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美英语课堂教学的差异_第1页
浅谈中美英语课堂教学的差异_第2页
浅谈中美英语课堂教学的差异_第3页
浅谈中美英语课堂教学的差异_第4页
浅谈中美英语课堂教学的差异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中美英语课堂教学的差异    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三是:教师与学生融合在一起的课堂授课。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作者林大津先生认为:相对说来,英美学校比较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而中国学校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课几乎压倒了任何形式的学生讨论。前者鼓励“一言谈”,后者习惯于“群言谈”。本文目的就是对“群言谈”与“一言谈”先作分别论述,然后比较两种教学方式的各自特点,最后得出两者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结论,提出以教师与学生融合在一起的课堂授课方式。所以本文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论述。 

2、60; 一、中国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言谈”   先看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个中国英语教师上的一节英语课。他刚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起立:“good morning, teacher!”.老师说:“sit down, please!”开始上课,教师见学生个个挺胸拔背,全神贯注,认真听讲,教室里异常安静更是欣喜非常,教师很高兴,笑着说:“ok, today well learn the new lesson.”于是老师就开始了他的上课艺术,学生就开始了他们的一堂课笔记工作,教室里仍然是“be quiet!”,老师在讲台上,认真板书,学生认真做他们的笔记。临近下课时候,

3、老师忙说:“today, we learn so many ideas. after class you must remember all. now the homework is ”1这便是典型的中国“一言谈”课堂:由教师一人侃侃而谈,学生埋头做笔记,很少提出什么问题。   (一)与“一言谈”有关的课堂气氛   中国英语教师注重“为人师表”, 教师授课内容仅限于课本及考纲要求,对于一些与考纲相距较远的知识,因时间和考试限制,总是爱莫能言,对于知识点总是有条不稳的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按步就搬。老师上课往往着装整洁,神情严肃,一般端立

4、于讲台或跺步于班内。   课堂中,因为课堂教学量的问题,也较少长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也只作简短回答;做为英语老师本应让学生多参与课堂的表演,往往不得不化为课后去完成;往往教师上课时会出现一些拖堂,占用课余时间等现象。而且,学生也只是一个劲的抄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如果老师不板书就不知道要干什么。常常老师讲得满头大汉,学生抄得筋疲力尽。   总之,中国教师上课大都属稳重型。他们认认真真备课,逐条逐点解释,课堂不说与课文无关的话(许多学校将这一条写进了“教师守则” ),讲究课堂秩序,打手势等非言语表达方式,只作为教学

5、的辅助手段,掌握得比较“有分寸”,极少有什么夸张动作,也就是说,原定的计划要比一时的灵活性发挥重要得多2。没办法中高考的指挥棒牵引着我们。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因为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学习评价和升学依据,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英语成绩要好。学生只能针对考试而学习,上课只能跟着教师围着考纲转,认真听教师讲一些英语语法等内容,仔细做好有关课本知识的笔记。极少花时间去考虑教师讲的是否正确,课本知识是否已经过时等一些与考试无关的问题。   (二)产生“一言谈”的主要原因   首先,英语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直到70年代

6、才把它引入国内课堂,才成为我们教学的要求。它在中国产生就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它的发展缓慢。当然不可能一下子成为教学的主流。做为承担这一使命的中国英语教师,生长在中国,毕业与中国学校,他们的思想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很深,何况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使命自然地把教师摆在了居高临下,无所不知的地位3。再加上中国向来尊崇孔孟之道,“师道尊严”、“子曰诗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等几千年的教义更是确立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主导性、权威性地位。这种地位使教师可以掌握课堂的气氛、控制学习的方向。而学生只能带着尊敬的神情去聆听父亲的教诲。这样,师生之间不是平等讨论者的关系,而是演讲者与听众

7、的关系。这必然导致中国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言谈”局面。   其次,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中,不仅教育家,包括国家统治者,在谈及教育问题时,都倾向于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他们不是不重视教育,而是更多地强调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现代教育界对教育理解仍与教育史上对教育的理解相似。教育大辞典中注释教育一词:“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4这一理解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模式,还影响到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其中狭义的教育定义的“教育者施加影响”说法就为以

8、教师为中心的“一言谈”的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再次,中国教学的“一言谈”不仅有以上的传统因素,也有现实需要。在许多人心目中,英语是一本很重要的科目。升学率历来是衡量学校及个人的尺寸,考试本身又是一个指挥棒,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成为一条习惯老路,非走不可。大学生也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才能顺利毕业,而考试类型大都要死记硬背一大堆事实材料才能对付过去。听课、记笔记、背笔记,而后才能“过五关,斩六将”,哪有时间搞“群言谈”?5   (三)中国“一言谈”的教学效果   中国“一言谈”英语课堂教学不仅具有知

9、识容量大,对学生要求高等特点,而且在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方面都是无懈可击的。这样,在知识上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以及外语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我们也常常听说,华人在各种各样的英语比赛中都数一数二。这些都说明:“一言谈”教育出来的中国学生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学习刻苦,学习目标明确等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中国人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得到全世界的公认。   但因为“一言谈”的教学方式,中国英语教师习惯“满堂灌”,使学生养成了只知道被动地记,不爱提问的习惯。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习惯于过多

10、地依赖教师和课本,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有这么一个笑话,话说一个大专生在一次旅游中,想叫一位“foreigner”照相,不懂得说,尽然用手势比画半天,才让他明白。还有很多类似的话题,有的学生学到中学毕业,最基本的口语都不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英语同行的思考6。   而且“一言谈”还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活动得少的弊端,学生背的功夫好,演讲、表达和动手能力较差。同时也造成学生阅读面不广,查找资料,做课题困难等问题7。最明显的事实,中国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就不好。   二、美国课堂教学的“群言谈”  

11、60;也先看下面一个例子:美国中学的一节英语课中,美国教师一进教室,即向全班学生开宗明义“ today, well learn a story about mark twin. now you may ask each other. answer my questions. 1.who is mark twin? what did he do? 2.what about the story? 3”每四个同学一组。学生纷纷聚成小组,有上网查资料的,有七嘴八舌议论的,还有两个小组干脆举行辩论赛,老师也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在议论mark twin的话题,听课的人们觉得纳闷

12、,问老师:“这节课你并没有告诉学生结论啊?”老师答:“我也不知道如何告诉学生?让他们各说其是吧。” 这便是美国课堂教学的“群言谈”。伴随“群言谈”有以下一些课堂氛围:附注:    1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2    中国 社会 科学 院考古 研究 所,居延汉简甲乙编 ,中华书局,1980年版。    3   

13、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 1900 年 ;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居延新简甲渠候官 ,中华书局,1994年版。    4    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甘肃·内蒙古自治区卷( 5册-12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    中央研究院 历史 语言研究所简牍整理小组,台北文渊 企业 有限公司, 1998 年。  

14、;  6    集成将释文的“ 並 ”释作“并”的简有: EPT4.1,EPT50.67,EPT65.33;将“并”释作“ 並 ”的简除全部旧简中的“并”字外(文中已将旧简“并”字简号全部列出),新简的还有: EPT48.22A、B,EPT50.58,EPT51.15,EPT51.302,EPT52.493B,EPT53.103,EPT59.548A,EPT59.501,EPT59.858,EPF22.24,EPF22.264,EPF22.265,EPST2.1。同是“并居”,简EPT6.89释作“并”,简89.18,EPF22.26

15、4,EPF22.265释作“ 並 ”;同是“并坐(罪)”,简 EPF22.201释作“并”,简290.4释作“ 並 ”。有的释文将前后文意相同的简文中的“并”分别释作“并”、“ 並 ”,最明显的例子是:“恩到觻得卖鱼尽,钱少,因卖黑牛,并以钱卅二万付粟君妻业。 EPF22.10”该段文字又见于简EPF22.24,集成释文简EPF22.10作“并”,简EPF22.24 作“ 並 ”。类似的还有 EPT4.1和EPT4.44中的“ 並 ”,一处释作“并”,一处释作“ 並 ”。    7    李振宏、孙英民居延汉简人名

16、编年 78页:EPT56.336,EPT51.304,EPT52.635,EPT59.514;175页:EPT59.514,EPT52.635;195页:EPS4T2.1,58.11,206.9,254.3,430.7,203.13,EPT51.505,EPT4.110A,EPT5.147,EPT43.250,EPT65.442;238页:EPF22.576A,258页:EPT59.548AB,267.25,260页:63.20,133.11;261页:267.25,EPT59.548AB;292页:EPF22.685,EPT65.442;314页:EPT5.13,EPT4.44,EPT43.

17、39A;314页:EPT5.13,EPT26.7,EPT48.102,EPT65.317B;323页:EPT59.46,EPT65.184;333页:EPT44.30A、B(其中简EPT65.442,201页归入河平年间,297页归入天凤年间,两处叙述有矛盾),书中人名“ 並 ”均作“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版社, 1997年版。    8    居延汉简“ ”也用作介詞,共5例,见于简 EPT8.15,EPT20.21,EPF16.47,EPF16.48,EPF22.546   

18、60;9    杨树达词诠卷一12页,中华书局,1978年9月版。    10    甲乙编7.7A、25.7A、52.59、89.18 、 317.24中的“并”,新简EPT53.103中的“并”,释文作“並”,误。    11    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中的数量词,烟台师范学院,1999年1期。    12    东

19、汉买地券、镇墓文材料见黄景春早期买地券、镇墓文整理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论文)光和元年曹仲成买地券黄景春释文作“ 並直”,该材料收录在书道全集卷三,图版模糊,似为“并”字。    13    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五。    14    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1974年1期。 永田英正編 漢代石刻集成, 京都,同朋舍, 1994年。    15  &#

20、160; 居延汉简“併”也作范围副词,出现2例,见于简157.24A,EPT52.649    16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编武威汉代医简,文物出版社 1975年版。    17    李振宏、孙英民居延汉简人名编年257页,其中简文的“府书”误作“有书”,“裦”作“褒”。简文“並”,书中均作“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並”字人名见简64,247B,332,333,334,394,502,522,53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