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完美版_第1页
劝学导学案完美版_第2页
劝学导学案完美版_第3页
劝学导学案完美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劝学导学案编制人:汪春华 审核:审批: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劝学,培养文言文诵读能力。2、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3、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学习的重要性。【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认真研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通读翻译课文:标注出重点字词及疑问。2、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小组合作,答题解惑。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我的疑问”处。4、限时45分钟,独立完成。【教材助读】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 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名况,当时 人们尊重他,昵称他荀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

2、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游学,任列大夫祭酒(学 宫领袖)。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他善于质疑,敢于突破,同早于他的孟子成 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政治上,他针对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 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礼”“法” “术”实行统治。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成了法家的代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他主张“明礼义而 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二、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

3、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中绳(zh o ng )輮(r ou )虽有槁暴(yo gaopu )砥砺(l 1)须臾(yu)跂(q i)舆马(yu )舟楫(j i )蛟龙(ji ao )跬步(ku 1)骐骥(qij i)驽马(nu) 锲而不舍(qi e )金石可镂(l ou )螯(ao )鳝(sh a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学不可以已(停止 )乎)金就砺则利(动词,接近、靠近;磨刀石)跟)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检查、省察)声非加疾也(强,指声音宏大)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木直中绳(符合、合吾尝 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而闻者彰假舆

4、马者(清楚)(借助、利用)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形容词,专一)5、翻译下列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

5、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我的

6、疑问: 【探究案】探究点1:积累下列实词和虚词。一词多义 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隔绝)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而青于蓝/而寒于水(介词,比)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表被动 )而: 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转折连词,却)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连词,表修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递进连词,而且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因果连词,因而)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7、,有时可译为“又” 。 )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 探究点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是如何论证的?中心论点( 1 段):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 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 ( 2 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以为轮 ”,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

8、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 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 “博学 ”(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 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 ( 3 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先用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 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 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 加长,声非加疾, 非利足, 非能水; 而是因为登高、 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

9、是 “善 假于物 ”,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 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学习的方法态度方面论述。 ( 4 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先从正面设喻:积 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的境界。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 千里,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 “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其次,从 “舍”与“不舍”来论述 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最后,用蚯

10、蚓的 “用心一 ”和螃蟹的 “用心躁 ”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 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易中天:我读先秦诸子 之八 读荀得自强荀子把庄子方法论的问题归结为一句话: “蔽于天而不知人” 。 荀子这话,是在解蔽篇说的。作为战国时代晚期的思想家,荀子的著作明显带有总 结的性质。其解蔽篇,则将对前人思想的总结和批判,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所谓“解 蔽”,也就是破除片面性。所谓“蔽于天而不知人” ,就是只知道自然,不知道社会。这对于 庄子,可谓一针见血。不过在我看来,按照荀子的逻辑,孔、孟也有片面性;而孔、孟的问 题,则正好与庄子相反,是“蔽于人而不知天” ,即只讲社会,不讲自然。 好在荀子帮

11、儒家补了这一课。与论语 、孟子不同, 荀子谈到了自然(天) ,而 且在天论篇集中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之分) 。荀子认为,自然是自然,社会是社 会。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天行有常) 。这个规律,不因为尧舜而存在(不以尧存) ,也不因 为桀纣而不存(不以桀亡) 。也就是说,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不会因为人们 怕冷,就没有冬天了;地不会因为人们怕远,就不再广阔了;君子不会因为小人吵吵嚷嚷, 就停止行动了。可见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有人类的规范。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与自然 界没有关系。日出于东,月落于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无论是禹当家,还是桀掌权,都 一样。国家的治乱,天下的兴亡,与

12、自然界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没有关系,那就不必受制于 自然,也不必拜倒在自然的面前。只要加紧生产,厉行节约,天就不能让我们贫穷;只要丰 衣足食,动静守时,天就不能让我们生病;只要遵循规律,坚定不移,天就不能让我们倒霉。 总而言之,天不可畏,事在人为。读孔子见“恻隐之心” 读老子见“玄妙之智” 读墨子见“身体力行”这就是十分难得的科学精神了。从这一科学精神出发,荀子提出了又一种人生智慧:与其 怨天尤人,不如奋发图强。荀子说,一个君子,看重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敬其在己者) ,从 来就不凭空指望自然界的恩赐(慕其在天者) ,这才天天向上(是以日进也) 。所以,他在荣 辱篇提出了“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

13、天”的观点。这样一种观点,在大约形成于战国 末年或秦汉之际的易传中,就发展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一“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可以说,深受荀子影响的易传 ,用这样一句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国 人的话,为先秦诸子的思想划上了一个闪光的惊叹号!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我读先秦诸子的心得体会了。我的体会是: ,得“仁爱精神” ;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辩证精神” ;读庄子见“通透之慧”,得“义勇精神” ;,得“超脱精神” ;,得“现实精神” ;读荀子见“事在人为”,得“自强精神”。所以这些加起来,就是先秦诸子的精神,也是,得“实践精神” ;读韩非见“直面人生” 我们民族的不朽精神!一个人,如果

14、能有孔子的“仁爱” ,孟子的“义气” ,老子的“明智” 庄子的“聪慧” ,还能够像墨子那样“身体力行” ,像韩非那样“直面人生” ,像荀子那样“自 强不息”,那可真是了不得!毫无疑问,这只是我个人的阅读心得。它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系统的。挂一漏万,在 所难免。比方说,先秦诸子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不宜提倡、应该批判的内容,就没 有提及。我的观点是:第一,作为文化和学术的传播者,首要任务是继承和弘扬经典中宝贵 的思想遗产。批判的工作,不妨留给专家们去做。第二,作为一般观众和读者,没有必要对 先秦诸子作全面系统的了解,完全可以求仁得仁,求智得智,各取所需。第三,先秦诸子博 大精深。除极个别大师

15、外,大多数人阅读这些经典,都难免管中窥豹以己度人。更何况我们读经典,原本就是为了获得人生的智慧。人生是一种体验。人生的智慧是体验后的思考。每 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也只属于自己。谁也不能代替别人去体验,去思考。因 此,阅读经典,不能替代体验。追慕先哲,不能替代思考。而体验和思考,只能由每个人自 己去完成。这也就是我对第三个问题一一“怎样读”的回答:自己读,用心读,读出什么是 什么。只要有所领悟,有所启迪,就好。选自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