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章 - Windows and Linux We_第1页
齊桓晉文之事章 - Windows and Linux We_第2页
齊桓晉文之事章 - Windows and Linux We_第3页
齊桓晉文之事章 - Windows and Linux We_第4页
齊桓晉文之事章 - Windows and Linux We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齊桓晉文之事章小測一、(2004)根據【齊桓晉文之事章】、【出師表】兩篇,回答下列問題: (1)試就以下三項,析述孟子主張的治國之道:(6分) 孟子避談齊桓、晉文之事 宣王以羊易牛 孟子引述詩經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于家邦 (2)細閱以下資料:陳總裁不聽從下屬的意見,決定把客戶服務部主任張允行調職為生產部主任。三個月後,張允行負責的生產程序出錯,客戶退回全部產品。可是,陳總裁仍然堅持擢升張允行為生產部總經理。自此客戶退貨的情況日趨嚴重,公司業績一落千丈。 【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不少建議。你會參考哪些建議,幫助陳總裁解決公 司的三個管理問題?試加說明。(6分) (3)細閱以下引文:甲

2、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齊桓晉文之事章】乙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出師表】 甲、乙兩節運用了相同的寫作手法,試舉出一種,並加說明。(3分) 甲、乙兩節各表現孟子與諸葛亮怎樣的語氣?試加說明。(2分)一、(2004)答案(1)孟子主張的治國之道: 孟子不主張霸政一統天下,所以宣王向他提問有關齊桓晉文之事時, (孟子用了因勢利導的技巧,)避開了宣王的提問, 將話題由談霸政轉移至談王道,游說宣王施行仁政。 (從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件中,)可以反映宣王備不忍之心, 是行仁政的基本條件。

3、(孟子引述詩經,)希望宣王能以自身為榜樣,至於家庭, 把不忍之心擴及百姓,施行仁政,最後能王天下。 (答希望宣王將仁心推恩或推之四海1.5分)1111116(2)解決公司的管理問題:(必須分3項回答,須根據陳總裁的事來答,否則0分)1、 察納雅言 / 廣開言路 / 接納別人意見:(由於陳總裁不聽取他人的意見,決定把張允行調職為生產部主任,又在張允行犯上過錯後仍將他擢升為生產部總經理。要解決這個問題,陳總裁需要運用諸葛亮勸勉後主廣開言路,接納雅言的策略。諸葛亮勸勉後主要虛心納諫,多聽取臣子的意見。)陳總裁在處理張允行的調職及升職事件上,需要考慮公司內其他人的意見,不宜堅持己見,應多納雅言。2、

4、知人善任:(張允行原本屬客戶服務部,對生產程序未能掌握,致令由他負責的生產程序出錯。)要解決這個管理問題,陳總裁需要運用諸葛亮勸勉後主知人善任的策略,妥善分配工作,用人應以其專長為考慮之要點,善用人才。3、 賞罰分明: (陳總裁在處理張允行的升職事件上犯了賞罰不公的問題。要解決 這個管理問題,陳總裁便需要運用諸葛亮勸勉後主賞罰分明的策略。 諸葛亮勸勉後主宮中府中需要一體對待,賞罰制度亦需要公平一致。) 陳總裁在處理張允行的升職事件上便需要考慮張允行對公司的功與 過,不可偏私而行。2226 倘考生別有體會,言之成理者,酌量給分。只答標題,0分。(3) 相同的寫作手法:對比 / 正反對照 / 運用

5、例證 / 對比說明對比:甲節 以重的百鈞對比輕的一羽/ 以小的秋毫之末對比大的輿薪 乙節 親賢臣與親小人的不同 / 結果對照 / 興隆對比傾頹/ 遠小對比親小/親賢遠小對比親小遠賢的不同 (答:親賢遠小、先漢對比後漢、親賢遠小 0分) 【或】運用例證:甲節 運用例證說明宣王不行王道是不為的表現。 乙節 運用例證說明先漢的興隆。1113 甲、乙兩節所表現的語氣:(只答疑問、肯定,各0.5分。)孟子 以乎表達疑問的語氣(讓宣王思考推行王道)。諸葛亮 以也表達肯定的語氣(向後主說明親賢遠小的重要)。112 倘考生別有體會,言之成理者,酌量給分。二、(2002)根據【論仁、論君子】和【齊桓晉文之事章】

6、,回答下列問題: (1)以下三節文字均寫君子的表現,試分別說明君子有這些表現的原因:(5分) 甲 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 【論仁、論君子】 乙 君子不憂不懼 【論仁、論君子】 丙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章】 (2)就齊宣王以羊易牛一事,回答下三項: 宣王為甚麼以羊易牛?又根據宣王與孟子的對話,指出孟子和百姓的看法。(3分) 孟子認為宣王這種做法跟治國有甚麼關係?(3分) 宣王以羊易牛的行為,符合【論仁、論君子】所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意思嗎?試略抒己見。(2分) (3)細閱以下兩節引文: 甲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7、論仁、論君子】 乙 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晉文之事章】 甲、乙兩節引文運用了哪一種相同的寫作手法?試加以說明。(2分) 試分別指出畫有橫線的詞在句中的詞性和意義。(2分)二、(2002)答案(1)君子有這些表現的原因:甲 因為君子離棄了仁德,便難以稱頌為君子 / 能謹守仁德。1乙 因為君子能自我反省,而且沒有甚麼過錯,故心安理得。2丙 君子具備仁愛之心,擴及禽獸,看見牠們活著,不忍見其死,聽到 牠們的聲音,不忍食其肉。25 (2) 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他不忍見牛羊恐懼 / 發抖。 或不忍見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1 孟子的看法:孟子認為他看見牛恐懼

8、發抖,觸發人性本有的仁心/ 這是仁心的表現 / 無他也,是乃仁術也。1 百姓的看法:認為宣王吝嗇 /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13 宣王這種做法跟治國的關係:宣王的行為反映他具備了惻隱之心,這種惻隱之心正是行仁政的基本條件,若能把此心擴及百姓,則可行仁政,最後必可王天下。3 有關宣王以羊易牛的意見:符合 他看見牛發抖,自然而然的從內心興起惻隱之心,非因外在因素使然。(只答符合,0分)2(3) 甲、乙兩節文字運用的相同寫作手法:對比甲 以不處富貴對比不去貧賤 / 以人的渴求對比人的厭惡 / 以富貴對比 貧賤。乙 以極重的百鈞對比極輕的一羽/ 以極小的秋毫之末對比 極大的輿薪。 只答對比,1分。其中一項

9、解說錯誤,全0分112 解釋字詞: 詞性 意義甲:之 代詞 指富與貴乙:之 助詞 / 介詞 / 結構助詞 無義 / 的112三、(2000)根據【曹劌論戰】和【齊桓晉文之事章】,回答下列問題: (1)齊 魯兩國交戰,魯勝齊後,曹劌向莊公分析了哪些作戰策略?(4分) (2)孟子認為只要保民而王就能統一天下。保民而王是甚麼意思?(1分)魯莊公能否做 到保民而王?為甚麼?(4分)(3)從【曹劌論戰】舉出一個運用對比來寫人的例子,從【齊桓晉文之章】舉出一個運用 對比來說理的例子,並分別加以說明。(4分) (4)分別指出下列有 的詞的詞性,並說明這些詞在句中的意義:(4分) 公問其故 【曹劌論戰】 故克

10、之 【曹劌論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齊桓晉文之事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齊桓晉文之事章】三、(2000)答案(1)曹劌向莊公分析的作戰策略:(可背原文)第一次擊鼓,可激發士卒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開始衰退;第三次擊鼓,勇氣已用盡。對方(齊軍)士氣用盡,而己方(魯軍)充滿士氣時進攻,所以戰勝。齊是大國,軍隊實力很難猜度 / 恐怕有埋伏,後來看到齊軍的車痕混亂,旗幟倒下,才決定追擊齊軍。(倘答:作戰要靠士氣,對方士氣不斷衰退,直至用盡,而己方士氣高昂,此時進攻則必勝。1分。)224(2)保民而王的意思:愛護人民,使人民生活安定,就能統一天下。1 魯莊公能否做到保民而王:魯莊公對於大大小小的訴

11、訟案件,雖未能仔細查察,但必定根據實情去處理。如此則是愛護臣民的做法,臣民必能向心,歸附莊公,這樣便已具備王天下的條件。 或魯莊公對於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未能仔細查察,但必定根據實情去處理。這樣雖是愛護臣民的做法,臣民或能向心,歸附莊公,但能否王天下則是言之尚早。4(3)【曹劌論戰】運用對比來寫人的一個例子:1、(鄉人的自私冷漠對比曹劌的愛國熱誠):面對齊軍的入侵,鄉人認為自有當權者謀劃,不必參與其事,顯得自私冷漠;而曹劌充滿愛國熱誠,他自願進見莊公,與莊公討論作戰的條件。2、(莊公的欠缺謀略突顯曹劌在軍事上的謀略): 兩軍交戰時,莊公不懂士氣的重要,一開始就擊鼓進攻,但曹劌深知 士氣的重要

12、,因此阻止莊公進攻,等齊軍三鼓後,士氣竭盡,而魯軍 充滿士氣時進攻,擊敗齊軍。3、(莊公的魯莽衝動對比曹劌的小心謹慎): 莊公見齊軍戰敗,就立即追擊,顯得魯莽衝動。曹劌則小心謹慎,他恐怕齊軍有埋伏,所以下車看見齊軍車痕混亂 / 旗幟倒下,斷定齊軍真的戰敗後,才追擊齊軍。 以上3例,任答1例,2分。2【齊桓晉文之事章】運用對比來說理的例子:(只看首例)1、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運用對比手法指出推恩與 不推恩的結果。2、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作對比,以見齊宣王不行仁政, 實不合理。3、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作對比,從而推出齊宣王不行 仁政,是不為而非不能。4、力足以舉百鈞,而

13、不足以舉一羽作對比,以見齊宣王不行仁政, 實不合理。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作對比,以見齊宣王不行仁政, 實不合理。以上5例,任答1例,2分。2(4)詞性及字詞解釋: 故:名詞,原因。 故:連詞,所以 / 因此 / 故此(答:便,0分。) 老:動詞,敬愛 / 尊敬 / 奉養 / 孝敬(答:愛護 / 照顧,0分。) 老:名詞,老人 / 長者(答:別人的長輩,0.5分。)10.50.52四、(1998)根據【齊桓晉文之事章】及【六國論】兩篇,回答下列問題:(1)試說明兩篇的論述目的。(3分)(2)【齊桓晉文之事章】中,孟子運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不為和不能?(4分)又【六 國論】中,六國破滅,與

14、不為和不能有何關係?(2分)(3)兩篇的作者運用了下列哪些說理手法?試分別指出,並各舉一例說明。(8分) 甲:層層遞進 乙:下筆立論 丙:運用對比四、(1998)答案(1)論述目的: 【齊】:孟子游說齊宣王施行仁政 / 推行王道/ 不忍仁之政。【六】:蘇洵借六國賂秦而亡的歷史教訓,諷喻北宋執政者不要向外族 (契丹和西夏)求和。123(2)不為和不能的比喻:1、不為: 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因為不肯用力;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因為不肯用眼力; 為長者折枝,對人說做不到,其實是不肯做。2、不能:挾太山超北海,沒有能力做到。11114 【六國論】中,六國破滅與不為和不能的關係:假如

15、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封給天下謀臣,用侍奉秦的心禮待天下奇才,而且合力抗秦,未必會滅亡;因為六國諸侯有能力保國卻不肯做,即不為而非不能。2(3)運用的說理手法:【齊桓晉文之事章】:甲 層層遞進(四層次必須順序,至少有2層才有分。) 孟子先提出保民而王,然後逐步解說,借齊宣王以羊易牛 一事肯定其不忍之心;再從恩及禽獸推論至恩及百姓, 只是為與不為之分別;最後解說王天下的道理。2丙 運用對比(只看首例)1.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運用對比手法指出推 恩與不推恩的結果。 或2. 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 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作對比,以見齊宣王不

16、行仁政,實不合理。 或3.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作對比,說明不能 與不為的區別,從而推出齊宣王不行仁政,是不為而 非不能。24(3)【六國論】:乙 下筆立論 本篇下筆即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確立本 文論點。2丙 運用對比1.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 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以 秦所得的土地與諸侯所失去的土地作對比,說明賂秦而力虧之道 理。 或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 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以賂秦國家先祖創業的艱辛,與子 孫輕易割地賂秦作對比。 或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

17、夕安寢。以諸侯割城數 量之多,與換取安寧時日之短作對比。 或24.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以諸侯土地有限,與暴秦欲 望無窮作對比。 或5.秦之彌繁,侵之愈急。以諸侯事秦之心與強秦侵吞諸侯之心 作對比。 或6.以燕、趙能守其土,義不賂秦,與其他三國以地賂秦作對比。24五、(1995)據【齊桓晉文之事章】一文,解答下列各題:(1)文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這句話表明孟子的立場是怎樣的?我非愛財,而 易之以羊也這句話可見齊宣王的想法是怎樣的?(3分)(2)孟子游說齊宣王行仁政,他鋪排了甚麼論點?(4分)他認為怎樣做才可以達到目標? (4分)(3)孟子游說時用了甚麼技巧?試舉出三項,引例說明。(

18、6分)五、(1995)答案(1)孟子的立場:他表明自己主張以仁義治天下 / 行仁政/ 推崇王道 / 保民而王,(1分)反對霸政 / 不談霸業。(0.5分) 答:他表明了儒家立場,給0.5分;他主張以德服人,反對以力服 人,給1分。1.5 齊宣王的想法: 他認為自己不吝嗇,(0.5分)因有不忍之心 / 惻隱之心 / 仁心,(1分)所以才用羊把牛換去。1.53(2)孟子所鋪排的論點:1、 指出行仁政可以王天下;2、 指出齊宣王有行仁政的條件;3、 說明行仁政的具體方法。 以上3項不必順序,每項1.5分,但本部最高給4分。 答:先推說沒聽過齊桓晉文的霸業,給0.5分。4 他認為行仁政的做法:1、 推

19、廣恩德(推己及人)/把好心好意施於他人身上。2、 善待老幼 / 尊敬老人,愛護幼小,都由親及疏。3、 依序推行 / 以身作則,先做妻子的榜樣,然後到兄弟,再到全國 老百姓。 以上3項,每項1.5分,但本部最高給4分。 只引原文,不加解說,每項最高給0.5分。論點與做法一併作答,無法判別答案中何者為論點,何者為做法,給論點分數。2(3)孟子的游說技巧:(只答例子,不提技巧,0分。只看首3項。)1、措辭委婉 / 因勢利道: 孟子明白齊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0.5分)根據對方的經歷來 設問,引導他思考,然後說明事理。(0.5分)2、層層推進: 孟子逐步解說 / 由淺入深,使宣王明白德/保民/不忍

20、/ 推恩的意思,最後解釋王天下的道理。3、善用比喻: 孟子運用比喻把哲理要點具體化 / 形象化,如用舉百鈞舉一 羽說明用力的大小 / 用察秋毫見輿薪說明視力的效果 / 用挾太山與折技比喻不能與不為。4、類比推理: 以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推斷出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的結論,使齊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施行仁政,而不是沒能力施行仁政。5、對比: 運用對比手法指出推恩與不推恩的結果。如推恩足以保四海,不 推恩無以保妻子。 或 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對比,以見齊王不行仁政,實 不合理。 或 挾太山與折枝對比,說明不能與不為的分別,從 而指出齊宣王不行仁政,實不為而非不能。6、善用例證: 孟子運用不同方式的例證加強說服力,如事例以羊易牛/ 語例刑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