工程绝大 部分分布在旅游干线上,我们立足高品位、高档次、高效益的原 则,从水保的角度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窗口工程,这是我县 治汾的一个显著特点。 汾源作为水保开发的旅游景区, 治汾以来 我们不惜巨资对汾源的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逐年改善提高, 新建 了牌楼、草坪、植物园,硬化了广场、通道,使之成为国家水利 部确认的水利旅游风景区之一和全县的旅游窗口, 现在已经取得 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暖泉沟科技示范园区, 作为省级水利 风景区现已形成一个 1200 亩面积的人工湖, 库区植被郁郁葱葱, 其功能可以拓展为拦沙、养殖、供水、旅游等多方面,成为宁武

9、高山天池湖泊群的第一大湖, 是消夏旅游的最佳圣地。 为宁武旅 游业锦上添花,展现出一道亮丽的水保治理风景线。四是治汾与扶贫移民结合, 建设生态工程。 全县按照 “树上山、粮下川、人出山、畜进圈”的农村发展总目标,在大力建设五配套基本农田的前提下,逐步把25 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把山庄窝铺和偏远林区的村庄搬迁出来,保护自 然生态环境。以此推动农业生态、畜牧生态、水保生态的有效改 善和优化,使整个宁武大地绿起来、富起来。二期治汾以来,在 汾河流域退耕还林面积达 3.15 万亩,优先为 6 个移民村垫地 800多亩、打坝 2800米,解决水源工程 26 处,从而保证移民户搬得 出、稳得

10、住、 能致富,有效遏制了当地的水土流失。 在退耕还林、 荒山绿化、封山育林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下, 林牧矛盾日益突出, 我们及时调整治理格局, 在治汾工程的布局上, 尽一切可能兼顾 到种草养畜的示范区域和养殖大户, 优先安排工程项目, 与其产 业发展相配套,为他们解决后顾之优,建设牧草基地,逐步引导 农民进行科学合理的舍饲养殖、 种草养畜, 使生态建设工程种得 活、保得住,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治理经验开展治汾以来, 我们始终把治汾作为改善当地生产条件、 脱贫致富的大事来抓, 收到了明显成效, 并取得了一些可以在今后 治汾工作中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是加强领导是关键 。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治

11、汾的具体工作任务就无法落到实处, 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 “四到位”, 即:思想到位,教育干部群众抓住汾汾机遇,改善当地的生活生 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领导力量到位,实行了 县四套班子包片、包点、包工程责任制;工作措施到位,采取了 科学规划、现场办公、现场指挥的办法;工作作风到位,坚持不搞形式主义,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资金投入是保证。 全县上下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投资,把涉及各部门的农建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集中管理、严格监督, 充分保证足额的治理投入力度。 全县每年集中捆绑使用 收到了显著的治理效果。 从去年开始, 县政府又出台了一项改善 宁武生态环境的硬性政策,要

12、求全县国企和大型私人企业 矿一企治理一沟一山” ,目前已开始全面实施。农建资金 2000 万元以上,其中70%都用于汾河流域治理配套中,三是科技投入是动力。 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探索应用水保新型科技, 特别是在植被建设中采用的容 器定植苗、大苗移植、铺地膜、以及多种形式的整地等一系列水保科学技术,使植被建设成活率明显提高,从过去的30%提高到现在的 90%以上,一举攻克了干旱土石山区植被建设成活率不高的难关。四是创新机制是活力。 全县在巩固提高户包治理小流域的基础上, 试行把小流域成果商品化, 允许农民有偿转让或买卖治 理成果的政策,对国家和集体治理的小流域成果实行有偿承包、

13、 租赁、拍卖,千方百计调动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同时,把项 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施工责任追究制、项目 资金报帐结算制、 工程预决算审计制都纳入治汾工程中, 并严格 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建设、统一标准质量、统一检查验 收、统一资金结算的“五统一”办法,采取定责任人、定任务、定工期、定投资、定奖惩和四套班子领导蹲点包片、包工程、包 项目的“五定三包”目标责任制,以此保证了治汾工程的顺利完 成。五是群众利益是根本。 把治汾和群众的治穷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同产业结构相配套,治汾以来建成的梯田、滩地现在已全 部受益,平均亩产量都在 200 公斤以上,比原来的坡地亩产 60公斤提高了三

14、倍多。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促使农民在种植结构 上大做文章,全县现已发展近万亩塑料大棚, 群众收入大幅提高。同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使近年来的粮食产量稳中有 增。几年来我们围绕旅游开发搞植被建设, 围绕移民扶贫建设基 本农田,围绕生态畜牧发展种草养畜基地, 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六是后期运行靠管护 。植被种得活、管得住,才能使植被建设发挥应有的保水保土作用,而管护工作是植被建设中的关 键。我们一方面加大管护力度,组建起一支专职护林队伍,承担 治汾的护林任务,护林员采取分片划段、明确管护范围,签订管 护合同, 工资与管护效益挂钩。 并以县政府出台护林公告张贴各村,部门印发宣传资料分发到

15、村民和牧工手中, 从而有效控制了 好成效。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完善拍卖、承包机制,落实使用 权属和管护权属,所有退耕还林的管护由原有土地承包户负责, 责权利相统一, 调动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 所有淤地坝配备专 职管护人员,签订了管护合同,以保证淤地坝的正常运行,特别 是暖泉沟坝通过招商引资和承包方式达到了以坝养坝、 滚动发展 的预期效果。通过强化管护,落实权属,使植被建设保存率达到毁林事件的发生, 群众的护林意识普遍提高,护林工作收到了良90%以上,淤地坝运行良好、效益显著。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虽然圆满地完成了省厅和市局交付的各项治汾工作任务,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 但我们深知和上级的要

16、求相比还有 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在实际运行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地方财政投入还很不足, 县财力有限, 往往不能拿出更多的 资金用于水保综合治理和治理成果的后期运行管护, 群众的义务 工、劳动积累工的投入也难以保证,使治理投入受到了影响。二 是近年的淤地坝建设中因为近期效益不明显, 而群众在很大程度 更为关注的是眼前利益, 对淤地坝的占地补偿要求较高, 工程建 设阻力较大,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五、今后的工作思路治汾是一项长期性、 连续性、 艰巨性和反复性很强的水土保持工作。从我县的治汾实践看,今后的治汾工作更是任重道远。一方面县境汾河流域的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全面彻底的控制, 涉及的未治理面积还有很多, 特别是县境汾河的的几大支流, 它 们是水土流失的“源头” ,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大量的泥沙仍 然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汾河, 并且对现有的水保工程造成危胁。 另 一方面, 已经治理的治汾成果还需要不断进行巩固提高, 精雕细 琢,提高档次,提升品位,加强后期的管护,确保水保工程治理 效益的长期发挥。为此,下一步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