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真善美的教育真善美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要求真,就要打假;要求善,就要除恶;要求美,就要反丑。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真善美的人。“真”对应思想和逻辑,“善”对应行为和道德,“美”对应快乐和审美。真善美是一体的教育,是全面全方位的教育,是圆满的教育。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真善美这三个标准去衡量,甚至除了这三个基本价值之外,没有什么能被用来从根本上判断一切事物的价值,真善美各有其独特价值,共同构成了教育目的。一、“实事求是、教人求真” 早在几十年前,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就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正如李楚材先生所说: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
2、粹”。“求真在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真人是大公无私,为民服务。”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陶行知的“求真”教育思想,作为真善美教育的基础工程去抓。把“求真”教育放在真善美教育体系中去考察,我以为,它主要包含如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探求真知。所谓真知,就是完全符合客观事实、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探求真知,就必须反对一切假知识、伪知识。按照英国十六世纪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话说:“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是为了寻求真理,启迪智慧。”注重观客事实,实事求是才是正能量,正如当我们说某个对象真、善、美时,起决定作用的不能依赖于欣赏者自己个人的喜好,对待人、事、物才能真正客观自然道现,而不是主观自以为是。只有“
3、真知”,才“可以增长才干”,“改进人的天性”,“塑造人的性格”。 二是坚持真理。真理即是真知,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以及取得某种真理之后,都必须始终坚持。东方哲人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西方哲人苏格拉底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是主张必须坚持真理。三是拥有真心。即待人接物要有一颗真诚的心。也可以说是待人以诚或以诚接物。“诚”谓真实无妄或诚实无欺。古人很重视“诚”,认为它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大自然的运行与变化规律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无妄无欺,所以便用“诚”来予以概括与表述;人也应当仿效“天道”,养成真诚的品格。四是培养真人。这是“求真”教育的目的。而所谓真人;也
4、就是上述探求真知、坚持真理、拥有真心三种基本素质的体现。二、“厚德载物,教人求善” 品德的教育应优先于知识教育,良好的品德才能接收到真正的真知识,善知识,美知识。学习的知识才能服务社会,改善社会,创造幸福社会。否则撑握越多知识对社会潜在危害越大。什么是“善”?培根说:“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在性格中具有这种天然倾向的人,就是仁者。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有这种品格,他就成为一种自私的、比禽兽好不了多少的东西”。我国古代自孟子提出“性善”论后,历代不少思想家都倾向于这种观点,即人应当不同于动物,人应当向善、为善,也可以做到这点。中
5、西双方思想家勉励人们成为“仁者”、“善人”的博大胸怀与精深思想,乃是我们实施“求善”教育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如上所述,作为真善美教育体系的因素之一的“求善”教育,它也包含有如下三项内容: 首先是养成善德。善德就是高尚的品德。以当前的现实来说,一个人只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了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以及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与精神,就能说他是一个养成了善德的人。当然,善德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有“这山望见那山高的心态与意图。这样才可能使自己达到“尽善”的境地。 其次是锻炼善行。善行就是良好的行为。一个人为社会、为他人作好事,不是作
6、几次,而是作一辈子,那便是一种值得称颂的善行。善行总是体现一定的善德,不落实于善行上的善德,可能会成为海市蜃楼、转眼即逝,所以,必须把善德与善行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再次是具备善心。即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善心”的核心就是爱心、“爱人”之心,“象别人爱你那样爱别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并从两方面提出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意即从积极方面说,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别人站得住;要想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要帮助人家事事行得通。从消极方面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我以为,如果一个人有了这种爱心,那他就不会嫉妒以至祸害他人”
7、,也不会“专靠落井下石,给别人制造灾祸来谋生”,上述三项即善德、善行与善心就是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而培养善人则是“求善”教育的根本目的。三、“自然呈现,教人求美” 正如培根所说:“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许多容颜优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求美”教育,如孔子对人、事、物的要求是,既“尽善”,又“尽美”,他似乎把“美”看作是人、事、物完好的最
8、高层次。由上看来,作为真善美教育体系的因素之一的“求美”教育,也主要是由如下四项内容构成的: 注重美形。美形就是外表美或仪表美,也就是上面培根所说的“外形美”、“形体之美”或“美的形貌”。可统称为外在美。在一定的意义上,一个人要具备这种美,才能把他的内在美显示出来。外在美是“文”,内在美是“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就是说,只有文质统一亦即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起来(“彬彬”,文质相半的样子),才会成为高尚的人(“君子”)。可见一个人对美形表示一定的关注,还是必要的。 训练美行。美行就是行为美,也就是上面培根所说的“优雅行为之美”或“美的德行”。美行与善行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如果说
9、善行主要是做好事,那么,美行则是要把好事做得更加完美、美好一些。美行还表现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日常行为之中。学生对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也要求他们表现出“优雅行为之美”。 具有美心。每一个人都要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美心就是心灵美,也就是培根所说的“内在美”。这种美的核心是高尚的情操。它是由高尚的情感与美好的行为结合而成的。追求崇高的理想,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都是心灵美的表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孟子滕文公下,乃是一个人的心灵的集中反映。 培养美人。美人即美好的人、完善的人。上述美形、美行、美心三项、乃是美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培养美人则是“求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古有:“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这样的名言,可见启蒙教育对人的一生是多么主要,而重中之重是人格健全的培养,思想的起航,梦想的铸就。最后以老师在学习结尾时朗读的这首诗结束今天的作业,祝福大家! 祝福蒋勋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