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_第1页
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_第2页
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_第3页
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_第4页
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和土地利用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的需求与供给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管治区域管治 第五节第五节 土地保护土地保护 一、土地一、土地l(一)土地的概念(一)土地的概念l(二)原生土地和人工化土地(二)原生土地和人工化土地l(三)土地资源的特征(三)土地资源的特征l早期地理学的观点:早期地理学的观点:土地是地球的陆地部分,土地是地球的陆地部分,即由泥土和沙石堆成的固体场所。即由泥土和沙石堆成的固体场所。l近代地理学的观点:近代地理学的观点: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

2、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自然综合体。l在近代地理学对土地认识的基础上,引出在近代地理学对土地认识的基础上,引出经济经济学、法学、农学意义学、法学、农学意义的土地概念。的土地概念。l原生土地:原生土地:未经人类影响的自然土地。未经人类影响的自然土地。l人工化土地:人工化土地:人的劳动与自然土地结合后的已人的劳动与自然土地结合后的已利用土地。具有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资源和利用土地。具有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资源和资产的多重特性,具备新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资产的多重特性,具备新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1. 1. 稀缺性稀缺性 2. 2. 恒久性恒久

3、性 3. 3. 不动性和区际差异性不动性和区际差异性l土地利用:指人类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土地利用:指人类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l土地利用可以是生产性活动,也可以是土地利用可以是生产性活动,也可以是非生产非生产性活动(如住宅建筑、修建公园等?)性活动(如住宅建筑、修建公园等?)。l土地利用形态可分为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土地利用形态可分为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l平面利用:主要是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用地;平面利用:主要是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用地;l立体利用:主要是城市用地、立体利用:主要是城市用地、采矿等。采矿等。l土地利用程度是人类

4、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土土地利用程度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土地状况利用的反映。可用多种指标衡量:地状况利用的反映。可用多种指标衡量:l 1 1、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l 8 8、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l2 2、垦殖指数、垦殖指数 6、建筑密度、建筑密度l4 4、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复种指数 7、容积率、容积率l3 3、水面利用率、水面利用率l5 5、草原载畜量、草原载畜量l土地需求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而利用土地进行土地需求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而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l1 1、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必要性、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必要性l2 2、土地需求量预测

5、的项目、土地需求量预测的项目l1 1)农业生产和农业建设用地预测)农业生产和农业建设用地预测l2 2)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l3 3、土地需求量的预测方法、土地需求量的预测方法l1 1)平均增长法:年均增长率或增长量)平均增长法:年均增长率或增长量l2 2)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 3 3)用地定额指标法;)用地定额指标法;l 土地供给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有土地供给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和未利用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的的土地,进行的自然供给自然供给和和经济供给经济供给。l土地供给的基本原则:

6、土地供给的基本原则:l1、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为依据;、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为依据;l2、根据区位条件,因地制宜;、根据区位条件,因地制宜;l3、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l4、统筹安排各业用地;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统筹安排各业用地;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和环境效益,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l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指区域范围内全部土地资源的指区域范围内全部土地资源的总供给,不受需求水平的影响,是完全没有弹性总供给,不受需求水平的影响,是完全没有弹性的供给、是刚性供给,是土地的供给、是刚性供给,是土地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前提。的前提。l土

7、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区域范围内对某类用地的供是区域范围内对某类用地的供给,受区域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发展的影响,给,受区域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发展的影响,与其它商品一样,是完全有弹性的供给,是土地与其它商品一样,是完全有弹性的供给,是土地相对地租相对地租的前提。的前提。l因而,政府必须干预不同类型用地的供给。因而,政府必须干预不同类型用地的供给。l土地的需求与供给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反映,生活土地的需求与供给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反映,生活资料生产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连结点。资料生产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连结点。l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对土地需求的无限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对土地需求的

8、无限性,导致土地供需的矛盾。导致土地供需的矛盾。l矛盾的焦点是:农业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的焦点是:农业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农业用地的核心是耕地。比例关系,农业用地的核心是耕地。l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一要吃饭,二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建设,三要保护环境。l首先要保护耕地:首先要保护耕地:建设用地的扩展必须以保护耕建设用地的扩展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前提。地为前提。l供给决定需求:供给决定需求:非农经济建设、特别是城镇的扩非农经济建设、特别是城镇的扩展,必须控制好用地量和用地时序,局部用地与展,必须控制好用地量和用地时序,局部用地与

9、区域整体的用地需求与供给。区域整体的用地需求与供给。l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特别是农业环境、农田质量。特别是农业环境、农田质量。l注意:不能以需求挤压供给!注意:不能以需求挤压供给! 一、土地类型:一、土地类型:四种分类四种分类(一)按地貌特征分类:五分法(一)按地貌特征分类:五分法 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二)从农业开发利用的角度分类:九分法(二)从农业开发利用的角度分类:九分法 中科院地理所的分类中科院地理所的分类l 耕地;耕地; 园地;园地; 草地(草山草坡);草地(草山草坡);l 林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l

10、 可利用荒地(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可利用荒地(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l 难以利用地(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漠、难以利用地(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漠、戈壁);戈壁);l 无法利用地(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永久积无法利用地(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永久积雪冰川);雪冰川);l 沿海滩涂、内陆水域;沿海滩涂、内陆水域;l 城市、工矿、交通用地。城市、工矿、交通用地。(三)按土地适宜性分类(适宜性评价)(三)按土地适宜性分类(适宜性评价)l适宜:适宜: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l不适宜:不适宜:当前不适宜、永久不适宜。当前不适宜、永久不适宜。l如城市建设用地条件的

11、适宜性评价:主要从地如城市建设用地条件的适宜性评价:主要从地形地貌、洪涝灾害、工程地质条件、现状利用形地貌、洪涝灾害、工程地质条件、现状利用状况等方面综合评价。状况等方面综合评价。l城市建设用地常分为三大类:城市建设用地常分为三大类:l城市建设用地常分为三大类:城市建设用地常分为三大类:l一类用地:一类用地: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10%10%)能适应城市各项设施建设的要求。能适应城市各项设施建设的要求。l二类用地:二类用地:地形坡度较大,需要采取一定的工地形坡度较大,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适于修建,对城市设施或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适于修建,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

12、目的布置有一定的限制。工程项目的布置有一定的限制。l三类用地:三类用地:用地条件差,地形坡度用地条件差,地形坡度20%20%以上,布以上,布置建筑物困难或不宜建设用地。置建筑物困难或不宜建设用地。(四)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四)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分类l主要是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主要是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进行分类覆盖特点等因素进行分类l有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有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八分法、八分法、建设部城市用地的建设部城市用地的十分法十分法。l19841984年农业区划委员会的八分法年农业区划委员会的八分法l八大类、八大类、4

13、646亚类:亚类:l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庄工矿用地(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交通庄工矿用地(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l在农业区划用地划分的基础上改进形成,在农业区划用地划分的基础上改进形成,土地土地利用规划的八分法利用规划的八分法三大类三大类l农用地: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l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设施用地;l未利用地未利用地l19901990年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的十大类:年建设部

14、城市用地分类的十大类: 4646中类、中类、7373小类小类l居住用地;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l工业用地;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仓储用地;l对外交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道路广场用地;l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绿地;l特殊用地;特殊用地; 水域和其它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二)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三)土地分区类型(三)土地分区类型 (四)土地分区体系(四)土地分区体系 (五)土地分区的依据(五)土地分区的依据l土地利用分区、或用途分区土地利用分区、或用途分区:以土地

15、利用现状和: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用地区。将规划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用地区。l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分区分区的主要任务:划分各种用地区,规的主要任务:划分各种用地区,规定各种用地区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利用原则定各种用地区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利用原则和管理措施。和管理措施。l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布局布局的主要任务: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的主要任务: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规模、空间位置和界限。规模、空间位置和界限。l1 1、通

16、过土地分区,能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社会、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l2 2、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l3 3、土地分区是协调区域法制的重要途径。、土地分区是协调区域法制的重要途径。l4 4、用地分区是联系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的重要、用地分区是联系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的重要环节。环节。l1 1、土地分区类型,应根据区域范围的大小、土地分区类

17、型,应根据区域范围的大小、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情况而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情况而定,并尽可能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衔接。定,并尽可能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衔接。l2 2、土地分区类型,实质是空间类型,其划分、土地分区类型,实质是空间类型,其划分一方面取决于划分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一方面取决于划分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区域所处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因而,类型的确区域所处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因而,类型的确定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定要有鲜明的目的性。 案例:土地利用类型分区案例:土地利用类型分区 空间管治分区空间管治分区l19951995年珠三角城镇群规划的四种空间类型:年珠三角城镇群

18、规划的四种空间类型:都会区、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l20032003年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和珠三角协调发展规划年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和珠三角协调发展规划的三种类型:的三种类型:城镇建设发展区、乡村及农业发展区、城镇建设发展区、乡村及农业发展区、区域绿地区域绿地l广东省中心镇规划的三种类型:广东省中心镇规划的三种类型:不准建设区、非农不准建设区、非农建设区、控制发展区建设区、控制发展区l我国城市基准地价评估的三种类型:我国城市基准地价评估的三种类型:住宅用地、商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业用地、工业用地。l1 1、纵向的分区系统:、纵向的分区系统:在

19、省级、地市级、县级在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层面上分区。和乡镇级层面上分区。l2 2、横向的分区系统:、横向的分区系统:按大类、中类、小类逐按大类、中类、小类逐类细分。类细分。l3 3、土地分区时应充分注意:、土地分区时应充分注意:l耕地、宜农后备土地和沟渠、为农田生产服务耕地、宜农后备土地和沟渠、为农田生产服务的设施用地等尽可能划入农业区;基本农田保的设施用地等尽可能划入农业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应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并重。护区应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并重。l非农建设用地逐步集中:非农建设用地逐步集中:工业入园、居住入区工业入园、居住入区l合理确定各类用途区的最小分区面积。合理确定各类用途区的最小分

20、区面积。 1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2 2、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 3 3、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 4 4、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布局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布局规划; 5 5、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 6 6、各类用地调整指标;、各类用地调整指标; 7 7、部门用地布局规划;、部门用地布局规划; 8 8、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l一、管治的涵义一、管治的涵义l二、区域管治的概念二、区域管治的概念l三、区域管治的作用三、区域管治的作用l四、区域管治的原则四、区域管治的原则l五、区域管

21、治分区五、区域管治分区l管治的概念源于环境问题。管治的概念源于环境问题。l管治是统治、控制的逆反,主要是行为实施主管治是统治、控制的逆反,主要是行为实施主体与实施途径的差别。体与实施途径的差别。l管治主体:管治主体:政府、社会团体、私人机构、公众政府、社会团体、私人机构、公众l途径:途径:依靠各参与主体构成的合作网络,通过依靠各参与主体构成的合作网络,通过对话、协调、合作、监督等方式多元互动。对话、协调、合作、监督等方式多元互动。l目的:目的:促进公共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补促进公共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的不足。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的不足。l空间管治:

22、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与手段。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与手段。l管治方式和内容:管治方式和内容:通过划分区域内不同功能、通过划分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管治内容。的开发标准和管治内容。l管治目的:管治目的: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类团体、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类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l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l强制性与指导性并存的原则强制性与指导性并存的原则l空间准入的可操作性原则空间准入的可操作性原则l与其它相关规划协调的原则与其它相关规划协调的原则l空间管治分区

23、的概念空间管治分区的概念l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空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空间管治类型区。间管治类型区。l这一概念与土地利用类型分区的概念相似,但空这一概念与土地利用类型分区的概念相似,但空间管治分区更为宏观,区域范围较大。间管治分区更为宏观,区域范围较大。l空间管治分区的意义空间管治分区的意义l通过空间管治,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生态效益、通过空间管治,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

24、益的统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l通过空间管治,有利于从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通过空间管治,有利于从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保护农业和生态用地。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保护农业和生态用地。l空间管治,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也是联空间管治,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也是联系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公众参与的重要环节。系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公众参与的重要环节。l空间管治分区的类型空间管治分区的类型l应根据区域范围的大小、土地用途管治的需要,应根据区域范围的大小、土地用途管治的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情况而定。考虑不同区域的情况而定。l空间管治分区类型的划分,既取决于划分目的,空间管治分区类型的划

25、分,既取决于划分目的,也取决于区域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区域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l因而,分区类型的确定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因而,分区类型的确定要有鲜明的目的性。l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四种类型:优化开发区、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四种类型: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l如前述广东省、珠三角、中心镇等土地利用类型如前述广东省、珠三角、中心镇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区,实际就是空间管治分区。的分区,实际就是空间管治分区。l中心镇空间管治:三区六线中心镇空间管治:三区六线l空间管治分区应充分注意:空间管治分区应充分注意:l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护农用地。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护农用地。l非农建设用地逐步集中:工业入园居住入区非农建设用地逐步集中:工业入园居住入区l合理确定各类管治区的最小分区面积。合理确定各类管治区的最小分区面积。l如河源市一区五如河源市一区五县中,五县都被县中,五县都被纳入国家主体功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能区规划的限制发展区。发展区。l产业转移园主要产业转移园主要位于源城区与相位于源城区与相邻地区。邻地区。 一、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一、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二、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二、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 三、切实保护耕地三、切实保护耕地l(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