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式建筑论文:嘉应观建筑特征研讨-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_第1页
官式建筑论文:嘉应观建筑特征研讨-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_第2页
官式建筑论文:嘉应观建筑特征研讨-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_第3页
官式建筑论文:嘉应观建筑特征研讨-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官式建筑论文:嘉应观建筑特征研讨-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官式建筑论文:嘉应观的建筑特征研讨-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嘉应观山门构件数据分析 山门是嘉应观建筑群体的开端,也是建筑序列的开头。山门明间面阔370m,东西次间面阔为 3585m,通面阔为 10870m,通进深 5540m,梁架为五架梁抬梁式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前后檐檐柱柱高为 4750m,斗拱高:07m;五踩重昂斗拱的斗口为 60mm,屋顶部掩盖蓝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珑别致。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笔调明朗,颜色艳丽。门前

2、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 手书圣旨。 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总结的清工程工部做法的做法和数据,其用材的比例规定:柱高(到挑檐檩下皮)与柱径的比例为:335,山门檐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235;则例中五架梁的高厚比:756,山门五架梁高厚比为:2117;则例中三架梁的高厚比:23,山门三架梁高厚比为:11;则例 额枋高厚比:54,山门大额枋的高厚比为:1710;则例中平板枋宽高比:352,山门平板枋高厚比为:3124; 则例中脊檩直径为:4 斗口45 斗口,山门脊檩直径为:45 斗口;则例中随脊檩垫板宽厚比为:41,山门随脊檩垫板的宽厚比:52(见表 1)。则例

3、中随脊檩枋高厚比为 121,山门随脊檩枋的高厚比为:2113;则例中上金檩直径:4 斗口45 斗口,山门金檩直径为:45斗口;则例中随上金垫板宽厚比:41,山门随上金檩垫板宽厚比为:2113;则例中随下金檩枋宽厚比:121,山门随金檩枋的宽厚比约:141;则例中下金檩直径:4 斗口45 斗口,则例中挑檐檩为 3 斗口,山门挑檐檩约为 3 斗口。表 1 中数据表明:山门的檐柱径偏小,金柱无法测量到,在此就不做比较,和清则例中的尺寸相比偏大的构件有:五架梁金檩枋、大额枋、金檩垫板,较清则例中尺寸较小的有:檐柱、三架梁、脊檩枋、平板枋、脊檩垫板。完全符合清则例中尺寸的规定的有:脊檩、金檩、正心檩、挑

4、檐檩。由此可以看出嘉应观山门的用材的不规章性。 屋面檐步架的举折为 0567,脊步架的举折为 0673,清代"官式'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清式建筑的檐步(廊步)一般定为"五举拿头',山门的檐步架介于五五举和六举之间,脊步架介于六五举和七举之间,远远小于九举,屋面曲线缓而美丽(见表2)。 嘉应观 殿构件分析 殿位于嘉应观的其次进院落,也是整个寺观建筑的.部分, 殿面阔七间,明间面阔:420m;次间面阔:388m,稍间面阔:324m。通进深:1042m。斗拱通高:0845m;檐柱高(到挑檐檩下皮):5665m,梁架为七架抬梁式梁重檐歇山(见

5、图 1图 3)。 依据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总结的清工程工部做法的做法和数据,其用材的比例规定:柱高(到挑檐檩下皮)与柱径的比例为:335, 殿檐柱高与柱径的比例约为 229;则例中七架梁高厚比为:847, 殿七架梁高厚比为:2823;则例中五架梁的高厚比756, 殿五架梁高厚比为:2318;则例中三架梁的高厚比:23, 殿三架梁高厚比为:78;则例 额枋高厚比:54, 殿大额枋高厚比为:4332;则例中平板枋宽高比:352, 殿平板枋高厚比为:53;则例中脊檩直径为:4 斗口45 斗口, 殿脊檩直径 45 斗口;则例中随脊檩垫板宽厚比为:41, 殿随脊檩垫板的宽厚比为:83;则例中随脊檩枋

6、高厚比为 121, 殿随脊檩枋的高厚比:54;则例中上金檩直径:4 斗口45 斗口, 殿上金檩直径为:40 斗口;则例中随上金垫板宽厚比:41, 殿随上金檩垫板宽厚比约:31;则例中随上金檩枋宽厚比:121;则例中下金檩直径:4 斗口45 斗口, 殿下金檩直径约为:38 斗口;则例中随下金檩垫板宽厚比:41, 殿随下金檩垫板宽厚比:113;则例中随下金檩枋宽厚比:121, 殿随下金檩枋的宽厚比为:1713;则例中挑檐檩为 3 斗口, 殿挑檐檩约为 3斗口。表3中数据表明 殿构件与清"官式'相比较小的构件除了脊檩、 上金檩、正心檩、挑檐檩几个檩构件符合清"官式'

7、;做法外,其余构件都要小于清"官式'的做法的。 屋面的举折檐步为:0555,金步为:0678,脊步为:0858,清代"官式'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清式建筑的檐步(廊步)一般为"五举拿头'。 殿的屋面举折很接近"官式',屋面曲线缓而美丽(见表 4)。 结语 依据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武陟嘉应观山门和 殿两座建筑构件的尺寸等于清工部工程做法的规定有:山门脊檩、金檩的直径和 殿的脊檩、上金檩直径是严格遵循工部工程做法的。与工部工程做法的尺寸相差相对较大的有:随脊檩垫板宽厚比为:41;山门随脊檩垫板的宽厚比:5

8、4;随脊檩枋高厚比为 121;山门随脊檩枋的高厚比为:2113,其余的结构构件尺寸或略大于或略小于工部工程做法的尺寸。 构件本身的尺寸: 殿构件与清"官式'相比较小的构件除了脊檩、上金檩、正心檩、挑檐檩几个檩构件符合清"官式'做法外,其余构件都要小于清"官式'的做法的。山门的檐柱径偏小,金柱无法测量到,在此就不做比较,和清则例中的尺寸相比偏大的构件有:五架梁金檩枋、 大额枋、金檩垫板,较则例中尺寸较小的有:檐柱、三架梁、脊檩枋、平板枋、脊檩垫板。完全符合清则例中尺寸的规定的有:脊檩、金檩、正心檩、挑檐檩。由此可以看出嘉应观 殿的用材的不规章性。 屋面曲线山门的檐步架介于五五举和六举之间,脊步架介于六五举和七举之间,远远小于九举,而 殿的屋面举折很接近"官式',但屋面曲线处理的却线缓而美丽,造成这样的缘由有:1)结构木构件由于年久受潮等缘由导致构件变形,在测量的过程中有失误致使尺寸有变化。2)即使是统一思想指导的"官式'建筑,在地方的传承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多元性和地方性的各种可能。在同一座建筑中斗拱的高度与檐柱高比在各个时期由于斗拱结构受力的退化而变化的。嘉应观山门的斗拱与檐柱的比约为 16%, 殿的斗拱高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