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减量化规划标准-标准全文_第1页
建筑垃圾减量化规划标准-标准全文_第2页
建筑垃圾减量化规划标准-标准全文_第3页
建筑垃圾减量化规划标准-标准全文_第4页
建筑垃圾减量化规划标准-标准全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CECS XXX:2019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中文标题:建筑垃圾减量化规划标准英文标题: Planning Standard for reduc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征求意见稿)前言为了加快推进建筑减量化工作进程,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考虑建筑垃圾在减量过程中产生 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18年第一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场地及总体布局、5设施建设规模

2、及分析、6设施建设选址及布局、7黄线管控导则、8附则。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归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北京建筑大学(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 1 号,邮编,100044 邮箱:752123536)。本规范主编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中建柏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目录1 总则42 术语53 基本规定64 场地及总体布局 75设施建设规模及分析 106 设施建设选址及布局 127 .黄线管控导则168

3、.附则179 规程用词说明 17条文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垃圾减量化处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政策,针对目前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源头减量化阶段存在的技术规范空白、管理缺少依据的现状,从城乡规划体系角度提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规划技术规定,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城乡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目标过程中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技术管理以及建筑垃圾专项规划。1.0.3本标准规定了建筑垃圾减量化处理的基本技术要求,当本规范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时,应按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1.0.4建筑垃圾减量化处理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4、术语2.0.1 建筑垃圾 construction waste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的总称。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不包括经检验、鉴定为高危废物的建筑垃圾。2.0.2 转运调配 transfer and distribution指将建筑垃圾集中在特定场所临时分类堆放,待根据需要定向外运的行为。2.0.3 建筑垃圾减量化 reduc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指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绿色施工新技术、精细化施工和标准化施工等措施,减少建筑垃圾排放。2.0.4 建筑垃圾源头减量

5、化source reduc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是指从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三个源头层面, 分别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建筑垃圾产生量。2.0.5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resource uti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指建筑垃圾就近处置、回收直接利用或加工处理后再利用。2.0.6 城市黄线 city yellow line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2.0.7 建筑垃圾处理专项规划Special Plan for construction

6、 waste treatment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建筑垃圾的产生、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及建筑垃圾管理等方面涉及的内容进行的科学合理统筹规划。2.0.8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场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facilities指经政府许可后按特许经营方式运行,对建筑垃圾实施资源化处理,生产各类再生建筑材料的场所。2.0.9 建筑垃圾消纳场 construction waste absorption facilities指对渣土等材料实施临时堆存或对不可再利用的弃土采取填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的场 所。3基本规定3.0.1建筑垃圾源

7、头减量规划应以城市实际情况为依据,符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结合城市自然资源、人口、土地利用等特点进行规划。3.0.2在进行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规划时要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对城市建筑垃圾处理设施的规模和布局、资源化利用厂及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现状进行调研。3.0.3建立建筑垃圾源头处置的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加强源头分类,规范运输处置流程,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配置托底保障设施,形成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的长效管理机制。3.0.4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大力推行绿色施工,推广使用可周转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从源头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并宜就地利用和回收。3.0.5建筑垃圾宜实行

8、源头分类处置制度,应当按照下列要求,进行分类处理:1工程渣土,进入消纳场所进行消纳;2泥浆,进入泥浆预处理设施进行预处理后,进入消纳场所进行消纳;3装修垃圾和拆除工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分拣后进入消纳场所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进行消纳、利用;4建筑废弃混凝土,进入资源化利用设施进行利用。3.0.6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长远规划,增加再生材料对原生材料的替代,提高结构的耐久性设计。3.0.7在保证结构安全和耐久的前提下,使用标准化的建筑材料和构件,提高建筑材料在各个施工场地的通用性,减少因现场制作构件而产生的建筑垃圾。3.0.8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3

9、.0.9鼓励建筑垃圾减排和回收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建筑废弃物可以再利用或者再生利用的,应当循环利用;不能再利用、再生利用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处置。3.0.10鼓励通过完善建设规划标高、堆坡造景、低洼填平等就地利用方式,以及施工单位采取道路废弃沥青混合料再生、泥浆干化、泥沙分离等施工工艺,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3.0.11建筑垃圾处置设施的用地应遵循科学合理、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的原则,建设的总平 面图布置应满足堆填和管理的需要。4场地及总体布局4.1 一般规定4.1.1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分类,在城市建设用地分类规范中明确建筑垃

10、 圾资源化设施用地,保证建筑垃圾资源化场地的合法性,保障土地供应。4.1.2 将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理念纳入到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构筑完善的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规划体系。4.1.3 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场主要包括工程渣土消纳场、拆建垃圾和装修垃圾堆放场。用于堆 放暂时无法进行利用的建筑垃圾和运输距离远、需要中转的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场内应设置分拣场地,将进场垃圾中可利用的物质分拣出来分类堆放,尽量回收利用。4.1.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主要包括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综合处理设施、建筑垃圾消纳场、建筑垃圾储配站及建筑垃圾收集点。4.1.5 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时应考虑建筑垃圾处理设施资源化处理能力的情况,

11、结合就地处理的经济性原则,按处理能力进行分区建设。4.2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4.2.1 应当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消纳、处置、综合利用等设施的设置,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实现对建筑垃圾进行源头减量化的管理。4.2.2 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理念中加入建筑垃圾的源头减量化理念。4.2.3 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的目标引导下,城市总体规划应明确与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的相关内容,并在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近期发展目标中进行具体的规定。4.2.4 在总体规划中,提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与资源化的要求,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确定近、远期城市建成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建设指标。4.2.5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

12、注重因地制宜地解决各城市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城市的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对城市建设量和拆迁量进行合理估算,以此来制定城市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控制目标。4.2.6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设置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相关的条款,对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各类用地绿色建筑比例等进行规定,在宏观层面对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提出要求。4.2.7 建立起城市源头减量化及资源化处置设施的整体空间格局,把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的目标落实到城市空间。4.2.8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阐明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的策略、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策略, 还应提出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向建材市场推广的策略等。4.2.9 尊重城市总体规划,

13、科学合理选择场址。在建筑垃圾处理场选址选择时要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气象条件、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供水、供电外部条件、占用土地性质、拆迁安置、水源保护、各类环境敏感目标保护、地质条件、垃圾场库容及服务年限等各种关联因素。4.3 建筑垃圾处理专项规划4.3.1 做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专项规划,使城市建筑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设施规划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等内容相互协调。4.3.2 建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可以对城市的建筑垃圾的源头削减、过程减量、末端资源化进行长远计划,是建筑垃圾减量化事业发展符合城市化的发展诉求,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场地及建筑垃圾填埋场地进行科学选址、工程量及资金预

14、算的估计,帮助建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体系,对于指导城市建筑垃圾减量排放有重大作用。4.3.3 建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主要内容如下:1编制背景;2城市基本概况和建筑垃圾治理现状;3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解读;4规划期限、依据、原则和理念;5规划目标;6规划期内各类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及处理模式选择;7建筑垃圾处理设施规模选址与布局;8建筑垃圾运输路线选择与管理;1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规划;11建筑垃圾治理实施保障措施。4.3.4 城乡建筑垃圾治理目标包括城乡各类建筑垃圾治理的目标、建立建筑垃圾收运设施体系和建筑垃圾治理管理体系。4.3.5 城乡各类建筑垃圾预测包括规划期内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

15、垃圾和装修垃圾的产生量预测。4.3.6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规模、选址与布局包括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以及建筑垃圾填埋场的规模、选址和布局。4.3.7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设施设计。4.3.8 建筑垃圾治理实施保障措施包括阐明管理体系、法规与政策、收运体系、用地保障、资金保障和奖惩措施。4.4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4.4.1 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及资源化的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进行细化和分解,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有机结合。4.4.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

16、性控制指标体系中应根据不同用地性质,增加各地块建筑垃圾资源化率等管控指标,实现城市规划总体目标的空间实施。4.4.3 分解细化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的要求,优先采用“就地消纳,源头减量”策略,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增加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的利用率,将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率、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建筑垃圾分类回收率等指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体系中。4.4.4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黄线控制中增加建筑垃圾消纳场及资源化设施用地控制,涵盖收集、运输、消纳、资源化利用等各个环节。4.5 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4.5.1 在微观层面要将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衔接,在规划用地的调研分析中

17、,要增加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及资源化的内容,分析地块内的建设量与拆迁量,合理规划地块内建筑垃圾的源头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办法。4.5.2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将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及资源化的相关指标落地实施。4.5.3 在建筑设计方面,加强绿色建筑设计引导,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增加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使用量的要求。4.5.4 在绿地景观设计中,考虑通过堆山造景等方式增加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5设施建设规模及分析5.1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模5.1.1 建筑垃圾处理工程规模应根据该工程服务区域的建筑垃圾现状产生量及预测产生量确定,且应符合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或垃圾处理设施规划,

18、结合服务区域经济性、技术可行性和可靠性等因素确定。5.1.2 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时要考虑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城市人口、城镇居民收入、居民现有房屋的使用面积、城市范围的扩大率、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建筑物平均使用寿命、建筑施工面积、房地产业发展状况等。5.1.3 建筑垃圾消纳场的规模分级应按下表确定:堆填高度H (m)单个消纳场总容量 V (104m3)V>10050100V<50H>50一一一15-50一二二0<H<15二二三5.1.4 资源化利用设施设计年处理能力不宜低于100万t,用地面积不宜少于10公顷。5.1.5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

19、设规模按年处理量建议分为四档,如下表:级别年处理量(万吨)建设用地(亩)建筑面积(M2)人员编制I>150>140>30000>200n100-150100-14025000-35000100-150m50-10060-10015000-2500050-100IV30-50<6010000-20000<505.1.6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规模的确定应与建筑垃圾来源预测和再生产品销售市场 预测相适应。5.2 分析5.2.1 通过对比分析各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和建筑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年处理总量,判断当前 建筑垃圾处理处置设施是否可以满足建筑垃圾填埋及再生需求。

20、5.3 .2在建筑设计阶段,可采取以下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1建筑设计时,宜优先使用绿色建材,这有利于建材的再循环或回收再利用。2在旧建筑物改建时,要最大限度考虑保留原有的建筑部分,这可直接防止产生建筑垃圾。3设计时,要考虑整栋建筑或部分建筑的可拆装性。建筑可拆装能最大限度地方便对建 筑进行保护,再利用,扩展和维护 ,从而避免产生垃圾。4设计阶段考虑建筑可扩展性,适应将来不断变化的需求,避免建筑物的部分或全部拆 除。5设计阶段要考虑尽量再利用二手材料或源自建筑拆除的材料,充分利用建筑材料。6设计阶段要考虑避免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因保养和维修而产生垃圾。7设计时要考虑避免因施工而产生建筑垃

21、圾。5.4 .3在施工阶段,可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1施工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估算将要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并预测将其资源化利用 涉及的行业和业务模式。2根据施工现场的范围,提供可到达的和足够数量的垃圾分类存放装置。3施工时,充分利用剩余建材,做到物尽其用。6设施建设选址及布局1.1.1 选址6.1.1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应做到统筹布局,实行统一收运,集中处置原则。1.1.2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的场址选择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场址设置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避开蓄滞洪区、生态保护区以及集中居 住区。2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污染或对周围环境污染不超过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和现行标准允 许

22、的范围。3应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4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5应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1.1.3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应设在下列地区:1交通方便,运距较短。2征地费用少,施工方便。3充分利用天然的洼地、沟壑、峡谷、废坑等。4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价值低、地下水利用的可能性低。5不会引起群众不满,不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6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下方,距人畜居栖点800m以外。7远离水源。一般设在地下水水流向的下游地区。6.1.4建筑垃圾处理设施不应设在下列地区:1专用水源蓄水层与地下水补给区。2洪泛区。3淤泥区。4居民密集居住区。5距公共场所或人畜供水点

23、800m以内的地区。6直接与航道相通的地区。7地下水水面与坑底距离 2m以内者。8活动的坍塌地带、地震区、断层区、地下蕴矿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区。9珍贵动植物栖息养殖区和国家大自然保护区。10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和生物学研究考察区。11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6.1.5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场址选择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土地使用应符合相关规定。2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的选址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统筹资源、能源、 环境、物流和市场等因素 合理选址,有条件的地区要优先考虑利用现有垃圾消纳场

24、。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的选址宜接近建筑垃圾源头集中地,交通方便,可通行重载 建筑垃圾运输车,场区附近交通线不宜穿行居民区。在条件允许时,宜在拆迁现场进行现场作业。4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的选址应考虑地形地貌条件,选在地质条件良好,不会受到 恶劣气候影响的地方。5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的选址应考虑操作的可行性、运输费用、有害的影响半径范 围、交通的便利程度、能源消耗、公共设施的完备程度、到最近居民区的距离等因素。6.1.6建筑垃圾填埋场的场址选择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应与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相协调一致;2应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土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3应交

25、通方便,运距合理;4地址情况较为稳定、取土条件方便;5人口密度较低、土地利用价值较低及征地费用较低,施工较方便;6应位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环境保护目标区域地下水流向下游地区及夏季主导风向下风 向;7远离水源,尽量设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地区;8选址应有环境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规划、环保、环卫、国土资源、水利、卫生监督等有关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9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10建筑垃圾填埋场距、中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 5km,距小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2km,距居民点应大于 500m;同时还应满足:10年;1必须有成分的填埋容量和较长的使用期限,使用年限不应小于2不会受洪水、滑坡等威胁

26、;3不会引起群众不满,不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4.充分利用天然的洼地、沟壑、峡谷、废坑等,但边坡坡度不宜太大。建筑垃圾垃圾填埋场不应设在下列地区:1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水源保护区;2洪泛区和泄洪道;3填埋库区与敞开式渗滤液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的卫生防护距离在500m以内的地区;4填埋库区与敞开式渗滤液处理区边界距河流和湖泊50m以内的地区;5填埋库区与敞开式渗滤液处理区边界距民用机场3km以内的地区;6尚未开采的地下薄矿区;7珍贵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地方自然保护区;8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及生物学研究考察区;9军事要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6.

27、2设施布局6.2.1 建筑垃圾设施建设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远期规划与近期建设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重点加快建筑垃圾处理厂、消纳场以及资源化利用厂建设。6.2.2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必须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环境规划,应考虑城市土地利用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功能,包括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影响;选址是否满足配套设施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等。6.2.3 建筑垃圾处理设置的布局要遵循污染集中控制和处理设施规模效益原则,按照各城市现有和在建建筑垃圾处理设施能力和分布情况,结合城市法阵趋势和发展需要, 制定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布局方案。6.2.4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要区域化,垃圾产量相对集中地区要打破现行行政区划的界限与制约,从社会环境系统和生态经济角度进行协调管理,优化土地、资金和技术等多项资源的配置。6.2.5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要求厂区四周设置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地或者生态绿地,本着在规划中体现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原则, 垃圾处理设施尽量考虑相邻设置, 处理厂(场)之间可 减少防护绿带的设置,仅在处理厂(场)与其他类设施之间按照规范控制隔离带宽度即可。6.2.6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选址合理、库容大、使用寿命长、运距短、 运营费用低、发展用地充分、便于管理,并能满足城市总体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