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龙兴寺窖藏北齐佛造像的艺术风格-精选文档_第1页
青州龙兴寺窖藏北齐佛造像的艺术风格-精选文档_第2页
青州龙兴寺窖藏北齐佛造像的艺术风格-精选文档_第3页
青州龙兴寺窖藏北齐佛造像的艺术风格-精选文档_第4页
青州龙兴寺窖藏北齐佛造像的艺术风格-精选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州龙兴寺窖藏北齐佛造像的艺术风格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的造像,是集中于北魏至北宋的近五百年中, 以北朝造像为绝多数,其中被学术界称之为“青州风格”的是指北魏、东魏、北齐三个时期。这三个朝代的造像风格各独具艺术魅力,大致代表了“青州风格”的初期、 形成和鼎盛时期。其中,作为“青州风格”最为鲜明代表的北齐造像,与北魏、东魏时期相较有着非常典型的艺术风格特征。北齐造像艺术风格来源于诸多域外特征并融以地方特色,其艺术风格的特征、产生的缘由及其途径都是值得研究的。一、北齐佛像相较于北魏、东魏时期的风格转变在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的400 余件造像中,以北齐时期的居多,占造像总数的60%,且风格相较于之前的北魏

2、,东魏有着自己明显的艺术风格。宿白先生早在1999 年撰写的青州城考略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一、 龙兴寺沿革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二和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三篇系列文章中就有对龙兴寺造像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及了龙兴寺造像风格在东魏末期与北齐之际的突变。龙兴寺窖藏出土的北魏晚期与东魏造像从艺术风格上分析,基本沿袭的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后的中原传统造像模式,佛像面部表现细腻,神态曼妙生动,具有“秀骨清像”的特点,服饰上以中原文化的褒衣博带为主要特征。北齐佛造像风格相较于北魏、东魏时期有了明显的转变,无论从面容、身姿、服饰上都呈现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北齐佛像的头部密布螺发,肉髻相对于北魏、东魏低圆,

3、面相更为饱满,双目低垂,神情隽永深邃。其突出的风格体现为佛像造型极为简练流畅;身姿比例修长,宽肩细腰,体态一改北魏、东魏佛像平直呆板的身躯,逐渐转向丰腴,并且开始注重对造像躯体起伏的刻画,且薄衣贴体,显露出健美而富有活力的肢体。夏名采先生也在文中对北齐佛像有过描述, “佛像之中。 还有一种十分特殊的造像,身穿轻薄的衣衫,紧贴身体,使其自身肌肤的轮廓充分显现,体形线条极为优美动人。有的甚至双臂也为紧袖包裹。这种形体的造像,在北方中原一带同时期作品中极为罕见”。 佛像衣饰方面明显有别于褒衣博带式,袈裟、长裙紧贴身躯,衣饰刻画趋简,袈裟表面仅有泥条状或阴刻褶纹,有的甚至体表光素,不刻任何褶纹,仅在衣

4、裙边缘表现着衣迹象,并以红、绿、蓝、褚等色施予彩绘来表现衣纹的装饰效果。金维诺先生在文中曾对龙兴寺出土北齐佛像有这样的描述: “这类疏简淳润的佛教造像从光洁的肌体或平滑衣裙,似乎能感觉到体内筋肉的轻微起伏变化, 润泽的肌肤与舒缓下垂的线条,使形象在疏简平淡中流露出内在的气质。造像虽没有大的动姿,却仍然可以体察到其内在的活力,在自然而写实的手法中,使人物形象更具现实感,明洁感人”。北魏与东魏时期的佛造像主要是以背屏式造像为主,像式上多见于一佛二胁持菩萨的三尊组合和少数的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的五尊组合。相较于北魏与东魏佛造像,北齐时期造像像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就是背屏式造像锐减,换之出现了大量的单体佛

5、造像, 单体造像分为立姿和坐姿,约占全部圆雕造像的三分之二。单体圆雕佛造像的大量涌现,是北齐造像像式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造像题材方面,北齐时期的造像题记只有唯一的一件,为北齐天保四年郭虎造像题记。题记中并没有记录造像的题材,这对北齐时期佛造像的题材判断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 通过对造像的艺术特征、同期青州及周边地区造像题记乃至整个地区的信仰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北齐佛造像的题材。首先, 通过对北齐之前的北魏、东魏时期的造像题材来进行推断。在龙兴寺窖藏出土的七件题记中,明确题材只有四件。其次, 是释迦题材,分别为东魏天平三年邢长振造像题记和北魏时期的一块残缺题记。再次,北齐郭虎造像进行分析,从其艺术

6、造型特征来看,此造像为背屏式,两尊坐佛分别手施说法印和禅定印,是比较明显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像。那么,可以推断出北齐佛像中有秉承了北魏、东魏遗风的释迦题材。另外二件是弥勒题材,分别为北魏永安二年韩小华造像题记和北魏太昌元年惠照造像题记。那么, 龙兴寺北齐时期的佛造像题材是否延续了前朝的传统,也主要以弥勒题材为主呢?从北齐时期几尊单体立佛的背光中,可以看出饰有明显七佛的浮雕, 七佛代表庄严劫中释迦牟尼佛与其正觉之前的六佛,那么, 主尊为弥勒是对七佛的延续。弥勒是佛教所说的将继承释迦牟尼之后于人间成佛的菩萨,是大乘佛教所说的“未来佛”之一。 魏书释老志 云: “释迦前有六佛, 释迦继六佛而成道,

7、处今贤劫(当今佛),将来有弥勒佛,方继释迦而降生。”那么背光饰有七佛,主尊为弥勒是符合佛教义理的。事实上,刘凤君山东省北朝观世音和弥勒造像考:“山东北朝造像以弥勒最多。 ”他也曾对北魏、 东魏和北齐百余年间的山东北朝造像题材进行过详尽统计,结果发现弥勒造像数量居于第一位,计有22 件,其中北魏13 件、东魏5 件、北齐4 件。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有理由推断青州龙兴寺窖藏北齐佛造像中弥勒题材造像是占多数的。龙兴寺众多北齐单体立佛中还有一个重要佛像题材就是卢舍那佛。北齐时期,高齐王朝尊崇华严,文宣帝高洋倡导崇拜卢舍那佛, 曾拜高僧为国师,专意研究佛法,并亲书 华严斋记,北齐朝野盛行卢舍那信仰。饶宗颐早

8、期青州城与佛教的因缘指出:“据颜娟英就华严卢舍那造像统计,以北齐数量最多,在山东流行至为广泛。 ”刘凤君先生也曾根据青州地区出土的石佛像 15件题记中的造像内容进行过统计,分别为弥勒7件,北齐卢舍那 5 件,释迦3 件。毫无疑问,众多的北齐单体立姿佛像中有很大一部分应为卢舍那题材了。三、北齐佛造像具有笈多造像的艺术风格特征北齐佛造像的艺术风格与之中原相较有明显的变化,具有典型的古印度笈多造像及南亚造像的风格特征。宿白先生对北齐这一独特的风格进行了描述: “约自东魏晚期起、 一种有别于褒衣博带式服饰的佛教造像逐渐兴起,高齐立国发展尤速。其特征是:衣裙质薄透体,纹褶舒叠下垂,衣纹多作双线;特别是单

9、体形像数量增多。高齐后期单体立姿佛像更流行贴身薄衣,隐现肌体,不雕饰衣纹的作法。佛像外施彩绘,彩绘遗迹较清晰者,多见于服饰上画出袈裟框格,有的还在水田框格内描绘人物。按轻薄叠褶的服饰,源于地处亚热带的中印度秣菟罗艺术,盛于四、五世纪的印度笈多王朝。”通过对龙兴寺jE 齐佛造像的艺术风格特征与笈多造像的艺术风格特征进行对比归纳,可以清楚地发现北齐佛造像的风格是来源于古印度笈多及东南亚造像艺术体系的。1 头部。 龙兴寺北齐佛造像头部鲜明的特征之一便是肉髻低圆,螺发排列整齐且较小,有的螺发上阴刻涡状花纹。螺发是古印度笈多时期造像的风格,低肉髻则是源于南印阿玛拉瓦蒂造像的特征。 总而言之,北齐佛像的发

10、髻当属古印度及东南亚的佛像风格体系。2 五官。北齐佛造像面相丰腴,脸型圆润饱满,双目低垂,面露微笑,无自毫相。造像中一类五官较为疏朗,鼻翼高广,眉弓自然突起,多用圆刀,起伏转折过渡十分柔和,具有较强的南弓不明显,眉毛的表现多为两道弓形阴刻细线,眉骨与眼窝间的转折较为干脆,唇上或绘有髭须,为萨拉纳特或西域龟兹式风格特征。3 身材。北齐佛像多为单体立姿像。身材变得饱满健美,具有张力,宽肩细腰,胸部腹部凸起,具有典型的笈多秣菟罗风格的特征。 但是又不如笈多式造像那样重视体量的刻画,造像躯体相对更加修长匀称。4 衣饰。 北齐佛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衣薄贴体,衣饰大致分为二类。一类多为着通肩袈裟,衣纹紧密,作较宽、浅的凸条状隆起,往复连续,比较写实,属于南印度风格。第二类多着袒右肩袈裟, 薄衣更为贴体,部分有隆起的泥条状衣纹,甚至无衣纹,仅在领、袖部位稍作起伏。体表光素者多绘方格图案,格内加以彩绘或浮雕的装饰性图像。具有明显的笈多萨拉纳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