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第九册数学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第九册数学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第九册数学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第九册数学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第九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师大第九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世界(第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相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相识倍数和因数。 2、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全部倍数。 教学重、难点 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全部倍数。 教学过程 一、数的世界 创设“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在比较中相识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相识进一步系统化。 先让学生视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 学生汇报视察结果,通过比较相识自然数、整数,使学生

2、对数的相识进一步系统化。 二、因数与倍数 1、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5×4=20(元) 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引导学生相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1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 启发学生思索:依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说明:在探讨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你写我说 让学生同桌间相互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 三、找一找 1、推断题目中给

3、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推断,再组织学生沟通,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推断。 2、找7的倍数: 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留意引导学生有序思索,并逐步让学生领悟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组织学生沟通,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终,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沟通各自的方法,并在沟通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便利。 2 板书

4、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 1、 2、 3、 4、 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 3、- 2、- 1、0、 1、 2、这样的数是整数。 5×4=20(元) 20是4和5的倍数 4和5是20的因数 第 2课时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特征(第4-5页) 教学目标 1、经验探究 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 2、5倍数的特征,能推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推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3、在视察、揣测和探讨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难点 在视察、揣测和探讨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实力。 教学过程 一、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

5、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视察、思索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沟通。 引导学生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试一试: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推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二、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视察、思索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沟通。 引导学生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 2、 4、 6、8的数是2的倍数。 三、奇数、偶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你问我答的推断练习。 四、练一练: 第2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索,然后组织学生沟通自己的思索方法。在引导

6、学生推断时,应依据 2、5的倍数特征说明理由。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又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五、数学嬉戏: 这是围绕“ 2、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的数学嬉戏,通过嬉戏加深学生对 2、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 2、 4、 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不是2 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4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特征(第6-7页) 教学目标 1、经验探究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推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

7、分析、比较、揣测、验证的实力。 教学重、难点 发展分析、比较、揣测、验证的实力。 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我们探讨了 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探讨。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视察、思索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视察,逐步引导学生发觉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 试一试: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推断

8、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三、练一练: 5 第2题: 让学生打算几张卡片: 3、0、 4、5 边摆边想,再沟通探讨思索的过程。 (1)30、 45、54 (2)30、54 (3)30、45 (4)30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探讨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去探讨9的倍数。让学生经验涂、画、想等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找因数 (第8-9页)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索的习惯和实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全部因数。 教学重、

9、难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索的习惯和实力。 教学打算 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六、动手拼长方形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再沟通不同的拼法。 学生一般会用乘法思路思索: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然后找出: 1× 12、2× 6、3×4。这种思路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索,并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七、试一试 找因数的基本练习:找9和15的因数。让学生独立完成,留意引导学生有序思索。 八、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

10、的因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终,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索,激励学生将想到的排列方法列出来,在沟通的基础上,使学生经验有条理的思索过程。48=1×48=2×24=3×16=4×12=6×8,48有10个因数,就有10种排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人,排12行等。37只有两个因数,只有两种排法。 板书设计 找因数 面积是12 的长方形有:6种 1×12=12 7 2×6=12 图

11、形 3×4=12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找质数 (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验探究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推断质数和合数。 3、在探讨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相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验探究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推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打算 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动手拼长方形,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视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小正方

12、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为什么?” 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组织学生视察、比较、分析逐步发觉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从概念动身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二、探讨推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推断: 2、 8、 9、 13、 51、 37、9 1、52 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独立推断,再组织沟通“怎样推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归纳方法: 只要找到一个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假如除了1 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三、探究活动: 第1题: 用“筛法”找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

13、目的地操作、视察和沟通,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介绍这种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提出的探讨质数的方法,称为“筛法”。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编成程序让计算机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相识,激起学生探究学问的欲望和爱好。 第2题: 9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视察,探究规律。 第(1)、(2)题,学生会发觉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列,为什么? 引导视察:因为2,4,6列除2外,其他数都是2的倍数,这些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2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列的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3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题理由:用6除

14、一个大于6的自然数,假如余数是0、 2、4,这个数确定是2的倍数;假如余数是3,这个数确定是3的倍数。 板书设计 找质数 拼长方形表格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一个数只有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一 (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能正确推断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3、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能正确推断质数和合数。 3、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沟通找因数和倍数的方

15、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视察15的最大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 9、 18、 27、 36、 45、54。再列出54的全部因数: 1、 2、 3、 6、 9、 18、 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有4种可能: 9、 18、 27、54。 第3题: 要引导学生沟通一下推断的方法。假如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先推断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项结论是5,第2项结论是13和2 ,第3项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的基础上,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学问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

16、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并沟通是如何思索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6、 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2问是引 11 导学生思索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为思索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探讨“3个连续的自然数组成的数肯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觉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洁问题。 2、

17、经验探究加法中数的奇偶性改变的过程,在活动中发觉加法中数的奇偶性改变规律,在活动中体验探讨的方法,提高推理实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觉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洁问题。 2、经验探究加法中数的奇偶性改变的过程,在活动中发觉加法中数的奇偶性改变规律,在活动中体验探讨的方法,提高推理实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觉规律,老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12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18、最终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嬉戏活动。 活动2:探究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先探讨“偶数+偶数”的规律,在经验“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后,再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探讨方式探究“奇数+奇数”“奇数+偶数”的奇偶性改变规律,最终让学生应用结论推断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减法中奇偶性的改变规律。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 结论: 12 + 34 = 48 偶数+偶数=偶数 11 + 37 =48 奇数+奇数=偶数 12 + 11 =23 奇数+偶数=奇数 其次单元

19、图形面积 (一)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能干脆推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沟通,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态的改变与面积大小改变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沟通,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体验图形形态的改变与面积大小改变的关系。 教学打算 学生、老师打算方格纸,小图形。 教学过程 一、视察与比较 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书中的这些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 14 知道的? 组织学生沟通,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的,它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沟通使学生比较清楚地理解面积大小的几种比较方法。 一、练

20、一练: 第1题: 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要重点引导学生相识对图形的分割和平移,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形态改变,但面积的大小不变这样一个事实。 第2题: 在画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图形时,首先应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形,然后在组织探讨中引导学生画一些非矩形的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者非标准的图形。 第 4、5题: 这两道练习题都是操作性活动。在练习前让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些类似的图形,通过这些不同图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态不同,但他们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能干脆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困难

21、的图形转化为简洁的图形,并用较简洁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困难的图形转化为简洁的图形,并用较简洁的方法计算面积。 教学过程 一、地毯上兰色部分的面积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尝试数出地毯上兰色部分的面积。 组织沟通不同的数法,对于学生的不同的分割方法,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均应赐予确定。 二、练一练: 第1题: 本题的3道题都可采纳干脆数格子的方法。 第2题: 本组的每一道题都有多种解法,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沟通。 第3题: 学生在解答本组的两道题后可以有两个发觉:第(1)题的4个图形的面积分别为 1、 2、

22、 3、4的平方数;第(2)题的3个图形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16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经验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经验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教学打算 学生、老师平行四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公园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如何计算面积? 二、合作探究 1、小组活动探究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2、沟通方法 3、归纳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

23、生发觉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 17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经验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经验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教学打算 学生、老师三角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一块三角形的彩纸,如何计算面积? 二、合作探究 1、小组活动探究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2、沟通方法 3、归纳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发觉当三角形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 第3题:学生在测量

24、三角形的底与对应高时,提示学生测量的对象应是一组对应的底与高。 18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梯形的面积(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经验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经验推导梯形面积 公式的过程。 教学打算 学生、老师梯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一个梯形的堤坝的横截面,如何计算面积? 二、合作探究 1、小组活动探究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 2、沟通方法 3、归纳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梯形的面积,让学生发觉当梯形的底和高相 19 等时,其面积也相等。 第4题:让

25、学生自己尝试,再沟通方法。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复习面积的计算。 2、学会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面积的基本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书中所给的表格。集体订正。 第2题:让学生先画出高,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二、图形的改变: 第3题:通过动手让学生剪一剪,使学生体会图形的改变,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第5题: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让学生能从困难图形中找出基本图形。 二、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再沟通方法。 三、探究活动: 20 学生通过找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

26、四边形,有哪些,进而探讨怎样使这个四边形的周长尽可能小。 第 7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 (二)(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对所学学问进行归纳总结。 2、通过整理复习巩固所学学问。 教学重、难点 培育总结、归纳实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第一单元 让学生先排列出所学学问,再组织学生对所学学问进行归纳,明确他们之间的联系 二、整理复习其次单元 所学的面积公式,探讨他们之间的联系。 归纳所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结合图形来说。 三、练一练: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3-5题 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解答,再沟通解题方法。 21 第三单元 分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再相识(

27、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相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2、结合详细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相识分数,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拿铅笔。 1、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来,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 ,结果两位学生拿得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3枝。 2、思索问题:他们两人都是拿了铅笔的 ,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 22 多,这是为什么?请想一想,然后小组沟通。 3、在班里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发觉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4、师生共同小结:一盒铅笔的 表

28、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 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一样了。 二、说一说。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联系一本书的 ,一块蛋糕的 等实际情境绽开沟通,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相识。 三、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 是,请学生画出这个图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沟通。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 都是一个,但是这个图形的形态可能不同。 四、练一练。 第1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选择其中几题让学生说说思索的过程。 第2题:请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各个分数。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请分别画出下列

29、各个图形的 ,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第4题: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举例说明。 第5题:依据圆木的 的实际长度去推断整根圆木的长度;依据一个 23 圆的 ,去推断一个圆的 。 第6题:通过学生填数、视察,使学生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说有什么发觉。 板书设计 分 数 的 再 认 识 拿出你全部铅笔的 我拿了3枝 我拿了4枝 拿出的铅笔为什么不一样多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分饼。(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经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

30、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打算 圆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分饼。 24 1、创设“分饼”的情境。帮八戒将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唐僧师徒四人,应当怎么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来探究理解。用圆纸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并与同学沟通自己的想法。 3、小结:有两种不同的分法。第一种分法是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 ,再结合3个 是 来理解;其次种分法是将3张饼叠在一起分,分到3个 的饼,合起来就是 。 4、试一试将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1)想一想每人能得到多少张饼?说一说你的分法

31、。 (2)也有不同的两种分法,分法一是一张饼一张饼的分,然后再合起来,即先分1张,每人 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 是 ;分法二是先分8张饼,再分一张饼,然后合起来,即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 张,合起来是2 。 (3)提出“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像 , , , ,这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像 , , , ,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 (5)介绍带分数。 (6)结合详细情境体会“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 =2 ,2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二、练一练。 第1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让学生进 25 一

32、步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关系。 第2题,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第3题,让学生在直线上填假分数、带分数, 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数序。 板书设计 分 饼 像 , , , ,这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像 , , , ,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2 ,2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视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3、。 教学过程 一、分蛋糕。 26 1、创设分蛋糕的实际情境: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挚友,每人可以得到几块蛋糕?假如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挚友呢? 2、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从而得到两个关系式:1÷2 ,7÷3 。 3、再引导学生视察比较这两组关系式,发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被除数÷除数 。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关系式的意思,思索“分数的分母能不能是0?” 二、试一试。 1、第1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独立完成。 2、第 2、3题,引导学生探究与思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直观的图形来帮助学

34、生理解。 三、练一练。 1、独立完成下列的题目。 第1题,把10块巧克力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几块?平均分给5个人呢? 第2题,把下列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第3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将15个,共4千克的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分到多少千克桃子? 四、实践活动。 27 制作一个长方形纸条,以它为单位测量教室中某些物体的长度,测量前先估计,再用整数或分数表示实际测量的结果。 板书设计 分 数 与 除 法 1÷2 ,7÷3 。 被除数÷除数 。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

35、三(第3940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复习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再相识。 教学过程 一、练一练。 第1、2题,学生填写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索方法,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中第2题的 ,让学生说说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第3题,用分数表示没涂色的部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说说比较分数大小时是怎样思索的。 第4题,先引导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学生依据题意收集有关信息,再依据分数的意义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组织学生对第3个问题绽开充分的沟通,主 28 要用分数进行沟通,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第5题,把下列的

36、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第6题,在里填上“”“”或“”。 第7题,按要求在圈内填上适当的分数。 第8题,视察今年的年历,并填空。引导学生视察年历卡片,让学生依据年历自己数一数,再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年历卡片引导学生用分数进行沟通。 二、实践活动。 1、课前组织学生间要设计一张数学报,自己想一想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 2、用一张16开的纸设计一张数学报,说说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 3、在课堂上进行沟通,培育学生的数感,体会分数的应用。 板书设计 练 习 三 一、练一练 二、实践活动 活动要求: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找规律(第4243页) 教学目标

37、29 1、经验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验视察、操作和探讨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 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然后从中找出相等的分数: = 2、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找到与 相等的分数: = = 3、引导学生视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找寻分子、分母的改变规律,并绽开充分的沟通探讨。 4、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5、引导学生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来理

38、解分数的基本规律,沟通学问间的联系。 二、试一试。本题是规律的干脆运用,让学生沟通自己思索的过程。 三、练一练。 第1、2题,两道题的解答都是运用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3题,在6×6的方格中用彩色涂出这张纸的 。学生要干脆表示 比 30 较困难,提示学生可以先找到与 相等的分数 或 ,然后再表示 。也可以依据分数的意义先把图形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4个方格,在表示其中的3分。 第4题,把 和 化成分母为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先让学生独立思索,再组织学生沟通,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四、数学嬉戏。 你出我对。一学生说一个分数,同桌立刻说出与它大小相等的其它分数。

39、 板书设计 找 规 律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找最大公因数(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经验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究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学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 教学重、难点 探究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1、呈现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沟通找因数的方法。 31 (2)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索: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3)组织学生绽开探讨,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

40、大公因数”。 (4)小结: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公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引导学生探讨其它的方法。 二、练一练。 第1、2题,通过这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别方法有所体验。 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后,说一说有什么发觉。这里第一行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其次行的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对于这样有特征的数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觉。 第5题,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现自己写一写,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公因数的。 三、数学探究

41、。 1、写出 1、 2、 3、 4、 5、20等各数和4的最大公因数。 (1)先让学生填表,找出这些数与4的最大公因数。 (2)再依据表格完成折线统计图。 32 (3)组织学生视察表格,探讨“你发觉了什么规律?” 2、找一找 1、 2、 3、 4、 5、2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觉。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 )×( )=( )×( )=( )×( ) 18=( )×( )=( )×( )=( )×( )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约分(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经验

42、学问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究并驾驭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驾驭约分的方法。 教学打算 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设计找相等分数的活动,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 33 的分数: = = = 2、请学生尝试说明这4个分数相等的理由。接着引出约分的概念: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3、介绍最简分数的名称和意义以及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干脆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二、试一试。 尝试把 化成最简分数。 三、练一练。 第1题,

43、圈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的分数进行约分。学生独立练习,留意学生的驾驭状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刚好进行指导。 第2题,用“猜灯谜”的形式进行约分练习,请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在里填上“”“”或“”。这里包含了多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可以干脆进行比较,其余的要约分后进行比较。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大小比较的思索过程。 第4题,写出三个与 相等的分数。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进行沟通,答案可以是 , , , 等。 四、你知道吗? 34 通过学生阅读,再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板书设计 = = =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

44、程叫做约分。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干脆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四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2、练习约分,综合运用分数的意义、约分等学问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一练。 1、第 1、2题请学生独立完成。 (1)第1题,指出下表中20的因数,15的因数,说一说20和15的公因数。这题主要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2)第2题,投篮,这题主要练习约分,先将这些数进行约分,再连一连。 2、(1)第3题,请学生现自己用分数,在小组里沟通自己的思索方 35 法。这题要综合运

45、用到分数的意义以及约分等学问。 (2)第4题,用分数表示图中各种颜色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先让学生找出分数,说说自己的思索方法,然后依据详细状况请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3)第5题,将题中的图形分成几部分,并用分数表示各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激励学生自由分割。 (4)第6题,请学生现读懂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思索: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导学生相识到,问题的实质在于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因为24和30的公因数是1,2,3,6,所以可以选择边长是1dm,2dm,3dm,6dm的方砖。 二、实践活动。 1、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中每项活动的时间,巩固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

46、法、约分等学问。 2、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并用分数学问进行沟通。 板书设计 练 习 四 第1题 第6题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去少年宫(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 36 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运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难点 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打算 日历表。 教学过程 一、去少年宫。 1、创设“去少年宫”的情境。 2、请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 3、引导学生探究“哪几天他们同时去少年宫”的解决策略。 (1)在日历表中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

47、日子。 (2)将这些数写下来,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调皮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3的倍数,小小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5的倍数。 (3)视察两个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得出这些数都是3和5的公倍数,从而提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填一填。 将50以内6的倍数以及9的倍数分别找出来,然后得出50以内6和9的公倍数,并得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 三、练一练。 第1、2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学生进行沟通,老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驾驭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37 第3题,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学生现独立练习,然后沟通说说你有什么发觉,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

48、述自己的发觉。 第4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先理解“4分钟发一次车、6分钟发一次车”怎么理解,然后引导他们探究解决策略,并逐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出4和6的公倍数12,24等。 四、你知道吗? 这是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小学问,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这种方法,但不要求人人驾驭。 板书设计 去少年宫(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大小(第5053页) 教学目标 1、探究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结合详细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2、结合详细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究并驾驭通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49、探究并驾驭通分的方法。 教学打算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校内面积。 38 1、创设“校内面积”的情景,引出 和 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2、激励学生自主探究比较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就自己的方法进行小组沟通。 3、汇总学生的方法。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依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其次种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二、试一试。 将 和 通分,并与同学沟通你的方法。 引导学生陶所沟通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引导学生依据数字特点敏捷运用,让学生明白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三、练一练。 1、独立完成第13题。 (1)第1题,把下面各组分数进行通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