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题组训练过关62_第1页
考点1题组训练过关62_第2页
考点1题组训练过关62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馨提示:此套题为 Word 版,请按住 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题组训练过关题组1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 (双选)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盐桥中吸附有饱和&SQ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盐桥A. 该原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CiT+2e-CuB. 甲烧杯中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浅C. 盐桥中的S'移向乙烧杯D. 若将甲烧杯中的溶液换成稀硝酸,电流表指针反向偏转3+3+ -2+【解析】选B、C。正极Fe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Fe +e Fe , A错;左边烧杯中发生Fe3+eFe2+,则左边烧杯中溶液的红

2、色逐渐变浅, B正 确;阴离子向负极移动,C正确;若将甲烧杯中的溶液换成稀硝酸,可氧化 Cu, Cu为负极,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不变,D错。2. 锌铜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甲I mol L 驚盂l叭,I l ZnSOjjsq) N現專 CySOjiaq)CuA. 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 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甲池的c(Si)减小C. 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乙池溶液的总质量增加D. 阴、阳离子分别通过交换膜向负极和正极移动,保持溶液中电荷平衡【解析】选G A项,由锌的活泼性大于铜,可知铜电极为正极,在正极上Cf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 C

3、u,错误;B项,由于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 水分子通过,故甲池的c(SO:)不变,错误;C项,在乙池中Cf+2eCu,同 时甲池中的乙*+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乙池中,由于 MZn2+)>M(Cu2+),故乙池溶 液的总质量增加,正确;D项,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电解 过程中Zn2+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移向正极保持溶液中电荷平衡,阴离子是不能通过交换膜的,错误。【加固训练】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不仅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由Al、Cu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 Al-3e-Al3+B. 由MgAI、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4、其负极反应式为Al-3e-+40卄AlO+2H0C. 由Fe、Cu FeCl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 Cu-2e-CiTD. 常温下,由Al、Cu浓硝酸组成的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 Cu-2e-ClT【解析】选G Al、Cu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较活泼金属 Al为负极,A正 确;因为Mg与NaOH溶液不反应,故Mg Al、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Al为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正确;因Fe比Cu活泼,Fe、Cu FeCh溶液组成原电 池时,Fe失电子被氧化,负极反应为 Fe-2e-Fe2+,C错误;因常温下Al可被 浓硝酸钝化,故Al、Cu浓硝酸原电池中,Cu为负极,失电子被氧化,

5、D正确。【归纳提升】1.构建原电池思维模型导垃中的电干导电提供电子 的物Jt棲受电子 的物嵐负核:氧化反豈正槻:还佩斥应2.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的5种方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需抓住闭合回路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如图:闭金回齒电子漑人I阳离子糅向一0涪变 新不 不It金料 活克电AII/一亀子谑出 屈蔦子移阿 觐代反应注意:原电池的正负极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不要形成思维定式活泼金属一定是负极。如 Al、Mg和 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Al为负极,Mg为正极。乳电"原电池原理的应用3. 一定量的稀盐酸跟过量锌粉反应时,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H2的总量,可

6、米取的措施是()A. 加入少量稀NaOH溶液B. 加入少量CHCOON固体C. 加入少量NHHSC固体D. 加入少量CuSO容液【解析】选Db A中加入NaOH溶液,消耗盐酸,H的生成量会减少,错误;B中 加入CHCOON固体,在溶液中CHCOC会结合H生成醋酸,减慢反应速率,错误; C中加入NHHSO固体,增加了 H的量,生成的H会增多,错误;D中加入少量 CuSQ溶液,Zn置换出少量Cu附着在锌表面,形成原电池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并且不影响H的生成量,正确。4. 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实验装置及部分实验现象如下:实验装置'饰1 . B. N | ,匸CilWLAnr

7、m 1 1 1 p1 tJ- -j-£j-c1f-4丄卜卜J m'-I -tjpr- jp- 部分实验现象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b极有气体产 生;c极无变化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电流从a极流向d极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 a>b>c>dB.b>c>d>aC.d>a>b>cD.a>b>d>c【解析】选G由第一个装置a极溶解,可知a极是负极,金属活动性a>b,第 二个装置依据氧化性、还原性的规律,金属活动性 b>c,故第三个装置的金属活 动性d>c,由第四个装置电流从

8、d,则电子从da,故金属活动性d>a。5. 能量之间可相互转化:电解食盐水制备 C12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原电池 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设计两种类型的原电池,探究其能量转化效率。限选材料:ZnSO(aq) , FeSO(aq) , CuSQaq);铜片,铁片,锌片和导线(1) 完成原电池甲的装置示意图(见图),并作相应标注 要求:在同一烧杯中,电极与溶液含相同的金属元素。(2) 铜片为电极之一,CuSOaq)为电解质溶液,只在一个烧杯中组装原电池乙,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负极 。(3) 甲、乙两种原电池中可更有效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其原因【解析】以Zn和Cu作电极为例分析,如

9、果不用盐桥,则除了发生电化学反应 外还发生Zn和Cif的置换反应,反应放热,会使部分化学能以热能形式散失, 使其不能完全转化为电能,而盐桥的使用,可以避免Zn和Cu2+的直接接触,从而避免能量损失,提供稳定电流。答案:(1)如图所示7th Pi- F片ZnSOj CiiSOdtiqi I PcSOqHfll(2)电极逐渐溶解,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3)甲 电池乙的负极可与CuSO4溶液直接发生反应,导致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热 能;电池甲的负极不与所接触的电解质溶液反应,化学能在转化为电能时损耗 较小【归纳提升】原电池设计类试题的解题思路(1)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判断题给总反应中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10、。(2)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 画出原电池装置图。画图时应注意: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简易装置图和 带有盐桥的装置图的区别等。题组词聚焦“盐桥”原电池6. 如图为锌铜原电池装置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电洗喪Zn cJ L CuAiiI* 池A. 电子经导线由Zn极流向Cu极B. 该装置的总反应Zn+Cu一Zn2+CuC. 一段时间后,A池带正电荷,B池带负电荷D. 取出盐桥,电流表指针不再偏转【解析】选G原电池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A项正确;该电池负极为锌,电解 质溶液是硫酸铜溶液,总反应 Zn+Cu Zn2+Cu B项正确;盐桥中阳离子移向 B池,阴离子移向A池,起到平衡电荷的作用

11、,故 A池和B池中溶液仍然保持电 中性,C项错误;取出盐桥后,不再是闭合回路,电流表指针不再偏转,D项正确。7. (2020 桂林模拟)如图所示原电池的盐桥中装有饱和 &SQ溶液,电池工作一 段时间后,甲烧杯中溶液颜色不断变浅。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b极是电池的正极B. 甲烧杯中K+经盐桥流向乙烧杯C. 甲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减小D.电池的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皿心4+5卩£+8"Mn+5Fe3+4HO【解析】选B由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 去电子,则b为负极,a为正极,所以总的电极反应为 2KMn(+10FeS(4+ 8HSO2

12、MnSG5Fe(SO) 3+&SO+8HQ 结合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流 从正极流向负极,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由于 Fe2+在b电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 应,所以b极是电池的负极,A错误;K+向正极移动,所以乙烧杯中 K+经盐桥流向甲烧杯,B错误;甲烧杯中(a电极)Mn 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锰元素 的化合价降低,电极反应为 Mn- +8H+5e Mn*+4HQ,所以甲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C错误;由总的电极反应可知:2KMnG10FeSO8HS 2MnSG5Fg2(SQ4)3+&SQ+8HQ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4+5Fe2+8Ff一Mrn+5Fe3+4HlQ, D正确【加固训练】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查阅相关资料知氧化性:Cr >Fe3+,设计了盐桥式的原电池,如图所示。盐桥中装有琼脂与饱和 &SO溶液。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烧杯的溶液中发生还原反应B. 乙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