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古栈道遗址新探_第1页
宁河古栈道遗址新探_第2页
宁河古栈道遗址新探_第3页
宁河古栈道遗址新探_第4页
宁河古栈道遗址新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宁河古栈道遗址新探(1)    摘 要:大宁河古栈道遗址,按其主要功能,可以宁厂古镇后溪河口作为分界,划为北上段和南下段。经实地考察并结合有关历史考古资料分析可知,北上段古栈道主要是运盐通道,而南下段则是供架设枧竹管道输送宝源山麓天然盐泉至巫山大昌坝及巫山城郊等处煮盐的输卤栈道。从对栈道南北两段石孔的实际测量及相关比较,可进一步了解古人凿孔架设不同功用栈道的工艺差异。关键词:栈道遗址 北上段 南下段 枧竹管道 输卤宁河即大宁河,古称盐水、巫溪水、昌江,自宋代置大宁监后始称大宁河,系长江三峡流域北岸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巫溪县境内的高楼乡新田坝与和平乡大、小

2、龙洞两个地方,前者为龙潭河,后者为汤家坝河。两河皆自西向东,顺山势流至中梁乡龙头嘴,汇合后称西溪河,再东流至两河口,与东溪河汇合后始称大宁河。东溪河,位于巫溪县白鹿区境内,发源于高竹乡龙竹坝李子垭口东侧,沿猫儿背山脉北麓东流至徐家坝转而南下,穿七蟒峡、荆竹峡至两河口与西溪河汇合,全长59.9公里。东、西二溪汇合后之大宁河,转而南流,经县城出庙峡,进入巫山县境内,过水口、大昌,穿滴翠峡、巴雾峡、龙门峡后汇入长江。从源头至河口,大宁河全长202公里,流域面积4180.87平方公里。其中,巫溪县境内主河道长29.5公里,天然落差54米,平均比降1.83,多年平均流量每秒65.24立方米。巫山县境内主

3、河道长54.9公里,天然落差90.7米,平均比降1.6,多年平均流量每秒98.4立方米。在大宁河沿岸的峭崖绝壁上,凿有古栈道的方形石孔,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实属罕见。据巫溪县志载:“南下段从宁厂起,沿大宁河右岸南下,至巫山龙门峡口,全程旧称270里,岩壁上现存架木石孔6800余个。”1另据巫山县志载:“自龙门峡起沿大宁河西岸绝壁北上,均匀排列石方孔,一般距水面20米左右至大宁盐厂共有6888个。”2最难得的是,巫山县原旅游局长龚源鼎先生,曾于2000年4月20日,亲自带领几个年轻人进行了实地考察,一孔一孔地数,一段一段地查,获得了“从龙门峡口至涂家坝50公里长的小三峡,共有栈道孔4288个,

4、占大宁河古栈道孔6888个的62.3%”3的准确数字。巫山境内的河道约占大宁河主河道全长的三分之二,所以,上面的三组数字是基本吻合的,如果再把北上段的石孔数字加上,石孔总数当在10000个以上。至于栈道建于何时、是何功能,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它与宁厂镇的盐业有关,然皆语焉不详,致使不少人仍心存怀疑。本文将从实地考察结果、并结合有关输卤工艺及历史、考古资料等方面着手,剖析它与巫溪、巫山盐业的关系,为进一步揭开这个千年谜底作一些新的探索。首先从古栈道的起点说起。考察发现,古栈道的起点就在千年盐业古镇宁厂镇(旧时称大宁场)。宁厂古镇位于巫溪县城北15公里处的大宁河支流后溪河下游,距大宁河不到

5、两公里,白鹿盐井就在北岸的宝源山麓。而这里所说的“白鹿盐井”,其实乃是指始于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年994年)大宁监官雷说所建之“龙池”,涌流不绝的天然盐泉即由山麓岩洞流入龙池之中。龙池高于河面7米左右,而古栈道起点第一孔就在“白鹿盐井”附近。现因井前修建了公路,挡土堡坎遮住了井前原有地貌,改变了部份地貌特征,尽管这样,现在见到的距“白鹿盐井”最近的石孔,也只有60米左右(见图一)。我们且将它视为起点第一孔。从照片上看,第一孔的下游方,有上下左右一大片石孔,很显然,这是分送卤水的地方,在此将卤水分送至厂区及厂外各地,这说明古栈道的起点确实在大宁盐场。既然起点在大宁盐场,就证明古栈道与宁场的盐

6、业直接有关。说它有关,主要是指与运盐和引卤有关。纵观栈道全程,它以大宁盐场为源头,从宁厂古镇起,至后溪河口转而进大宁河后,分别沿大宁河南下、北上,分成南北两段。细考之,南北两段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南下段由宁厂镇至巫山县的龙门峡口,栈道石孔位置的水平和间距排列十分整齐,石孔的形状和大小也非常统一,而北上段则大不一样。北上段从宁厂古镇沿大宁河北上,转西溪河及主要支流东溪河而西进,至湖北竹溪县羊角洞、陕西镇平县大河乡母猪洞和小榆河、重庆城口县东安乡亢河一带,栈道连接山路,纵横交错,不下千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栈道网。与南下段不同的是,栈道石孔的排列有高有低、孔距或远或近、孔径若大若小、孔眼亦浅亦深,与

7、南下段石孔的整齐划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们在考察古栈道遗址现场时,发现古栈道遗址在两河口处(即西溪河与东溪河的交汇处)即一分为二。于是,我们先走东溪河。在东溪河荆竹峡中一处叫风大笼的地方,在其西岸的陡崖上,有上下三排各自独立的栈道孔(见图二),上排离河面高约40多米,中排距上排约30米,距下排10多米。下排位于离河面仅1米左右高的位置上,经实际测量,其孔径大的有23厘米,小的仅16厘米,中等的在20厘米左右;孔距长的有两米多,短的不足50厘米,最短处只有2030厘米。对于这种极不寻常的排列及如此大的悬殊,初觉蹊跷,后经多方考证才发现,原来这里是分岔处,即栈道至此一分为三:上排西进,因该段河沟不

8、长,故石孔位置较高,以便于上山连接西去的山路;下排就地下到河边,然后涉水过河,连接河东各条山路,直至湖北竹溪县和竹山县的部分地区;中排则顺东溪河西岸继续北上,至白鹿一带与湖北竹溪县羊角洞山路连接,又沿河道在白鹿折而向西,进至陕西边境与镇平县的母猪洞和小渝河山路相连。从两河口再沿西溪河南岸西进,古栈道遗址,时断时续,一直连接起通往城口县的东安乡、亢河一带的山路。在两河口顺西溪河西进约7公里,有个叫老龙皮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古栈道遗址显得格外别致而奇特:栈道石孔的主干线在离水面约60多米的绝壁上,从主干线到河面,有一道呈之字形的栈道石孔沿壁而下,直至河面(见图三),原来这里是连接渡口的岔道

9、。从岔道下至渡口,渡河后即可与北岸山路相连。由上述考察可知,北上段两河栈道与各条山路实际上连成了网络,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山地交通格局。这样,就可将宁场古镇所产食盐以及其他日用生活所需物资运到后溪河以北、大宁河上游各地及周边各省、县销区,又可从这些地区贩运回当地所产物资。正如清嘉庆年间严如煜所云:“山民饘粥之外,盐、布、零星杂用,不能不借资商贾。”4可见,北上段铺架于绝壁上的古栈道,对于连通各条山路,扩大宁厂古镇的盐业运销、增进与周边地区的物资交流和经济交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均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这种状况足以证明,北上段的栈道主要是为贩运食盐等物资的通道。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

10、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当然,栈道既能运盐,就必能行人,亦能过兵,但军事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临时性,军队行动时,在行进路线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可走的路线较多,只有在被敌人逼得无路可走或为隐蔽接敌、出奇制胜,以及在防守期间预留退路时,才会在悬崖绝壁上抢修临时通道,但不需要也不可能修建这种长距离的栈道。所以,从整体上看,我们认为,宁河北上段栈道并非为满足军事需要而修建,相反,对于食盐贩运业而言,则显得格外重要,当初建造它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解决运盐等

11、问题,就它的主要功能而言,乃是运盐通道,其它皆为附属功能。由此可以认定,北上段直接与运盐有关。而南下段则与引卤直接相关。下面将重点探索南下段栈道与引卤的关系。先从南下段栈道孔排列的状况看,石孔的位置是在一条直线上,犹如用水平仪测量过的一般(见图四)。但从全程考察,它是按一定的坡度在逐渐下降。从现场了解到的数据得知,宁厂古镇栈道石孔起点位置的海拔高度在 237 米左右,末端的龙门峡口处,石孔位置的海拔高度只有 140 米左右,全程 80 公里(旧称 270 里),自然落差 97 米,降幅为 1.21,所以,在小范围内看,几乎是水平的,且中途没有高低起伏,这正是古时引卤之必须。现在称引卤为输卤,输

12、卤的主要设备自然少不了管道,旧时的输卤管道与现在的输卤管道是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别。差别主要表现在:第一,现在输卤主要靠动力设备。因有动力,卤水在管道里向前流动,除流速快而外,它既可向低处流,也能往高处走。而旧时输卤没有动力设备,只能靠自然落差流向低处。宁河南下段栈道石孔的走向,正是先民们利用自然落差输送卤水的充分展示。第二,输卤管道的材质有很大差异。现在,输卤管道一般都用钢铁管或塑料管,而过去能用作输卤管道的只有枧竹,即先将竹子的内节打通,外用篾箍加固,以防竹子破裂而漏水,然后用牝牡相衔的方法,将竹子一根一根地连接起来,就成了输卤的枧竹管道。因材质不同,其管道的抗压强度、使用寿命、维修难度、

13、投资成本亦不相同。由此,便引出了第三个差别,即因管道材质不同而出现在工艺制作上的差异。不同的工艺要求,决定了输卤管道不同的具体形态,这对揭示南下段栈道的真正用途十分重要。从工艺上看,钢铁管和塑料管都可以用接头或烧焊的方法进行连接,并在转弯处接上合适的弯头,管道便顺着地形,随弯就弯地向前延伸。管道全程是封闭的,即使没有动力设备,只要不超出总的高差范围,就是遇有小的高低起伏,卤水仍然可以自流,何况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有动力设备推动。所以,现在架设输卤管道,对水平的要求并不严格。通常在直线较长的地段还要人为地加上弯道,以克服金属材料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破坏力。这种人为设置的弯道称为膨胀节,膨胀节或上下、或

14、左右加弯,具体怎么弯,则要由现场的地势来决定。而枧竹管道则不同,因为它没有金属材料的可塑性(主要指可加弯头),便适应不了不规则转弯的地形。古人为解决这个难题,创造了架“别支”的办法,即在转弯处置一圆木盆,并在圆木盆上朝拐角的两个方向凿孔,以连接转向不同方向的枧竹(插图1)。这样,卤水即可由上游枧竹流入圆木盆,再由圆木盆流入下游拐角方向的枧竹。由于这种工艺制作,枧竹便可顺着地势转向自如。但这样一来,全程管道就被截断成若干小段,无法封闭,因此,中途就不能有高低起伏,只能按照预先设置的坡度连续不断地向前延伸,否则卤水就输送不到目的地,结果,便呈现出了宁河南下段栈道石孔的水平线排列状况。因此,我们认为

15、,这种呈水平线排列的栈道石孔是古时用枧竹材料输卤工艺的必然产物。再从栈道石孔的间距看,宁河南下段栈道石孔的孔距在 1.46 米至 2.14 米之间,平均 1.8米左右。这个间距也是采用枧竹材料做输卤管道的产物。一般说来,如果要在绝壁岩石上架设栈道,不管其功能如何,都必须先在绝壁岩石上开凿孔眼,再用方木楔入孔内,成为支架横梁,然后在上面铺设木板,成为栈道。至于架设输卤管道的栈道是否需要铺设木板,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探索用作不同功能的栈道对着力点即支撑点的不同要求。石孔是栈道的支撑点,所以石孔间距的不同排列,就反映出不同栈道对支撑点的不同需求。作为人行道的栈道,对石孔间距的排列,要求并不严格,

16、间距大点小点都无关紧要,就象北上段一样,间距的大小依地形、地势而异,不求统一,或大或小都无所谓。而南下段的石孔间距却控制得非常严格,最大差距不超过 0.7 米,一般差距只有 0.1 0.5 米。为什么要这样,是为了好看吗?绝对不是,其答案还是得在枧竹材料里面去找。目前钢铁管道每段的长度约在9米左右,管墩的间距也是9米。枧竹的一般长度在 8 米以上,去掉两端不能使用的部分,有效使用长度在78米之间,与钢铁管道的长度接近。但梘竹管道的抗压、抗折强度却远远低于钢铁管道,况且是架设在悬崖绝壁上,需要留更大的保险系数,所以架设梘竹管道时,除两端必须搁置在支撑点上外,中间还要设置3个支撑点,才能使竹管不弯

17、曲、不下垂,才能保证管线的安全,维持管道的平稳。1.8米左右的石孔间距,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能满足并非是巧合,证明它也是采用枧竹材料制作输卤管道的必然结果。讲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前面讲过,古人用架别枝的方法,来解决枧竹管道转弯的问题,因为用这种方法解决竹管转弯,就必须要在转弯处设置木盆,设置木盆就必须要有着力点或支撑点,那么,宁河古栈道转弯处的着力点是怎么分布的呢?这个问题我们也在现场找到了答案。现场考察发现,如转弯处是平头露出时,平头处有一个单孔,为直接着力点(见图五),如转弯处是尖头露出时,在尖部的两侧各有一个相互平行的石孔,孔距50厘米左右(见图六),为间接着力点。间接着力的稳

18、定性比直接着力还好,因为两孔是平行的,且间距又小,打入方木后,两方木亦相互平行,间距不会扩大,上面横置木板,圆盆再搁置其上,犹如二人抬桥,所以,稳定性更好。在这里,不仅让我们找到了解决转弯处如何设置着力点的答案,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古时候的输卤工艺。(插图2、图3)从巫溪县城顺大宁河南下,离城厢镇不远,便进入宁河诸峡之冠的庙峡,峡长11公里。在距县城10公里左右的峡谷中,有一处叫硫磺滩的地方,这里两岸岩层是一个隆起的小背斜,地层走向恰好与河流方向相交,岩层经河水切割,两岸呈圆弧状,远处看去,犹如对开着的两扇拱门,拱顶高约30米,拱脚宽约5060米,古栈道从右岸(西岸)通过。奇特的是,下面的

19、拱形岩层下陷,再加上河水对河岸的长期冲涮,致使崖壁形成上下两级角状凹陷,剖面呈侧立的W状(见图七),在其中一段长1020米的凹崖上,其顶部石崖向河面平行伸出约有3米,而距离顶部平伸石崖不足二尺的凹崖上即是一排呈水平线的栈道石孔(见图八),显然人在此处不能站立,绝对通不过去。类似于这样的地段还不止一处,直到龙门峡,还可见到几处这样的地段,其它几处悬崖虽比这里短,但同样不能通过行人。这就更加证明了宁河南下段栈道不是人行栈道。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采用枧竹材料输卤所致,其理由很简单:第一,行人虽然不能通过,但它并不影响管道的通过和卤水的输送。第二,因受自然落差和管道水平线的制约,它只能由此通过,别无

20、选择,既不能高,也不能低。除此之外,其它任何用途的栈道都无法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还需一提是,人们在宁河南下段所能看到的栈道石孔中,有的是单排、有的是双排、甚至有的是三排。据龚源鼎先生实地考察所得到的数据,在4288个石孔中,单排孔有3416个,占79.66%,双排孔有861个,占20.31%,三排孔仅11个,只占0.03%。5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保证输卤栈道的稳定与安全。为了保证输卤竹枧栈

21、道的水平状态的稳定性和安全系数,就必须合理安排主要支撑点和辅助支撑点的孔位。其中,主要支撑点的孔位,必须按工艺要求严格控制,不能随意分布。而用于输送卤水的竹枧栈道,则要求更高,控制更严,否则,卤水就流不到位。辅助支撑点当然可利用就地的缓坡和台阶,但当没有这些条件可利用时,就必须在崖壁适当的位置上加孔,其孔位多数都安排在两个主支点的下方,呈品字形排列,这样。就展现出了单排孔、双排孔、乃至三排孔的排列景象。在特殊地段,辅助孔的位置也有相应的变化,如前面所提到的硫磺滩凹崖处,有些地方辅助孔的位置就出现在凹崖的上面,显然是采用绳索提拉的办法来稳定竹枧栈道的。总之,辅助支点的具体位置乃是依地势而定,随地

22、势变化而变化,正由于此,现场也就出现了石孔排列的多样化。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确得知,宁河南下段的古栈道主要是作输送宁厂古镇宝源山麓的天然盐泉之用。秦汉时期,今巫溪、巫山同为一县,史称巫县,属南郡,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即在巫县置有盐官6。到了东汉初年,今巫山大昌坝和巫山县城郊等地,即在用自宁厂古镇宝源山麓引来的天然盐泉煎煮食盐7。从巫山县境内近期考古遗址的发掘成果亦可充分证明这一点。据巫山县文管所的同志介绍,在大宁河下游沿途的东坝遗址(位于大昌镇兴胜村东200 米,南距大宁河 100 米)、巴雾河遗址(位于双龙乡巴雾村西北一级台地)、琵琶洲遗址(位于早阳乡东平村,大宁河绕山形成的一级黄土台地

23、)、孔圣泉遗址(位于秀峰乡圣泉村东南 1.5 公里三岔沟一级台地)等多处都发掘出土了大量的以绳纹为主的灰、红陶残片,与忠县中坝遗址的绳纹陶罐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在大宁河下游的巫山县境内确曾煮制过食盐。但巫山境内并无盐泉,卤水从何而来?由大宁河南下段栈道将宝源山麓天然盐泉输送至巫山县,是巫山县煮盐用卤的唯一来源。再从地理位置上看,巫山是巫溪盐走出宁河峡谷,运往长江流域各地的必经通道,巫山虽不产卤,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是不可取代的,加之巫溪道路的艰险,卤水自流到巫山要比从巫溪运盐出来方便、经济得多。而大宁盐泉位于大山深处,盐又是一种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商品,因它受地理的限制,不是什么地方都有,所以,对生产者而言,它是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条件,必须维持下去。对消费者而言,它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一日不可或缺。这样,交通问题就成了两者之间的主要障碍,如不解决,生产者无法生存发展,消费者无法得到盐巴食用。因此,生产者要千方百计把它运出来,消费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