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管理3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化常识_第1页
清单管理3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化常识_第2页
清单管理3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化常识_第3页
清单管理3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化常识_第4页
清单管理3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化常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清单管理3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化常识一、体验(情景活动,亲历感悟)(2014·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伤伐甚多

2、,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

3、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伏:认罪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项,根据语境可判断“伏”应为通假字,通“服”,敬佩,信服。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

4、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解析】选B。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南面”应是“面向南”的意思,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南面”。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

5、一同谏诤。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解析】选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错误,他并未会同其他官员,只是自己谏诤。属无中生有。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5分)译文: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

6、其毋辞!(5分)译文:    附【译文】韦凑字彦宗,是京兆万年人。永淳初期,韦凑开始进入仕途,担任婺州参军事。又升迁为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很有才能,向朝廷上表,韦凑被升为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免了仁寿县县令,骄横跋扈,屡次触犯法律,勾结权贵,官员们没有谁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孟神爽,并用杖打死他,远近的人都称赞敬佩他。从地方进入京城,成为相王府属吏,当时姚崇兼任相王府长史,曾经说:“韦凑见识远大,法律条文能够详细通晓,我遗憾没有能够与他早相见。”多次升迁,一直到司农少卿。因为触犯了宗楚客,调出京城,被贬为贝州刺史。睿宗登基,升为太府,兼为通事舍人。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

7、仙等道观,韦凑谏诤,认为:“现在正是农事季节,老百姓都在工作,虽然资费由公主出,但高额的佣金要付给受雇的人,农民就会舍弃耕种而干这件事,这是舍本逐末,恐怕天下会有因此而受饥饿的了。”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韦凑执意诤谏,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伐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皇上诏令外官商议此事。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说:“您怎么敢这样?”韦凑说:“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朝廷为此减少的费用以万来计算。出任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朝廷想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代园陵不应立碑,并且天下大旱不宜大兴土木,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停止了此项工程。升迁为将作大匠。皇上

8、诏令复议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谏诤说:“书传上说:必须按照正统伦理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礼记中说:祖宗有功的庙号为祖,有德的庙号为宗,他们的庙号经历百世也不会被毁。历代能称宗的人,都是道义控制海内,德行可为后世尊崇,在祖庙中排列次序,所以才能不被毁。孝敬皇帝未曾称帝,而且别立宗庙,无称宗的理由。”于是此事就停止了。升为右卫大将军,玄宗说:“按照旧日的典章制度,各位卫大将军与尚书更替担任,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不久升为河南尹,被封为彭城郡公。恰逢洛阳主簿王钧因为收受贿赂判处死刑,皇上下诏令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吞牟利,春秋重视责罚主帅,应该贬黜

9、韦凑为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很久之后,升为太原尹,兼任北都军器监,边境防务事务处理及时、得当,皇上诏令赏赐流行的服装慰问勉励他。韦凑生病了,皇上派遣高明的医生临门医治。韦凑去世,年六十五岁。二、交流(观点碰撞,启思激趣)1.(同桌、小组、组间)交流展示2.我的问题与建议【教师点拔】注重积累,结合文本。三、探究(合作探究,清单突破)探究主题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和识记方法一、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略举部分如下:(一)文学常识(见课本,略)(二)文化常识1.科举教育(1)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

10、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2)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3)诗话二则 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11、【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秋闱:考场)、会试(春闱)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4)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12、。(5)范进中举。【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2.古代学校(6)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3.风俗礼仪,古代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7)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8)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9)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

13、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10)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4.古代谦辞(1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如愚兄、愚见、愚以为。“鄙”如鄙人、鄙见。“敝”如敝人、敝姓、敝处、敝校。还有“卑”“窃”“臣”“仆”“敢”“拙”“小”“家”“舍”老”。其他自谦词有: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等等。5

14、.古代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12)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1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

15、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

16、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14)常用作敬辞的还有:“拜”:拜读、拜辞、拜访、拜服、拜贺、拜识、拜托、拜望等。“奉”:奉达

17、、奉复、奉告、奉还、奉陪、奉劝、奉送、奉托等。“惠”惠存、惠临、惠顾、惠允、惠赠等“恭”: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垂”:垂爱、垂怜、垂青、垂问、垂询、垂念。“贵”:贵干、贵庚、贵姓、贵恙、贵子、贵国、贵校等。“高”:高见、高就、高龄、高寿、高足、高论等。“大”:大人、大名、大庆、大作、大札等。“敬”:敬告、敬贺、敬候、敬礼、敬请、敬佩、敬谢不敏等。“请”:请问、请坐、请进等“屈”:屈驾、屈就、屈居、屈尊等。“光”:光顾、光临等“华”:华诞、华堂、华翰、华宗等“老”:如老伯、老前辈、老兄、老总等。“叨”:叨光、叨教、叨扰等。“雅”:雅教、雅意、雅正等。“玉”:玉体、玉音、玉照、玉成等“芳”

18、:芳邻、芳龄、芳名、等其他敬辞。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包涵:请人原谅;斧正:请人改文章;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赐教:给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璧还:归还物品,等等。5.古代贱称(15)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6.特殊称谓(16)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

19、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17)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18)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

20、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19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ì,婴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龆龀

21、(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小孩10岁);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女子十五岁)(笄:j,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

22、,故称“弱冠”);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下寿、耳顺之年(六十岁);古稀、中寿(七十岁);耄(mào)耋(dié)、上寿(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7.古代职官(20)官职任免升降术语升职:【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征】君征召臣。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

23、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升】提升,如“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降职:【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

24、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退】撤销或降低官职;自己辞职。【斥】屏弃不用。【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平调:【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25、(范晔后汉书)【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调】调动、调迁,如“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其它:【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权】临时代理。【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二、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两法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应属识记层级。可以总结一些方法,增强对文化常识的记忆。如1.分散积累法文化常识,面广内容多。要树立在学习中记,利用碎片时间分散记的方法,化整为零,逐步积累。2.“主题”记忆法。文化常识也有一个系统。如文学常识类、科举类、升职类等。分类记忆,可大大提高记忆效率。练一练:王及善,

26、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率军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

27、,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卢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阁中。”遂乞骸骨,犹不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葬乾陵。(节选自新唐书&#

28、183;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一方面指举行仪式,授予官职。另一方面还指跪地行礼,接受封赐或接受官职。文中“拜君愕大将军”中的“拜”指前者。B“驻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犯跸罚金”,就是冲撞了皇帝出行车队应该要处以罚金。C“以”是爵位的一个级别。公、侯、伯、子、男五等都是爵位的级别D“擢”是提拔官员、升职的意思。除此之外,“迁”“拔”“调”都是表示官职的提升。【参考答案】D。【解析】“调”不是提升,是平级调动。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B“乞骸骨”指自请退休,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C“山东”一词,古今意义不同,古义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D“道”在文中指仁义。在古代文化中,“道”还指道教,道教是“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荀子思想为理论根据的宗教。【参考答案】D。【解析】“荀子”是儒家,不是道家。【参考译文】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王君愕。深沉有智谋。高祖率领义军入定关中的时候,他与王君廓率部万人来降,被拜为大将军,后被封为新兴县公,升迁左武卫将军。王君愕跟随太宗征辽东,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