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_第1页
「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_第2页
「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陈继平考点指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它是前 面“筛选信息” “归纳概括”等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 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它与“归纳概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归 纳概括”侧重于对事实的如实的陈述,”分析概括观点态度”侧重于对道理的阐 发、情感的把握,着眼考查阅读理解、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 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

2、象概 括。具体操作,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文中筛选 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主要方法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记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 往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议论文中的中心旬、关键句或论据前后 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高考文言文阅读多是选取史传 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用评论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日”; 或者在叙述时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 “清慎简朴”等。做题 时,要把握这些着眼点。2、概括评价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 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

3、在阅读时,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 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不 是无情物,行文中往往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比如词语的褒贬色彩, 记叙时侧面烘托或反面陪衬的内容,甚至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感情。3、感悟深意 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史传文中,作者运用“春秋笔法”,据事 直书,不立褒贬,而是非自见。从字面上并不能直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就要 我们结合语境,用心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来体 会观点态度。经典示例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方括号中是古人的注解),读后答题。(88年高考题)(甲)季布为

4、7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 勇,使酒难近。注:使酒,因洒纵性谓之使洒。近,谓亲近天子而为大臣。至,留 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日:“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 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 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注:谓窥见陛下深浅也。上默然,惭,良久日:“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史记季 布栾布列传)(乙)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 ,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 病人主威福之大权,岂以天下莫能窥为不测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 取快,

5、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文帝之失 , 轻于召布矣也,非轻于罢布也。慎用大臣而不吝于改过,闻人之言,迟之一月,而察 其非诬,默然良久而日:“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所以养臣子之耻也,非惭 也。如其惭邪,抑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 (王夫之读鉴通论卷二)从司马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季布和文帝的看法 ,王夫之的看法与他不同.两 者的差别有四种说法,选出正确白一种。(3分)(A)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B)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 狭任性

6、,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迟。(C)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 狭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D)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答案及解析:选B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对季布的看法,文中有“言其贤者”,也有“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的评价,但是这些评价是别人的评价而非司马迁的评价。 司马迁的观点是什么呢?从下文季布“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的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体会到季布敢于面 折文帝,刚直敢言。对文帝的态度,从“上默然,惭,良久日:河东

7、吾股肱郡,故 特召君耳。”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文帝支支吾吾,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读鉴通论中对季布的评价,文中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语句, 从“悻悻” “仰诘人主以取快” “自露而不可掩矣”中,明显看出王夫之的褒贬 态度。同时,王夫之为文帝辩护,有“如其惭邪 ,抑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 夙也”之句,明白指出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迟。及时演练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然后回答后面问题(甲)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 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日:”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

8、功亦 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日:“天下一岁决狱几 何?”勃谢日:“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 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日:“有主者。”上日:“主者谓 谁?”平日:“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日:“苟各 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日:“主臣!陛下不知其骂下,使待罪宰相。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 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

9、大惭,出而让陈平日:“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日:“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 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 为一丞相。(史记陈丞相世家节选 )(乙)笠翁日: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论者皆谓能持大体,以大臣不当亲细务也。予谓开千万世堂高帘远之门,而使下情不能上达者,必此言也。盖文帝此问, 重民命也,惜民力也。虑有司用刑之滥,以致失入者多,国家费用之繁,以致聚敛 者众。为宰相者,正当因其势而利导之,劝之省刑罚,薄税敛,而乃以夸诞之词 掩其疏略之过。幸文帝天资充实,不为外物所阻 ,始终得遂其仁心。万一惑于陈 平之言,则三代之治,何由

10、复见于文景之世哉?(清李渔笠翁别集节录)对司马迁和李笠翁在文中表达出的观点态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司马迁赞赏陈平的回答能持大体,而李渔则以锐利的眼光看穿陈平回答的实 质是用虚夸不实之词来掩饰其疏略之过。B .司马迁赞同陈平所持的官员应该各主所司、 各司其职,将国家治理得井然有 序的主张;而李渔则从历史的高度指明陈平这种主张会导致下情不得上达。C.司马迁赞扬文帝能虚心听取意见;而李渔则赞扬文帝天资仁厚,不受陈平之惑, 始终得遂其仁心。D .司马迁和李渔都认为文帝问决狱多少是重民命, 问钱谷出入是惜民力,是仁爱 之心的表现。答案及解析:选D 本题将两段独立而意义密切相关的材料结合在一起 ,着重考 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AB两项 司马迁的态度可从“孝文帝乃称善”作出判断,周勃的“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右丞相大惭”是从反 面陪衬;李渔对陈平语言实质的评判,从“而乃以夸诞之词掩其疏略之过”可看 出;李渔对陈平言计危害的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