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瑶族乡菇类村懂蒙村寨基本情况介绍-荔波县_第1页
瑶山瑶族乡菇类村懂蒙村寨基本情况介绍-荔波县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瑶山瑶族乡菇类村董蒙民族特色村寨总结材料一、基本情况(一)村落特色董蒙村地处喀斯特深山凹地,座落于国家级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 的边缘,距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小七孔景区)1313 公里,距瑶山瑶族乡政府 所在地 1010 公里,属国家重点扶贫村。全村占地面积 300300 亩,现有乡土建筑 5757 栋,粮仓 5757 个,总建筑规模为 1100011000 (平方米),全村寨居住着 5757 户 250250 多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本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族群之一白裤 瑶, 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董蒙村寨是瑶山最原始最古老的一个村寨,在瑶语中,“董蒙”就是远古、神秘、美好的意

2、思。在以董蒙村寨为代表的瑶山 地区, ,瑶族是一个由原始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 今乃保留着狩猎的原始生产方式以及精美的服饰、动听的歌谣、粗犷的舞蹈、 古老的传说和独特的婚俗。房屋建筑风格为木结构瑶族民居吊脚楼,村落依 山而建,四面青山环抱,古树参天,传统建筑集中连片,保存完整,森林植 被丰富,民风纯朴。20092009 年被授予贵州省民族文化保护村寨。(二)传统建筑由于历史原因,瑶族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直到现代仍保留着“刀耕 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和原始粗犷的远古遗风。走进董蒙民族村寨,映入眼帘 的是依山而建的独具瑶族建筑风格的吊脚楼和一排排形状各异和大小不一、 造型

3、独特的粮仓,这些吊脚楼和粮仓形成了董蒙村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吊脚楼:董蒙村寨的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 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 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 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 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 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吊脚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风防潮, 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吊脚楼据说在董蒙村寨建造于清朝时期。粮 仓:瑶族禾仓建筑最为原始独特,分圆仓和方仓,单仓和夫妻仓或姊 妹仓。

4、圆仓,呈圆柱形锥顶,顶上覆以茅草,尖顶捆扎装饰成宝葫芦形,在 圆形葫芦的顶尖上按比例分别插着三到五根木条,远看如四射的太阳光芒, 门上用木棍扣紧或草绳系紧就行,不用上锁或铁环,凡是收割的粮食,如稻 谷,包谷,小米,红苕,养麦,黄豆,饭豆,高粱等经太阳晒干后,全都放 进储存库里储存起来。圆仓的底部用木板镶拼严实,使物品不下漏,不受潮。在每根木柱与圆形储存库底部之间的接触部分分别用一个外表十分光华滑的,椭圆形的陶罐倒扣在柱顶上与储存库隔离起来,如果没有陶罐就用四块光滑、 平坦的方形薄木板代替。所有的储存库离地面大约有两米的距离,储存库下 面空旷通风。陶罐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老鼠爬上去偷粮食,而这种

5、建于离 居住楼房大约有三十到四十米远的村旁户外的粮仓也是为了防止火灾的发 生,储存库高离地面则是为了防潮。方仓多是以瓦片覆盖仓顶,大多的粮仓 是由四根柱子支撑的,方形粮仓是由木板围筑而成的,上用瓦片覆盖起来, 其形状是正方形的。如果说圆形粮仓是原始的粮仓建筑,方形粮仓则是最为 现代的建筑了,方形的粮仓多是由六根柱子支撑的,这种由六根柱子支撑的 粮仓称为“夫妻仓”,有两个储存库,而由四跟柱子支撑的粮仓我们则称为“单 仓”,只有一个储存库。这种由瓦片覆盖的粮仓要远比茅草覆盖的圆仓防漏、 防朽、而且更为坚固。而姊妹仓和夫妻仓的储存量也大大超出了圆仓的储存 量。粮仓在董蒙建造于 2020 世纪 505

6、0 年代至 9090 年代。二、民族文化瑶山瑶族乡白裤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是一支长期深居高山 密林,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狩猎民族,至今仍保存着母系氏族 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远古遗风,因其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而被联合国 科教文卫组织赐予“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之称。又因其崇拜太阳神, 信奉百神灵,图腾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印第安人极为相似而被外界称为“东方印第安人”。在董 蒙村寨至今仍然保存完整的“白裤瑶”民风民俗。特别是婚丧喜庆等民风民俗丰 富多彩,拥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服饰文化(瑶族服饰一一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铜鼓文化(猴鼓舞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陀螺 文化等为世

7、人所惊叹,是民族旅游、乡村旅游,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理想之 地。(一) 葬俗:白裤瑶葬俗原始、神秘、神奇、隆重,充满悲情、亲情、 友情、爱情,内容丰富多彩,是铜鼓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歌谣文化 及婚恋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集中展示,为世界之独有。葬礼大都在秋冬进行,届时亲朋好友皆着盛装从四面八方前来悼念。听铜鼓阵阵寄托片片悲思,看 哭牛祭牛砍牛惊心动魄,闻鸟枪铁炮声声震撼人心,走崎岖山道悠悠送故人, 摆长桌宴款款谢亲友,夜半歌声吐心语,首首歌谣诉深情。(二)瑶族服饰:白裤瑶的服饰堪称中国民族服饰之林的一朵“奇葩”。白 裤瑶男女穿的衣服,都是心灵手巧的白裤瑶妇女自己开荒种棉花,自纺、自织、自缝、自绘

8、、自蜡染、自绣而成。用粘膏树脂来画衣裙,下装则是绚丽 多彩的百褶裙。男子的便装衣服皆黑布平领,黑腰带,裤子纯白大裤裆;盛 装是富有神奇传说的“五指”花裤和花衣。白裤瑶将本民族的服饰看作民族的象 征和尊严,20062006 年瑶族服饰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长席宴:长席宴也叫“瑶王宴”,是瑶族的一个民间传统,每当遇到 红白喜事时,全寨男女老少都集中吃“瑶王宴”。“瑶王宴”是瑶族同胞同甘共苦 的一种象征,哪家死了人、遇了难或结媳妇、嫁姑娘,全寨每户就拿出一块木板,十几斤米酒,集中到寨子中央,摆开连席,协助主人家招待亲朋,纷 纷前来陪同客喝酒。一般全寨人都参加,摆起长长的“餐桌”,几百号人一

9、起进 餐。长席宴”有“古葬”之称与源于远古时期的“食母”现象有很大的关系。在远 古的原始社会时期,瑶族人民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长期与野兽作斗争。人的生命安全毫无保障,因此,原始时期的瑶族人民就认为“人多力量大”,认 为人越多越好,而女性就是繁殖后代的工具,“母性”权利就在这期间慢慢产生 了,母性是当时人们重点保护的对象,不让她们受到野兽的攻击,乃至到死 了以后都不会让她成为野兽的食物。因此,任何一个母亲在死了以后,全族 人都会把她的尸体分割,并分给各家各户吃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习俗 也有了相应的改变,后来长席宴不仅仅只用于葬礼,还涉到婚礼和各种节庆日典礼。从古至今,瑶族长席宴这一个民间

10、传统都由瑶族寨老组织举行(四)猴鼓舞:猴鼓舞是流传于瑶山白裤瑶地区的传统祭祀舞蹈,源于 猴子救助白裤瑶祖先的故事,传说瑶山白裤瑶从广西迁入荔波经捞村,经遇 危难得到一群猴子的解危护救。后人为了纪念祖先迁徙之苦和猴子护救之功, 模仿祖先爬山涉水的情景和猴子攀爬跳跃护救祖先的神情姿态舞蹈起来,葬 礼上人们以舞蹈祭祀祖先和护送亡灵,祈求亡灵平安归西。舞蹈以模仿猴子各种姿态神情为基本特点,其动作有“三击鼓面”、“莲花”、“反背”、“穿脚”等, 粗犷拙朴,节奏强烈。木鼓与铜鼓的合奏更是雄沉苍凉,回荡在山谷,犹如 天地共鸣。舞蹈充分表现原始朴素的自然以及天地人完美统一的至高境界。20082008 年瑶族猴

11、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瑶族蜡染:瑶族蜡染的主要原料有蓝靛、蜂蜡、白布、蘑芋等。染布用的原料是靛蓝草,荔波境内一带盛产靛蓝草,把蓝草叶放在水缸里发 酵,便成为蓝靛。布料多用自己纺织的白色土布,有麻布、棉布等。所用的 蜡以黄蜡(蜂蜡)最好,蜂蜡是蜜蜂蜡腺的分泌物,不溶水,但加热后可以 副化,有时也掺和白蜡使用。蜡染技术在瑶族妇女中代代相传,是瑶族妇女 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艺。蜡染产品的制作和使用在瑶山瑶族当中世代相传,瑶 族常用蜡染布制作衣服、头巾、背包、裙子、围腰、头帕、绑腿等。(六)打陀螺:白裤瑶的陀螺,都是用坚硬的红青木修制而成的平头陀 螺。其特点是头平、脚矮,比圆头高脚型陀

12、螺旋转的更久,深受白裤瑶陀螺 爱好者的欢迎。白裤瑶的打陀螺比赛,一般在元宵节前后,是一项长时间、 高强度的传统体项目,是人的体力和陀螺制造、旋放操作技术的综合反映。 打陀螺是白裤瑶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七)鬼 节:鬼节是白裤瑶重要而特殊的节日,就是一次全族的祭鬼活 动,祭祀的形式有三种:自家祭鬼,祈求鬼神保佑家人健康平安叫祭小鬼。 全寨子祭鬼,祈求鬼神保佑整个寨子安宁叫祭中鬼。 同宗族祭鬼, 以驱逐恶 鬼为目的叫祭大鬼, 祭大鬼就叫“过鬼节”。过节当天,全宗族出动,男人必须 人人上山参与祭祀活动,女人不得外出、不得干活、不得聊天,必须停止一 切活动,待山上的祭祀活动结束,方可一切恢复正常。祭鬼是

13、白裤瑶最重要 的祭祀活动,必须一切按律行事,若有违反者,视为对鬼神不敬,必招恶鬼 惩罚。出于对恶鬼的恐惧,以至家家户户供鬼神,男女老少求消灾。“鬼节” 至今长盛不衰。三、人文史迹董蒙是以瑶族原始干栏式的建筑风格为主体的传统村落,原始的传统建 筑独具特色。当地瑶族农户至今仍然穿着传统的手工纺织品,如蜡染的衣服 和布料等等,从住房、村民房屋走向、摆设、手工艺、民风民俗等方面都仍 呈现瑶族传统村寨的特点,是一部活的瑶族文化史。(一)铜 鼓:铜鼓是白裤瑶虔诚礼拜的神器,是图腾崇拜和艺术的精华, 更是瑶山的精灵和民族精神的寄托。白裤瑶的铜鼓是最具民族特色,早为宋代多为明清铸造,鼓体的形态、鼓面的纹饰十分

14、别致、精美。白裤瑶打铜鼓 程序十分讲究,且花样变化多端。白裤瑶铜鼓阵气势宏大,铜鼓与风桶和鸣, 声音浑厚宏亮,动人心魄,独具魅力。铜鼓已被赋予丰富的内涵,让人寻觅、 回味。(二)织布: 在董蒙至今仍然保存着完整的传统织布方式。 织布一般经 过三个程序:一是防线,二是纺纱,三是织布。纺线时先是将棉花拿到弹匠 那里将棉花弹成蓬松如火腿肠粗细长短的棉条。棉条放在纺线人的左手方, 纺车上有一根叫梃子的钢丝,一端是尖的,朝着纺线人,纺线人先将棉条一 头一边往外拉一边一个方向旋转(一般是反时针)搓,然后将头子缠绕在梃 子上, 顺钢丝直其尖, 这样的准备工作完备后就开始纺线, 左右手配合合理,右手摇车左手握

15、棉条往外均匀的拉,节奏是短一短一长纺纱是将事先纺 好的线团安放在木制的纺纱机上,由几个瑶族妇女一人拿着一个纺纱机围绕 着粮仓的四个撑柱把棉线撑开,最后把撑开的棉线分别用一米左右长的竹片 分开并用木架卷成一团,之后把卷好棉线是木架放在织布机上便可以开始织 布,织布的时候,把纺好的线团放在梭子里,来回的穿插,便可以织成布块。(三)瑶族刺绣:在懂蒙村寨,瑶族女子着无袖、无扣、贯头褂衣,两 侧不缝合,仅将前后襟底边相连,下着蜡染裙,背饰花背牌。其上的方形图 案,相传这是瑶王的印章,据传当年瑶族在与外族的大战中,被外族设计盗 取了瑶王印章,无法调动兵力,于是姑娘们便将这枚流失的印章绣在了背后, 以示纪念

16、,这也是瑶族氏族图腾的标志。而白裤瑶男子白色裤脚上的五条花 纹,相传是瑶王“义勇”的五个血指印,是后人祭奠瑶王在英勇作战中时的浴血 场景。为了和外族区别开来,瑶家妇女对这图形是牢记心头,她们要让子孙 后代世代铭记瑶族的历史,永不忘振兴白裤瑶的使命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 追求,因此白裤瑶也是一个穿着自己“历史”的民族。(四)瑶族歌曲:瑶山白裤瑶在不同的场合,唱着不同内容不同功能的 民歌,大致可分为情歌,婚礼仪歌、农事歌和丧歌四种。这些歌曲多为同一 曲调,并且是同音反复,一字一音,极富吟诵性。只是由于歌者的殊异,使 速度略有快慢之别。当然,因感情的投人,使这种吟唱性歌诵比念经更富激 情。(五)瑶族乐

17、器:白裤瑶没有现在严格意义上的乐器,自然也没有音乐 演奏意义上的器乐,仅有的乐器,只是一些简单的敲击器物和鸣叫类吹奏器 具。除铜鼓这种为南方诸多民族都使用的乐器外,白裤瑶民常用的乐器有牛角、飘里列和久文灯。牛角只能发出“呜呜一”的声音,这种声音在瑶山地区却 是作为白裤瑶青年男子邀朋聚友的角号,类似于布依族男青年口含手指吹口 哨(俗称“打仆哨”,意为呼唤逗引女青年。牛角源自游耕狩猎和战斗的讯息传 递,后随着狩猎在白裤瑶生活中地位的变化,才使男性通讯工具一牛角转化 为男性逗引女性的呼唤工具。久文灯是一种竹筒敲击玩具,是小男孩的专利 品。“久文灯”的取名是瑶语的音译,这种敲击器物的发声是在敲击的同时通过 蒙放音孔而得到类似铜鼓那样一清一浊的效果,音量较小,也没有铜鼓那样 的金属色彩的音色。“飘里列”亦是瑶语音译,其意为“箫筒”,是竹制的直吹单 簧类乐器,为女子专用。三孔四音,高音孔靠近吹口,而两个低音孔紧相邻 但却远离高音孔。两低音孔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