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共3页)_第1页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共3页)_第2页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共3页)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林莉 最近,我们数学组组织我们认真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

2、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时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2,确立教师新的职责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

3、,教师的职责是吧传递知识的过程变成激励鼓舞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精心进行叫蹙额设计,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建立以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方法,同学生一起去增长知识,寻找真理。3,体现课堂教学的互动与生成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双方已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4、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

5、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有评价才有认识,有认识才能明是非、明得失。正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把评价和考试等同起来,认为评价就是指各种量化考试,对学生平时学习全过程的评价重视不够。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必须用好的评价手段,给予学生自信与

6、快乐,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一)、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

7、、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二)、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

8、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三)、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与代数”的内容目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数与代数”教学目的与内容相比较,更突出以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感

9、”的核心。明显地体现出:(1)、意义理解情境化;(2)、数学建模具体化;(3)、规律探求自主化;(4)、运算要求简约化;(5)、内容呈现多样化。根据以上特点,我明确在实际的“数与代数”内容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好以下方面:在情境中理解新课程强调运算概念的建立,需要时间充分和情境丰富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就会充满好奇、充满兴趣,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

10、的。”教学中如果将静止的教学内容呈现成动态化,将理性的知识情趣化展开教学,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得以充分体现。例如:教学十几减九时,创设小猴老板卖桃的情境,学生就会兴趣百倍地参与到探究十几减九的口算方法中,并在情境图中通过操作理解掌握口算的方法。这样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数与代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数与代数”的知识。在活动过程中探求。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

11、学,数与代数中有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掌握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计算能力。在应用中发展。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并初步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所在。在数学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做到两个“加强”:1.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创设学生数学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练习中再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意识的学,有意识的用,实践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2.是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来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教给学生估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