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1、 名词解释1、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2、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3、 乡村:是相对城市来说,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较分散的地方。4、 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和服务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空间地域的变化。简而言之,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5、 城市带:也叫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2、,以一个或两个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 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7、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便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即指城市人口向乡村或郊区回流的现象。(前者中心城市仍然兴旺发达,
3、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后者相反)8、 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乡村城镇化: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
4、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9、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10、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11、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13、城市意象图:由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 14、中心商务区(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同时也是市中心。简而言之,现代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区域乃至全国
5、经济发展的中枢。15、基本与非基本比率(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16、城市金字塔法则: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17、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和向心型基本活动。18、非基本的活动: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一
6、种是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派生出来的需要,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生活所派生出来的需要。19、空间相互作用: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20、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中工业、交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住宅和公园绿地等建设用地的状况。反应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内功能区的地域差异。2、 填空题1、城市化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
7、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2、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3、城市必备的三个条件:密集性、社会性、经济性4、郊区化发生的机制: 土地利用集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配第克拉克”定律);城市网络化。5、全球城市带的划分:a.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b.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c.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d.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e.英格兰大都市带;f.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6、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分为:对流、传导、辐射7、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8、;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即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力)8、城市起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国华北平原,中美地峡,安第斯山中部,尼日利亚西南部。9、乡村-城市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结构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10、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乡村城镇化11、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基本活动部分和非基本活动部分。基本活动部分可以分为离心型的基本活动; 向心型的基本活动;非基本活动部分可以分为 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 为了满足本市居民生活所派生的需要12、影响
9、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城市人口规模、专业化程度、离大城市的远近、城市发展历史、随时间发展历史、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13、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14、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城市首位律、城市金字塔、位序规模法则15、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信息的流动。16、 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运输性17、 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结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相互作用的模式:引力模式、潜力模式18、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10、。19、 影响空间扩散的因素:阻力作用、阻碍作用20、 支配克里斯塔勒中心地体系形成的三个条件或原则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21、 城镇体系的基本特性包括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22、 城镇体系规划的流程和方法:(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三)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五)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方法:注重调查研究,上下结合; 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文字表达和地图表达相结合23、 城市土地利用利用的类型:(
11、1)商业用地;(2)工业用地;(3)政府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6)交通用地和其它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24、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自然特征:土地不可再生性和供给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承载力能力不一致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经济特征: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土地的资产性土地位置影响价值,从而产生土地级差收入 法律特征:一块土地可以通过立法衍生出其它的权力25、 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26、 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特征:地理特征、地价特征、建筑特征、产业特征、功能特征、时代特征27、
12、城市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社会问题、住宅问题28、 城市交通问题的表现形式有: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步行者问题、停车问题28、 迈克尔解决交通问题的五个战略:1.强中心战略2.完全机动化的战略3.弱中心战略4.低成本战略5.限制交通战略29、 居民构想图构成要素主要有路径、界线或边沿、区或区域、枢纽或节点、标志30、 感应空间的三个层次:结构性的;评估性的;个人感情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感应,最基础的是居民构想图。31、 城市进域推进类型: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郊区的城市化32、 城市空间分布的动态阶段分为: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高
13、水平均衡阶段)三、简答题1、 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1)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2)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3) 区域城市的空间组织研究;(4) 城市问题研究;(5)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2、简述城乡界限的划分 城镇人口由“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按照1990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一般至少5万人3、简述城市产生的类型(1)
14、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城市4、中国城市人口统计口径的改进措施我国应建立一种反映城镇实体界线的城镇地域概念,并确定相应的标准,作为城镇统计的基本单元。在城市实体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不同空间尺度的互相衔接的城市地域概念,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要,并和国际上的城市统计建立起可比的基础5、简述城市化境域推进的动力与机制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牧分离:产生了
15、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机制: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二、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三、外围市区的城市化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四、郊区的城市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配第克拉克”定律城市网络化;6、 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及影响因素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包括基本活动部分和非基本活动部分。基本活动部分可以分为离心型的基本活动; 向心型的基本活动;非基本活动部分可以
16、分为 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 为了满足本市居民生活所派生的需要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城市人口规模、专业化程度、离大城市的远近、城市发展历史、随时间发展历史、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7、简述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
17、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8、简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首先被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9、简述城市规模的新难点1、小城市重点论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有充分的国情基础2、 大城市重点论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
18、的普遍规律,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面的种种优势。3、中等城市重点论是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主张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4、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主张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5、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与小城市重点论类似);10、简述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的方法优缺点(1) 普查法:优点: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缺点:整个调查过程非常繁琐。(2) 残差法:优点:简单 缺点:主观性
19、较强,精度不高(3) 区位商法(或宏观法):优点: 简化了区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复杂过程 缺点:假设的前提有问题(4) 正常城市法:优点:“正常城市”的思想有一定的作用 缺点:K值选取的随意性不同规模的城市同等对待(5) 最小需要量法:优点:按城市规模组来确定城市经济的基本部分,又向前跨出了一步 缺点:衡量的标准难以确定11、简述中心商务区(CBD)的概念及特征?答:CBD的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同时也是市中心。特征:为全市区金融、行政、娱乐及文化集中区,有政府大厦、银行、豪华旅馆、百货商店等;地价居全市之冠,建筑物高大稠密;若干高大建筑垂直分布,底层一般为零售商
20、业;在全市主要道路分叉处附近;白天人口最拥挤,交通流量最大。界定:普劳德富特于1937年,奥尔森于1940年采用城市街区中的零售业贸易额、商店租金及临街商店的长度指标来确定CBD。 墨非和万斯提出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方法,即人口密度、车流量、地价等因素综合考虑。他们认为地价峰值区(PLVI)是CBD最明显的特点。12、简述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答: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
21、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
22、anization)。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称之为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13、简述城镇体系及其特征?答: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23、。特征: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道路)和联系流(人口流、资金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等级性或层次性:城镇体系的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大小可以分为许多等级,这就要求在制定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考虑上下级体制之间的联系。 动态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这要求城镇体系规划也不断的修正、补充。14、简述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分类?产生相互作用的条件?答:空间相互作用: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分
24、类:海格特(PHaggett)1972年提出一种分类,他借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如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的输送及人口的移动等等。传导:是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其特点不是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只是通过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辐射: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等。条件:互补性: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即它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这时才能实现两地间的作用过程。厄尔曼称这种关系为互补性。中介机会:当货物在A和B两地间输送时,A和B两地间介入
25、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从而产生所谓中介机会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可运输性:如果两地间的距离过长,克服距离过长的成本超 过了可接受的程度,那么,即使两地间存在着某种互补性,相互作用也不会发生。15、简述空间扩散类型?答: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扩散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这一扩散过程同传染病通过与病人的接触传播开来近似,故称之为传染扩散。由于距离的摩擦阻力效应,事物的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渐被削弱。等级扩散:在现象的扩散中,地理距离并不总是起着非常强大的影响作用,社会等级、城市规模等级等有时也在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例如,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的扩散就与
26、收入等级有关, 而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亦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收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接收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扩散。16、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答:伯吉斯的同心环(圆)模式: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地,农民初进城市时,为了找工作方便,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业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
27、,这一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再外围的第三带,是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住宅区。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密度低,房舍宽敞。由于他们需要驾车人市工作,故又称通勤人员住宅区(commuter zone)。霍伊特的扇形模式:霍伊特(Homer Hoyt)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太不现实,因而他于1939年提出了扇形模式或楔形模式。在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directional inertia)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他把中心的易达性称为基本的易达性,把沿着辐射运输路
28、线所增加的易达性称为附加的易达性。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路线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呈楔形,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楔形,它可左右隆起。住宅区,贫民住在环绕工商业土地利用的地段中产阶级和富人则沿着交通大道或河道,或湖滨,或高地向外发展,自成一区,不与贫民混杂。当人口增多,贫民区不能朝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发展时,也会循不会受阻的方向作放射式发展,因此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或楔形。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基于伯吉斯、霍伊特等的城市内部结构模式均为单中心,而忽略了重工业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市郊住宅区的出现等等,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较为精细的多核心模式。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
29、要经济胞体(economic cells)即中心商业区(CBD)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它成长点。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中心等的发展而发展。其中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业区,其它中心则分别发展成次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哈里斯及厄尔曼还考虑到,易达性所吸引的商业、工业或贫民,本身便有排斥高级住宅的倾向。因为后者的区位因素之一便是要远离这些有碍环境的土地利用。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级住宅区。评价:这一模式虽较为复杂,但仍然基于地租理论。它假设付租能力
30、较高的高密度住宅倾向于接近中心点和其它主要经济胞体,但最接近这些胞体的空间却被批发商业和轻工业所占有。由于哈里斯及厄尔曼的模式并没有假设城内土地是均质的,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序列,大小也不一样,其空间布局图是非常富有弹性的。4、 论述题1、 论述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背景、内容、评价以及廖什的完善背景: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在193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一本名叫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的书,开创了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克里斯塔勒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内容:
31、a.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b.中心货物与服务:指在中心地内生产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称中心地职能。 c.中心性或中心度: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简单的说就是中心地所引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d.服务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1、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 a. 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 b. 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克氏认为,支配中心地体系形成的三个条件或原则是市
32、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市场原则:克里斯塔勒首先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因此他首先论述的也是按市场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心地模型。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 中有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各13,即有三个基本六边形,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较大的六边形。换句话说,每一个较大的六边形包含了次一级的3个较小的六边形。每个较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总是包含了3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而后低一级的市场区又包含了3个比它更低一级的市场区,这就定义了市场区的等级
33、巢状系统的数量构成是: 1,3,9,27,81,243,···也就是说,低一级市场区的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3倍。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区内,只需在原有的一个一级中心地之外再增加两个二级中心地即可满足3个二级市场区的需要。在9个三级市场区内,因已有了一个一级中心地、两个二级中心地,因此只增加了六个三级中心地。这样,在K:3的系统内,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6,18,交通原则:克里斯塔勒认识到,早期建立的道路系统对聚落体系的形成有深刻影响,这导致B级
34、中心地不是以初始的、随机的方式分布在理想化的地表上,而是沿着交通线分布。在此情况下,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也不可能象K=3的系统那样,居于三个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中间位置以取得最大的竞争效果,而是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和K=3的系统比较,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高级市场区的边界仍然通过6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中点,这样它的腹地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除包含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6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包括4个次级市场区,由此形成K=4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市场
35、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1,4,16,64,···次级市场区的数量以4倍的速度递增。与K=3的系统类似,由于高级中心地也起低级中心地的功能,在K4的系统内,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312,48,···行政原则:在K=3和K=4的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余的次级辖区都是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的系统。在K=7的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根据
36、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7倍(最高等级除外),即:1,6,42,294,···市场区的等级序列则是:1,7,49,343,···在K7的系统内,由于其运输系统显示出每位顾客为购买中心性商品或享受服务所需旅行的平均距离较另两个系统都长,因此,行政原则下的运输系统被认为是效率最差的一种。评价不足:(1)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2)中心地理论仅较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3)克氏
37、的中心地学说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4)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子系统(处于不同区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忽视了同一个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廖士的完善:1、需求圆锥体概念的提出。(2)正六边形的提出。廖什景观为中心地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廖士景观的形成与克氏模型的不同在于: a.“理想地表”的假设更充分; b.向上(从低级货物的门栏需求开始)建立他的中心地体系,而克氏则是向下建立中心地体系; c.克氏只有3中K值的中心地体系,而廖士推论了一个更一般的中心地体系。2、论述城市规模分布三种基本的理论?答:A.城市首位律
38、: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早在1939年发现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primate city)。一个国家在它的城市发展早期,都有着一种强大的自身继续发展的动力。它作为经济机会的中心而出现,把有力量的个人或活动从国家的其它部分吸引到这里,逐渐变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在很多情况下,就成为首都。B.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
39、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C.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最早是1913年奥尔巴克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的关系:PiRiK (1)50*1=50,25*2=5,10*5=50式中: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Ri第i位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 3、论述计划经济下的中国土地利用模式?答:(一)圈层模式1、罗楚鹏模式:1979年,香港学者罗楚鹏提出。由4个同心圆组成的城市地域结构:老的城市核心区;工业一居住单元;绿带等开敞空间;食品、农作物和加工工业区。罗氏模型对城市内部社会服务中心配置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揭示。2、朱锡金模式;3、武进的研究。评价:基本上仍属于同心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师好电影观后感500字汇编3篇
- 语法专题二 代词2【考点精讲精练】-2023年中考语法一点通(学生版)
-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 《技术的性质》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大联考高三(上)月考数学试卷(一)(含答案)
-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测试(含答案)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
- 浙江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作文
- 技术服务合同协议范例
- 2024年法院认可离婚协议书
- 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 五年级阅读《概括题专项训练》
- 2024-2030年中国辐照加速器行业运营态势及未来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4年上海市中考政治真题含解析
- 2024年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限公司招聘81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药店挂名负责人免责协议书
- 7.2维护祖国统一 (课件) 2024-2025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统编版)
- 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手册
-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 DGTJ08-9-2023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