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超前探测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第一节 概 述一、地质雷达的特点及其应用现状地质雷达(GroundPenetratin眠ada简称GPR)是利用无线电波检测地下介质分 布和对不可见目标体或地下界面进行扫描,以确定其内部结构形态和位置的电磁技术。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经常遇到复杂的地质结构,尤其是隧道穿过采空区、断层破 碎带、岩溶地区以及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地段。若事先未能探清这些不良的地质状况, 施工时往往会造成塌方、涌水或煤与瓦斯突出等事故。为了防止这些事故的发生,应 用非接触式或无损伤地质雷达探测隧道工作面前方不良地质构造,准确预测隧道工作 面前方规定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总是以便为隧
2、道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和指 导施工,并根据超前预测的成果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与可行性建议,从而使隧道工程 施工安全、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超前探测地质雷达经过不断研究已发展到单点探测和连续实时自动成图,国外的 探测地质雷达均为单脉冲雷达,其特点是发射信号为高压窄脉冲,工作频率为 501000MHz分辨率高,但设备不易满足要求地下工程防爆要求,由于地层对电磁 波的衰减随工作频率的升高而增大,低频段多用于探测衰减较大的目标或远距离目标, 而高频率多用于衰减小的地层中的探测,浅部或表面探测,由于中间频段既有较大的 探测距离又兼顾了分辩率,所以多用于普查勘探,而高频段和低频段仪器多用于详查, 精查勘探或针对
3、性强的探测。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无损伤探测手段,地质雷达是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原理,对地 质构造进行准确定位和正确的分析判断,由于其分辩率高,无损伤,探测和数据处理 速度快,机动灵活,操作简便,抗干扰能力强,可对隧道一定范围内进行全方位探测, 无需钻孔探测等辅助工程减轻了以往打钻孔探测隧道工作面前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状况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探测时间上缩短了借用隧道开挖工作面的时间,提高 了探测工效,是一种快、好、省的超前探测方法。二、探测设备目前投入现场探测的雷达多为脉冲时域类型和要有加拿大探头及软件公司(SSI) 的pulseEKKO系列;美国地球物理探测设备公司(GSS)的SIR系列;日本
4、应用地 质株式会社(OYO公司)的GEORADAR系列;瑞典地质公司(SGAB)的RAMAC 钻孔雷达系统其中工作频率范围 10MHz1GHz时窗为02000ns探测深度为 4080m分辩率达几厘米,浓度符合率小于±5cm,并且只有可程序高次叠加和多波 形处理等信号恢复技术则当前先进的地球勘探手段之一。我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针对我国煤矿井下的特点,在研制脉冲调制式矿 井防爆地质雷达时,既考虑到大探距又兼顾了高分辨率,开发出了系列产品。尤其是 KDL-3型、KDL-4型矿井防爆地质雷达成功地应用于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地带以及其它 地质灾害的探测。该设备由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发射机、接
5、收机、采样器、笔记本 微机以及系统专用软件等集成,它们的功能分别是:( 1)发射天线:是将发射机产生的高频电磁波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定向发射电磁 波。( 2)接收天线:是将由被测目标体反射回的电磁波由接收天线接收后输入接收机。 ( 3)发射机:其功能是产生所需功率电平的高频电磁波。( 4)接收机:其功能是接收微弱的目标信号,并将信号放大到可以使用的电平。( 5)采样器及笔记本微机:通过接收机放大,滤波处理后的反射波经采样器数字 化后由笔记本微机收集并记录,可以方便地实现连续采集和连续记录。KDL-3型矿井防爆地质雷达探测距离为60m,分辨率达0.3m,该系统已用于国内 15个矿务局 12座公路、
6、铁路隧道 5个市政工程 进行了工程地质、煤与瓦斯突出 区域的地质构造以及隧道病害区段等有效的探测。在隧道施工过程中 使用地质需达探测隧道工作面前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赋 存状态 代替了在工作面打钻孔向前探测 或在钻探难以实施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或在不允许打钻的情况下 采用地质雷达超前探测可提供探测地段大量的技术资料。 作为隧道设计、安全施工以及为采取技术措施决策、提供依据。三、隧道开挖面超前探测的主要内容在隧道施工过程中 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 为了防止在正常施工下避免工作 面开挖出现不测事故(诸如出现断层 破碎带、采空区、溶洞、含水集水区、高应力 地带以及其它不良地质现象等)。可以采用地质雷
7、达超前探测 以便了解隧道工作面前 方的地质状况与水文地质条件 预测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 做到有针对性的施工。 使用地质雷达超前探测可以预测工作面前方以下一些内容:1断层构造及断层破碎带 2煤层、瓦斯、天然气、硫化氢气赋存条件及采空区状况 3岩溶、空洞、裂隙及其规模和充填情况4地下水赋存状态及可得突水、涌水的位置以及水量的大小; 5软弱围岩及不同类别围岩的界面6其它不良地质情况根据地质雷达超前探测可分析判断隧道工作面前方有无以上情况或现象存在,从 而结合探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做到有针对性的施工。四、探测原理及地质雷达方程1探测原理地质雷达是采用甚高频一一超高频电磁波检测地下介质的地质特
8、征,不同岩性分 布和对不可见目标或地下界面进行扫描,以确定其内部结构形态或位置的电磁波技术。 其探测原理是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和波形将随所通过介 质的电性差异及集合形态而变化。从各个不同深度返回的反射波与直达波被接收天线 所接收,经过接收机放大、滤波等处理并经采样器数字化后输入微机进行处理,取反 射波往返路程时间之半再兼以相应介质的电磁波传播速度便得出目标距离,再通过综 合分析判断目标性质。因此,应用地质雷达可以探测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地质和水 文地质状况。2地质雷达方程预测目标性质的判定,即目标识别技术是地质雷达探测方法的主要内容,在判定 方法上,主要是根据波的形状、
9、电压幅值及其在横向和纵向上的衰减变化,结合地质 原理进行判定。影响波形、电压的主要因素是仪器性能、地下介质和目标界面特性,根据有关文献,对空雷达方程为:PrRG4 RQ4 R2Ar(7-1)对于偶极天线,因ArGu213且由收发天线的互易性则RtG2QU 264 3R4 f2式中:R接收机接收到的功率 WR发射机发射功率 WR天线到目标体的距离 mAr天线有效面积 m2G天线增益 dBQ目标体的截面积 m2入一一雷达波长 m f雷达中心频率 Hz u雷达波速 m/s在(7-1)式中,第一项因子表示距离为R处的功率密度,它与目标截面积Q的 乘积表示距离为R处,截面积为Q的目标所截获的反射能量;第
10、一个因子与第二个因 子的乘积表示从该目标以球面扩散形式反射到接收天线的总功率;上述三个因子的乘 积则为接收天线所截获的能量另外,从(7-2)式中还可以看出,在计算接收功率时,除了考虑到仪器性能外, 没有考虑介面的反射特性和介质电压幅值的衰减,所以(7-2)式显然不能用来描述地 质雷达的确切的接收功率。对于空气一般被看作是一种均一介质,而地层是一种高损耗的非均一导电介质。 这种高损耗表现在电磁波能量随距高呈指数衰减,由于非均一性的介面存在,至使界 面两侧不同物理特性的介质组合便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界面。令V为界面功率反射系数,a为电场衰减系数,由于电场随距离的往返衰减为e-“R,而功率又与电场呈平方
11、关系,因此,由7-2)式可导出地质雷达方程为(7-3)RG2QU2V 4Re64 3R4f2 e五、主要影响因素1界面(目标)的电磁特性地下界面的特性直接影响着电磁波的反射,而界面特性包括电磁特性和形状特性。 能够反映界面电磁特性的物理量是反射系数。由于功率反射系数V电场强反射系数L是平方关系即V=L2(7-4)对于地下只有一个界面的情形,可导出其电场反射系数为L Z1(7-5)Z2 乙式中:Zi第一层介质的波阻抗 Q Z2第二层介质的波阻抗Q而介质的波阻抗Z(7-6)V j q式中:3角频率(T介质导电率£介电常数 卩介质磁导率与地下有多个界面,求解某一界面的反射系数时要考虑到其它
12、各个界面对该界面的影响,故情况较为复杂。对于地下有三层介质的情况则第一个界面的电场反射系数Li应为(7-7)(Z2Z3XZ3Zi)(Z3Z2XZ2Zi)exp(zjk2h2 cos 2)Li(Z2Zi)(Z3Z2)(Z2Zi)(Z3Z2)exp(zjk2h2 cos 2)式中K2第二层介质的传播常数h2第二层介质的厚度m9 2第二层介质的折射角Z1、Z2、Z3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层介质的波阻抗 Q从(7-6)式及(7-7)式可以看出,界面两侧介质的波阻抗差异越大,反射越强。而 波阻抗的差异体现在电导率6、磁导率u和介电常数&的差异上。对于沉积岩一般为 非强磁性岩石,卩=12.57X1
13、O7H/m,其值变化不大,而变化最大的介电常数&和介质 的电导率6。因此,可以认为反射系统主要取决于界面两侧的介质常数初导电率的差 异,如果这种差异越大,那么反射就越强。被测目标的界面形状、尺寸和产状也直接影响到回波的幅值和形状,例如处于一 种理想产状的平整断层面的波形一般比较尖细;含水裂隙带式断层破碎带的波形稍宽 一些;陷落柱的波形钝而宽缓,边缘往往不规则。这是因为平整的界面能够集中反射 能量,而隔落柱则不同,它除了因外形不规则形成漫反射而产生时间延迟外,也往往 因其内部不完全充填而形成反射,波形紧迭其后,反映在回波上有一定的持续宽度和 不规则。因此,可根据波形特征结合其它的处理解释
14、方法来判别反射因素。2高频电磁参数的影响因素地下介质高频电磁参数是指介电常数£、6数值的大小,一是由介质自身性质决 定的,二是受赋存的外部环境影响而变化的,根据国内外多个有代表性的煤样测试情 况来看,在雷达频率为160Hz时,煤的相对介电常数变化不大,一般在2.33.6的范 围内,其中烟煤为 2.53.0;而岩层的介电常数一般为3.09.0,个别的可达40,较煤 的变化稍大些,水的介电常数为81。煤的电导常从1.4" 1029.09X10-4s/m,而岩石 由于自身的性质和赋存环境的差异,其电导率变化较大,可从10-10-量级,石墨可 达 104106 量级。介电常数可随工
15、作频率的升高而降低,在超高频段趋于稳定;随地层含水量的增 加而增大,但在含水量超过 5%后增加趋于缓慢,而且在高温高压下不发生变化,地 层对电磁波的衰减也急剧增大。导电率随工作频率升高而升高,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另外地层的电导率还具有 各异性,如在160MHz时,沿煤层层面传播的电导率是垂直于煤层层面传播的2倍左 右。这是因为电磁波平行于层面传播时可视作电阻的并联,穿层时可视为串联。综上所述,地下非均一介质由于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明显差异而构成了电磁波反 射界面,如含水层、围岩、空洞、陷落柱、断层面以及煤层顶底板等都是良好的反射 界面。第二节 探测方法应用地质雷达超前探测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
16、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煤层与瓦 斯等情况的具体探测方法可根据以下原则设计。一、探测方案设计1探测点位的布置原则公路隧道掘进高度有812m掘进宽度也在1015m左右,掘进断面积多在100ni 左右,施工时一般要求探测隧道开挖面前方及其周边(隧道顶部、底板及左右两端) 10m范围内的地质状况,含水情况以及煤层与瓦斯的赋存条件,因此,探测点位的设 置应遵循以下布置原则:(1)由于隧道开挖断面高度较大,因此探测时应在隧道断面内分设上、中、下三 层探测线,每层测量多少以及测点位置与分布,应根据隧道密度及地质构造的复杂程 度确定。(2)每一探测层间距和层内测点的距离,应根据开挖面岩性而定,一般约在24m 之间
17、。(3)为了探测隧道周边10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为此在靠近隧道边缘的测点, 除了探测正前方的岩性外,还应向外偏斜,而测点除了水平探测处还应上仰、下俯、 向左偏斜和向右偏斜,以便准确测定隧道前方及周边10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4)在满足超前探测的前提下,为了节省探测时间、简化探测施工程序,应根据 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调整探测点数和点位,在地质情况不太复杂的一般地段,可简 化为79个测点,即上层测线段13个测点,中、下层各设3个测点。地质情况简单 时,上层只做中间的测点,两边的测点可省去;在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时,须加密布点 探测。根据以上原则,结合隧道工作面前方的具体情况以及探测目的与要求作出具体的
18、 探测设计,以便实施。2地质雷达超前探测的布置方式地质雷达的探测布置比较灵活,根据隧道工作面前方的地质条件,岩层的赋存状 况以及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布置一些测点、测线或网格,在测线、网格上的点距可根 据工程所要求的精度选定一般为24m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灵活改变。应用地 质雷达可在隧道开挖工作面内的任意方向探测。对同一目标可以改变方位角、仰角、 底角进行探测,总之以能达到隧道周围左右、上下 10m范围内的探测为准。至于具体布置方式请参阅图7-3实例。二、操作方式在隧道内紧跟掘进工作面借助高空作业台,搭设作业平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可分导布点,安置设备,为不使探测设备上下移动频繁,应先后依次
19、进行上、中、下 三个水平的探测工作。地质雷达探测操作可分为变参数探测和固定参数探测两种操作方式。在隧道工作 面向前方探测时可以采用变参数探测或固定参数探测,为了便于应用波形法解释和使 用横向衰减对比法解释,也可同时采用这两种方式探测。每次地质雷达现场探测完成后,为了及时反馈有关探测信息,为工程技术决策提 供依据以便指导施工。探测资料经处理解释后于24h内提交探测报告。报告中应主要 包括有关探测隧道地质雷达超前探测成果表,隧道纵横剖面图各一张。成果表中的主 要内容应有探测点位编号、里程、探测日期、探测点布置方位、方向及其描述,工程 地质特征(围岩类别、有无溶洞、地下水、瓦斯、断层破碎带等及其危害
20、程度),以及 对探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措施与建议。至于图件在一般情况下只提供隧道纵横剖 面图各一张即可,但在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应适当增加。以便进一步精确控制地质构造 的空间形态。探测资料的地质解释须在认真分析现有地质资料和实际地质调查的基础与结合施 工地质实际情况进行,探测报告要求结论明确,定性准确,同时也应有定量评估。三、地质构造识别技术地质雷达图像的解释基础是研究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因此主要是通过找寻反射界 面来判断以便得出目标体的几何形状和物理特征,因而介质的电性差异和物性差异是 使用地质雷达判断目标物的形态和物性状态的主要依据,于是有关地质构造是识别技 术可以应用以下解释方法。1地质解释
21、原则(1)在一定的地质背景下,根据地质雷达波形进行地质解释,即根据隧道前方的 地质地层的分布状况,大的地质构造发育情况,首先解释出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分界 面及地层厚度,找到已知目标,如断层等所对应的波形及其所代表的实际准确位置, 以已知目标所对应的波形及其实际的位置为准,然后对此其它波形进行地质解释。(2)为了使图像的解释准确,采用从已知到未知进行对比分析,即首先对已知地 质体如地层分界面、断层、溶槽及其充水性进行探测,分析其波形特点和规律,然后 对未知地段进行探测和解释,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使定性判 别的准确从而提高可靠程度。2地质解释方法采用地质雷达超前探测有关地质状况的解释可
22、用波形解释法、横向衰减对比处理 解释法和组合法。(1)波形解释法根据地下甚高频超高频电磁波的反射原理,不同地质目标其反射回波在波形 形状、宽度、幅度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差异。因此,可根据波形特征解释隧道 前方的地质构造及其充分性等,如平稳的断层面波形一般比较尖细,含水裂隙带或断 层破碎带的波形稍宽,溶洞的波形钝而宽缓,边缘往往不规则。(2)横向衰减对比处理解释法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当电磁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要同时发生两种物理 现象,即反射和透射,设总的发射能量为1,那么,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之和应等于1, 即V+W=1(7-8)式中V反射系数W透射系数而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均与界面两侧介
23、质的电性有关。(7-8)式说明,在地下传播的雷达波,当遇到地质异常或地质变化时,一部分能 量被反射,形成明显的反射波,另一部分继续向前传播,形成所谓的透射波。从理论 上讲透射波当再遇到二次界面产生反射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比没有经过一 次界面反射的探测点上的反射能量明显减弱。但有时往往因该界面以上的地层变化大 而使解释变得复杂化,特别是当测点很多时,工作量极大,且检查核对原始数据时, 频频翻阅原始资料,既费时又困难。因此,解释时还应该关注第一目标反射层之下所 形成反射波的特征来解释第一反射层,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各探测点上, 第一反射层之下,在相同或相近的距离上,若第一反射层的特
24、性相同,则第二反射层 的反射特征主要取决于第二个界面特性;反之若在某些测点上第一个反射目标存在, 而在另一些测点存在,即可根据第二反射界面的特征来解释第一反射目标。简言之, 第一反射界面的反射主要取决于第一界面的特性,第二界面的反射与第一界面有一定 的关系,例如在第一测点上第一界面存在,第二界面也存在,而在第二测点上第一界 面不存在,第二界面存在,那么根据上式在第一测点上第二界面的反射波幅度应明显 低于第二个测点的幅值。在各测线的剖面上将这些时间相同或相近的各测点的反射法 幅值输入到计算机在横向上构成长长的曲线,称为衰减曲线,在衰减曲线上形成了上 下起跳的尖峰和拐点,构成横向对比,而寻找的目标
25、层应该是时间上在先的反射波较 强,其后的反射波较弱的地点。如图7-1所示,为目标判别简易曲线。目标反射时衰减曲线下一界面反射波横向对比曲线图7-1目标判别简易曲线(3) 组合法在地质背景较为复杂或解释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同时使用上述两种解释方法,既 方便又提高准确度。第三节 华蓥山隧道地质雷达超前探测不良地质构造的应用一、隧道概况广渝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全长4700m左线西起广安天池ZK32+693.05m东至 邻水ZK37+399m 实际长度4705.95m右线西起YK32+700" 东至YK37+384m 实际长度4684m,左右线间距为40m,隧道方向西口为127°,东口
26、为307°,是目 前国内在建最长的大断面双车道公路隧道。二、地质构造、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隧道方向基本垂直地导走向和龙王洞大背斜轴向该背斜西翼较陡倾角为5076, 东翼较缓,倾角为3845,倾向西翼为290 310,东翼为110 130°,很明显 地呈不对称的背斜构造,其构造受北西一一南东水平挤压力而形成,其主应力方向为 110,在此构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级压性构造形迹是不对称的大背斜即龙王洞大 背斜,F1仰天窝逆断层和F2断层。而与背斜轴垂直的张性正断层和与背斜轴平行的次 一级张性断裂以及F1、F2断层都是形成岩溶地下暗河通道的前提条件。很显然隧道地 址内不仅地质构造复杂,
27、相应的岩溶也相当发育。如图7-2所示。剖面图图7-2华蓥山构造纲要图压性结构面:背斜F1、F2、逆断层、层间滑动面(形成溶槽)扭性结构面:不发育张性结构面:垂直背斜的张节理裂隙;背斜形成后期;平等背斜次一级张性节理裂隙隧址内最老的地层为志留系中统黄龙组(S2h)泥岩、页岩、石炭系中统黄龙组 (C2H)角砾岩、白云岩。二迭系下统P1L)栖霞灰岩,茅口灰岩。二迭系中统龙潭 组煤系地段,底部第一段含煤层,煤厚2.97m长兴组灰岩岩溶发育。三迭系下统飞 仙关组(Tif)大部由灰岩,泥岩组成,嘉陵江灰岩岩溶发育。从岩性组成来看,背斜 西翼灰岩长度为1695m东翼为1895m合计3590m占隧道总长度的7
28、6%,由于大 部分灰岩属 IIIV 类围岩,所以稳定性较好是其有利的一面,不利的是灰岩内岩溶水 发育,特别是西翼构造区占总长的36%,在防治水方面需投入很大的工作。至于水文地质方面,一般说来顺岩层走向水力联系很好,倾向方向仅限于本单元 内部构造裂隙以溶洞形式联通。在F2断层附近是隧址内最复杂、水位最高的地段。茅 口灰岩与栖霞灰岩分界面既是岩溶发育段又是天然气和硫化氢有害气体相对富集地 段,也是施工难度最大的地段。此外隧道施工时当穿煤时有瓦斯释放问题,以及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的高应力区, 易造成岩爆和塌方问题。华蓥山隧道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发育,龙王洞背斜两翼均穿过龙 潭组高瓦斯突出煤
29、层,茅口灰岩与栖霞灰岩分界上下各50m及石炭系中统黄龙组赋存 有天然气的硫化氢有害气体,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高应力地带易产生岩爆造成塌方事 故,因此隧址内既有水、瓦斯、天然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又有高应力地段的岩爆、 塌方以及油气溢出等地质灾害与隐患。为了施工安全,业主决定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重庆分院承担全隧道地质雷达的探测工作,现将有关探测情况介绍如下。三、华蓥山隧道地质雷达探测点的布置隧道断面形状为曲墙拱形,隧道开挖宽度为12。4M,开挖高度为。根据工程 施工要求,在隧道前方及其周边 进行有关探测,因此,在正前方将要开挖的隧道应 控制范围为 。为此,将断面分为三个水平放置探测点位。上层水平测
30、线距拱顶3.3m,测线上设三个测点,从左向右分别为Hi、H2和H3, H2位于隧道中线上,测点间距为2.5m,每个测点采用4个基本探测角,即水平(垂直 于开挖面)、仰角20°、仰角50°和俯角10°, Hi又向左水平偏斜20°、50°, H3 又向右水平偏斜20°、 50°,上层共计16个探测方位。中层水平测线距上层水平测线3.0m测线上设五个测点,从左至右分别为M1、 M2、M3、M4和M5, M3位于隧道中线上,测点间距为2.5m,每个测点采用2个基本 探测角,即水平(垂直于开挖面)和俯角10°, M1又向左水
31、平偏斜20°、50°, M5 又向右水平偏斜20° 、 50° ,上层共计14个探测方位。下层水平测线距中层水平测线4.0m距隧道底板为0.5m,测线上设五个测点,从 左至右分别为L1、L2、L3、L4和L5, L3位于隧道中线上,测点间距为2.5m,每个测 点采用2个基本探测角,即水平(垂直于开挖面)和俯角20° M1又向左水平偏斜 20°、50°, L5又向右水平偏斜20°、50°,下层共计14个探测方位。这样上、中、下三层共计布置44个探测方位,因而构成了隧道前方、上方、中间、 下方三个水平纵剖面和
32、五个垂直纵剖面图,如图7-3 (a、b、c)所示,从而达到了未开挖隧道前方,隧道周边10m的控制范围OLB(24 inA四、地质雷达探测成果从1997年 3月至1999年 10月华蓥山隧道中应用地质雷达在西口左线先后探测 37次,探测长度2041.95m右线也探测37次,探测长度2211m在东口左线先后探 测43次,探测长度2664m左线探测39次,探测长度2145m整个华蓥山隧道探测总 长度累计达9366.95m现就几个典型探测事例介绍如下:1. 在东口左线ZK37+187处,先后两次出现特大黄泥水涌出。事故发生前用地 质雷达进行了超前探测, 根据探测结果, 当即预报在掘进工作面前方 21.
33、822.3m(ZK37+186.2为溶槽,顺层发育,联通性好,溶槽内充满黄泥水,水来源 于北方,且压力较大。当隧道开挖至ZK37+187位置时,在开挖工作面下部掏槽眼爆 破后出现直径0.3m的溶洞,涌出黄泥3000m3且压力较大,用地质雷达再次探测发 现其形态为上宽下窄的溶槽,建议在拱顶以上不能封堵,应再次爆破揭开以便将泥水 排掉,第二次爆破后,又排出泥砂2500m左右,从而使开挖施工顺利通过。2. 在西口右线YK34+291处为大逆断层F1,原设计资料提供F1断层破碎带约宽 38m根据地质雷达超前探测结果发现,F1断层包括影响带仅有67m而且岩层不破 碎,因而施工时放弃了原设计过F1断层采用管棚加强支撑的方案,节约了大量的资金。3. 在东口左线ZK36+06ZK36+101段用地质雷达超前探测后预报此段在施工时 有可能产生岩爆。由于该地层为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高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