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光学实验_第1页
工程光学实验_第2页
工程光学实验_第3页
工程光学实验_第4页
工程光学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组显微镜(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并掌握其调节、使用和测量它的放大率的一 种方法。二、实验原理物镜Lo的焦距fo很短,将F1放在它前面距离略大于fo的位置,F1经Lo后 成一放大实像F1,然后再用目镜Le作为放大镜观察这个中间像 F1, F1应成像 在Le的第一焦点Fe之内,经过目镜后在明视距离处成一放大的虚像Fl。三、实验仪器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 S2、1/10mm 分划板 F13、二维调整架:SZ-074、物镜 Lo :fo=15mm5、二维调整架:SZ-076、测微目镜Le (去掉其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7、读数显微镜架:SZ-388、三维底座:SZ-01

2、9、一维底座:SZ-0310、一维底座:SZ-0311、通用底座:SZ-04四、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图四(1)图四(2)五、实验步骤1、把全部器件按图四的顺序摆放在平台上,靠拢后目测调至共轴。2、把透镜Lo、Le的间距固定为180mm。3、沿标尺导轨前后移动F1 (F1紧挨毛玻璃装置,使F1置于略大于fo的位 置),直至在显微镜系统中看清分划板 F1的刻线。六、数据处理显微镜的计算放大率:M (250 ) /(fo fe)其中:Fo Fe ,见图示本实验中的fe=250/20(计算方法可参考光学书籍)自组望远镜(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并掌握其调节、使用和测量它的放大率

3、的两 种方法。二、实验原理最简单的望远镜是由一片长焦距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用一短焦距的凸透镜作 为目镜组合而成。远处的物经过物镜在其后焦面附近成一缩小的倒立实像, 物镜 的像方焦平面与目镜的物方焦平面重合。 而目镜起一放大镜的作用,把这个倒立 的实像再放大成一个正立的像,如图五所示。三、实验仪器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 S2、毫米尺F3、二维调整架:SZ-074、物镜 Lo :fo=225mm5、二维调整架:SZ-076、测微目镜Le:(去掉其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7、读数显微镜架:SZ-388、通用底座:SZ-049、通用底座:SZ-0410、通用底座:SZ-0411、通用底座:SZ-0412

4、、白屏:SZ-13四、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123456 Le 7y /77/ / / /7/ /72UHabc d图五五、实验步骤1、把全部器件按图五的顺序摆放在平台上,靠拢后目测调至共轴。2、把F和Le的间距调至最大,沿导轨前后移动 Lo,使一只眼睛通过Le 看到清晰的分划板F上的刻线。3、再用另一只眼睛直接看毫米尺 F上的刻线,读出直接看到的F上的满量 程28条线对应于通过望远镜所看到 F上的刻线格数e。4、分别读出F、Lo、Le的位置a、b、d。5、去Le,用屏H找到F通过Lo所成的像,读出H的位置c。 六、数据处理 M AB/U2 ABU1 V1 U2AB/(U1 V1 U2) AB U

5、2又空工AB U1M V1(U1 V U2)/(U1 U2)望远镜的测量放大率:M=140/e望远镜的计算放大率:M V1(U1 V U2)/(U1 U2)其中:U1=b-a, V1=c-b, U2=d-c, AB、AB见图中所示。(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幻灯机的原理和聚光镜的作用,掌握对透射式投影光路系统的调节。二、实验原理幻灯机能将图片的像放映在远处的屏幕上,但由于图片本身并不发光,所以要用强光照亮图片,因此幻灯机的构造总是包括聚光和成像两个主要部分,在透射式的幻灯机中,图片是透明的。成像部分主要包括物镜L、幻灯片P和远处的屏幕。 为了使这个物镜能在屏上产生高倍放大的实像。P 必须放在

6、物镜L 的物方焦平面外很近的地方,使物距稍大于L 的物方焦距。聚光部分主要包括很强的光源(通常采用溴钨灯)和透镜L1L2 构成的聚光镜。 聚光镜的作用是一方面,要在未插入幻灯片时,能使屏幕上有强烈而均匀的照度,并且不出现光源本身结构(如灯丝等)的像;一经插入幻灯片后,能够在屏幕上单独出现幻灯图片的清晰的像。另一方面,聚光镜要有助于增强屏幕上的照度。 因此, 应使从光源发出并通过聚光镜的光束能够全部到达像面。为了这一目的,必须使这束光全部通过物镜 L,这可用所谓“中间像”的方法来实现。即聚光器使光源成实像,成实像后的那些光束继续前进时,不超过透镜L 边缘范围。光源的大小以能够使光束完全充满L 的

7、整个面积为限。聚光镜焦距的长短是无关紧要的。通常将幻灯片放在聚光器前面靠近L2 的地方,而光源则置于聚光器后 2 倍于聚光器焦距之处。聚光器焦距等于物镜焦距的一半,这样从光源发出的光束在通过聚光器前后是对称的,而在物镜平面上光源的像和光源本身的大小相等。三、实验仪器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S2、聚光镜Li :fi=50mm3、二维调整架:SZ-074、幻灯底片P5、干板架:SZ-i26、放映物镜L2:f2=i90mm7、二维调整架:SZ-078、白屏H:SZ-i39、三维底座:SZ-0ii0、一维底座:SZ-03ii、二维底座:SZ-02i2、一维底座:SZ-03i3、通用底座:SZ-04四

8、、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见图六)五、实验步骤1、把全部仪器按图六的顺序摆放在平台上,靠拢后目测调至共轴。2、将L2与H的间隔固定在间隔所能达到的最大位置,前后移动P,使其经L2在屏H上成一最清晰的像。3、将聚光镜Li紧挨幻灯片P的位置固定,拿去幻灯片P,沿导轨前后移动 光源S,使其经聚光镜Li刚好成像于白屏H上。4、再把底片P 放在原位上,观察像面上的亮度和照度的均匀性。并记录下所有仪器的位置,并算Ui、U2、Vi、V2的大小。5、把聚光镜Li拿去,在观察像面上的亮度和照度的均匀性。6、注:演示其现象时的参考数据为 Ui=35, Vi=35, U2=300, V2=520。和 计算焦距时的数据并

9、不相同。六、数据处理放映物镜的焦距:f2 M /(M 1)2 D2聚光镜的焦距:f1D1/(M1) D1/(M1)2其中:D2 U 2 V2、D1 U1V1、Mi(i 1,2)为像的放大率UiViUi Vii 1,2 )S*1图六光的干涉实验一、实验目的观察双缝干涉现象及测量光波波长; 观察牛顿环等厚干涉现象,用干涉法测 量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二、实验原理(一)杨氏双缝实验用两个点光源进行光的干涉实验的典型代表, 是杨氏实验。杨氏实验以简单 的装置和巧妙的构思就实现普通光源来做干涉,它不仅是许多其它光学的干涉装 置的原型,在理论上还可以从中提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启发, 无论从经典光学还是 从现代光

10、学的角度来看,杨氏实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杨氏实验的装置如附图2-1所示,在普通单色光源(如钠光灯)前面放一个 开有小孔S的屏,作为单色点光源。在 S照明的范围内的前方,再放一个开有 两个小孔的Si和S2的屏。Si和S2彼此相距很近,且到S等距。根据惠更斯原理, S1和S2将作为两个次波向前发射次波(球面波),形成交迭的波场。这两个相干 的光波在距离屏为D的接收屏上叠加,形成干涉图样。为了提高干涉条纹的亮 度,实际中S, Si和S2用三个互相平行的狭缝(杨氏双缝干涉),而且可以不用 接收屏,而代之目镜直接观测,这样还可以测量数据用以计算。在激光出现以后, 利用它的相干性和高亮度,人们可以用氮

11、式激光束直接照明双孔, 在屏幕同样可 获得一套相当明显的干涉条纹,供许多人同时观看。附图2-1杨氏实验原理图参看附图2-1,设两个双缝Si和S2的间距为d,它们到屏幕的垂直距离为 D (屏幕与两缝连线的中垂线相垂直)。假定S1和S2到S的距离相等,S1和S2处的光振动就是具有相同的相位,屏 幕上各点的干涉强度将由光程差L决定。为了确定屏幕上光强极大和光强极小的位置,选取直角坐标系o-xyz,坐标系的原点。位于S1和S2连线的中心,x 轴的方向为S1和S2连线方向,假定屏幕上任意点 P的坐标为(x,y,D),那么S1 和S2到P点的距离门和r2分别写为:81p,(x1)2y2D2上82pj(x:

12、)2y2d2由上两式可以得到r22r122xd若整个装置放在空气中,则相干光到达 P点的光程差为:L2ri2xd1 2在实际情况中,d远小于D,这时如果x和y也比D小的多(即在z轴附近观察)则有ri 2 2D。在次近似条件下上式变为:xd L D再由光程差判据L(p) m o(m 0, 1, 2,.) , p 为光强极大处。1L(p) (m 2) o(m 0, 1, 2,.), p 为光强极小处。可知道在屏幕上各级干涉的极大的位置为:mD , x (m 0, 1, 2.)(3)d干涉极小的位置是:1 Dx (m 5)3(m 0, 1, 2.) 相邻两极大或两极小值之间的间距为干涉条纹间距,用V

13、来表示,它反映了条纹的疏密程度。由(3)式可得相干条纹的间距为 x D(5)变换可得: 乂D式中:d两个狭缝中心的间距单色光波波长D双缝屏到观测屏(微测目镜焦平面)的距离这就是本实验所要使用的原理公式。从实验中测得D, d以及x,即可由上式算出 。(二)牛顿环实验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以其凸面朝下,放在一块平面玻璃板上(如 附图2-2),二者之间形成一层厚度由零逐渐增大的空气膜, 若对透镜投射单色光, 则空气膜下缘面与上缘面反射的光就会互相干涉。从透镜上看到的干涉花样是以玻璃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组中央疏,边缘密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条纹,这就是牛 顿环。它是等厚干涉,与接触点等距离的空气厚度是

14、相同的。入射光附图2-2从附图2-2来看,设透镜的曲率半径为 R,与接触点O相距为r处的膜厚为d,222222其中几何关系为:R (R d) r R 2Rd d r,2因Rd,所以d可略去,得: d r /2R光线应是垂直入射的,计算光程差时还要考虑光波在平面玻璃上反射会有半波损失,从而带来入/2的附加光程差,所以总的光程差为:2d /2产生暗环的条件是:(2m 1)-(m=0,1,2)其中m干涉条纹的级数.综合上面的式子可得到第m级暗环半径为:rm .mR从此式可见,只要波长人为已知,测量出第 m级暗环半径rm,即可得出平 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值。但是由于两镜面接触点之间难免存在着细微的尘埃,

15、 使 光程差产生难以确定的变化,中央暗点就可变成亮点或若明若暗。 再者,接触压 力引起玻璃的变形会使接触点扩大成一个接触面,以致接近圆心处的干涉条纹也 是宽阔而模糊的。这就给 M带来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为了求得比较准确的测 量结果,可以用两个暗环半径rm和rn的平方差来计算曲率半径R。因22rm mR , rn nR两式相减得所以:rm; r: mR nR22rm rn(m n)因m和n有着相同的不确定程度,利用m-n这一相对性测量恰好消除了 由绝对测量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误差。三、实验仪器(一)杨氏双缝实验1、钠光灯(可加圆孔光栏)2、凸透镜 L:f=50mm3、二维调整架:SZ-074、单面可

16、调狭缝:SZ-225、双缝(使用多缝板,规格参考下面注释)6、干板架:SZ-127、测微目镜Le (去掉其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8、读数显微镜架:SZ-389、三维底座:SZ-0110、二维底座:SZ-0211、一维底座:SZ-0312、一维底座:SZ-03(-二)牛顿坏实验1、钠光灯2、半透半反镜3、二维调整架:SZ-074、牛顿坏5、牛顿环直立架:SZ-34-546、读数显微镜架:SZ-387、读数显微镜8、三维底座:SZ-019、通用底座:SZ-0410、一维底座:SZ-03四、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数据仅供参考)(一)杨氏双缝实验图2-3杨氏双缝实验实物图及原理图(二)牛顿环实验实物图图2

17、-4牛顿环实验实物图五、实验步骤(一)杨氏双缝实验1、把全部仪器按照图2-3的顺序在平台上摆放好,并调成共轴系统。钠光 灯(可加圆孔光栏)经透镜聚焦于狭缝上。使单缝和双缝平行,而且由 单缝射出的光照射在双缝的中间。(图中数据均为参考数据)2、直接用眼睛观测到干涉条纹后,再放入微测目镜后进行测量。使相干光 束处在目镜视场中心,并调节单缝和双缝的平行度(调节单缝即可),使 干涉条纹最清晰。3、用微测目镜测出干涉条纹的间距x,双缝到微测目镜焦平面上叉丝分化板的距离D。xd .4、利用已知双缝间距,再把测出的x和D代入到公式中求出波D长。把实验值和真实值进行比较,并找出误差原因。(二)牛顿环实验1、调

18、节牛顿环装置三个螺钉,使接触点 O大致在中心,螺钉的松紧程度合 适,太松则接触点不稳定,太紧则将镜压碎,将牛顿环置于牛顿环直立 架上。2、把全部器件按图2-4的顺序摆放在平台上,靠拢后目测调至共轴。3、点亮钠光灯,使钠光垂直射到半透半反镜上,调节半透半反镜的角度和 位置。此时显微镜上看到明亮的视场,前后移动显微镜就可观察到等厚 干涉同心圆环。4、用测微目镜的鼓轮测出K =20、15、10、5牛顿环直径,用环差法:m-n=5, 再由已知波长入二5893?和公式R (rm2 rn2)/(m n),可求得牛顿环 透镜的曲率半径 Ra。 , R(15 1。)和R(i。5),三个值求平均就可以 得出牛顿

19、环的曲率半径R的大小。夫郎和费单缝衍射(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观察夫郎和费衍射图样及演算单缝衍射公式二、实验原理平行光通过狭缝时产生的衍射条纹定位于无穷远,称作夫郎和费单缝衍射。它的衍射图样比较简单,便于用菲涅耳半波带法计算各级加强和减弱的位置。设狭缝AB的宽度为a (如附图10,其中把缝宽放大了约百倍),入射光波 长为人,附图10。点是缝宽的中点,OP0是AB面的法线方向。AB波阵面上大量子波发出的平 行于该方向的光线经透镜L会聚于Po点,这部分光波因相位相同而得到加强。 就AB波阵面均分为AO、BO两个波阵面而言,若从每个波带上对应的子波源 发出的子波光线到达P0点时光程差为入/2,此处的

20、光波因干涉相消成为暗点,屏 幕上出现暗条纹。如此讨论,随着 角的增大,单缝波面被分为更多个偶数波带 时,屏幕上会有另外一些暗条纹出现。 若波带数为奇数,则有一些次级子波在屏 上别的一些位置相干出现亮条纹。如波带为非整数,则有明暗之间的干涉结果。总之,当衍射光满足:BC a sink( k 1,2.)时产生暗条纹;当满足:BC asin (2k 1) /2(k 0,1,2)时产生明条纹。在使用普通单色光源的情况下(本实验使用钠灯),满足上述原理要求的实 验装置一般都需要在衍射狭缝前后各放置一个透镜。但是一种近似的方法也是可行的,就是使光源和观测屏距衍射缝都处在“远区”位置。用一个长焦距的凸透 镜

21、L使狭缝光源SP1成像于观测屏S上(如附图11),其中S与SP1的距离稍大 于四倍焦距,透镜大致在这个距离中间,在仅靠L安放一个衍射狭缝SP2,屏S上即出现夫郎和费衍射条纹。附图11设狭缝SP2与观测屏S的距离为,第k级亮条纹与衍射图样中心的距离为Xk则tgXk / b由于 角极小,因而tg sin 。又因为衍射图样中心位置不易准确测定, 所以总是量出两条同级条纹间的距离 2xk0由产生明条纹的公式可知:b2Xk (2k 1)- a由此可见,为了求得入射光波长,须测量 2xk , a和-三个量。三、实验仪器1、钠光灯(加缝或孔光栏)2、凸透镜 L:f=50mm3、二维调整架:SZ-074、单面

22、可调狭缝:SZ-225、凸透镜 L2:f=70mm6、二维调整架:SZ-077、测微目镜Le (去掉其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8、读数显微镜架:SZ-389、三维底座:SZ-0110、二维底座:SZ-0211、一维底座:SZ-0312、一维底座:SZ-03四、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缝或孔光档单缝 L2Le钠光灯| |1150 60610180120图十四五、实验步骤1、把钠灯光通过透镜聚焦到单缝上成为缝光源。再把所有器件按图十四的 顺序摆放在平台上,调至共轴。其中小孔(小 =1mm)和微测目镜之间的距离必 须保证满足远场条件。(图中数据均为参考数据)2、调节焦距为70的透镜直至能在微测目镜中看到衍射条

23、纹。如果无条纹,可去调节小孔的大小。直到找到合适的小孔为止。3、仔细调节狭缝的宽度,直到目镜视场内的中央条纹两侧各有可见度较好的3, 4条亮纹。记录单缝和微测目镜的位置,计算出两者间的距离bo4、读出狭缝宽度a,并且记录下来。六、数据处理为了便于计算波长可以设 -z, a而z二xJ2xk为两条同级条纹间的距离2k 1先对不同的次级k求出z值,求平均,再计算- -azb七、注:多孔架的8孔大小分别为:小0.10mm,小0.15mm,小0.20mm,小0.30mm,小 0.50mm,小 0.60mm,小 1.0mm,小 2.0mm。偏振光分析(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观察光的偏振现象,分析偏振光,起

24、偏,定光轴 二、实验原理(一)偏振光的基本概念光是电磁波,它的电矢量 E和磁矢量H相互垂直,且均垂直于光的传播方 向c,通常用电矢量E代表代表光的振动方向,并将电矢量 E和光的传播方向c 所构成的平面称为光振动面。在传播过程中,电矢量的振动方向始终在某一确定 方向的光称为平面偏振光或线偏振光,如附图15 (a)。光源发射的光是由大量原子或分子辐射构成的。由于大量原子或分子的热运动和辐射的随机性, 它们所 发射的光的振动面,出现在各个方面的几率是相同的。 故这种光源发射的光对外 不显现偏振的性质,称为自然光附图 15 (b)0在发光过程中,有些光的振动面 在某个特定方向上出现的几率大于其他方向,

25、 即在较长时间内电矢量在某一方向 上较强,这种的光称为部分偏振光,如图附图 15 (c)所示,还有一些光,其振 动面的取向和电矢量的大小随时间作有规律的变化,而电矢量末端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的轨迹呈椭圆或圆。这种光称为椭圆偏振光或圆偏振光。附图15 (a)附图15 (b)附图15 (c)(二)获得偏振光的常用方法将非偏振光变成偏振光的过程称为起偏, 起偏的装置称为起偏器。常用的起 偏装置主要有:1、反射起偏器(或透射起偏器)当自然光在两种媒质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时, 反射光和折射光都将成为部分 偏振光。当入射角达到某一特定值 b时,反射光成为完全偏振光,其振动面垂直于入射面(见附图16)而角

26、b就是布儒斯特角,也称为起偏振角,由布儒斯特定律得tg b 国 / A例如,当光由空气射向n=1.54的玻璃板时,b=57度若入射光以起偏振角b射到多层平行玻璃片上,经过多次反射最后透射出来的光也就接近于线偏振光,其振动面平行于人射面。由多层玻璃片组成的这种 透射起偏振器又称为玻璃片堆。见附图 17。附图182、晶体起偏器利用某些晶体的双折射现象来获得线偏振光,如尼科尔棱镜等。1、偏振片(分子型薄膜偏振片)聚乙烯醇胶膜内部含有刷状结构的炼状分子。 在胶膜被拉伸时,这些炼状分 子被拉直并平行排列在拉伸方向上,拉伸过的胶膜只允许振动取向平行于分子排 列方向(此方向称为偏振片的偏振轴)的光通过,利用

27、它可获得线偏振光,其示 意图参看图附图18。偏振片是一种常用的“起偏”元件,用它可获得截面积较 大的偏振光束(它就是本实验使用的元件)(三)偏振光的检测鉴别光的偏振光状态的过程称为检偏,它所用的装置称为检偏器。实际上,起偏器和检偏器是通用的。用于起偏的偏振片称为起偏振器,把它用于检偏就成 为检偏器了。按照马吕斯定律,强度为I0的线偏振光通过检偏器后,透射光的强度为I I 0 cos2式中 为入射光偏振方向与检偏器偏振轴之间的夹角。显然,当以光线传播方向 为轴转动检偏器时,透射光强度I将发生周期性变化。当 =0度时,透射光强度 最大;当=90度时,透射光强度最小(消失状态);当0度 90度时,透

28、射 光强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之间。因此,根据透射光强度变化的情况,可以区别光 的不同偏振状态。(四)偏振光通过波晶片时的情形1 .波晶片波晶片是从单轴晶体中切割下来的平行平面板,具表面平行于光轴。当一束单色平行自然光正入射到波晶片上时, 光在晶体内部便分解为o光与 e光。o光电矢量垂直与光轴;e光电矢量平行于光轴。而 o光和e光的传播方向 不变,仍都与表面垂直。但。光在晶体内的速度为v0,e光的为Ve即相应的折射率n0、%不同。设晶片的厚度为,则两束光通过晶体后就有位相差一(n ,)l式中人为光波在真空中的波长。2k的晶片, 2k 称为全波片;者为半波片(入/2波片); 2k 万为人/4片,上面

29、的k都是任意整数。不论全波 片,半波片或入/4片都是对一定波长而言。以下直角坐标系的选择,是以e光振动方向为横轴,o光振动方向为纵轴。 沿任意方向振动的光,正入射到波晶片的表面,其振动便按此坐标系分解为e分 量和o分量。2 .光束通过波片后偏振态的改变平行光垂直入射到波晶片后,分解为 e分量和o分量,透过晶片,二者间产 生一附加位相差(T。离开晶片时合成光波的偏振性质,决定于0及入射光的性质。(1)偏振态不变的情形(i)自然光通过波晶片,仍为自然光。因为自然光的两个正交分量之间的位相差是无规的,通过波晶片,引入一恒定的位相差小 其结果还是无规的。(ii)若入射光为线偏振光,其电矢量 E平行e轴

30、(或o轴),则任何波长 片对它都不起作用,出射光仍为原来的线偏振光。因为这时只有一个分量,谈不 上振动的合成与偏振态的改变。除上述二情形外,偏振光通过波晶片,一般其偏振情况是要改变的。(2)入/2片与偏振光(i)若入射光为线偏振光,在入/2片的前面(入射处)上分解为Ee Ae cos tEo Ao cos( t ) e =0 或冗出射光表示为LA,2.、Ee Acos( t nel)2.、Eo Acos( t nl)讨论二波的相对位相差,上式可写为Ee Ae cos tla ,2.2,、Eo Aocos( t nl nel)=Ao cos( t),出射光二正交分量的相对位相差由决定。现在0 和0这说明出射光也是线偏振光,但振动方向与入射光的不同。如入射光与晶片 光轴成 角,则出射光与光轴成-角。即线偏振光经人/2片电矢量振动方向转过 了 2角。(ii)若入射光为椭圆偏振光,作类似的分析可知,半波片既改变椭圆偏振 光长(短)轴的取向,也改变椭圆偏振光(圆偏振光)的旋转方向。(3)入/4片与偏振光(i)入射光为线偏振光Ee Ae cos tEo Ao cos( t ) e =0 或冗则出射光为Ee Ae cos t则出射光为Eo Ao cos( tEe A cos tEo Acos( t),),此式代表一正椭圆偏振光对应于右旋, 2一对应于左旋O2当Ae Ao时,出射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