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例研究化学致癌机制中的遗传损伤机制_第1页
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例研究化学致癌机制中的遗传损伤机制_第2页
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例研究化学致癌机制中的遗传损伤机制_第3页
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例研究化学致癌机制中的遗传损伤机制_第4页
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例研究化学致癌机制中的遗传损伤机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例研究化学致癌机制中的遗传损伤机制 杨润芳 0655041055有关研究已证实,由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改变(即非遗传突变机制)引起的原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灭活,从而引起细胞恶性改变是肿瘤发生的核心生物学过程。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遗传学上的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事件,尤其是抑癌基因的体细胞突变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近年来随着对肿瘤认识的深人。人们发现DNA序列以外的调控机制即表观遗传学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学机制包括:DNA甲基化异常,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s(包括microRNA、RNA干扰),染色质重塑等,而这几个

2、方面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外源性化学物致突变作用是否涉及表观遗传学改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现在比较清楚的还是外源性化学致突变物引起肿瘤的遗传损伤机制学说。由遗传学因素考虑多环芳烃类致癌机制见下:多环芳烃(PAHs)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PAHs进入人体后,大部分经混合功能氧化酶代谢生成各种中间产物和终产物,其中一些代谢产物可与DNA共价结合形成PAHDNA加合物,引起DNA损伤,诱导基因突变,甚至诱发肿瘤形成。很多流行学调查和动物实验表明,PAHs可诱发皮肤、肺、肝、阴囊等部位癌症。李晓燕,余日安等在体内染毒条件下,运用彗星试验观察BaP对小鼠肺细胞

3、DNA损伤的影响。结合其他学者研究认为BaP是一种前致癌物,需在体内经代谢活化后转变成终致癌物才具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其引起DNA损伤的机制可能为:BaP进入体内后,大部分在肝、肺细胞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酶系(如CYPIA1)的氧化作用下形成环氧化物然后经EH水解成二羟基化合物。再由P450酶系二次环氧化生成二羟基环氧化物,此为终致癌物,可与靶细胞DNA结合,形成DNA加合物,从而引起DNA损伤,启动致突变致癌过程。BaP在体内P450酶系的作用下可产生1O余种代谢产物,现认为反式BPDE(antiBPDE)是BaP代谢的终致癌物,其带有亲电子基团,可与细胞大分子DNA中的亲核基团鸟嘌呤的

4、外环胺基端结合。还可与转录因子结合,从而损伤DNA主要引起G-T、G-A突变,这在化学诱变和致癌作用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关键因素,进而激活原癌基因或使抑癌基因失活,启动致突变致癌过程。贾鸿宁,戴红等也做了相关研究,现总结如下:(一)PAHDNA(DNA加合物)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影响:PAHs进人人体后经CYP450s中CYP4501A1代谢活化生成具有强致癌活性的亲电子环氧化物,后者可与靶细胞DNA形成PAHDNA加合物,造成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引起原癌基因ras和抑癌基因p53的改变。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抑制状态,表达水平较低,但却是正常细胞生长、增殖必不可少的。在某些致癌因子的

5、影响下,原癌基因的结构会发生点突变、插入、重排或缺失及扩增等,改变了其转录的活性,使之从抑制状态转变成激活状态成为癌基因,这样正常细胞就会发生癌变。1)PAHs对原癌基因Ras的影响:PAHs可以引起原癌基因ras的点突变,使之激活。有实验证明,经PAHs处理的妊娠Balbc小鼠,其后代Ki-ras基因呈现高突变率。外国学者Mizesko等研究发现早期暴露于甲基胆蒽诱导的Ki-ras基因突变的类型可能影响肺肿瘤的进展。Ras基因的激活常常发生在癌变的早期,其表达产物血清P21蛋白是鉴别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标志物。有研究表明,用药物遗传学小鼠模型评价子宫暴露于PAHs、3-甲基胆蒽时,发现CYP45

6、01A1在调控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因子基因表达中有损害作用。Marshall等通过分析仔鼠的石腊包埋肝组织中溶胞产物中的Ha-ras、p53基因,筛选的26个肿瘤(23个肝细胞瘤,2个肝细胞腺瘤,1个肉瘤)在Ki-ras基因位点都显示GGCcGc颠换,然而p53基因的58外显子没有发现突变。Kiras在所有肿瘤中都发生突变,说明此基因位点的突变可能是肝肿瘤致病机制中的早期事件,而抑癌基因的突变可能发生于肿瘤的进展后期。检查ras基因突变可以用来预测肿瘤高危人群,昊逸明,王新朝,等认为因ras P21可通过细胞膜分泌至细胞外环境中 ,因此可能在血清中检测出P21蛋白,可以对肺癌高危个体作出识别。用

7、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法对20名沥青工、焦炉工和12名对照者血清P21水平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20名沥青工、焦炉工的血清P21水平有上下波动现象;他们的第2次P21检测值(3773.3±1033.7)高于第1次(3484.4±1915.8),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接触组的这两次P21检测值(3484.4±1915.8、3773.3±1033.7)始终高于对照组(1199.8±757.3、1270.7±634.7),差异有显著性(P<0.01)。得出多环芳烃类混合物具有较强的遗传毒性,可使职业工

8、人在早期接触阶段出现P21的高表达。进一步认为DNA碱基对发生突变是启动、激活ras癌基因的条件,而后者是诱发肿瘤的关键。 2)PAHs对抑癌基因p53的影响: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p53蛋白是研究的最为广泛的一种肿瘤抑制蛋白。p53基困在机体的生长发育分化等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维持细胞基因组的稳定,负调节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p53发生突变后,空间构象的改变影响到转录活化功能及1753蛋白的磷酸化过程,这不但使野生型p53失去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而且突变本身又使该基因具备癌基因功能。突变的P53蛋白与野生型P53蛋白相结合形成的寡聚蛋白不能与

9、DNA结合,使得一些癌变基因转录失控导致肿瘤发生。黄勇 陈家堃等通过观察苯并(a)芘B(a)P代谢产物反式二氢二醇环氧苯并芘BPDE诱发的恶性转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及其裸鼠成瘤细胞中的p53基因突变情况,探讨BPDE诱导细胞癌变的机制。方法多聚酶链聚合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基因测序。结果PCR-SSCP分析结果提示,反式BPDE诱发的恶性转化细胞及其裸鼠成瘤细胞p53基因的Exon7和Exon8有突变。基因测序发现裸鼠成瘤细胞(B3)的p53基因Exon8的第282位密码子位置出现了一个GT点突变,其编码的氨基酸由精氨酸(CGG)亮氨酸(CTG)。结论反式BPDE可诱导p

10、53基因发生突变,提示p53基因突变可能是BPDE诱导细胞癌变的重要机制之一。Sarah等将一组p53基因表达阳性和阴性的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暴露于BaP,发现BaP形成DNA加合产物过程依赖p53,p53表达阳性的细胞系形成BaPDNA是p53表达阴性细胞系的10倍19。Lan等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肺癌患者痰液中脱落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发现煤烟燃烧量与肺癌的危险性相关,且在p53表达阳性的病例突出。研究还发现,女性组高煤烟暴露与p53阳性肺癌间存在明显相关。另有研究表明,PAHDNA加合物的水平可触发p53和p21WAF1信息传递通路产生反应,导致细胞周期阻滞;或者此信息传递通

11、路不反应而使这些DNA损伤诱导的突变危险性增加。有外国学者分别对索非亚、布拉格、科希策3个城市204例室外空气暴露者和152例对照进行观察,用ELISA方法检测P53蛋白和P21蛋白,结果发现P53蛋白分别与BaP暴露量、PAHs暴露量、总的DNA加合物水平呈正相关,而P21蛋白分另H与PAHs暴露量、总的BaPDNA加合物水平呈正相关。以上这些研究结果提示,PAHDNA加合物可引起原癌基因ras和抑癌基因p53的改变。(二)PAHs对代谢酶活性基因水平的影响:1)PAHs进入机体进行生物转化需要多种代谢酶参与: PAHs进入人体后,主要经过CYP450s的CYP4501A1代谢活化,生成具有

12、强致癌活性的亲电子环氧化物。因此,CYP4501A1同工酶的活性成为决定PAHs致癌性的关键。PAHs可诱导CYP4501A1同工酶活性。CYP1A1被诱导的机制是PAHs通过胞质内芳烃受体(ahR)介导而高度诱导CYP1A1。CYP450s的CYP4501A1代谢活性是PAHs致癌的重要机制。GST是体内重要的相解毒酶家系,参与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的解毒过程,其主要作用为催化亲电子环氧化物与谷胱甘肽结合生成谷胱甘肽结合物阻止PAHs环氧化物与DNA结合,在PAHs代谢中起灭活解毒作用。环氧化物水解酶 (EH)也是一种二相反应代谢酶,可催化多数多环芳烃环化物水解,生成低活性、水溶性更大的反式-二

13、氢二醇排出体外,具有解毒作用。2)相关代谢酶存在遗传多态性,PAHs对代谢酶活性基因水平的影响: CYP4501A1的可诱导性存在遗传差异即与其基因多态性高度相关。CYP4501A1高诱导性基因型(C型,ValVal型)者体内CYP4501A1酶活性易被PAHs诱导,从而具有较高活化PAHs的能力,可能易于发生癌变;而非诱导性基因型(A型,B型,IleIle型或IleVal型)者,活化PAHs能力相对较低,故不易癌变。已有研究证明,CYP4501A1高诱导性基因型者患肺癌和肠癌的危险性显著高于非诱导性基因型者。Zturk等研究发现,CYP1A1基因型IleVal在土耳其的非小细胞癌中比在其他白

14、种人有更高的表达,使这些有IleVal基因型的病人增加患肺腺癌的危险性(P=0046)。GSTM1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宣威肺癌诱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类,GSTs包括仅、和5个家系13种酶,分别由GSTA、GSTM、GSTP、GSTS和GSTT编码。何兴舟对宣威肺癌病因学研究22年,发现室内燃煤排放大量以BaP代表的致癌性PAHs,是导致宣威肺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GSTM1基因缺失者(GSTM1),其患肺癌的相对危险性为GSTM1基因携带者(GSTM1+)的23倍。在GSTM1缺失组中其烟煤用量每增加100吨,患肺癌危险性增加12倍。在GSTM1携带组中则增加24倍。上述结果表明,GSTM1基因

15、多态性是影响宣威肺癌诱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周辉霞学者研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和吸烟与大肠腺瘤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得出GSTM1基因缺失,导致谷氨酸硫转化酶的活性降低,导致其解毒能力下降。当吸烟程度加重时,体内的致癌产物增加,体内解毒能力降低,患大肠腺瘤的危险性增加。具有这两种基因型HLY1*i*22和HYLI*1*l*2的个体,EH活性下降,对烟草中致癌物(包括PAHs)的解毒能力下降,从而易患肺癌。PAHs对多种靶器官有致癌作用,环境致癌因素与机体内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肿瘤发病危险性增加。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致癌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尤其是表观遗传学上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 1、贾鸿宁,戴红 多环芳烃的致癌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9年lO月 2、黎银燕,纪卫东,曾婉明等肺癌和肺癌前病变组织中多环芳烃一DNA加合物的检测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5):573、李晓燕,余日安,鲁文清等。苯并芘对小鼠肺细胞的DNA损伤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1月第21卷第1期 73-744、赵文娟,肿瘤发生的表观遗传学研究J 巾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年11月第11卷第1l期MMJC,Nov2009,Vol 11,N01l5、谢莲萍 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因果分析J 工作探讨 2009年l2月第16卷第23期6、黄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