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董秀秀 1王宇2沈玉栋 1孙远明 1王 弘 1雷红涛 1肖治理 1杨金易 1徐振林1*(1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广东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22广州市食品检验所广州 510410摘要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是将高灵敏的传感技术与高特异的抗原 -抗体反应相结合而实现对待测物定性或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 近年来 , 随着抗体制备技术及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迅速发展 ,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正在朝着 超灵敏 、 高通量及更轻便的方向发展 , 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 本文重点介绍了抗体制备 技术及新型纳米材料的研
2、究进展 , 综述了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方法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 域的应用 , 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 关键词 免疫传感器 ; 新型纳米材料 ; 抗体 ; 食品安全文章编号民以食为天 , 食以安为先 。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而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 人类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 现阶段 , 加强对 食品安全检测是控制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 特别是针对我国农业及食品生产具有量大面广 , 经营分散等特点 , 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尤为重要 。 针 对食品中有害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化学法 、 光 谱法 、 酶法 、 免疫法 、 传感器法等 。 其中 , 将抗
3、原 -抗 体的高特异性反应与高灵敏的传感技术相结合的 免疫传感器法具有超微型化 , 集成化 , 高灵敏性 , 高选择性 , 实时性 , 低成本 , 便携等特点 , 已被广泛 应用到生物 、 环境 、 食品等各个领域 。 近年来 , 在电 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领域 , 研究者重点开展了其 核心材料抗体的制备及信号放大介质新型纳米材 料的制备 , 旨在发展具有更高灵敏度 、 稳定性和高 通量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 本文简要介绍了抗体 制备的技术进展 , 综述了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电 化学免疫传感器方法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 。1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原理根 据 2001年 国 际 纯 粹 与 应
4、 用 化 学 联 合 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 -istry , IUPAC 的定义 ,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个独立的集成器件 , 通过生物识别元件进行定量或半 定量的特异性分析 。 它是一种能够连续和可逆地 感受化学量和生物量的装置 , 主要由接受器 、 换能 器和电子线路 3部分组成 1。 1990年 Henry 等 2提 出了免疫传感器的概念 , 根据换能器将其划分为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 质量检测免疫传感器 、 光学免 疫传感器和热量检测免疫传感器等 。 其中 , 电化学 免疫传感器原理是基于抗体 -抗原相互作用影响
5、 电极或缓冲液的电性 , 可以通过测量由免疫反应 而引起的电势 、 电流 、 电导或阻抗变化来确定目标 的含量 。 主要包括电位型 3、 电流型 4和阻抗型免疫 传感器 5。 食品中污染物大都是通过间接竞争法来 实现检测 , 以微囊藻毒素的检测为例 (图 1, 首先 在玻碳电极表面修饰一层碳纳米角来增强电极表 面电子传递 , 然后通过活泼酯的方法活化碳纳米 角来固定一定数量的微囊藻毒素 , 而后同时在修 饰电极表面滴加酶标抗体和样品液 , 结果就是和 样品液中微囊藻毒素结合的抗体 “ 离开 ” 电极表收稿日期 :2014-11-27基金项目 :国家 “ 973” 课题 (2012CB72080
6、3; 广 东 省 自 然作者简介 :董秀秀 , 女 , 1991出生 , 硕士生 通讯作者 :孙远明Vol. 15No. 4Apr . 2015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 国 食 品 学 报第 15卷第 4期2015年 4月第 15卷 第 4期 面 , 与电极表面上微囊藻毒素结合的抗体 “ 存在 ” 电极表面 , 进而通过检测峰电流的变化来判断样 品液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 。2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重要元件的制备2.1抗体的制备与标记高质量的抗体是免疫分析的核心材料 。 第 1代抗体多克隆抗体和第 2代抗体单
7、克隆抗体是目 前应用在免疫分析中最常见的抗体 。 然而 , 多克隆 抗体和单克隆抗体的性能受限于半抗原结构以及动物免疫过程 , 常常难以满足实际检测需求 。 基因 工程抗体是继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之后的第3代抗体 , 可以在单克隆细胞株的基础上进行基因扩增与拼接获得 , 也可以通过抗体库的筛选获 得 , 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通过宿主菌表达 制备 , 保证抗体质量的稳定性 7, 其次是由于抗体 序列易于获得 , 可以在分子水平对抗体进行改造 , 以提高抗体性能 8, 因此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图 2a 。 此外 , 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抗体也逐渐 被用于免疫检测 , 例如通过杂交 -杂交瘤
8、制备的双 特 异 性 抗 体 , 可 以 同 时 检 测 2个 以 上 对 象 9(图2b ; 来源于骆驼或鲨鱼的只有重链没有轻链的纳米抗体 , 具有分子质量小 , 可操作性高 , 稳定性好 等优点 , 也被逐渐应用于免疫分析领域 10(图 2c ; 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将模板分子与一些特殊功能单 体进行合成而制备的 “ 塑料抗体 ” 11, 也被称为 “ 仿 生抗体 ”, 具有刚性 、 柔韧性 、 力学性能 、 热稳定性 、 亲和位点可接近等特点 12, 这种抗体适合竞争和 非竞争两种模式对目标分析物进行免疫检测 (图2d 。 作为分子印迹聚合物 , 它具有受理化因素干扰小 , 灵敏度高 , 制
9、备简单 , 低成本等优势 , 近年来 多用于生物传感器进行痕量检测 11, 13-14 。图 1微囊藻毒素免疫传感器制备和检测原理图 6Fig.1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eparation anddetection procedure of MC-LR immunosensor 6(a 基因工程抗体 (b 杂交杂交瘤抗体(c 重链抗体 (d 分子印迹聚合物图 2抗体制备原理图Fig.2A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different type of antibody电化学免疫生物传感器的构造 , 另一重点在 于电极表面生
10、物膜的修饰和抗体的标记 。 目标分析物是像大肠杆菌等大分子 , 通常会选择夹心法 固定抗体在电极表面 , 那么电极生物膜的构造 (即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137中 国 食 品 学 报2015年第 4期抗体的固定化 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 而食品中的污 染物大都是像三聚氰胺 、 瘦肉精 、 雌激素等小分 子 , 通常是通过间接竞争法来进行检测 , 为了提高 检测灵敏度 , 还需要进一步对抗体进行标记 。 目前 研究者大都是通过化学方法对抗体标记 (图 3a 。Freitas 等 15利用镉标记抗体进行信号放大制备电流型免疫传感器对牛奶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
11、, 检 测 限 可 达 到 13cells/mL。 Sun 等 16用 DHC -NTsPDOP和辣根过氧化酶同时标记抗体对溴联 苯进行检测 , 检测限可以达到 2.25pmol/L。 采用化学法对抗体进行标记虽具有简便 、 快速 、 低成本等 特点 , 但是受限于方法本身及人为操作的影响 , 不 同批次标记抗体性能往往不尽相同 , 导致所建立的传感器方法稳定性受影响 。 此外 , 化学标记可能 对抗体活性产生影响 , 导致抗体应用性能下降 。 近 年来 ,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 在分子水 平将抗体活性片段与标记物特征片段 (如碱性磷 酸酶活性片段 进行融合表达 , 可以制备性能均
12、 一 , 稳定且可大量表达的抗体标记产物 (图 3b 。 例如 , Xu 等 17将有机磷农药多特异性抗体片段与 碱性磷酸酶 (AP 抗体片段进行融合表达 , 制备获 得 了 同 时 具 有 抗 体 活 性 和 AP 酶 活 性 的 标 记 产 物 。 通过生物法对抗体进行标记 , 具有准确性高 , 稳定性好 , 适合批量生产等优点 , 应用于生物传感 器具有很大前景。 (a 化学法标记抗体 (b 生物法标记抗体 17图 3抗体标记原理图Fig.3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different type of labeled antibody2.2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
13、在传感器的构建中 , 为了提高灵敏度 , 往往会使用纳米材料进行信号放大 。 纳米技术主要是针 对尺度为 1100nm 之间的分子世界的一门技术 。 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 级 (通常为 1100nm 的材料 。 纳米材料具有表面 效应 、 小尺寸效应 、 量子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 应 , 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力学 、 电学 、 光学 、 磁学以 及 催 化 性 能 , 被 誉 为 “ 21世 纪 最 有 前 途 的 材 料 ” 18。 功能化的纳米复合材料不但有各种协同作 用 , 如催化活性 、 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来加速信号 传导 , 还可以提供高载的信号标签来放大识别过
14、程 。 此外 , 纳米材料可以结合生物传感器进行生物 分子中的单分子检测 19。料 , 具有完整分子结构的新型碳材料 。 它是由碳原 子形成的石墨片卷曲而成的无缝 、 中空的管体 。 根据石墨片的层数不同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 碳纳米管 20。 一些未经功能化的纳米材料并不适 合直接应用于传感器 , 而羧基化碳纳米管修饰的 电极不仅利于酶的固定 , 而且可以加速酶与电极 间电子传递 。 Sotiropoulou 等 21选用羧基化碳纳米 管 修 饰 的 铂 电 极 检 测 葡 萄 糖 , 检 测 限 可 以 达 到0.19nM/L, 而且所制备的电极在 4 缓冲液中浸 泡 24h 后 , 仍
15、有较高的灵敏度 。 氮化的碳纳米管具有更低的细胞毒性和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 使得 它们更适合免疫传感器 。 Zhang 等 22等将氮化的碳 纳米管 -纳米金复合物来固定抗体制备免疫传感 器检测微囊藻毒素 , 检测限可以达到 0.002g/L, 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要求 。石墨烯只有一层原子 , 其电子密度和导电性 很容易被外加电压控制 , 是目前最理想的二维纳 米材料 。 功能化的石墨烯可以增大表面积来吸附 固定更多的蛋白 , 从而放大信号 。 Du 等 23将功能化138第 15卷 第 4期 氧化石墨烯和多酶标记结合进行双重放大信号检 测磷酸化的蛋白 (Phosphorylated
16、p53, 与传统电 化学免疫传感器相比 , 检测限降低 10倍 。 不过 , 由 于共轭网络受到严重的官能化 , 氧化石墨烯薄片 导电性并不是很好 。 而还原型的氧化石墨烯不仅 表面积大 , 而且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质 。 Srivastava 等 24在电极表面沉积还原型氧化石墨烯制备免疫 传感器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 , 检测限 可以达到 0.12ng/mL。纳米金 、 纳米银和四氧化三铁等纳米颗粒 , 是 零维纳米材料 25。 Sun 等 26电沉积纳米金晶体于金 电极表面对果蔬中克百威进行检测 , 检测限可以 达到 0.06ng/mL。 Jin 等 27在玻碳电极表面自组装 壳聚糖
17、 -纳米金复合膜制备阻抗型免疫传感器对 食 品 中 氨 基 脲 进 行 检 测 , 检 测 可 以 达 到 1.0ng/mL 。 Regiart 等 28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电沉积一层纳米金颗粒对牛毛发中的克伦特罗进行检测 , 检 测限可以达到 0.008ng/mL 。图 4(a 碳纳米角的透射电镜图 6; (b ZnO 纳米棒的扫描电镜图 29Fig.4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image of a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horns 6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ima
18、ge of b ZnO Nanorods 29(a (b 除此之外 , 还有一些单组分纳米材料可以应 用于电化学传感器 , 像碳纳米角 、 ZnO 等 。 碳纳米 角具有不规则结构 , 如图 4a 所示 , 具有优于单壁 碳纳米管的电化学特性 。 Zhang 等 6用碳纳米角修 饰的玻碳电极对微囊藻毒素进行检测 , 检测限可 达 0.03g/L。 而 ZnO 纳米棒 , 如图 4(b 所示 , 具 有比表面积大 , 生物相容性好 , 无毒 , 成本低 , 易合 成等优良特性 , 非常适合用来固定蛋白类物质 , 例 如酶 、 DNA 、 抗体等 , 近年来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 注 。在差异 , 将
19、两种或多种纳米金属 (尤其是贵金属与 非贵金属 通过二次凝聚可以生成更优良的复合 物来修饰电极进行信号放大 , 从而优化传感器的 性能 。双金属纳米粒子 , 也称为 “ 纳米合金 ”。 由于协 同作用 , 合金极大地提升了金属的某些性能 , 使其 在电子 、 催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 已成为 近几年来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重点 30, 31。 Zhang 等 32利用氧化金核铜壳纳米颗粒标记抗体修饰氧化铟 硒电极制备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大肠杆菌进行检 测 , 检测限可达到 30CFU/mL。 Freitas 等 15利用磁 性 FeAu纳米粒子修饰电极表面 , 并用镉标记抗 体 , 进行信号
20、放大制备电流型免疫传感器对牛奶 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 , 检测限可达到 13cells/mL 。 Jamali 等 33用铂 -钴纳米合金修饰碳糊电极对 食品中的维生素 B9进行检测 , 检测限可以达到 4. 0×10-8mol/L。另外 , Zhao 等 35利用 AuPd纳米晶体 , 标记抗体制备非酶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甲胎蛋白进行 检测 , 检测限可以达到 0.005ng/mL(图 5a 。 而PdPt纳米晶体 , 如图 5b 所示 , 目前还没有广泛地应用于生物传感器中 。 类似这种有着非常好的 电化学性能新型纳米材料很适合应用于生物传感 器 , 虽然目前在制备上存在一些难题
21、, 但是随着科 技的不断进步 , 在不远的将来 , 其必将应用于生物 传感器并发挥巨大优势 。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139中 国 食 品 学 报2015年第 4期 (a AuPd(b Pd , Pd Pt图 5纳米晶体透射电镜图 34Fig.5TEM images of nanocrystal米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制备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检测牛奶 、 蜂蜜 、 鸡蛋等中的磺胺喹恶啉 , 检测限 可以达到 3.25×10-7mg/mL。 Zang 等 38利用聚吡咯 -纳米金簇修饰玻碳电极制备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 测氧氟沙星 , 检测限可以达到 0
22、.03ng/mL。 Dong 等 39将纳米金颗粒 /聚氨基树脂 -多壁碳纳米管 -壳 聚糖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制备阻抗型免疫传感 器检测牛奶中的沙门氏菌 , 检测限可以达到 5.0×102CFU/mL。 该生物传感器的制备过程 , 如图 6所示。 图 6一种阻抗型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流程图 39Fig.6Schematic processes of the immunosensor fabrication process 393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 的应用由于不同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 , 因而发生免 疫反应前后电极表面上所带电荷的极性和密度会发生相应变化 , 使电极电位发生变
23、化 。 Ercole 等 40利用电位型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 , 检测 限可以达到 10cells/mL。 虽然电位型免疫传感器 可以像离子选择性电极一样 , 无需外加试剂 , 无需140第 15卷 第 4期目 标 分 析 物抗 体纳 米 材 料 电 极 检 测 限 样 品 传 感 器 类 型参 考文 献农 药对 氧 磷 单 克 隆 抗 体 碳 纳 米 管 玻 碳 电 极 2n g /m L-电 流 型51甲 基 毒 死 蜱 酶 标 抗 体纳 米 铂 /S i O 2粒 子 丝 网 印 刷 电 极22. 6n g /L-电 流 型52啶 虫 脒 核 酸 适 配 体纳 米 金 颗 粒金 电
24、 极 1n m o l /L废 水 , 番 茄阻 抗 型53西 维 因 分 子 印 迹 聚 合 物 壳 聚 糖 -纳 米 金 铂 合 金 /石 墨 烯 -纳 米 金玻 碳 电 极 8. 0n m o l /L卷 心 菜 , 苹 果 皮 等电 流 型14氨 基 脲 单 克 隆 抗 体 纳 米 金 -壳 聚 糖 复 合 物 玻 碳 电 极1. 0n g /m L肉 松 , 蜂 蜜 等阻 抗 型27抗 生 素氯 霉 素 单 克 隆 抗 体 纳 米 金 颗 粒金 电 极 1. 0×10-16m o l /L虾电 流 型54链 霉 素 单 克 隆 抗 体纳 米 金 -二 氧 化 硅玻 碳 电
25、极5p g /m L蜂 蜜 , 牛 奶 等 电 流 型55氧 氟 沙 星 单 克 隆 抗 体 聚 吡 咯 -纳 米 金 簇 /纳 米 金 棒玻 碳 电 极0. 03n g /m L-电 流 型 /阻 抗 型38四 环 素 核 酸 适 配 体金 电 极1. 0n g /m L牛 奶阻 抗 型56毒 素葡 萄 球 菌 B 型 肠 毒 素 多 克 隆 抗 体磁 性 纳 米 粒 子金 电 极0. 017n g /m L牛 奶电 流 型 /阻 抗 型57微 囊 藻 毒 素 酶 标 多 克 隆 抗 体碳 纳 米 角玻 碳 电 极0. 03g /L-电 流 型6黄 曲 霉 毒 素 B 1酶 标 单 克 隆
26、抗 体纳 米 金 颗 粒 /多 功 能 纳 米 磁 珠氧 化 铟 锡 电 极6. 0p g /m L-电 流 型58赭 曲 毒 素 A 单 克 隆 抗 体纳 米 金 /胶 体 金丝 网 印 刷 电 极0. 10n g /m L小 麦电 流 型59赭 曲 霉 素 A 核 酸 适 配 体纳 米 金 颗 粒 -石 墨 烯金 电 极0. 3p g /m L阻 抗 型60致 病 菌 大 肠 杆 菌 O 157:H 7多 克 隆 抗 体 磁 性 F e 3O 4叉 指 阵 列 微 电 极 8. 0×105C F U /m L牛 肉阻 抗 型61大 肠 杆 菌 O 157:H 7单 克 隆 抗 体
27、纳 米 金 颗 粒丝 网 印 刷 电 极50C F U /s t r i p牛 奶电 流 型62沙 门 氏 菌 单 克 隆 抗 体磁 性 F e A u 纳 米 粒 子丝 网 印 刷 电 极13c e l l s /m L牛 奶电 流 型15激 素炔 诺 酮 多 克 隆 抗 体石 墨 烯 /纳 米 金 /介 孔 S i O 2粒 子 玻 碳 电 极3. 58p g /m L鸡 肝电 流 型63双 酚 A 分 子 印 迹 聚 合 物多 壁 碳 纳 米 管碳 糊 电 极0. 022m o l /L水 样电 流 型13雌 二 醇 多 克 隆 抗 体丝 网 印 刷 电 极0. 25p g /m L水
28、样电 流 型64雌 二 醇 适 配 体二 硫 化 钨 和 纳 米 金 复 合 物玻 碳 电 极2. 0×10-12m o l /L水 样电 流 型65其 他克 伦 特 罗 单 克 隆 抗 体多 壁 碳 纳 米 管玻 碳 电 极0. 32n g /m L动 物 饲 料电 流 型66克 伦 特 罗 单 克 隆 抗 体 多 壁 碳 纳 米 管丝 网 印 刷 电 极0. 10n g /m L-电 流 型67酪 蛋 白 多 克 隆 抗 体 纳 米 金 颗 粒 /聚 精 氨 酸 -多 壁 碳 纳 米 金 /多 壁 碳 纳 米 管玻 碳 电 极5×10-8g /m L奶 酪电 流 型68
29、人 免 疫 球 蛋 白 多 克 隆 抗 体 纳 米 铂 颗 粒 玻 碳 电 极2. 0p g /m L-电 位 型69表 1部 分 电 化 学 免 疫 传 感 器 在 食 品 安 全 检 测 领 域 中 的 应 用T a b l e 1E x a m p l e s o f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i m m u n o s e n s o r i n t h e f i e l d o f f o o d s a f e t y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1
30、41中 国 食 品 学 报 2015年第 4期对抗体 (或抗原 进行酶标记 , 可直接对抗体 (或抗 原 进行快速检测 , 仪器简单 , 成本低廉 , 易于实现 微型化 , 但是早期的研究 41表明 , 这种免疫传感器 的检测灵敏度较低 , 信号稳定性较差 , 没有电流型 免疫传感器研究的那么广泛 。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 速发展 , 纳米材料的应用为解决电位型免疫传感 器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 Tang 等 42将纳 米技术和免疫技术相结合制备电位型传感器检测 白喉毒素 , 检测限可以达到 1.1×10-3g/mL。 电流型免疫传感器在免疫传感器中占有重要 地位 , 这类传感器
31、主要是通过抗体或抗原上标记 的酶催化作用于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电 子传递引起的信号变化可以通过电化学工作站进 行监测 43。 Pimenta-Martinsa 等 44通过自组装和蛋 白 A 固定的方法修饰金电极 , 制备电流型免疫传 感器对葡萄球菌肠毒素 A 进行检测 , 检测限可以 达到 33.9ng/mL。 Conzuelo 等 45将抗体固定在蛋白 G 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表面 , 制备电流型免疫传 感器 , 同时检测牛奶中的磺胺类药物和四环素抗 菌素 , 检测限可以达到 ppb 级 , 为检测牛奶及奶制 品 中 的 其 他 抗 生 素 提 供 了 新 的 思 路 。 Torr
32、ente-Rodrguez 等 46用链霉亲和素 -磁珠和石墨烯 -聚四 氟乙烯复合物修饰丝网印刷玻碳电极制备的电流 型免疫传感器对乳酸过氧化酶进行检测 , 检测限 可以达到 0.12mg/mL, 且在不同牛奶样品中的检 测具有很好的检测结果 。电化学阻抗谱是一种研究导电材料以及界面 性质的有效手段 。 阻抗型免疫传感器是基于免疫 反应前后 , 溶液或薄膜的导电能力发生变化来进 行分析的免疫传感器 , 与其他的电化学方法相比 , 这种方法不需要标志物 , 简化了传感器的制备 47。 Ionescu 等 48用阻抗免疫传感器检测环丙沙星 , 检 测限可以达到 10pg/mL。 颜小飞等 49通过
33、蛋白 A , 将 H5N1表面抗原血凝素 (HA 的单克隆 抗 体 固 定于金叉指阵列微电极表面 , 对禽流感 H5亚型 病毒进行检测 , 检出限为 1HA unit/50mL 。 Jin 等 50利用二氧化硅的网格结构固定 1-氨基乙内酰 脲 (AHD 的多克隆抗体于玻碳电极制备阻抗型免 疫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的 1-氨基乙内酰脲 (AHD , 检测限可以达到 2.0ng/mL。4总结与展望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由于结合了抗原 -抗体的 特异性反应和纳米材料的信号放大等特点 , 在检 测的时候具有选择性高 , 灵敏度高的优势 , 且设备 体积小 , 操作简便 , 易于自动化等 , 因此在食品安 全检测
34、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未来其在食 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 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1 发展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抗体标记技术 , 提高 抗体标记物的稳定性和均一性 ;(2 进一步开发生 物相容性好 , 导电性好 , 环保型的新型纳米材料 ; (3 发展微型化和阵列化程度较高的多电极模式 , 提高检测的通量 ;(4 与计算机技术结合 , 使得检 测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参 考 文 献1钟桐生 , 刘国东 , 沈国励 , 等 .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进展 J.化学传感器 , 2002, 22(1:7-14.2温志立 , 汪世平 , 沈国励 . 免疫传感器的发展概述 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
35、 2001, 18(4:642-646.3Murthy MR , Mandappa IM , Latha R , et al. An immobilized dehydrohalogenase based potentiometric bio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chlorinated pesticidesJ.Analytical Methods , 2010, 2(9:1355-1359.4Pimenta-Martins MGR , Furtado RF , Heneine LGD ,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amperometri
36、c immunosensor for de -tection of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type A in cheeseJ.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 2012, 91(1:138-143. 5Ionescu RE , Jaffrezic-Renault N , Bouffier L , et al. Impedimetric immunosensor for the specific label free detection of ciprofloxacin antibioticJ.Biosensors and
37、Bioelectronics , 2007, 23(4:549-555.6Zhang J , Lei JP , Xu CL , et al. Carbon nanohorn sensitized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for rapid detection of microcystin-LRJ.Analytical Chemistry , 2010, 82(3:1117-1122.7Markus V , Janne L , Urpo L. Directed antibody-engineering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
38、ons in food immunoassays J.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 2011, 30(2:219-226.142第 15卷 第 4期8Kusharyoto W , Pleiss J , Bachmann TT , et al. Mapping of a happen-binding site :molecular modeling and site-di -rected mutagenesis study of an anti-atrazine antibodyJ.Protein Engineering , 2002, 15(3:233-24
39、1.9Moldenhauer G. Bispecific antibodiesM.america :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Co. K , 2011:29-46.10Kim HJ , McCoy MR , Majkova Z , et al. Isolation of alpaca anti-hapten heavy chain single domain antibodies for development of sensitive immunoassayJ.Analytical Chemistry , 2012, 84
40、(2:1165-1171.11Volkert AA , Haes AJ. Advancements in nanosensors using plastic antibodiesJ.The Analyst , 2014, 139(1:21-31. 12王颖 , 李楠 .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 J.化工进展 , 2010, 29(12:2315-2323.13Chen ZD , Tang CG , Zeng YB , et al. Determination of bisphenol a using an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a molecularly
41、 imprintedpolymer-modifi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paste electrodeJ.Analytical Letters , 2014, 47(6: 996-1014.14Zhao LJ , Zhao FQ , Zeng BZ.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carbaryl by using a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graphene-ionic liquid-nano Au/chitosan-AuPtalloy nano-particles composi
42、te film modified electrod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 2014, 9(3:1366-1377.15Freitasa M , Viswanathan S , Nouws HPA , et al. Iron oxide/goldcore/shellnanomagnetic probes and CdS biolabels for amplified electrochemical immunesensing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J.Biosensors and Bi
43、oelectronics , 2014, 51: 195-200.16Sun ZH , Luo ZG , Gan CF , et al.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based on hydrophilic polydopamine-coated prus -sian blue-mesoporous carbon for the rapid screening of 3-bromobiphenylJ.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 2014, 59: 99-105.17Xu ZL , Dong JX , Wang H , et al
44、.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 linked alka -line phosphatase fusion protein for detection of O , O -diethyl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in a one-step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 2012, 60(20:5076-5083.18王广凤 , 朱
45、艳红 , 陈玲 , 等 . 功能性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J.分析化学 , 2013, 41(4:608-615. 19Lei JP , Ju HX. Signal amplification using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for biosensingJ.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 2012, 41(6:2122-2134.20黄德超 , 黄德欢 . 碳纳米管材料及应用 J.物理学进展 , 2004, 24(3:274-288.21Sotiropoulou S , Chaniotakis NA. Carbon nanotub
46、e array-based biosensor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 2003, 375(1:103-105.22Zhang J , Lei JP , Pan R , et al. In situ assembly of gold nanoparticles on nitrogen-doped carbon nanotubes for sensitive immunosensing of microcystin-LRJ.Chemical Communications , 2011, 47(2:668-670.23Du D , Wan
47、g LM , Shao YY , et al.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xide as a nanocarrier in a multienzyme labeling am plification strategy for ultra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of phosphorylatedJ.Analytucal Chemisty , 2011, 83 (3:746-752.24Srivastava S , Kumar V , Ali MA , et al. Electrophoretically deposite
48、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platform for food toxin detectionJ.Nanoscale , 2013, 5(7:3043-3051.25倪星元 , 姚兰芳 , 沈军 , 等 .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7:1-10026Sun X , Zhu Y , Wang XY. Amperometric immunosensor based on deposited gold nanocrystals/4, 4 -thiobisben -zenethiol for determination of carbofuranJ
49、.Food Control , 2012, 28(1:184-191.27Jin WJ , Yang GJ , Shao HX , et al. A novel label-free impedimetric immunosensor for detection of semicarbazide residue based on gold nanoparticles-functional chitosan composite membraneJ.Sensors and Actuators B , 2013, 188: 271-279.28Regiart M , Fernandez-Baldo
50、MA , Spotorno VG , et al. Ultrasensitive microfluidic immuno-sensor for determination of clenbuterol in bovine hair samples using electrodeposited gold nanoparticles and magnetic micro particles as bio-affinity platformJ.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 2013, 41:211-217.29Willander M , Khun K , Ibupo
51、to ZH. ZnO Based potentiometric and amperometric nanosensorsJ.Journal of Nanoscience 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143中 国 食 品 学 报 2015年第 4期and Nanotechnology , 2014, 14(9:6497-6508.30王锐 , 訾学红 , 刘立成 , 等 . 核壳结构双金属纳米粒子的研究与应用 J.化学进展 , 2010, 22(2/3:358-366. 31Johnston RL. Evolving better nanoparticles
52、 :genetic algorithms for optimizing cluster geometriesJ.Dalton Transactions , 2003, 22:4193-4207.32Zhang XN , Geng P , Liu HJ ,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E. coli using anodic stripping voltammetry based on CuAunanoparticles as antibody labelsJ.Biosen
53、sors and Bioelectron -ics , 2009, 24(7:2155-2159.33Jamali T , Karimi -Maleh H , Khalilzadeh MA. A novel nanosensor based on Pt:Conanoalloy ionic liqui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for voltammetric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B9in food samplesJ.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14, 57(2:679-685.34Baghbanza
54、deh M , Carbone L , Cozzoli PD , et al. 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of colloidal inorganic nanocrystalsJ.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 2011, 50(48:11312-11359.35Zhao LF , Li SJ , He J , et al. Enzyme-free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configured with Au-Pd nanocrystals and N -doped grap
55、hene sheets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AFPJ.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 2013, 49:222-225. 36高延敏 , 汪萍 , 王绍明 , 等 .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J.材料科学与工艺 , 2008, 16(4:551-554. 37Cai MZ , Zhu L , Ding YP , et al. Determination of sulfamethoxazole in foods based on CeO 2/chitosannanocompos -ite-modified electrod
56、e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 2012, 32(8:2623-2627.38Zang S , Liu YJ , Lin MH , et al. A dual amplified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for ofloxacin :polypyrrole film-Au nanocluster as the matrix and multi-enzyme-antibody functionalized gold nanorod as the labelJ.Electrochimica Ac -ta , 2013, 90:246-253.39Dong J , Zhao H , Xu MR , et al. A label-free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immunosensor based on AuNPs/PAMAM-MWCNT-Chi nanocomposite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for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in milkJ.Food Chemistry , 2013, 141(3:1980-1986.40Ercol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