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2015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完整版教案及反思讲解_第1页
(完整word)2015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完整版教案及反思讲解_第2页
(完整word)2015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完整版教案及反思讲解_第3页
(完整word)2015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完整版教案及反思讲解_第4页
(完整word)2015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完整版教案及反思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2015下学期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积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全员参与,热情高涨。应当说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本节课比较好地完成了预定 的教学目标。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以下几处:一、密切联系实际,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本节课前,我让孩子们去调查、 了解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然后在课上讨论汇报。学生展示了储蓄卡、收支记帐 本,谈到了海拔高度、电梯升降、进球失球等正负数现象,使我由衷地敬佩,他 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这一学习过程,我感到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合作交流中获

2、得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负数的来源”又让学生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体验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二、有效开展探索,尝试“跳一跳,摘果子”。由于学生在温度大小的比较上掌握得很轻松, 学得兴趣盎然,因此,虽然抽 象数之间的比较教材没有出现,我还是根据学生实际,借助刘翔110米栏比赛中, 悉尼30度、北京-10度、东京-6度、上海10度的城市温度,所蕴藏的正、负数、 进一步来理解生活中的负数。没想到,通过学习,不仅能“知其所以然”,还由 此会比较大小,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当知识被遗忘时, 留下的是能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朝这个方向迈进、再迈进。

3、虽 然开始时学生还有些拘谨,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孩子们越来越投入,开开心心地 完成了学习任务,我也很开心。2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 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 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比赛,引入学生对圆 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 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 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

4、地表达 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 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通过猜测再进行 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 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 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

5、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 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 有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 全相同时,学生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验证; 在学 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 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 直观。总之,在这堂课中我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 水平,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 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3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操作和演示,讲解和尝试练习相结合的

6、方法,使新课与练 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与练,相结合。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 作、观察、发现,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 方法,较好地突破难点。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 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 始终,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 自然地进行了 “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

7、机结合,学生学习的 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4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圆柱的体积一课,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导出后,如何进行计算应用。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是:1、学生对推导过程理解有困难,不深入;2、在计算的过程中,单位名称用错,体积单位用面积单位。3、对于书中所给的立体图形,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分辨直径、半径以及 圆柱的高,做题出错。圆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圆柱的长(个别学生不清楚)突破难点的方法:1、为了避免单位名称的错误,可在课前复习中设计单位换算的填空题,辨 析题等。例如:1平方米二()平方分米二()平方厘米 100平

8、方厘米=1立方 分米。2、在学生利用学具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时, 应放手让学动手动脑自己解决, 但动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务布置清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圆柱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 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3、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5 .圆锥教学反思圆锥这节课,其教学目标是:1)、认识圆锥,了解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4)、通过例一例二

9、使学生会应用圆锥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中,学 生通过实际触摸,动手测量、探索推导等活动,前三个教学目标在轻松快乐 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在公式V锥=1/3sh=1/3r2h,应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过例 题,就把例二教学做了改动给出一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麦重0.375千克,求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让学生自主 练习,本以为应用公式很快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可学生算了好长时间还没 有完成。原来我在改动数字时没有考虑到圆锥体积公式的1/3和3.14给出的直径和高与1/3都不能约分,使本应该巩固公式应用的目标辩词了复杂的 小数计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后习题没有处

10、理完就匆匆结束了这节课。课后反思数学既活又严谨,看似一个简单数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 的策划。一节简单流畅的好课,并不是随手拈来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统 筹安排,关注到每个细节才能得到。教学需要学习,教学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6 .圆柱、圆锥的整理复习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所教学的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 复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 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 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理, 有几 个同学整理得挺全面,有的同学把知识点都

11、写上了,但没有条理。所以,课上我 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 总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培养 了学生有条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因为是复习课,我没有设计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环节。课上我出了两道具有代表性的题。 通过巡视我 发现同学们列算式基本没问题,因为我们在讲新课时,同学们通过观察、动手操 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归纳出了所有的计算公式, 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 这类题基本没什么问题。另外,我每天还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两、 三题在早晨或中 午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上不敢放手,练习题少。7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六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阶

12、段,数学更是教学中的重点,而比例的意义 教学又是整个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将现在学习的比例和以往 学习过的比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 将抽象的知识 转换成具体形象的内容,则需要授课教师的深入研究.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比的知识, 用四幅情景图引起学生 的注意,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它们感受红旗的崇高和先辈们的付出.其 次,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哟等号连接起来, 这样就组成了比例.出示比例的意 义.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寻找,在四幅图中的比例.这个 时候,引出,比例的单位要统一.最后比较比和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练习、 小

13、结部分都让学生自己发挥.整节课过程清晰,内容讲解清楚,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只是,年轻教师由 于缺乏经验,对课堂学生的掌控能力有些不好.整体还是不错的一节课.8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比例的基本性质 是在教学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教学时,我努 力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 所以在备课时,我紧扣这一主题,所以设 计了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质疑、分层题组训练的教学过程,通过整节课的 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使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一、因为这部分内容含量不大,也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出示了比较详 细地自学提示,让学生先自学,后小组交流,我在巡视的过程

14、中,了解到大部分 同学在自学进都能解决自学提示中所出示的问题, 能基本上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效 果。二、全班交流时,问题主要集中在了第 4题,通过了解,大部分小组能很容 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个别组则有困难。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全班共同质疑的 方法。在全班交流时,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就暴露出来。学生在汇报时,不能如讨 论时,清楚、明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总有种心里明白,嘴里倒不 出来的感觉。我觉得这主要是与我平日的训练有关, 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没有 良好的发言习惯,教师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引导,也没有给学生提供很多的机会 锻炼,以致没有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

15、 需要特别重视的。三、本节课内容的巩固和对学生自学情况的了解则主要放在了练习这一块 儿,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做出强调。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针对每一自学 提示都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通过在练习中,让学生说概念、说方法、独立说、同 桌说、小组说来了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积 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小组长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本组成员交流或 完成练习,这一环节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也符合了学生学习方 式的改变。通过教学,我了解到了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也知道了自己需要努力的地 方。我相信自己在以下这些方面会比这次做得更好。具体如下:1、培养学生自学课

16、本方面。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自学提示。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多给 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和小组交流的机会。3、在利用课件方面。能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自己的课件,不能为了用课件 而用课件,使课件能真正起到其作用。4、评价学生方面。在平时,多学习、多积累、多向其他教师学习。5、在教材处理方面。平时多研究教材,努力吃透教材,能根据教材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信,在不断的尝试中,只要多努力,我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你一定也会 如此。9 .比例尺教学反思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 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

17、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而且在教学 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 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 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 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 理,只是在一样的画的产罢了。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 其实关键还 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

18、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 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 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 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 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 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 例 如:比例尺1: 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 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 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

19、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 会加强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10 .解比例教学反思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 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 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现在回顾这节课,知识点教授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不过也有几个地方是值得 反思和注意的:反思之一:变换思维,随机应变调整非预设生成。开始出示的第一个复习就使我始料未及。 题目是这样的:口算每

20、组中两个比 的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 8和9: 27; 1/4 : 1/8和1/8 : 1/16。 我出这道题目的用意本来是想出两个能组成比例的题目,但是其中的2: 8和9:27因为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当学生口算出比值,说出不能组成比例时, 我一时慌了,真懊恼备课之前没有先算一下,后面内容的顺序要被打散了,怎么 办?能否补救?也许是急了吧!急中生智,我马上反应过来:如果改动其中一个 数,再看能不能组成比例?这个问题一出, 学生的脑筋立马转动起来,答案也随 之即出:“把27改成36,这样9: 36的比值也是1/4,这样两个比就能组成比 例了。”回答的多好,我在为学生高兴的同

21、时,也在为自己的小机智暗自庆幸!(不过以后可不要再犯哦)后来在讲到课后练习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 下面哪些 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 6、4、18和12; (2) 4、 5、6和8; (3) 4、3、1/3和1/4; (4) 3/5、1/5、9和3。此道练习题与我的 复习小岔曲虽然形式不同,但细细品味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锻炼学生判断几 个数能否组成比例。反思之二:抓住重点,顺水推舟解决非预设生成。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3: 5=6: ( ) ; ()/15=2/5 ” 时,要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这题的要求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解答的,但是有一位学

22、生没有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回答我,她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用 5X6算 出两个内项的积再除以一个外项 3等于另一个外项10,虽然她没有明确说用两 个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相乘的积来解答,但她说出了其中的意思,这不就是本节新课的重点所在吗,现在被她提前说出来了,这说明该同学已经熟练的掌 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一个未知项了,这不正是我所希望他们掌握的么?顺水推舟,应该及时调整教案,直接进入今天的新授重点,不过我今天却没有这么做,这说明我对教材和教案的把握程度还不够, 没有做到胸有成竹。总结今天这堂课,虽然按照我的思路上了下来,但是课堂中的闪光点没有及 时的抓住。这堂课对

23、于我来说太平淡,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对于那几位制造非预 设生成的学生来说,没有及时鼓励、表扬,没有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 于全班同学来说,缺少了一个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 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不能死搬教案,教案是“死”的,而人是“活”的!11 .正比例教学反思成正比例的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个内容, 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 义和基本性质之后的一个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 断成正比例的量,并初步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 并能根据图象解决 有关的简单问题。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 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 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 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 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之后,发现路程 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 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 450+ 9 = 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 把学 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