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吴锦泉的人物事迹_描写作文_第1页
感动中国吴锦泉的人物事迹_描写作文_第2页
感动中国吴锦泉的人物事迹_描写作文_第3页
感动中国吴锦泉的人物事迹_描写作文_第4页
感动中国吴锦泉的人物事迹_描写作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感动中国吴锦泉的人物事迹吴锦泉在得知四川地震后将两年来每天替人磨菜刀、 磨剪刀挣下的辛苦钱总计1966 块 2 毛全部捐给了灾区,后当选“感动中国” 20xx 年度人物。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吴锦泉人物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吴锦泉的人物事迹 “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2 月 14 日,一个有爱的日子。晚 8 点,央视新闻综合频道20xx “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开播,心怀大爱的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首先出场。在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 乡亲们早早簇拥着老人来到村部一起看电视。颁奖典礼是春节前在北京录制的,今晚,大伙儿相约,与老人家一起分享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喜悦。屏幕上展现的是

2、一个热闹的社区,吴锦泉像往常那样挥汗磨刀。那辆破自行车、 那张条凳, 正是老人走街串巷的看家宝。 有人估算过,磨好一把菜刀,赚1 元钱要挥动手臂300 下,那么,年迈的老人捐出1000 元,就要挥臂30 万下 ! 看到这里,现场不少人泪花闪烁!主持人白岩松问, “你累不累”, 老人用浓浓的乡音给出了答案,“一点都不累。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颁奖台上, 87 岁高龄的吴锦泉接过孩子们献上的鲜花,现场掌声经久不息。在 22 位“ 20xx 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中,好人吴锦泉的善举令无数国人唏嘘感慨。据中国文明网投票结果显示,吴锦泉获2989400票。南通的网友在朋友圈里接力,力挺这位可敬的老人

3、。而更多的外地朋友,在听说磨刀老人的感人故事后,默默为之点赞。大家的共同愿望就是,要让老人走上央视的领奖台。“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吴锦泉清晰地记得,他是1958年 8 月 8 日入党的。年轻时曾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 1990 年,吴老退休。闲不住的他,拾起了 19 岁就跟外乡师傅学到的磨刀手艺,打响了“吊金龟” ( 磨刀人招揽生意的响器) ,磨剪抢刀。“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央视的颁奖词,勾画的正是老人辛勤劳作的景象。20 多年辛苦,每一枚硬币里都洇着汗水。吴锦泉的磨刀功夫那是没说的,出名后,他收费更低了。老人说,我现在有点名气了,不能靠这个多赚钱

4、。吴锦泉一直生活节俭, 但有一颗热心助人的慈善之心, 为帮助别人总是慷慨解囊。 在邻村的另一位慈善名人修车老人胡汉生的引领下,吴锦泉决定将磨刀的所得捐给社会。20xx 年,吴锦泉夜里从广播里听到汶川发生大地震,就开始将他修车的储钱罐倒在桌上,仔细数过, 1 元硬币 902 枚, 5 元纸币 20张,共 1002 元。第二天一早,老人骑着自行车,几经周折,找到市红十字会募捐点。 只听得“哗”的一声, 一枚枚硬币从布包里倾泻出来。 他对工作人员说着说着流下了泪: “四川受了难, 我是一个党员,今年 80 岁,还能挣钱,就捐给那些受苦的人吧。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青海玉树、甘肃舟曲、四川雅

5、安,此后几年,千里之外发生重大灾难,吴锦泉都会将爱心送出。只靠听广播获取信息的他,多次成为南通第一位通过红会向灾区捐款的市民。“锦泉一元爱心社”、 “磨刀老人”微基金, 在吴锦泉的慈善精神感召下, 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 有人来到老人的磨刀摊前, 磨一把刀给出 100 元, 请老人代为捐款。 老人总是记下姓名住址,让红会开出票据。 作为南通市年龄最大的红十字志愿者, 老人的“粉丝”遍布江海大地。“慈善贵在坚持,不能断断续续”昨天上午, 在磨刀老人家中, 和我们拉起家常的他特别像一位邻家大伯。他告诉我们,他的生活其实蛮有乐趣。有空还养养鸽子,种种菜,日子过得有滋味。谈起慈善这个话题,老人

6、家颇有心得。他说,我觉得慈善就是三句话。 慈善贵在坚持, 不能断断续续。 捐款不在多少, 献出爱心就好。慈善途径很多,人人都可行善。从北京归来,吴锦泉又回到熟悉的生活轨道。回家第二天,就推着自行车出去磨刀。吴锦泉最近的一次捐款是在春节前。 市二院为表达敬意, 给老人送来的 20xx 元节日慰问金。第二天,老人又添上 1050 元,捐给了二院慈善基金。老人说:“谢谢你们,我生活得很好,请将这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这些年, 吴锦泉陆陆续续捐出近5 万元善款。 在来通拍摄吴锦泉专题片的央视导演闫大众眼里,近年来总捐款累计近60 亿元的曹德旺的慈善力量和吴锦泉是等重的。“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

7、的梦; 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屏幕上,感动中国栏目组为吴锦泉老人写的颁奖词跃入观众眼帘。“好人就在我们身边。 ”与吴锦泉对话的白岩松动情地说, “南通的朋友,如果有一天,发现这位老人在你家楼下,无论你想磨刀的或不想磨的,请关照他的生意。因为帮的不只是他,帮的是他想帮助的更多人。”屏幕内外,热烈的掌声一同响起。吴锦泉事迹心得体会今天,我观看了“ 20xx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20xx 年 12 月 10 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

8、学奖。 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968 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39 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 年,在失败了 190 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 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 年来,共使超过600 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

9、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翻开屠呦呦的履历, 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 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 第 6 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 为国争光”一文。 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 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 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 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 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