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如何看待当前的再就业形势_第1页
申论热点:如何看待当前的再就业形势_第2页
申论热点:如何看待当前的再就业形势_第3页
申论热点:如何看待当前的再就业形势_第4页
申论热点:如何看待当前的再就业形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08申论热点:如何看待当前的再就业形势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几年,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始终是党和政府最为关注、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经过艰苦的努力,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员700 万人,5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2%,出现了下降趋 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一些人的感受中,就业的压力仍很大, 还有一些困惑:为什么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就业还很难?为什么失业人员中青年 人增多了?搞市场经济是不是就解不开就业难这个结?一、就业难的原因近年来,我国经济每年增长都在 8%以上,世界少见。但是,就业再就业的 形势却依然严峻。经济高增

2、长为何没带来人们预期中的高就业?第一,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是就业难的基本原因。我国有13亿人口,基 数很大,对就业是一个长期的压力。从 XXXX年到XXXX年,全国就业人数净增 2.90亿人,相当于世界新增劳动力的 33.7%。从XXXX年开始,又迎来了因往年的生育高峰带来的新一轮就业高峰,十五”期间新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力,较 九 五”期间平均每年多290万人。经济高速增长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大多被人口增长所抵消。今后两到三年,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2400万人,而 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为1000万左右,每年缺口 1400万,加上1.5亿农村富余 劳动力需要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失业者增多

3、是必然的。从统计数据看,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大约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放缓, 所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 不会改变。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XXXX年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平均为68.2%。东南亚国家中,马来西亚为49.5%,印尼为38.9%,泰国为32.2%,而我国还不到 30%。近几年来,我国进入了以重工业化为特征的工业化加速发展期,第二产业 的比重还会上升,而吸纳劳动力最多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第三,企业大量富余人员的释放,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从XXXX年到XXXX年底,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累计达到2800多万人

4、,虽然其中就业能力较强的 大都实现了再就业,但在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和资源枯竭城市, 也有一部分年龄偏大、缺少专业技能的人进入失业队伍。第四,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新原因。随 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很多企业倾向于利用先进的设备、技术来 代替人力劳动,使企业在发展扩大过程中吸纳的劳动力相对少了。过去,一条半 自动洗衣机生产线需要70个劳动力,现在只要7个人。据测算,20世纪80年代,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90年代以来, 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增加70万一100万个岗位。第五,劳动力供求关系错位,也是造成就

5、业难的一个内在原因。从我国劳动 力市场供求现状看,虽然总量供过于求,但在局部行业却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 比较突出。一边是有人无事干,一边是有事无人干;一边是有事不愿做,一边是有事不会做。一些地区、行业和工种招不进人,留不住人。在城市,有30%的岗 位找不到人,有20%的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二、青年人失业的现状前几年,一说到下岗失业,人们往往会联想到40岁甚至年龄更大的国有或 集体企业工人。但近些年,青年人失业增多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XXXX年, 劳务市场35岁以下的青年求职者占七成以上,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 龄群体的情况有明显区别。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现在,有一个新词叫

6、 新失业群体”说的是那些加入到求职者行列的初、高 中毕业生。这部分人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应试教育中 没学到多少专业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缺少优势。同时,他们找工作,不是出于养家糊口 ”的生存目的,更多的是出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今天工作,明天失业, 后天又工作了 ”就是他们的就业状态。对于某些认为是脏、苦、累或收入不理 想的工作,他们不愿意干,成为自愿失业者。需要说明的还有一种情况,从 XXXX年开始,高校毕业生连年大规模增加,XX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212万,XXXX年达到280万,XXXX年达至338万, 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大

7、学生的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现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XXXX年仅青海省的高考升学率就达83%,但相应就业岗位的增加赶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而且,眼下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注重实际工作技能,用人单位往往要求应聘者有实 际工作经历,但绝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恰恰工作经验少、技能弱。大学生就业问题,还与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有密切关系。许多高校毕业生非 大城市、高收入部门不去。他们宁可在大河里做一条小鱼,也不到小河里做大鱼;宁可待在大城市里处于失业状态,也不到小城市、收入低的单位就业。从世界范围来看,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马上进入就业岗位,是一种普遍现象。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教育模式与

8、产业结构不相适应,教育结构调整往往滞后于产业 结构调整。其实,青年失业的现象,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出现。当时 大量知青返城,就业形势开始紧张,城市也出现了一些初、高中毕业生待业的情 况,被称为 待业青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通过发展街道集体经济、制定职 工退休接班制度和国企开办三产等做法,吸纳了许多待业青年就业。但这些做法 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经济增长效率为代价的。解决当前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必须 另辟蹊径,另寻新路。三、发展市场经济解决就业难题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长期实行 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似乎不存在失业 问题。那时,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通过政府计划,实行统包统分。那时大

9、学生 实行统一分配,一些单位不管需不需要都要接收,一些大学生不管愿不愿意都得 服从分配。这样做的结果,对企业来说就造成一个人干的活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干,人浮于事,缺乏效率。可见,计划经济时期只是将超过社会总需求的剩余劳动力 积存于企业内部,靠牺牲效率把失业问题隐蔽起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社会对劳动力的吸纳靠市场选择,隐性失业必 然转化为显性失业。用人单位有空缺岗位,就有人去应聘,双方谈好工资标准等 事项后,求职者上岗;谈不拢,则上不了岗。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失业成为劳 动力流动的一种经常状态。与隐性失业比较,显性失业更能真实反映劳动力供求 矛盾,有利于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也使企业更注重提

10、高劳动力使用效率。市场 与就业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应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好就业难题是完全可能的。首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就业已成为政府非常重要的政策目标。从 政府来说,促进就业的办法主要是:制定就业政策,开发就业岗位,创造公平的 就业环境,对特殊困难对象给予就业援助,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提供就业服务 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XXXX年全国共组织530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 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70%;共有721万人先后获得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上 海实施的 青年职业见习计划”三年来让数万名青年赢得岗位、企业赢得人才。近几年,各级

11、党和政府以及高等学校共同努力,通过改革制度、建立机制、完善 政策、改革人才培育模式、疏通就业渠道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积极 进展,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稳定在 70%左右。其次,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改 革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年均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均在700万人以上。经济结构的调整,更是蕴藏着大量的就业 机会。从所有制结构看,劳动力市场中,个体、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 占60%左右。我国的非公经济发展很快,将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产业结构看,国家已明确提出要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增强经济发展 对就业

12、的带动作用。从企业结构看, 小企业,大就业”已成为共识,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正在进步改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创办中小企业或在中小企业找到岗位。而且,现在 自由职业者、非全日制工作者越来越多,目前全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已达到 5000 万人。再次,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再就业机制,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根本。要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特别是要形成以劳动者自 主就业为主导的新格局。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改善创业环境,鼓励个人创 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 导、职业培训,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加强法制建设,明确责任,规范企业用人行 为和劳动力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第四,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既要转变就业观念,更要提高自身素质。当前, 一些人找不到工作,一些技术性岗位又找不到人,是因为劳动力素质和岗位需求 不相适应。要想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要具备适应市场变化和新的职业要求 的能力。俗话说得好:艺多不压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